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作文主题训练:学习之道(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届高考作文主题训练:学习之道(含解析)

资源简介

作文主题训练-------学习之道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学不可以已。——荀子《劝学》
(2)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韩愈《师说》
(3)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鲁迅《拿来主义》
(4)我们应当禁绝一切空话。——毛泽东《反对党八股》
(5)有的人一生中只读过十来本书,却仍然不失为真正的读书人。——[德]黑塞《读书:目的和前提》
以上五句话都来自本学期我们学习的第六单元“学习之道”中的文章,通过学习,我们明白了很多深刻的道理。学会学习是我们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而良好的学风又是有效学习的必备条件。请以上述语句为基础,确定立意,结合自身经历和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谈谈你对学习之道的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人的生活和其他动物所不同的,是在他富于学习的能力……人靠了他的抽象能力和象征体系,不但累积了自己的经验,而且可以累积别人的经验。
(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荀子《劝学》)
上述材料引发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结合材料内容,联系自己高中的学习经历,谈谈你对“学习之道”的理解。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3.完成作文。
身为学生,难免会遇到各种学习困境:比如学习被动,疲于应试,感到学习枯燥、效率低下、成绩不理想等;又如手机、网络的普及使学习的主体性越来越弱,过多的视听娱乐使专注的学习越来越远,学习的功利化使坚守学习的价值越来越难……通过对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六单元“学习之道”的学习,相信你一定在某种程度上领悟了学习的意义和方法,体会到了一些学习的价值与乐趣,形成了自己的学习心得与感受。
该单元学习结束,语文老师组织同学们召开班级讨论会进行总结。请你结合必修上册第六单元某一篇或几篇课文,联系自身经历及感受谈谈你对“学习之道”的理解,以“我说‘学习之道’”为副标题写一篇发言稿,阐述你的观点与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古人说,学不可以已。重视学习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礼记·学记》中说:“玉不琢,不成器。”学习的过程,是打磨自己,让自己成才、成器的过程。人生而有限,学习帮助我们一步步突破已有的局限,让眼界更开阔,让思想更深邃,让生命更自由。
学会学习,是我们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当今社会,人们对学习的理解有与古人相同之处,也有不一样的地方。比如今天我们更强调终身学习和个性化学习。不同历史时期,不同人生经历的人一直在不懈探索学习之道,以期更好地获取知识,提升素养。
请结合上述文字,以“学习之道”为论题,写一篇议论文,可以从学习的目的、价值、内容和途径等方面,任选角度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学习是永恒的话题。自古以来,社会一直倡导终身学习和个性化学习,数千年以来,人们一直在不懈地探索学习之道,以更好地获取知识,提升能力和自身修养。
材料二:
(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三字经》
(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3)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结合以上材料,围绕“学习”这一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题目自拟。
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从龟甲木椟,到兽皮贝叶、线装卷轴,再到电子书籍,知识的呈现形式因时而异。进入数字时代,书的形式愈发多样,学习的方式也不拘于前。有人喜欢墨香的安然,有人钟情屏上的便捷;有人坚持埋头于卷帙浩繁,有人则习惯了即时刷取……
载体在变,方式在变,内容在变,但学习规律不会变。“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的积累始终重要,“书山有路勤为径”的刻苦永远关键。无论是书本、杂志,还是音频、影像,抑或是论道、问学,只要深入人心、启迪思考,就不失为好的学习。
请结合材料和自身体会,以“学习之道”为主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选准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不得套作、抄袭;文中不得出现个人的真实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例文:
学贵有道
“学不可以已。”人的一生都在学习。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世间种种,皆有法门,小小凡夫,穷其一生,也只窥得一二。话虽如此,但我们依旧努力学习,学着怎样做学问,也学习怎样做人,在不断向前奔跑的路上,悟出自己的学习之道。
学习之道在于思考。
古今多少文人墨客,博览群书,满腹经纶,这样的人令人敬佩。若以前人为目标,只知道死读书又有何用?文字是沉默的,需要智慧的头脑将它们精彩的故事唤醒。鲁迅先生说:“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这便是要你思考。从书中读到什么,你又悟到什么,这点犹为重要。每个人思维方式不同,获得的启示也不同。不断地思考,不断地反思,站在巨人的铁肩上,将前人的智慧变为自己的学问,读书的意义方才显现。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思考中悟道,成就更好的自己。善于思考的人总是有一颗玲珑的心,而心亦是镜,平凡的生活中,也可以从思考中获得启发。例如读史。道德三皇五帝,功名夏后商周,英雄王霸逐春秋,顷刻兴亡过手。以史为镜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以心为镜则可容世间百味。反思历史,展望未来,不也是一件有趣亦有意义的事吗?
学习之道在于态度。
每一个踏实做学问的人,都是谦逊,质朴的。学者从不骄傲自大,他们怀着对知识的敬畏与热爱,在各自的领域中研究。一步一个脚印,走得沉稳又坦荡。名誉于学者,就像过眼云烟。学生也要谦逊,如此方能虚心接受老师的教诲与同学的建议。切记浮躁,遇到不懂的地方就大胆提问,兴致来了便与人激烈讨论,天长日久地积累下来,定有成效。勤勤恳恳地积极进取,踏踏实实地学习思考,莫要怕吃苦,有道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在学习中修得一颗坚毅的心,也是一件美事。
学习之道在于广泛。
学习不仅学知识,也学做人;不仅从书本上学,亦从世间学。平凡的世界,在你不曾驻足的地方,亦有小小的精彩。向大海学习海纳百川的宽容,向深山古藤学习生生不息的坚韧,向苍鹰学习博击长空的勇气与力量……也可向人学。“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取长补短方是大智慧。
学习之道,岂是三言两语能概括的?让我们紧握当下,努力学习,以身实践,勇敢地去打开求学的大门吧!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提供了古今中外关于学习的五句名言,首先理解名言的内涵。
句1荀子告诉我们,学习不能停止,这与我们今天倡导的终身学习一脉相承。庄子曾经说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人类几千年积累下来的知识,一个人怎么可能在短短的一生中学完呢?何况当今社会知识更新速度加快,如果不及时更新知识,很快就会进入“知识半衰期”,被社会淘汰。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今天倡导的“不可以已”,不仅要有“锲而不舍”的意志品质,更要有终身学习的态度。
句2韩愈指出了他对于谁可为师的看法:身份、年龄、领域等各不相同的人,只要掌握了“道”,就都可以成为老师。这句话说的是从师原则和风尚,提倡要善于向他人学习、借鉴。其实,对今日的我们而言,不只是课堂上的老师教给我们为人之道、处世之理,让我们获取知识,修养品格;亲朋好友、书籍网络、音乐舞蹈、山水田园……皆可成为我们的老师。
句3鲁迅的话则提出了学习要积极主动。其中“自己来拿”提倡学习要主动、自觉,“运用脑髓”强调要多思、善思,“放出眼光”强调要多学、多看。
句4毛主席的话就是学习或者做事都要脚踏实地,此句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
句5黑塞则强调读书要专注,要精读,读深、读透。这说明,有时候只求多而不求是否适合自己,往往会适得其反,我们应该选择适合自己的好书,读得有重点有针对性,读得更精到更深入,读出作品的精髓,这才有利于发展个人专长。
总之,这几则材料,或是从学习的方法,或是从学习的态度方面提醒我们该如何“学习”。
试题要求以上述语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展开写作。写作时,可以针对其中的某一句,对学习与坚持、学习与从师、学习与借鉴、学习与实践、学习的博与专等问题分别展开讨论。也可以围绕如句2、3来强调如何向他人学习的问题,或是围绕如句1、3、4把学习与思考、学习与实践当做两个分论点来论述,最后强调要终身学习,构建“学习型社会”,这样三个层次呈现并列和递进兼有的结构,逻辑清晰。可以引用有关学习的名言来论证学习与思考、实践等的关系;举例论证时可以写司马迁、郦道元、李时珍,来论证实践的重要性;写袁隆平英语流利,俄语也不差,还会拉小提琴、跳踢踏舞等,来论述终身学习的重要性。
立意:
1.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学习不止。
2.学习不应闭门造车。
3.躬行为先,真知方露。
4.在博学中精专。
2.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两则材料从不同的角度谈论学习之道,材料一引用费孝通的话,指出学习的方法是“不但积累自己的经验,而且可以积累别人的经验。”费孝通强调“积累别人的经验”对学习的重要意义。积累自己的经验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但毕竟个人经历、时间等有限,学到的东西也是有限的,而“积累别人的经验”其实就是孔子所言的“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学习方式,我们可以借鉴别人的经验、成果、教训等,少走弯路,使学习更加高效。材料二引用《劝学》中关于学习的论述,强调学习不可停止,就是当下倡导的终身学习理念。“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这句话用比喻的方式指出学习的重要意义,学习能提高自我,改变自我,君子通过学习,能达到“知明行无过”的境界。同时指出学习的方法是:“博学”、“日参省”,即要广泛地学习,同时反省自我,对照检查,不断修正。题目要求结合材料,联系高中学习谈对“学习之道”的理解。“学习之道”的“道”可以理解成学习的意义,也可以解释成学习的方法。写作时当扣住材料提供的学习意义,即脱离动物性,成为“知明行无过”的君子;学习的方法:累积别人的经验、不停止学习、博学而日参省等,并结合到当今时代高中学习的特点,如难度加大、内容庞杂、对学生素养能力要求更高等现状展开。
行文构思上,先概括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如:学以终生,益以终生。接下来从怎么办的角度展开论述。一、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身处知识大爆炸、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不学习就会被社会淘汰,学习是生存的根基。二、广博学习,增长才干,是对高中生能力素养的必然要求。三、吾日三省,才能避免学习的盲目性,让自己在学海之上不迷失方向。
立意:
1.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学习不止。
2.学无止境,奋进不息。
3.博学自省,为学之道。
3.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可分成两个部分来理解。第一部分,列举了学生会遇到的几种学习困境。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内在困境,即由于自己的主观因素造成的学习困难;一类是外在困境,即由于外在因素造成的学习困难。第二部分,则指出课本内容能起到指导学习的作用。材料提出通过对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六单元“学习之道”这一主题下的课文内容的学习,考生应该能在领悟学习的意义和方法、体会学习的价值与乐趣方面,有心得、体会。
在引导语部分,创设的写作情境是在“召开班级讨论会”上发言,并规定了副标题为“学习之道”。综合起来看,本命题是要求考生,把在“学习之道”这一单元时获得的心得、体会运用到对“学习之道”的深入理解和自己的学习管理上去。而且,文章要写成演讲稿。
在“学习之道”这一单元中,有《劝学》《师说》《反对党八股》《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等课文,涉及了对学习的方方面面的思考:要爱好从师学习,学习是无止境的,学习要避免各种形式主义,借助读书学习可找到生活的意义,借助读书可以完善自我、发现世界、认识社会。
写作时,可以抓住其中某一篇课文的关于学习的某一见解,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感悟,深入分析。比如,可以选择《劝学》的中心观点“学不可以已”为基点,谈自己对学习之道的理解。先挖掘“不已”的内涵:持续学习,无止境地学习,终身学习。接下来,谈永不止息地学习的意义:有利于个人的一再成长,能让人生实现一再突破,能让人更有思想活力和生命热情。最后可以联系现实,谈怎么去做:要有求知欲,要有毅力,要专心专心致志,要抵抗外界诱惑。当然,也可以把从几篇课文获得的道理整合起来,提出自己对“学习之道”的看法。比如,把《劝学》《师说》《上图书馆》整合起来,提出观点:学不可以已,但学习要讲究途径。接下来可以分别论证:要找学习的引路人——教师,要开拓学习的渠道——去图书馆读书。
立意:
1.学须专心,习须坚持。
2.既要师傅领进门,又需个人勤修行。
3.遍读群书,用心一处。
4.读书为了修心,学习能助立身。
4.例文:
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
劝学之文,汗牛充栋;导学之书,铺天盖地。终身学习还不够,还要进行胎教;线下学习还不满足,还要覆盖线上。学习之热情,空前高涨;对学习的重视,无以复加。这是好事。但是,试问:我们学习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有人说,是为了考上一所好大学。但是,大学只是一个学台,大学是驿站,不是终点。有人说,是为了一份好工作,是为了混口饭。但是,吃上饭,是底线,不是上限。
那么学习的目的到底何在?我以为,在于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
见天地,就是认识这个世界。通过学习,我们认识宏观世界、微观世界,了解客观世界、主观世界。正是借助学习,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才能形成迭代累积,我们才变得越来越能利用这个世界、顺应这个世界,从而让世界为我们所用。一代代的数学家,痴迷地对数学迷宫进行迭代式的学习研究,让我们认识了世界运行的基因密码;一代代的物理学家执著地对物理世界进行迭代式的学习探索,让我们窥探到量子世界的诡异、宇宙深处的神秘;一代代生命科学家对生理现象进行迭代式的学习探究,让我们对生命有了科学的认知。人类进步的过程,就是不断认识世界的过程。学习的核心目的之一,必然是认识这个世界。
我们不仅要见天地,还要见众生。所谓见众生,就是以众生为怀,把学到的对世界的认知,利用起来,转化成为众生服务的工具。伟大的科学家,往往也是一位服务众生的修行者。他们积极地去学习,热忱地去研究,就是为了给众生营造更好的生存环境,寻找更合理的生存方式。医药学家屠呦呦,之所以痴迷地投身于青蒿素的寻找与提炼,正是源于拯救众生的担当意识,她要让人们免受疟疾之虐;科学狂人马斯克,之所以狂热地去探索智能汽车制造、人工智能、火星移民,正是源于服务众生的服务意识,源于为人类前途担忧的忧患意识,他要为人们赢取久远的福祉。学习的核心目的之一,必然是服务众生。
从根底上来说,我们学习,归根结底还是要见自己。所谓见自己,就是认识自我,成就自我。历史上,一代代青衿俊才,把学习的目的定为“学好文武艺,售于帝王家”,然而,最终让自己成了帝王家奴,将相走狗,可悲可叹!世界发展到今日,社会足够开放,生活足够自由,当代人的学习,从根底上看来,必然还是成就自我。人如璞玉,学习如刻刀,不经过学习的雕刻,人则如顽石一块,蒙昧无知;经过学习的雕刻,人方能灵性散发,光华昭显。我们要通过学习,充实自我的知识,打开自我的视野,健全自我的人格,激活自己的大脑。只有自己人格独立了,才能见众生,进而服务众生;只有自己成才了,才能见天地,进而顺应天地。
学习之路,千万条,条条不能离开宗旨,不然,徒学无益。千学万学,不能忘了学习的目的在于:见天地,认识世界;见众生,服务众生;见自己,成就自己。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材料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引用了《劝学》中的“学不可以已”,并指出重视学习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本部分强调应重视学习、持续学习。第二部分引用《礼记·学记》的句子,指出学习的过程是打磨自己、让自己突破局限的过程。本部分强调学习的作用、意义。第三部分,则指出当今社会的学习,与古代的学习相比,又有了新的内容和特点。实际上是强调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习。
题干部分,则指出了本次作文的论题为“学习之道”,并提供了思考的角度:学习的目的、价值、内容和途径。
综合看来,本次写作任务是要求考生,从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出发,既打开历史视野,又联系当今的时代特点和教育特点,来审视学习活动。当然,写作的时候,应该把重心放在当今这个时代,我们对“学习之道”有怎样的认识。
在写作时,要避免一个误区:把新时代的学习跟过去的学习对立起来。虽然新时代有新的特点,但是,学习这件事的本质不会改变,都是去学习、继承、筛选、借鉴、吸收、转化他人的智慧和经验,来丰富自己的知识,充实自己的头脑,突破自己的局限,丰富自己的思想,完善自己的生命。新时代的学习之所以有新的特点,是因为我们碰到了新的问题,需要学习新的内容、采取新的方式,但学习的本质并未改变。
我们新时代的学习有哪些特点?除了材料中提出的更强调终身学习和个性化学习外,我们还可以从以下角度思考:(1)从学习目的来看,当今的学习,目的不再是“学好文武艺,卖与帝王家”,而是为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实现生命自由。(2)从学习价值来看,学习可以让个体实现自身价值,进而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帮助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3)从学习内容来说,今天的学习更看重科学知识的学习、实践能力的培养、综合素质的提升。(4)从学习途径来说,今天的学习除了在学校进行课堂学习之外,还可以进行线上学习、远程学习,可以研学产结合。
我们可以选择其中一个角度来谈自己对“学习之道”的认识,也可以几个角度相结合。
立意:
1.学习之道,贵在有恒。
2.学习之路万千条,自我完善第一条。
3.打开书房之窗,放眼时代风潮。
4.不做两脚书橱死读书,要与时代共振善学习。
5.例文:
学习是人生进步的阶梯
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由此推知读书学习自然也是“人生”进步所需!
网络上有很多版本的“读书无用论”,这些言论或多或少地影响我们这些没有社会经验的青少年。但静下心来就会明白,学习是人生进步的阶梯,无论是独善其身还是兼济天下,都需要我们把勤奋学习作为信仰、当成习惯,一直笃定前行,一直勇于攀登。
正如韩愈所言:“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勤奋学习,是一路前行、一路收获。它可以是你认真听一节课,收获一点基础的知识;可以是做一张卷子,整理几个简单的思路;可以是读几本书,思考令人深思的人生哲理;可以是泡图书馆,筹划一篇重要的论文;可以是学着前辈的样子,把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际中;可以是模仿上司的方式,处理人际关系,给客户一个满意的方案。
人生的路走到哪里,勤奋学习的劲头就在哪里,这样,我们的人生之路就是积极进步、不断向上的路!
然而,有的年轻人还是要追问,我们到底为什么要学习呢?
首先,勤奋学习可以让你有一份学历,从而有一份比较好的收入,这样我们才拥有独立生活的资格。
我们可以做我们想做的事——诗和远方也是要路费的,星辰和大海也是收门票的!
我们可以爱我们该爱的人——有一天妈妈老了,我们带她去补牙,医生说有一百、二百、三百的材料用哪一种,我们可以说“用最好”的,此时此刻不必纠结;情人节到了,我们可以给爱人定一大束玫瑰、买最好的巧克力,此时此刻不必心疼;三百块一节的钢琴课,只要孩子喜欢,就报名去学,此时此刻不必犹豫;久别重逢的老朋友来看望,请他吃顿大餐,就挑最美味、环境最好的那种,此时此刻不必算计。
用勤奋学习换这一切,难道会吃亏吗?此为“独善其身”之路。这条路上,学习成为人生进步的阶梯,迈上去,我们还会是如今这样弱小的我们吗?
自古儒生学习的目的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如今,勤奋学习对于国家的建设、民族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搞科学研究,离不开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刻苦学习;航天事业的发展、高铁收获的赞誉、“基建狂魔”的荣耀,无一不是一批又一批学子努力奋斗的结果。
想当年,他们只是一个个坐在教室里、书本前的勤奋学习的学生,平凡普通,一如今天的你我。用勤奋学习赢得国家的飞速发展,我们便是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此为“兼济天下”。
愿勤奋学习成为我们的信仰和习惯,让我们的人生少一些遗憾、多一些快乐和成就感!
如果让人成长有两个选择,一个是上课,一个是上当,你选哪一个?让人进步的也有两个,一个是教育,一个是教训,你选哪一个?答案不言而喻,那就是上好每一节课,认真努力地学习!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本题为话题作文题,材料类型是引语式材料。
两则材料围绕着“学习”而展开不同的论述。
材料一强调探索学习之道的重要性,这是自身更好地获取知识,提升能力和自身修养的有效途径,更是终身学习和个性化学习的重要条件。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更新加快等特点,应具备终身学习的品质和能力,才能适应社会变化。
材料二分三个方面,(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意思是“如果玉不琢磨,就不能制成器物;如果人不学习,也就不会懂得道理”,前半句强调“约束、打磨、磨练”的作用,意思是人不受约束,不接受磨砺,难以成才,后半句是强调学习的价值,人只有通过学习,才能不断的进步。
(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语出韩愈的《进学解》,意思是学业由于勤奋而精通,但它却能荒废在游戏玩耍中;德行由于独立思考而有所成就,由于因循随俗而败坏。强调勤奋和独立思考的重要性。
(3)“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出自《大学》。《大学》讲“大学之道”,意思是学习能成就崇高德性和人格,成为经国济世的人才。掌握学习之道,获取知识,提升能力和自身修养后,要做到胸怀天下,心系苍生,更要有崇高的价值信念和高尚的理想追求。
作文要求围绕“学习”这一话题,写一篇议论文。“学习”是一个很宽泛的话题,考生可以写的角度非常多,但思维太广反而不易迅速找到要写的内容。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缩小思考的范围。如学习什么,学习的意义是什么,怎样学习等,从学习对象的选择,到学习的价值到学习的品质、态度等,逐步打开思路。
作文要求文体为议论文,可以谈学习之道——如何学习,这种学习之道的作用和意义;也可以谈学与思、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学是思与行的前提和基础,而思与行是学的结果并反过来促进学。
立意:
1.以学习成就更好的自己。
2.学习之要在于勤。
3.为国而学,永无止境。
6.例文:
学习之道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人的一生都在学习。世间种种,皆有法门,小小凡夫,穷其一生,也只窥得一二。话虽如此,但我们依旧努力学习,学着怎样做学问,也学习怎样做人,在不断向前奔跑的路上,悟出自己的学习之道。
我认为,学习之道在于思考。
古今多少文人墨客,博览群书,满腹经纶,令人敬佩。但若以前人为目标,只知道死读书又有何用?文字是沉默的,需要智慧的头脑将它们精彩的故事唤醒,这便要你思考。从书中读到什么,你又悟到什么,这点犹为重要。每个人思维方式不同,获得的启示也不同。不断地思考,不断地反思,站在巨人的铁肩上,将前人的智慧变为自己的学问,读书的意义方才显现。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思考中悟道,成就更好的自己。善于思考的人总是有一颗玲珑的心,而心亦是镜,平凡的生活中,也可以从思考中获得启发。例如读史,道德三皇五帝,功名夏后商周,英雄五霸逐春秋,顷刻兴亡过手。以史为镜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以心为镜则可容世间百味。反思历史,展望未来,不也是一件有趣亦有意义的事吗?
我认为,学习之道在于态度。
每一个踏实做学问的人,都是谦逊、质朴的。学者从不骄傲自大,他们怀着对知识的敬畏与热爱,在各自的领域中研究。一步一个脚印,走得沉稳又坦荡。名誉于学者,就像过眼云烟。或许这离学生太远,但亦有相通之处。学生也要谦逊,如此方能虚心接受老师的教诲与同学的建议。切忌浮燥,遇到不懂的地方就大胆提问,兴致来了便与人激烈讨论,天长日久地积累下来,定有成效。勤勤恳恳地积极进取,踏踏实实地学习思考,莫要怕吃苦,有道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在学习中修得一颗坚毅的心,也是一件美事。
我认为,学习之道在于方式。
学习不仅学知识,也学做人;不仅从书本上学,亦从世间学。平凡的世界,在你不曾驻足的地方,亦有小小的精彩。向大海学习海纳百川的宽容,向深山古藤学习生生不息的坚韧,向苍鹰学习博击长空的勇气与力量……也可向人学,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取长补短方是大智慧。
总之,学习之道,内涵丰富,岂是三言两语能概括的。我们唯有紧握当下,努力学习,以身实践,才能见多识广,才会睿智练达。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由两段话组成。第一段话指出,知识的呈现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人们喜欢和习惯的阅读方式也各不相同。第二段话指出,虽然学习的载体、方式和内容在变,但是诸如积累、刻苦等学习的方法和规律不会变,所以,只要深入人心、启迪思考的学习,就是好的学习。
可见材料的主题就是学习之道。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的载体不断更新变化,由触手可及的书籍发展到应有尽有的电子书和声情并茂的音视频;学习方式也由传统的开坛讲学发展到隔着屏幕的授课,由集体学习发展到个体辅导和实地考察;学习的内容更是由传统的经史子集发展到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兴趣爱好、技能特长等。这些变化虽然让人眼花缭乱,但学习的本质、方法和规律并没有改变:学习的本质是学以致用,启人心智,育人品德;学习的方法是循序渐进,积少成多,刻苦努力,持之以恒;学习的规律是教、学、练、巩固。而衡量学习好坏的标准就在于无论所学的内容、方式有怎样的不同,只要是于人有益,增人见识,长人本事,启蒙教化,深入人心,就都是好的学习。所以说,学习的内容、地点、方式可以千变万化,但不变的是学习的方法、规律、本质和衡量标准,这些就是学习之道。
文体是议论文,考生可以运用层进式结构谈什么是学习之道,学习之道对我们生活的价值和意义,如何遵循学习之道。也可以运用并列式结构单纯的谈其中一个方面,比如学习方法、规律、本质或衡量标准。观点要鲜明,脉络要清晰。
立意:
1.张弛有度,乃学习之道。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步步为营,稳扎稳打,方可渐入佳境。
4.乱花渐欲迷人眼,学习之道永不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