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单元备课
单元备课 单元 名称 第 五 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
单元知识分析: 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包括动物和细菌、真菌两大部分内容。关于前三章动物部分,教材先探讨生物圈中有哪些动物,再探讨它们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以及与人类的关系。按进化顺序逐门逐纲讲述各类群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考虑到人体结构和生理的内容已在第四单元讲述,本单元关于动物的结构和生理的内容做了较大幅度的简化,以避免重复。第四章和第五章主要讲解了在生物圈中扮演了分解者的细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通过这两个章节的学习,使学生对我们生存的环境更加熟悉,同时也更加了解在我们生存的环境中很多渺小的东西往往在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册书的第五单元与七年级的《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生物圈中的人》同为《生物圈》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圈的多样性及其保护》离不开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人、动物、细菌和真菌等有机组成部分的和谐共存,前后内容之间有很强的关联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既要要注意类别知识的横向对比,又要注意结构知识的纵向梳理,还要注意基本知识的多向迁移,搭建过渡桥梁、构建知识网络,力求做到形散神聚、融会贯通。
单元教学目标: 1、认识动物的主要类群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性特征。 2、了解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3、了解细菌和真菌的主要特征以及与人类的关系。 4、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如:进行“饲养和观察蚯蚓”、“调查动物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制作甜酒”等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活动。 5、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丰富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如:进行生物学相关信息资料的查询和收集。 6、了解生物科学技术在人们生产生活方面的重要作用和实践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投身生物科技的热情以及促进社会进步的使命感。
单元教学重点: 1、认识动物的主要类群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性特征。 2、了解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单元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如:进行“饲养和观察蚯蚓”、“调查动物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制作甜酒”等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活动。
单元教学措施: 1、坚持业务学习:深入钻研课改理论,更新教学观念,并结合教学实际交流学习心得,写好学习笔记。 2、采取“目标激励、同伴互助、师生共勉”的教学策略,增强主动性,密切合作性,促进师生共同成长、可持续发展。 3、利用集体备课小组的力量对教材进行充分讨论分析,把握其深度和广度。统一教案、作业设计、教学进度等。 4、每周积极参加至少一次集体备课、研讨新教材,轮流说课、集体反思等活动。发挥团队合作精神,备课组内相互学习、帮助,精诚团结。 5、充分利用电教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6、在教学中注意落实《生物学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实现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努力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教学目标、内容和评价都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单元课时安排: 第五单元 动物的主要类群 9课时 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6课时 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1课时 细菌和真菌 9课时 病毒 2课时 复习 5课时
单元评价设计: 1. 下列动物中,身体呈两侧对称,背腹扁平,有口无肛门的是( ) A. 乌 B. 猪肉绦虫 C. 珊瑚虫 D. 秀丽隐杆线虫 2. 在动物进化过程中,体节的出现是一件大事,使动物能顺利协调地进行各种生理活动。下列生物具有体节的是( ) A. 涡虫和蛔虫B. 沙蚕和虾C. 水螅和蚯蚓D. 血吸虫和蝗虫 3. 蚯蚓的运动主要依靠( ) A. 体节两侧的疣足 B. 体壁上一圈圈刚毛的固定作用 C. 身体前端的环带 D. 体壁上的肌肉和刚毛的协调配合 4. 鱼之所以能在水中生活,最重要的两个特点是( ) ①用鳃呼吸 ②身体呈流线型 ③用鳍游泳 ④体表有黏液 ⑤体表覆盖鳞片 A. ①③ B. ②③ C. ③④ D. ④⑤ 5. 爬行动物比两栖动物更能适应陆地环境,其原因不包括( ) A. 体表覆盖鳞片或甲,可以减少水分蒸发 B. 生殖和发育摆脱了对水环境的依赖 C. 只用肺呼吸就能满足对氧气的需求 D. 体型较大,有利于在陆地上捕获食物 6. 小睿家里养了许多鸡和鸭,老师讲过它们都属于鸟类,但小睿没有看到它们像鸟一样飞行,因此产生了疑问,于是他去查找资料。下列对鸡和鸭特征的叙述,不会在资料中出现的是( ) A. 体表被覆羽毛 B. 体温恒定 C. 主要用气囊进行呼吸 D. 卵生,卵外有坚硬的卵壳 7. 胎生相对于其他生殖方式的优势在于( ) A. 提高了后代的成活率 B. 使后代数量大大增加 C. 加快了后代生长发育过程 D. 减轻了母体的负担 8. 下列有关动物与人类生活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为保护渔业资源,我国实行十年禁渔期 B. 可以利用蛭提取蛭素,生产抗血栓药物 C. 珊瑚虫分泌形成的珊瑚像树枝,可大量采挖制作装饰品 D. 避免感染蛔虫的措施之一是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9. 某运动员由于跟腱损伤退出比赛,跟腱是人体最粗大的肌腱,它在人体中的作用是( ) A. 为运动提供动力 B. 支配协调腿部和足的运动 C. 为运动提供能量 D. 连接小腿后方的肌肉与骨 10. 下列与运动系统有关的模式图,正确的是( ) A. B. C. D. 11. 哺乳动物在运动的过程中需要能量,下列与能量来源直接相关的是( ) ①呼吸系统②生殖系统③内分泌系统④消化系统⑤神经系统⑥循环系统 A. ①②⑤⑥ B. ①⑤⑥ C. ①④⑥ D. ②④⑤⑥ 12. 非洲有一种花鸟,展翅时像花瓣,头部似花蕊,这样能躲避敌害。这种行为属于( ) A. 防御行为 B. 攻击行为 C. 迁徙行为 D. 觅食行为 13. 某公园内有一只黑猩猩会洗衣服,抹肥皂、搓衣、清洗、拧衣,动作十分娴熟。从行为获得的途径来看,下列行为与这种行为同属一类的是( ) A. 失去雏鸟的亲鸟给金鱼喂食 B. 细腰蜂在地下挖洞建巢 C. 导盲犬给盲人引路 D. 菜青虫总取食十字花科植物 14. 在探究动物的绕道取食实验中,有的动物“尝试与错误”的次数多,有的动物“尝试与错误”的次数少。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体型小的动物“尝试与错误”的次数多于体型大的动物 B. “尝试与错误”是常见的先天性行为 C. “尝试与错误”的次数多少只是与刺激强度大小有关 D. 动物越高等,“尝试与错误”的次数越少 15. 许多动物的个体之间都能进行信息交流,下列现象不属于动物之间信息交流的是( ) A. 孔雀开屏吸引异性 B. 蜜蜂发现蜜源后跳“8”字舞 C. 乌贼遇到危险时喷出墨汁 D. 雌蛾分泌性外激素吸引雄蛾 16. 我国载人宇宙飞船的成功发射是我国宇航史上的伟大壮举,宇航员身上穿的宇航服的发明是仿生于( ) A. 蝙蝠的回声定位系统 B. 乌龟的背甲结构 C. 长颈鹿的血液循环系统 D. 萤火虫的发光原理 17. 胃炎和胃溃疡的病原体为幽门螺杆菌,这种细菌( ) A. 用孢子繁殖后代 B. 有遗传物质DNA C. 有成形的细胞核 D. 具有叶绿体 18. 医生戴口罩、穿手术服可防止将空气中的细菌或芽孢带入手术室,而传播给病人。下列关于细菌芽孢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是一种生殖细胞 B. 抵抗不良环境的能力较差 C. 是细菌的休眠体 D. 形成芽孢后细菌个体变大 19. 某同学将装有培养基的培养皿暴露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进行培养,结果如下图所示,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实验时,需要先接种,再对培养基及培养皿进行高温灭菌 B. 可通过观察菌落的大小和颜色,区别细菌和霉菌 C. 细菌需要从培养基中获取营养,而霉菌不需要 D. 在显微镜下观察,可发现它们的细胞结构基本相同 20. 为了研究饮水机中细菌的生存条件,每隔3天,分别从同一桶纯净水的冷水口和热水口接等量的饮用水,测定细菌数量,结果如下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测定时间第1天第4天第7天第10天冷水口细菌数345609001120热水口细菌数15302545
A. 若只用饮水机喝冷水,应尽快将整桶水喝完 B. 使用饮水机时,喝热水有利于预防细菌感染 C. 本实验只能探究时间对细菌生存的影响 D. 冷水口接的饮用水中细菌数量随时间延长而增多 21. 下列由真菌引起的一组疾病是( ) A. 小麦叶锈病和新冠肺炎B. 牛皮癣和水稻稻瘟病 C. 棉花枯萎病和口蹄疫D. 手癣和鸡瘟 22. 某同学在显微镜下观察酵母菌培养液,看到了如图所示的视野。下列关于酵母菌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酵母菌是单细胞真菌 B. 视野中的酵母菌在进行出芽生殖 C. 视野中能看到酵母菌有明显的a液泡 D. 为了减慢酵母菌的繁殖速度,可将其保存在较湿润的环境中 23. 如图中可以看到根瘤菌和豆科植物的根生长在一起形成根瘤,根瘤菌的这种生活方式和对豆科植物的影响分别是( ) A. 寄生、破坏豆科植物的根系 B. 共生、豆科植物提供有机物 C. 共生,为豆科植物提供含氮物质 D. 腐生,为豆科植物提供水和无机盐 24. 醋是我们常见的调味品,其酿制过程所用到的微生物是( ) A. 醋酸菌 B. 酵母菌 C. 乳酸菌 D. 青霉菌 25. 控制着病毒在寄主细胞内进行繁殖的物质是( ) A. 寄主细胞内的营养物质 B. 寄主细胞内的遗传物质 C. 病毒的蛋白质外壳 D. 病毒的遗传物质
单元教与学活动设计: 注重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 (1)问题导向法。指导学生按照“生物有哪些形态结构特征?如何适应环境?与人类的关系如何?”等基本问题自主学习、自主解答、自主测试、自主反馈,辅以同伴互助和教师点评,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2)实验探究法。让学生进一步熟悉“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实验操作)——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和反思”的科学探究的方法流程。 (3)理论联系实际法。指导学生学会运用学到的生物学知识来解释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所遇到的生物学现象,提升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 ,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做到知识源于生活,学以致用。 (4)识图学习法。新教材图文并茂,形象直观,可读性强。引导学生学会看图、读图,可以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直观把握和理解记忆。 (5)比较法和归纳法。引导学生通过对知识的比较和归纳,找出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理顺知识脉络,学会归纳概括和总结,形成知识结构,加深理解记忆。 (6)注重实验教学,努力培养学生创新实验的理解能力,设计和完成实验的能力,用图表表述实验和对实验方案评价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