资源简介 运动的快慢一、教学目标1.物理观念(1).经历速度概念的建立过程,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2). 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3). 速度概念的建立。2.科学思维学会观察和分析生活中有关物理知识的实例与实验现象,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3.科学探究通过实践和探究,让学生感觉科学就在身边。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唯物主义观。4.科学态度与责任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勇于发现乐于探究的学习习惯,以及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速度的物理意义及速度公式教学难点: 物理计算题的书写过程三、教学分析八年级学生虽然没有学习过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但基于体育活动的参与和生活经验的积累,他们面对限定相同距离或者相同时间条件下的具体情境时,绝大多数学生能准确判断谁快谁慢。本课需要我们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工具进行测量,指导学生思考更全面、表述更严谨。四、教学过程(一)新课教学环节一:新课导入多媒体展示:中国飞人苏炳添在2018国际田联马德里挑战赛100米决赛中的表现。提出问题:苏炳添快不快 如何得出他快的 相同位移,比较时间t的大小;相同时间,比较位移s的大小。多媒体展示表格:比较AB之间快慢,CD之间快慢。提出问题:如何比较BC之间的快慢 从而引入新课——速度。环节二:概念建立(一)速度的定义、计算公式及意义给出速度的定义:位移与发生这个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学生体会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教师说明在以后的学习中会经常遇见用比值定义的物理量。环节三:概念的深化比较瞬时速度、平均速度、速率的联系与区别。强调瞬时速度、平均速度为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速率为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阅读课本中常见物体的速度,体会物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环节四:巩固练习比运动员在百米赛跑中,50 m处的速度是6 m/s,16 s末到达终点时的速度为7.5 m/s,则整个赛跑过程中他的平均速度的大小是多少 (6.25 m/s)。强调平均速度不等于速度的平均。设计意图通过观看刘翔与博尔特比赛视频,给学生以丰富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紧接告知教学目标,会让学生对学习结果高度注意,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良好的学习心理状态之中。通过从实际问题讨论,自然由平均速度(粗略描述运动的快慢)过渡到瞬时速度,如果知道物体在各个时刻的速度对运动的描述就最精确了物体在某一时刻(或经过某一位置)时运动的快慢程度,就是瞬时速度。(二)板书设计运动的快慢1、比较物体快慢的两种方法。在相同时间内看物体运动路程的长短来比较快慢物体运动路程相同,看运动时间的长短比较快慢。2、意义: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3、定义: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4、公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