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作文主题训练--------慎独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慎独,指一个人在独处的时候,能自觉遵守道德准则,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这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提升个人修养的重要方式;也指一个人即使没有人监督,也能严格要求自己,时刻保持警醒,不忘约束自己,提升自己。请你根据对“慎独”含义的理解和体会,结合自己的成长以及学习经历,写一篇记叙文。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题目自拟,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某校家委会举办主题为“学生的成长”的座谈会,其中一个话题是学生成长过程中,最难做到的是什么。经过热烈的讨论,家长们梳理出以下观点:坚持自己的目标;抵制诱惑,守住内心的宁静;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慎独,即在独处时也能谨慎不苟;感恩,不要把自己得到的一切看作理所当然;懂得舍弃。请根据上述材料,围绕“学生的成长”,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和思考。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3.作文“慎独”一词来自《礼记·中庸》中的一句“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意思是说:君子在无人看见的地方也要小心谨慎,在无人听得到的地方也要恐惧敬畏。从最隐蔽、最细微的言行上就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质,所以,君子要学会慎独。请结合自己这一段特殊时期的生活和学习,谈谈你对“慎独”的理解,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4.请根据下面的材料,写一篇文章。作为一种道德修养,“慎独”最早见于《礼记》,它说:“莫显乎微,故君子慎独也。”东汉人郑玄曾注解说:“慎独者,慎其闲居之所为。”对此,刘少奇同志曾解释说,一人“在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的时候,他能够‘慎独’,不做任何坏事”。今天,人们一般理解为“在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辞海》)。要求:请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文体特征鲜明,不得抄袭,不得套作。5.阅读下面的图文,按要求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要求:①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不含诗歌)。②不要抄袭;书写认真。“慎独”,语出《中庸》:“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重庆巴蜀中学高2021届曾设置诚信考场。鲁能巴蜀中学高2021届学生会在校园公共区域设置了诚信超市。随着社会的发展,无人看守商场等逐渐产生,但其能否推广开来,重要因素之一是人们的诚信度。众目睽睽之下的遵守也许是外力使然,无人监管下的自守才是真正的诚信。“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礼记·大学》)慎独是儒家文化倡导的重要的道德修养方式之一,也是个人修养所能达到的极高境界。请以“慎独”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题目自拟立意自定,不少于800字。不得套作和抄袭。参考答案:1.略【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从材料可知,本次写作主题是“慎独”。“慎独”一词,出自秦汉之际儒家著作《礼记 中庸》一书:“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之所以要强调“慎独”,是因为人在有人约束的时候,在他人的关注之下,是比较容易做到谨慎的。因为作为社会的人,一个人的语言行为,都处于社会舆论的监督之下,置于社会的道德法律的要求之中。那时候如果违反社会起码的要求,不会被世人认可和接受。但是,一个人独处或缺乏监督的时候,常常会存在侥幸心理,或者放纵心理。这时候,往往会自觉不自觉地将个人的利益放在首位,而忽视道德法律他人的约束。因此,谨慎地独处,反复地反省约束自己的行为,在没有人监督的时候和有人监督的情况下都能完全一致,才能成为一个更加纯粹的人。而真正慎独的人,才是心怀坦荡、充满正气的人,也才是本性高尚的人。试题要求围绕“慎独”写一篇记叙文。对此,写作时要重点叙述自己在哪一个时刻面临诱惑或考验时,以怎样的表现如何做到慎独,以及此后自己对慎独的意义有何了解等。比如,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在疫情封控线上学习的时候,自己是否能在没有监督的情况下自觉学习,做到自律。当然,举其他的例子,只要能叙述详实、描写生动,点出“慎独”这一主题,都是可以的。立意:1. 慎独是检验一个人修身养性的试金石。2. 慎独是人生的必修课,伴随你成功。3.慎独离不开自重自律。2.例文:成长中,需要抵制诱惑猩猩喜欢喝酒,村里人用甜酒诱惑它们,猩猩最终大醉被捕。猩猩抵制不了诱惑,最终成为村民的猎物,葬送自己的生命。可见,只有抵制住诱惑,才能保存自己,获得自由。人生也是如此,时时刻刻面临着诸多诱惑,我们只有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自我,勇于抵制诱惑,才能避开祸害,走向成功。抵制诱惑,才能成就自己的梦想。秦末群雄争霸,刘邦率先领兵攻入咸阳,他看到了秦皇宫的豪华与气派。面对无数的金银财宝,绝色美女,他也想入主咸阳。但转念一想,如果这样做了,便会得罪实力强大的项羽,自己的命都可能难保。面对这些诱惑,他抵制住了,他果断放下眼前的一切,退守关中,做到“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并最终建立大汉王朝,成就了汉朝几百年的基业。刘邦虽是农民出身,但面对金钱女色的诱惑时,他保持清醒的头脑,冷静地分析了当时的局势,为了自己的远大理想,果断地抵制了眼前的诱惑,这是何等的英雄气度!面对诱惑,保持冷静,不但能化险为夷,而且能保持自己高尚的情操,这样,人生才更有意义,否则,“一失足成千古恨”。现在大多数贪官,在当上大官之前,都无不刻苦耐劳,兢兢业业,但是,一旦功成名遂,面对社会上形形式式的诱惑,失去了自己应有的本色。为了贪图享乐,为了金钱与权力,为了美色,他们都成了诱惑的奴隶,丢失了原来的理想,铤而走险。最终只落得身败名裂的可耻下场。那些吸毒的青少年,也是如此,刚开始时,也如猩猩一样,尝试一下,结果一发不可收拾,无法自拔,成了毒品的奴隶,害人害己,家破人亡。可见,守护心中的一方净土,勿让诱惑沾污自己的心灵,洁身自好,才能保存自己,活出真我。抵制了高官厚禄的诱惑,苏武留下了“大忠”的美名;抵制了“钟鼓馔玉”的诱惑,李白赢得了“诗仙”的美誉;抵制了“五斗米”的诱惑,陶渊明享受了田园的快乐。诱惑无时无刻不在。我们如果抵制不了诱惑,成了诱惑的奴隶,将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只有敢抵制诱惑,我们才能做好自己的事情,成就自己的完美人生。【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为材料作文。【审题】题目要求围绕“学生的成长”,结合最难做到的内容,如“坚持自己的目标”“抵制诱惑”“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慎独”“感恩”“舍弃”等分析,写自己的看法和思考,注意观点明确,行文有深度。如果写坚持自己的目标,就可以写面对人的惰性,面对艰难险阻,不坠青云之志。如写为他人着想,就可以写做人不应一味自私的考虑自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慎独,指在独处中谨慎不苟。其意是当独自一人而无别人监视时,也要表里一致,严守本分,不做坏事,不自欺。所谓“慎独”,是指一个人在独处的时候,即使没有人监督,也能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守道德准则,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感恩的角度比较好些,学生围绕当下的社会现象,论述感恩的意义以及如何感恩即可。古今中外舍弃的名人事例很多,考生可以论述他们是如何通过“舍弃”得到自己想要的,如李白、鲁迅、郎朗、袁隆平等人。【立意】坚持自己的目标;抵制诱惑;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慎独;感恩;懂得舍弃等。【素材】1. 人生目标是有价值的人生中必不可少的。一个有多大的目标就有多大的成就。我们先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抒写自己的梦想,让自己的人生体现出价值。。如果一个人没有人生目标,没有属于自己的梦想,就枉费生存在这个世界上,就注定一生都碌碌终生。面对自己的梦想,更重要的是脚踏实地,投机取巧只会事倍功半。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少不了坚持、风斗和拼搏。实现梦想是要科学的安排,这样才能事半功倍。2.包拯少年时,包拯就勤奋好学,“不为戏狎”;成年后,他十分注意砥砺名节,立志做一个有所作为和情操高尚的人。宋仁宗天圣五年,未到而立之年的包拯就中了进士甲科,被任命为大理寺评事,出知建昌、天长县,累迁端州知州、监察御史、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卒于枢密副使。他为官二十多年,严于律己,以铁面无私,执法不避亲党著称,是北宋时期最有影响的一位清官,赢得了历代官民的敬重。生活在朝政腐败、贿赂公行时代的包拯,却十分讲求为官清廉,即使稍不检点的行为,也不能为他所容。包拯在做御史中丞时,曾连续弹劾了两位三司使——张方平和宋祁,他们在朝廷是很有影响的人物。3.孟子的一句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可谓能抵小诱惑;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吃救济粮,精神可佩。陶渊明辞弃官职,居住在一个宁静的村庄,因此有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独立人格;周敦颐拒绝官场腐败,才有了“出淤泥而不染”的洁身自好;王冕淡泊名利,留下了“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的佳话。他们都学会了拒绝名利与金钱的诱惑,他们是我们的楷模,因此流芳千古。3.例文:恪守“慎独”,坦荡为人现实生活中,常有这样的现象:在众人面前讲究卫生,独自一人时就随地吐痰,乱扔废弃物;有警察时遵守交通法规,一旦路口无人值守就闯红灯;在自己熟悉的集体中谦恭有礼,一旦置身于陌生的环境就不再遵守公德。由此可见,一个人在没有外在监督而独处的情况下,严于律己,遵道守德,恪守“慎独”是十分必要的。“慎独”是自我完善的必修课。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君子慎独”。一个人越是在无人监督的时候,越能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谨慎从事,不做违德背理之事,就越能接近自我完善思想境界。“慎独”还是道德品质的“试金石”。《后汉书·杨震传》有一则“暮夜无知”的故事:杨震赴任东莱太守时途经昌邑,被他推荐为昌邑县令的王密夜晚拜见,想送他十斤黄金,杨震拒绝了。王密说:“暮夜无知。”杨震义正词严:“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羞愧而返。同是暮夜无人时,同样面对十斤黄金,杨震、王密二人的道德修养,就高下分明了。“慎独”更是社会生活的“净化器”。人一旦缺少了“慎独”精神,就会降低自己的道德水准,只顾个人利益而无视他人利益。可怕的是这种思想一旦“传染”开去,别人也会以他为“榜样”,如果人人效仿,久而久之,世风日下就成必然。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慎独”呢 关键要在“隐”和“微”上下功夫。即无人在场和有人在场都是一个样,不让任何微小邪恶的念头萌发,这样才能使自己的道德品质日臻完善。“慎独”离不开严格要求自己。三国时刘备的“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就是慎独自律、道德完善的体现。2005年感动中国的王顺友,一个普通的乡村邮递员,就是当代恪守“慎独”的典范。他一个人20年走了26万多公里的寂寞邮路。尽管生存环境和工作条件十分恶劣,但他没有延误过一个班期,没有丢失过一封邮件,投递准确率达100%。他说:“保证邮件送到,是我的责任。”在漫漫“孤独之旅”上他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在“一个人的长征”中,他服务无数山里人的执著,为人类创造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慎独”也离不开自我反省。一个人要进步,就要经常地、认真地反省自己。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我每天上百次地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依靠别人的劳动,我必须尽力以同样的份量来报偿我所领受的、至今还在领受着的东西……”蜚声中外的医学院士吴阶平在年老时这样反思自己:“我自己认为,在1950—1960这十年里是取得了可喜成绩的,那时自己也的确十分勤奋,但这并不代表一生中都在坚持不懈地努力。自己在科学研究中锲而不舍的精神还远远不够,自己也有偷懒、靠小聪明过关甚至是一知半解的地方。”科学家们这种勤于反思、严于自律的精神为我们做出了表率。在居家防疫期间,我们要珍惜这一段居家独处的时光,积蓄力量,增长才干。在抗击疫情的同时,我们更要“慎独”,更要自律,珍惜假期时光,利用居家防护的安静空间读书学习。那么,就让我们用“慎独”警示自己,鞭策自己,坦荡为人,踏实做事,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使我们的社会更加文明,更加和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这是一道材料作文,材料作文一般由材料和要求组成,关键语或出现在材料中,或设置在要求里,抓住这些关键语就可以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及命题意图。材料作文中的关键语往往是命题者在陈述对象、突出中心时特别强调或反复出现的词句,是命题者或材料中有关评议性语言,它往往透露出命题者的情感倾向,考生只要留心揣摩不难窥出其中端倪。从材料中可知,主题是“慎独”,慎独就是独处的时候,无人监督的时候,也要自律,服从内心的要求,谨慎地对待自己。人在有人约束的时候,在他人的关注之下,是比较容易做到谨慎的。因为作为社会的人,一个人的语言行为,都处于社会舆论的监督之下,置于社会的道德法律的要求之中。那时候如果违反社会起码的要求,不会被世人认可和接受。但是,一个人独处或缺乏监督的时候,常常会存在侥幸心理,或者放纵心理。这时候,往往会自觉不自觉地将个人的利益放在首位,而忽视道德法律他人的约束。因此,谨慎地独处,反复地反省约束自己的行为,在没有人监督的时候和有人监督的情况下都能完全一致,才能成为一个更加纯粹的人。而真正慎独的人,才是心怀坦荡、充满正气的人,也才是本性高尚的人。写作中可以从什么是慎独,如何做到慎独,做到慎独有怎样的表现,以及做到慎独的意义等角度立意,紧扣一个关键点展开分析和表现,合理使用材料,安排好结构,应能写出较为满意的文章来。【立意】1. 慎独是检验一个人修身养性的试金石。2. 慎独是人生的必修课,伴随你成功。3.慎独离不开自重自律。4. 慎独,其实就是“慎始”,做任何事从开头就要十分谨慎。5. 慎独,其实就是“慎心”,要诚其意,在各种物欲的诱惑面前,靠“心”把持住自己。【素材】1. 慎独,是我国古代儒家创造出来的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自我修身方法。是指一个人独居时仍能谨慎自律,严格要求自己。仍如“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未闻。莫现乎隐,莫显乎微”。没有比在那些不易察觉的地方更能表现出君子人格的,也没有比细微之处更能显示君子风范的。君子,不是担心会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放纵自己,不是这样的。做一个坦荡的君子,不需要别人来约束自己。2. 爱因斯坦说过:“人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业余时间生产着人才,也生产着懒汉、酒鬼、牌迷、赌徒,由此不仅使工作业绩有别,也区分出高低优劣的人生境界。”时间对于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只有抓住并利用好业余时间,勤奋努力,才能有更多机会获得成功。让我们把心静下来,通过学校提供的网络资源进行在线学习,“停课不停学”,不因居家自学而打折扣。慎独、自律,是古人崇尚的一种人生美德,也理应是新时代大学生必备的一种学习能力。3. 俗话说,三代人才能培养出一个贵族,一个有着良好习惯的人,想要不出众,一定很难!良好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能养成的,心理学上说,养成一个习惯需要21天不间断的保持,可是养成一个坏习惯只怕是一个心里的懒惰,可人前我们优雅,背后龌龊不堪,所以,不光是我们00后需要慎独,我们整个社会都需要慎独,我们需要君子坦荡荡,而不是小人常戚戚!就如《大学》里所说:“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独也。”【结构】这是一篇说理透彻的议论文。从身边的种种现象入手,很自然的引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接着,用三个自然段阐述了“慎独”的内涵,即“慎独是什么?”每段开头都以一个形象的比喻句作为本段的论点,三句构成排比,结构严谨、思路清晰。把“慎独”比作“自我完善的必修课”、“道德品质的试金石,”、“社会生活的净化器”。从个人上升到社会,三个比喻句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把深奥的道理浅显化……这是本文的一大亮色,作者在这里可谓“颇具匠心”。接下来,提出了一个观点:怎样才能做到慎独呢?关键要在“隐”和“微”上下功夫。这个观点把“慎独”这个观点诠释得“入木三分”。紧接着,又提出慎独的方法:严格要求自己;自我反省。举了2005年感动人物王顺友的事例,贴进社会生活,紧跟着时代的步伐,给文章注以“新鲜的血液”,使论据充分,有说服力。结尾更是本文的“一道风景”,一组排比句中又含有耐人寻味的比喻,清新自然、文采飞扬。【点睛】材料作文区别于过去的话题的作文的一个关键就是多角度立意,一般材料作文中都有“明确立意”“选准角度”的说法,言下之意就是可以多角度立意,这样就给考生打开思维的空间。因此材料作文要注意多元立意的原则。但绝不意味着可以任意的立意,还有“不要脱离材料的范围”的限制,因此注意才多元中寻求最佳,如是两个对立的方面注意辩证的谈二者之间的关系,不要只强调其中的一面。此题注意选准角度进行立意。4.例文:持守智者说“一花一世界。”佛家云:“一叶一菩提。”人生本来是个奇迹,身处纷繁复杂的世界里,太需要有心的宁静,去持守一种道德的高尚、精神的富有。都市繁华,浮生若梦,灯红酒绿,此刻,让我们的心灵回归,屏弃浮生的嘈杂,淡远逐利的喧嚣。或许没有人会给你特别的束缚,而我们应当有自觉的谨慎和人格的守候,生活并不从此就自由放任。古语有“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蜗角虚名, 蝇头微利”,有时会妨碍我们在社会中正确的辨识。在无人监督 的时候,罔顾王法,伸出手去,拿自己不该拿,得自己不当得,古今中外,子孙不绝,大有人在。 虽说伸手之时,的确没有人知,但心灵的尺度失去把持,道德的堤防已经坍塌。东汉人杨震往东莱郡赴任,路经昌邑县,遇先前己所推荐秀才,现任昌邑县令的王密,夜拒所赠十斤重金。王密说:“暮夜无知者。”杨震说:“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者!”面对利益的诱惑,杨震算是持守了高岸的人格,他做了千古慎独的榜样。生活中,赠金的事,并非总在发生。但这样那样的让我们有所迷失的事儿,是无所不遇。少了父母师长的监管,我们会耐不住寂寞,去打开电脑,在网上作百无聊赖的神聊:我们会守不住清素,去牟取小利,哪怕是不择手段……有一位心理学教授做了一一个试验:事先在礼堂内藏了录音机,老师领着100多名学生进来坐下,礼堂里十分安静。当所有的老师借故离开后,礼堂里马上沸腾起来。十分钟后,老师返回,打开录音,录音机里充斥着不堪入耳的脏话、粗话!这当然不是说孩子品德有多坏,但至少说明同学们缺乏心灵的持守。人的故事都是自己来写,这就像掌纹,故事虽然曲折,可终究一度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清代礼部尚书张伯行说:“一丝一粒, 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 他随处随时都看重名节,做了一个很能掌握自己的人。我们都有离开父母的那一天,谨慎不苟便是我们人生的标竿。树立人生的标竿,我们才能无时无处不持守。“木直中绳,鞣以为轮。”做人的标准或尺度并不是全由别人来限制你的。它其实是一种来自心灵的自我鞭策。无论尘世喧嚣、也无论人生孤寂,我们都不妨谛听自己心跳的声音,或许,我们不能成为大圣者,但毕竞,可以无悔此生!这样,在世人面前,我们有的,不是欺于暗室的不择手段,也不是乐于苟且的一味钻营;而是一份开朗豁达,一种宁静致远。做定慎独的人生,无怨无悔!【详解】此题通过材料考查学生的分析、整合、写作能力。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对于名言警句、诗句、歌词等材料,审题时要善于全面准确,提炼观点的原则有两个,一是要做到准确,并力求新颖,离材料中心最近的是最佳观点;二是力争所选观点要有话可说、有例可证、有理可议。【审题】需要抓住“慎独”立意。所谓“慎独”,是指一个人在独处的时候,即使没有人监督,也能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守道德准则,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慎独,是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准的试金石。一个人在公共场合不做坏事比较容易,而在独处时也能一样不做违反道德准则的事,则需要有很高的道德修养。慎独,其实就是“慎始”,做任何事从开头就要十分谨慎,如果开始时就不谨慎,还怎么能保证有好的结局呢?慎独,其实就是“慎终”,“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意思是说,当事情结束时,要像开头一样慎重对待。 慎独还需用礼来约束自己,就不会离经叛道,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慎独还需克服源自动物性的“利己”性。写作时可能会出现的不足:审题时可能会因为对“慎独”理解错误而导致跑题,例如将“慎独”理解为“独处”、“独自反省”等等。“独处”只是一种背景,而“慎独”重点是要谈处于这种背景之下要“谨慎不苟”;“独自反省”是“慎独”的一个方面,但重心是言行要“谨慎不苟”,而不仅仅是“反省”。【立意】慎独,人生的至境;千金难买是慎独;梨虽无主,我心有主;在无人的时候;也说“慎独”;慎独 慎始 慎终;为官要“四慎”;做“真实的自己”,你能吗;慎独是检验一个人修身养性的试金石;慎独伴随你成功等等。【结构】题目扣题《持守》,首段点题,“去持守一种道德的高尚、精神的富有”。第二三段写生活需要慎独;第四段举东汉人杨震慎独的例子,五六段对比论证生活中没有慎独的例子,“但至少说明同学们缺乏心灵的持守”;第七段写清代礼部尚书张伯行慎独的例子。最后一段号召做一个慎独的人,“做定慎独的人生,无怨无悔!”【素材】1.柳下惠的节操 鲁国人柳下惠,姓展名禽。相传在一个寒冷的夜晚,柳下惠宿于郭门。有一个没有住处的妇子来投宿,柳下惠恐她冻死,叫她坐在怀里,解开外衣把她裹紧,同坐了一夜,一直到第二天天亮并没发生非礼行为。于是柳下惠就被誉为“坐怀(槐)不乱”的正人君子。2.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稽首而告曰:“小人怀壁,不可以越乡,纳此以请死也。”子罕置诸其里,使玉人为之攻之,富而后使复其所。(《左传·襄公十五年》)3.元代大学者许衡一日外出,因为天气炎热,口渴难耐。正好路边有一棵梨树,行人们纷纷去摘梨解渴,只有许衡一个人不为所动。这时候有人就问他:“为什么你不摘梨呢?”许衡就说了:“不是自己的梨,怎么可以随便乱摘呢?”那人就笑他迂腐:“世道这么乱,管它是谁的梨。”许衡说:“梨虽无主,我心有主。”4.道光年间的刑部官员冯志圻有收藏碑帖字画之好。一个下属寻得一帧宋拓名碑,用古锦包好送冯志。冯连看也没看就当即退还。有人劝冯志看看无妨。冯志说:“一看恐怕就不想退了,而接受它就难免为送礼者所利用”。此乃慎始之举,守住第一次,就没有第二次了。(《清朝野史大观》) 5.据一则“轿夫湿鞋”的民间故事说:一个轿夫雨后穿新鞋抬轿。开始抬腿迈步十分小心,专拣干处走,生怕湿了鞋。后来一不小心脚踏泥水,弄脏了鞋,就再也不管了,干处湿处随便落脚。这说明轿夫虽“慎始”,但坚持时间不长,自然就没有“慎终”之说了。【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1、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2、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5.例文:君子慎独毛主席曾说:“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那么同样的,一个人在大庭广众之下做一个君子不难,难的是独处时也做君子。“慎独”是一种高境界的道德修养。我国古代的贤者很早就明白:君子处世,所慎在独。早在《礼记》中就有记载:“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历览前贤,历史上道德彰显之人莫不慎独。圣人孔子,不仅在朝堂之上严遵“君君臣臣”之仪,在颠沛流离之途也坚守君子之礼,席不正不坐,语非礼不言。诗人屈原,虽身处浊世,惨遭罢黜流放,仍能“沐后弹冠,浴后更衣”。四知堂上那一声断喝:“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谓无人知!”令污者抱头鼠窜,令美德彪炳千古,从而成为“君子慎独”的最好注脚。“君子慎独”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诚实。一个人只有对自己诚实,方能对他人守信。《五元灯会》上曾载有这样一则故事:由于战乱,普陀寺的众禅者决定迁移庙址。在迁徙途中,只有豫通大师一人坚持早课,从不荒废。有人劝曰:“此处无佛,大师可不必如此。”豫通大师答一偈子曰:“此处无佛,我心有佛。既诚我心,是诚我佛。”好一个“既诚我心,是诚我佛”!其实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尊佛——自己的良心。大庭广众之下的君子是众人的君子,只有独处一室之时的君子,才是自我的君子。君子慎独,对自己诚实,就像是空谷中的幽兰,即使无人知晓,也始终散发清香;而那些不懂得“慎独”之人,徒然地欺骗着自己的良心,内心最终会成为一间臭不可闻的鲍鱼之肆!“君子慎独”还是一种对自己的审视。每当夜深人静、独处一室之时,当颜面亿代未易的星图高悬头顶,你能够因为无须顾及旁人而放纵身心吗?不,灿烂的星空遥望着你,皎洁的月亮守望着你。隐隐地,有一种声音,仿佛是灵魂对自己的拷问,在这独处的静谧里。君子慎独,他的灵魂始终谨慎不苟。当一轮新月升起,照在空寂的幽谷里,有一株独生的兰花,冰清玉洁,直立在自己的芬芳中。就在这独处的正直中,他赢得了满天星光。作者:湖南师大附中 张 乔【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一篇名著名言类材料作文,所以要借助分析名言来立意,儒家的一个重要概念,慎独讲究个人道德水平的修养,看重个人品行的操守,是个人风范的最高 境界。出于《大学》、《中庸》对于其含义,东汉郑玄注《中庸》“慎独”云:“慎其家居之所为。”人们一般理解为“在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辞海》,或“在独处时能谨慎不苟”《 辞源》。点睛:考生要注意结合对名言的分析准确把握立意,在构思写作的时候不要脱离对材料的分析,同时要注意结合自身写作,这样才能使作文深刻。6.例文: 小议“慎独”现实生活中,常有这样的现象:在众人面前讲究卫生,独自一人时就随地吐痰,乱扔废弃物;有警察时遵守交通法规,一旦路口无人值守就闯红灯;在自己熟悉的集体中谦恭有礼,一旦置身于陌生的环境就不再遵守公德。由此可见,一个人在没有外在监督而独处的情况下,严于律己,遵道守德,恪守“慎独”是十分必要的。“慎独”离不开严格要求自己。三国时刘备的“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就是慎独自律、道德完善的体现。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慎独”呢?关键要在“隐”和“微”上下功夫。即无人在场和有人在场都是一个样,不让任何微小邪恶的念头萌发,这样才能使自己的道德品质日臻完善。2005年感动中国的王顺友,一个普通的乡村邮递员,就是当代恪守“慎独”的典范。他一个人20年走了26万多公里的寂寞邮路。尽管生存环境和工作条件十分恶劣,但他没有延误过一个班期,没有丢失过一封邮件,投递准确率达100%。他说:“保证邮件送到,是我的责任。”在漫漫“孤独之旅”上他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在“一个人的长征”中,他服务无数山里人的执著,为人类创造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慎独”也离不开自我反省。一个人要进步,就要经常地、认真地反省自己。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我每天上百次地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依靠别人的劳动,我必须尽力以同样的份量来报偿我所领受的、至今还在领受着的东西…”蜚声中外的医学院士吴阶平在年老时这样反思自己:“我自己认为,在1950-1960这十年里是取得了可喜成绩的,那时自己也的确十分勤奋,但这并不代表一生中都在坚持不懈地努力。自己在科学研究中锲而不舍的精神还远远不够,自己也有偷懒、靠小聪明过关甚至是一知半解的地方。”科学家们这种勤于反思、严于自律的精神为我们做出了表率。 慎独”是一面盾牌,可助你抵御各种各样的诱惑,防范各色各类的“糖弹”;“慎独”是一盏明灯,可帮你照亮前行之路,明辨是非曲直;“慎独”是一剂良药,可使你内心清朗,精神昂然。那么,就让我们用“慎独”警示自己,鞭策自己,坦荡为人,踏实做事,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使我们的社会更加文明,更加和谐。【详解】本题考查考生作文的能力。这是一则材料作文,也是一则话题作文。考生可以“小议慎独”为题:引论:由常有一些社会现象引出本文的论点:恪守“慎独是”十分必要的。本论:为什么要慎独?从4点分析:①慎独让人得以自我完善。②慎独让社会公德得以净化。③慎独让人与人之间多一些信任少一些猜疑,多一些关爱少一些冷漠。④假如没有了慎独,人和人之间少了诚信。假如没有了慎独,人和人之间少了关爱。结论: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慎独”呢?①关键要在“隐”和“微”上下功夫。②“慎独”慎独离不开自重自律。③“慎独”也离不开自我反省。④慎独离不开坦荡为人。⑤慎独离不开诚实守信。(选择其中的两三个内容为分论点)⑥那么,就让我们用“慎独”警示自己,鞭策自己,坦荡为人,踏实做事,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使我们的社会更加文明,更加和谐。2。可以“什么是慎独”为题:可按层进式展开:什么是慎独?《辞海》称:“儒家用语。谓在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也就是说,不论何时何地,或明或暗,或在人群,或单身独处,都要小心谨慎,不可在思想和言行上稍微离“道”。为什么要“慎独”:①慎独是一种情操;②慎独是一种修养;③慎独是一种自律;④慎独是一种坦荡。怎样才能“慎独”。那么,该怎样慎独呢?①要让所有的角色身份都保持一致,不自欺,亦不欺人。②对自己要严格要求,不能原谅自己。③要“慎一”,否则会在权钱交易、权物交易、权色交易之类的泥坑中难以自拔。 横向结构: 3。可以“慎独之美”为题:文章应围绕慎独之“美”从三个方面“横向”展开论述:慎独成就了大自然的有序与和谐;慎独闪耀着崇高修养与人性的光辉;慎独为充满智慧的人们另辟蹊径。以此结构谋篇,文章层次清晰,做到了议论文论述应有的宽度。参考立意:慎独让人得以自我完善。②慎独让社会公德得以净化。③慎独是一种自律;④慎独是一种坦荡。可用素材:1.“慎独”还是道德品质的“试金石”。《后汉书 杨震传》有一则“暮夜无知”的故事:杨震赴任东莱太守时途经昌邑,被他推荐为昌邑县令的王密夜晚拜见,想送他十斤黄金,杨震拒绝了。王密说:“暮夜无知。”杨震义正词严:“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羞愧而返。同是暮夜无人时,同样面对十斤黄金,杨震、王密二人的道德修养,就高下分明了。2. 马旭,和自己的老伴省吃俭用,至今还住在一个小小的院子里,把全部积蓄捐献给家乡木兰县的教育局。作为新中国首位女空降兵,马旭在木兰山下,守护一方儿女。将1000万捐献给家乡办教育。守护小岛32年的王继才,王士华夫妇。王继才生前是江苏省开山岛民兵哨所所长。开山岛位于我国黄海前哨,面积虽然只有两个足球场大,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在守岛第三年,他申请离岛,老政委重病,委托他一定要守好这座岛。之后老政委病逝,他为了这句承诺,一守就是一辈子。妻子生孩子,在这座岛,接生都是他自己打电话请教别人自己来。为了一句承诺,只能把孩子送出岛,骨肉分离。他对妻子说,他这一生,上亏欠父母,下亏欠子女,还让她收了一辈子的苦,下辈子一定好好补偿。王士华说,不用下辈子,这辈子就够了。读到这里,忍不住流泪。如果我有一个守岛的任务,我的爱人会不会陪我在没有水,没有电的孤岛,过一辈子。将青春全部献给祖国,相濡以沫的爱情令人动容。3、其美多吉:雪域邮路上的忠诚信使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有一条全程往返1208公里、平均海拔在3500米以上的雪线邮路,来自党中央的声音、四面八方的邮件通过这条邮路送往雪域的各个角落,其美多吉在雪线邮路上工作了29年,行驶里程相当于绕赤道35圈。29年来,他驾驶的邮车从未发生一次责任事故,圆满完成了每一次邮运任务。行文结构:议论文的思路和结构有:总分式、递进式、对照式、并列式等结构方式,使议论文结构完整。本文可用并列式结构,首先提出中心论点:“慎独”是每个人必备的品质,其次,提出分论点,进行并列式阐述:可列举古人,也可是今人事例。最后,总括全文,再次点题。结构上,做到首尾呼应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