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学案 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一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2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学案 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一

资源简介

2.2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目标导航】
1.过渡时期的时间划定、总路线和总任务
2.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
3.社会主义改造的意义
4.中共八大确立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
5.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6.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经验和教训
【自主学习】
一、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1.过渡时期: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是指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具有新旧社会交替时期的特征
(1)时间段: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_______________ 基本完成。
(2)总路线和总任务: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________,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_____________。这一内容概括说来,就是“__________”。
(3)历史必然性
一是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迅速发展,逐步成为社会经济中的_______ 因素。
二是国家积累了利用、限制和管理私营工商业的经验,不同程度地开始了对它们初步的_______________。
三是___________经济难以适应国家_____________的新形势,迫切需要组织起来。
四是国际形势有利于中国加快向 的转变。
2.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其基本要素是实行公有制、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时间:
标志;
意义:
二、在艰辛探索中前进
1.历史课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后,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____________,是崭新的历史课题。
2.党的八大
⑴最重要贡献:对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国社会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作出了规定,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⑵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________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__________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⑶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尽快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_________
3.艰辛探索的重大意义
(1)我国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雄辩地证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和______________的全面展开,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_________的伟大飞跃。
(3)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___________。
【互动探究】
探究一:
材料一:新中国之初,我国已经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国家已经掌握了重要的工矿企业、铁路、银行等国民经济的命脉。
材料二:新中国之初,民族资产阶级有为新中国建设服务的意愿,党可以通过“利用、限制、改造”的正确政策,最终引导他们走上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材料三:新中国之初,土地改革基本完成,但分散、脆弱的农业个体经济既不能满足工业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又有两极分化的危险。
 材料四:1950年中国同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其中规定:“……彼此给予一切可能的经济援助,并进行必要的经济合作。”
讨论: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
探究二:
1954年,毛泽东在一次讲话中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 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我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是在缺乏经验和统计资料的情况下,根据毛泽东关于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指示精神编制的。经过反复酝酿,前后数易其稿,费时四年,“边建、边改、边学”,终于编成并付诸实施。1957年底,“一五”计划各项指标全面提前超额完成。
“一五”期间,在苏联的援助下,我国迅速建立起前所未有的新兴工业部门,如飞机、汽车、重型机器、发电设备、冶金和矿山设备、精密仪表、新式机床、塑料、无线和有线电器材的制造等。我国建立起一大批新的钢铁、煤炭、电力、机械、有色金属、化工和军工企业,构成了我国工业布局的基本框架。“一五”计划的提前完成,为我国的工业化打下了初步基础。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新中国成立初期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探究三:如何正确看待党领导人民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
【本课小结】(自主构建本课知识框架)
【易混辨析】
1.过渡时期总路线可概括为“一化三改”,“一化”指的是社会主义农业化。
2.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后,如何在中国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有现成的答案可以遵循。
3.最伟大最深刻的变革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4.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5.中共八大的最重要贡献是对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作出了规定,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6.毛泽东思想是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7.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开展,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
8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还是取得了巨大成就。
9.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国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
【迁移运用】
1.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后,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是崭新的历史课题,并没有现成的答案可以遵循。因此,中国共产党必须( )
①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②以苏联经验教训为鉴戒,回避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曲折
③立足中国国情和社会矛盾变化来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④充分利用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来指导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1953年6月,中共中央公布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二是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底,我国完成了三大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这意味着当时的中国(  )
①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②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
③成功开创并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④实现了中华民族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1955年夏季起到1956年底,我国加快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步伐,创造了加工订货、经销代销、公私合营等一系列国家资本主义形式,成功地实现了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
①使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②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
③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
④为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指明了方向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20世纪50年代,一首电影插曲传唱大半个中国。“小燕子,穿花衣……,我们盖起了大工厂,装上了新机器”。“大工厂”“新机器”正是那个时代的关键词。“第一批“解放”牌载重汽车驶下装配线;农民踊跃报名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上海大祥绸布商店挂上了公司合营的招牌。”这里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的伟大意义是( )
①剥削阶级被消灭,劳动人民成为生产资料的主人
②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政治前提
③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④标志着中华民族站在了新时代的历史方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毛泽东曾说过,1950年到1957年,基本上可以说是抄的……这个抄是必要的,等于写字一样,历来写字讲究临帖,你不临帖怎么行呢?……临帖之后,你就要脱离那个帖,自己独立写字嘛!这里的“独立写字”是指( )
A.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的“第一次结合”
B.艰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C.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D.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6.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行了艰辛探索与实践,最终取得了一系列伟大成就。这些成就( )
①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
②使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③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④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奠定了重要物质基础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7.我们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消灭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封建剥削压迫制度、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战胜帝国主义、霸权主义的颠覆破坏和武装挑衅,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实现了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2021年7月1日,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习近平总书记的上述讲话反映的是新中国历史上的哪一个大事件?
(2)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该事件的历史意义。
【易混辨析】
1.过渡时期总路线可概括为“一化三改”,“一化”指的是社会主义农业化。×
正:过渡时期总路线可概括为“一化三改”,“一化”指的是社会主义工业化。
2.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后,如何在中国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有现成的答案可以遵循。×
正: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后,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是崭新的历史课题。√
3.最伟大最深刻的变革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正:最伟大最深刻的变革是指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
4.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5.中共八大的最重要贡献是对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作出了规定,为22.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6.毛泽东思想是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7.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开展,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
8.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还是取得了巨大成就。√
9.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国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
参考答案:
1.A
【详解】①③: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后,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是崭新的历史课题,并没有现成的答案可以遵循,因此,中国共产党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立足中国国情和社会矛盾变化来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①③符合题意。
②:“回避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曲折”的说法明显错误。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要坚持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②不选。
④: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未必适合中国国情,④不选。
故本题选A。
2.B
【详解】①④:1953年6月-1956年底,我国完成了三大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这意味着当时的中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实现了中华民族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①④符合题意。
②:改革开放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②说法错误。
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点相结合,成功开创并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③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3.B
【详解】①③: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使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①③符合题意。
②:新中国的成立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②不符合题意。
④:毛泽东思想为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指明了方向,④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4.B
【详解】①③:上海大祥绸布商店挂上了公司合营的招牌,可以看出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三大改造完成,剥削阶级被消灭,劳动人民成为生产资料的主人,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①③符合题意。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政治前提,②不符合题意。
④:材料强调的是三大改造时期,不是新时代,④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5.B
【详解】A: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的“第一次结合”是指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相结合,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材料中“独立写字”是指1957年以后,A不符合题意。
B:材料中1950年到1957年,基本上可以说是抄的,然后要脱离那个帖,自己独立写字,是指1957年以后要走自己的路,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B符合题意。
C:1956年,通过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革命,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社会,与题意要求的时间不对应,C不符合题意。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D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6.B
【详解】①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艰辛探索与实践取得的一系列伟大成就,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奠定了重要物质基础,①④符合题意。
②:党的八大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尽快使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②不符合题意。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③错误,排除。
故本题选B。
7.(1)上述讲话反映的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即“三大改造”。
(2)①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②社会生产力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社会秩序更加稳定,人民民主专政更加巩固,从而为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实基础。③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实现了中华民族由近代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④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分析】背景素材:“三大改造”的胜利
考点考查:“三大改造”胜利的意义
能力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
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
【详解】(1)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知识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
本题的设问要求为“反映的是新中国历史上的哪一个大事件”,属于体现类题型。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消灭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封建剥削压迫制度、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可联系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即“三大改造”。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
(2)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知识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
本题的设问要求为“阐述该事件的历史意义”,属于意义类题型,需要将相关理论与材料结合分析作答。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①:消灭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封建剥削压迫制度、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可联系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关键词②:推进社会主义建设,战胜帝国主义、霸权主义的颠覆破坏和武装挑衅→可联系社会生产力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社会秩序更加稳定,人民民主专政更加巩固,从而为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实基础。
关键词③: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实现了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可联系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实现了中华民族由近代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
关键词④:结合整体材料,从科学社会主义的角度→可联系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时政信息等相结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