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届高考地理知识讲解与同步训练:地区产业结构变化一、知识讲解一、地区产业结构1.概念:地区产业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不同类型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如以工业或者第二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2.影响因素:受资源禀赋、技术条件、以及分工深化等因素的影响,体现了经济发展水平。二、产业结构的升级1.经济发展过程的实质:地区经济发展的过程→产业结构不断变化升级的过程2.产业升级的规律:劳动力转移: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国民经济重心变化:由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产业,进而转向第三产业。3.产业结构升级的实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三、上海产业结构的变化1.上海产业发展历程:(1)工业化初期,以轻纺工业为支柱产业。(2)20世纪50年代开始,轻重工业协调发展。(3)20世纪90年代以后,高新技术产业和金融服务业发展迅速2.不同阶段的比较优势:(1)工业化初期:接近原料地、劳动力资源丰富、市场广阔。(2)20世纪50年代开始:基础设施完善、技术水平高、劳动力素质高。(3)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家优惠政策、良好的工业基础、雄厚的科研实力(4)未来: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全球影响力和金融服务业发展迅速3.上海产业结构变化:第二产业为主导转变为第三产业为主导,工业经历从轻纺工业向高新技术产业的转变。二、同步训练鄂尔多斯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矿产资源丰富,煤炭探明储量占全国的六分之一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改革开放初期,该地煤炭得到大规模开采与输出,鄂尔多斯经济快速发展,成为国家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近年来鄂尔多斯注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逐步从依靠能源、矿产资源向依靠先进科学技术转变。据此完成1-3题。1.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鄂尔多斯重化工业的发展方向主要是( )①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品附加值②扩大重化工业规模,提高产能③实施“走出去”宏观布局战略④加强科技创新,进行产品深加工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2.伴随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还有第三产业的发展,当前适宜鄂尔多斯发展的第三产业包括( )①物流业 ②房地产业 ③高铁运输业④家政服务业 ⑤旅游业A.①⑤ B.②③C.①② D.③④3.鄂尔多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最主要制约因素是( )A.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B.污染严重,环境恶化C.专业技术人才短缺 D.交通拥堵,通达度低上海是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经过持续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始终引领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据此完成4-6题。4.上海工业化初期发展轻纺工业的主要优势条件是( )①接近原料产地 ②拥有丰富的劳动力 ③消费市场广阔 ④水资源丰富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5.20世纪90年代以后,上海重点发展( )①高新技术产业 ②重化工业 ③金融服务业 ④纺织工业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③④6.推动上海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的根本原因是( )A.政策引导 B.交通改善 C.技术创新 D.人口增加读河南省产业结构比重变化数据表,完成7-8题。产业结构比重(%) 年份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2007年 15.7 55.0 29.32020年 9.7 41.6 48.77.根据表格,河南省2007~2020年( )A.第一产业产值在下降 B.第二产业的就业人数增多C.第三产业的产值增加 D.产业结构比例不协调8.从2007~2020年,影响河南省产生明显产业结构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劳动力素质 B.对外开放程度C.城市化水平 D.经济发展水平读“珠江三角洲产业结构变化示意图”,回答9~10题9.下列有关该区域产业结构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发展变化B.由资源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转变C.对环境的影响经历了重度污染→中度污染→轻度污染的过程D.这种变化是发达国家向外转移产业的结果10.下列关于产业结构变化对区域发展带来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A.较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产业,加大了区域间的经济差异B.资源密集型产业的移入,可能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C.产业移出地区会出现严重的失业问题D.产业的升级有利于解决本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就业压力读地理要素三角坐标统计图,完成11-13题。11.若a、b、c分别表示一、二、三产业,甲、乙、丙分别代表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的产业结构特征,一般而言其发展的先后顺序应是( )A.甲→乙→丙 B.甲→丙→乙C.乙→甲→丙 D.丙→甲→乙12.根据上题分析,甲代表的产业结构地区应如何可持续发展( )A.扩大企业规模,提供高经济效益B.发展资源密集型产业,加速城市化发展C.积极鼓励人口外迁,疏散城市职能D.实施产业转型,发展第三产业13.若a、b、c分别表示原料、市场、技术,则甲最有可能的工业部门是( )A.水产品加工 B.糕点制作 C.飞机制造 D.电子装配读区域产业结构演进与自然资源支撑模式图,完成14-15题。14.影响产业结构由M阶段向N阶段演进的主导因素是( )A.交通 B.政策C.人才 D.市场15.随着产业结构的演进( )A.纺织、煤炭、钢铁等传统工业部门消失B.工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不断攀升C.资源要素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逐渐降低D.新兴工业部门的种类日趋多元化读下图“珠江三角洲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国际直接投资和外贸额所占全国比重的变化图”,回答16-19题。16.以下关于图示时段叙述正确的是( )A.2001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国际直接投资额占全国的比重首次超过珠江三角洲地区B.长江三角洲地区外贸额占全国的比重不断上升,并超过珠江三角洲地区C.珠江三角洲地区外贸额占全国的比重从1993年起一直呈下降趋势D.图中所示的变化与外商投资区位选择的变化有关17.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比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具有的优势条件是( )A.产业基础良好 B.毗邻港澳和东南亚地区C.腹地范围广阔 D.技术水平高18.影响珠江三角洲地区国内腹地范围的自然原因主要是( )A.地形的阻隔 B.水源不足C.夏季高温多雨 D.河流航运里程较短19.珠江三角洲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主要动力是( )A.外来投资 B.个体私营企业发展C.乡镇企业发展 D.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建立二、综合题2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淮北市是因煤炭工业而发展起来的资源型城市,计划经济时期,产业结构单一,矿区、城区以及农村地区缺乏有效的产业互动,形成“城·矿·乡”分离。2000年以后,经济体制改革,资源产业内部升级,产业体系向多样化结构演变。“城·矿·乡”协调,单中心集聚发展阶段。2009年被确定为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后,获得国家优惠政策和资金支持,产业转型速度加快,从煤炭工业城市向现代化综合服务城市转变,郊区发展加快,“城·矿·乡”融合,圈层扩散发展阶段。下图为1985—2017年淮北市主要工业行业产值占比演变示意图。(1)与1985年相比,简述2017年淮北市工业结构变化的特点。(2)结合材料,说明淮北市城市化进程的特点。(3)简析2010年以后淮北市经济结构转型的条件。21.湖北省省会城市武汉素有“九省通衢”之称,读下面图文资料,回答问题。材料 武汉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之一,工业实力雄厚,近年形成以钢铁、汽车、机械、高新技术为支柱,食品、服装、医药、化工为优势的综合性工业体系。武汉也是全国高等学府密集地区之一,科研综合实力仅次于北京、上海,居全国第三位。(1)从交通的角度,简述武汉地理位置特征及其意义。(2)简述2013~2017年武汉产业结构的变化,并分析武汉成为中部工业重镇的区位优势。(3)运用产业结构优化的原理,评价武汉近年产业结构调整的合理性。1.C2.A3.C4.A 5.A 6.C7.C 8.D9.A 10.B11.C 12.D 13.B14.C 15.D16.D 17.B 18.A 19.A20.(1)煤炭开采、电力生产及供应、纺织服装、建筑业产值占比下降;机械设备制造、农副产品加工及食品制造、炼焦及燃料加工产值占比上升;金属冶炼及制造、化学原料及化学品制造、非金属矿物制造、木材加工及相关产品制造等从无到有,且产值占比不断增多;由以煤炭采掘业和煤电、纺织等初加工产业为主结构单一向以机械设备制造、农产品加工等多样化发展。(2)计划经济时代(或2000年以前),“城·矿·乡”分离,城区和矿区分离,主城区发展缓慢;2000年以后,“城·矿·乡”协调,矿、城协调发展,主城区发展加快;2010年以来,“城·矿·乡”融合,城区不断向郊区迁移,出现郊区城市化。(3)2010年以后,随着煤炭资源开采,淮北煤炭开采量减少,资源优势下降;为满足煤炭开采而发展起来的机械设备、非金属矿物制造业等机械制造业基础雄厚,科技水平较高;2009年淮北市列为国家资源枯竭型城市,获得了政策和资金支持,比较优势变化和政策的引导,促进了淮北市经济结构转型。21.(1)特征:地处我国的中部,位于长江中游(江汉平原、长江与汉江的交汇处);南北向和东西向铁路在此交汇。意义:水陆交通的枢纽;是连接我国东部与西部,南方与北方的十字路口,水陆交通便利。(2)变化:第一产业基本稳定,第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超过了第二产业,从“二三一”结构变为“三二一”结构。区位优势:位于长江沿岸,水源充足;位于我国的中部,与各省的联系密切,市场广大;人口众多,劳动人口比重大,劳动力资源丰富;水陆交通的枢纽,交通条件好;高等学府众多,科技水平高。(3)产业结构优化原理:充分发挥本地区的优势,使产业结构中三大产业之间保持合理比例,形成本地区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使产业结构与区域内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环境以及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协调,取得最佳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应。武汉是我国的中部重要的交通枢纽,客运和货运量都很大,因此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近年第三产业比重不断增加,成为主导产业;武汉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之一,工业基础好,可以发展钢铁、汽车等传统工业部门;武汉人口众多,劳动人口比重大,劳动力资源丰富,因此第二产业中食品、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具有优势;同时,武汉高等学府密集,科研综合实力强,因此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其支柱产业,这与该市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环境以及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协调一致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