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上册4.15 快乐过新年 第3课时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一年级上册4.15 快乐过新年 第3课时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第15课《快乐过新年》
指导教师或团队:
设计依据
本课紧紧围绕《义务教育小学品德与生活新课程标准2011版》中课程性质进行设计,即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旨在培养学生“愉快、积极地生活”,使儿童获得对社会、对生活的积极体验,以及“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让儿童喜欢动手动脑,乐于想象与创造,乐于参加劳动和有意义的活动。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坚定文化自信等一系列著名论断。本课教学设计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因素,适时渗透,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二、教材分析
《大家一起过春节》是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5课《快乐过新年》的第3课时。
本单元共包括四个框题,《欢度元旦》《开个元旦联欢会》《大家一起过春节》《多样的传统新年》,前两框侧重学生在学校里与老师、同学一起欢度元旦这个公历新年;后两框呈现的农历新年,侧重反映学生与家人一起过春节的生活,同时了解我国部分少数民族和海外华人的春节习俗,并通过贴福字、春联等,重点感受汉族的传统。
本课处于第三框题,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重点在于指导学生了解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的风俗习惯,并学习春节期间的各种礼节和讲究,传承传统文化。
三、学情分析
春节经历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每到春节全国各地的人们都会以自己的方式来庆祝春节:吃年夜饭,贴春联,贴福字,走亲访友,收压岁钱......孩子们身处其中,乐在其中。
但是由于一年级孩子的认知水平有限,虽然亲历过春节,但对春节的常识和文化了解的少,且一些认识都是在无意识中产生的,甚至个别认识是错误的。
一年级学生处于启蒙阶段,尚未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由于学生所特有的年龄特点,学生有意注意力占主要地位,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在教学与课堂延伸活动中,我们必须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体验活动来有效地组织课堂。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知道春节是我国传统的农历新年,能结合生活经验说说自己眼中的春节,初步感受春节喜庆、热闹、团圆的文化意蕴。
情感与态度目标:了解少数民族和海外华侨过春节的方式,激发对民俗文化的热爱之情,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彰显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行为与习惯目标:了解当地春节期间的各种礼节和讲究,初步感知春节习俗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乐于过一个健康、安全、有意义的中国年。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春节的各种礼节和讲究,感受春节的温暖、幸福和团圆。
难点:探究春节文化习俗背后的寓意,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六、教学方法
对话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小组讨论法、情景教学法、实物演示法
七、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视频资料、春联实物、福字实物、窗花实物
学生准备:课前向长辈请教春节的习俗、寻找家中春节装饰物
八、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播放儿歌《过了腊八就是年》 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好听的儿歌,歌曲中唱的是哪个节日? 2.引出课题《大家一起过春节》 【设计意图】用孩子们喜欢的儿歌《过了腊八就是年》引入主题,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又很好地引出课题。 二、探究活动 活动一:追根问源聊春节 1.问题切入:你知道春节是怎么来的吗? 2.播放微课《春节的来历》 传说,古时舜继天子位后,带部下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将这一天当做一年的第一天,后来称“春节”。春节虽然是农历初一,但现在,人们从正月初一开始过春节,一般要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才算结束 。 【设计意图】通过微课的形式,帮助学生了解春节的来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切入春节习俗。 活动二:七嘴八舌话春节 1.问题切入:你们盼望过春节吗? 2.小组交流:以小组为家庭,说一说过春节时你们家会做什么?提出要求:交流时轻声慢语,每个人都要发言,并且把话说完整。 3.小组汇报,展示形式多种多样。 【设计意图】低年级儿童课程学习的重要来源是生活,这一环节利用生活经验打开了孩子们的“话匣子”,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合作交流、体验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快乐学习。 活动三:齐心协力过春节 1.贴春联 (1)春联的寓意 欣赏王安石的《元日》,古诗春联又被成为桃符,贴春联的习俗由来已久。出示资料,了解春联代表的美好祝福。 (2)讲解传统贴春联的方法:面对大门时,上联在右,下联在左,横批在上。指导学生上台贴一贴。 (3)齐读春联,感受美好祝福。 (4)小结:过年的时候你家贴春联的任务就交给你们啦! 2.贴福字 (1)问题切入:除了春联,大门上还会贴什么?福字。 (2)老师这里有个福字,谁来贴在我们黑板的大门上? (3)谁还有不同的贴法?你见过这样倒着贴的福字吗?为什么要倒着贴呢? (4)连线游戏 福字还有很多艺术变形,象征着不同的含义。出示四张福字和四个寓意:年年有余、财源滚滚、花开富贵,马到成功,让孩子们把图片和寓意进行配对连线。 (5)小结:老祖宗们真了不起,用自己的智慧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 3.放鞭炮 (1)问题切入:谁知道“年”的故事?给大家讲讲看吧。 (2)观看微课,思考:现在你知道人们为什么用红色来装扮春节,并且燃放烟花爆竹吗?提醒:爱护环境,减少燃放;注意安全,平安过年。 (3)小结:红色象征喜庆热闹,红红火火,春节是一个红色的节日,中国红是一个特殊的颜色。 4.包饺子 (1)问题切入:你喜欢吃饺子吗?你爱吃什么馅儿的? (2)年三十的饺子有什么寓意呢? (3)小结:吃完象征团圆的饺子,三十晚上还有一个重要习俗就是“守岁”,即在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点起蜡烛,通宵守夜,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 5.拜年 (1)问题切入:你是怎样给长辈拜年的?演一演,提示:有礼貌。 (2)祝福的话语真好听,谁还想给老师和同学们拜个年? (3)拜完年,长辈会给你压岁钱。那你知道长辈们为什么要给你压岁钱吗?欣赏微课《压岁钱的来历》,明白压岁钱中家人的美好寓意。 (4)小结:风俗流转,你感受到了长辈对你的爱了吗?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介绍,微课欣赏,观察示范,动手体验等学习活动,深入了解过年的习俗,感受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文化、体会节日的欢乐与亲情的温暖。 三、拓展与提升 1.少数民族欢度春节 (1)出示图片,看看少数民族的人民是怎样欢度春节的? (2)小结:各族人民是一家,习俗不同,情谊相同。 2.海外华侨欢度春节 (1)出示视频,看看海外的同胞们怎么欢度春节的? (2)为什么海外华人过春节的方式和我们那么相似? (3)小结:中国人走到哪里就会把我们的春节带到哪里,把我们的喜庆也带到哪里。 3.新春倒计时 新年的钟声马上响起,让我们一起倒计时321,过年啦! 【设计意图】了解不同民族的春节文化,体会海外华人对于家乡的思念,对民族文化的热爱。 四、根植与延伸 1.风雨无阻回家路 天再冷,雪再大,也挡不住人们回家的脚步。为什么大家都要赶在年三十回到家中呢? 2.欣赏绘本故事《团圆》。 看完以后,你有什么感受?你们有过类似的经历吗? 3.总结:孩子们,记得过年的时候,跟着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好好过个年,过个团圆年,吉祥年,快乐年,喜庆年。当你这样做的时候,就是对中华文化最好的传承。 【设计意图】通过绘本故事让学生感受到春节“团圆”的可贵。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因素,适时渗透,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
板书设计
(







)
教学反思
《大家一起过春节》是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5课《快乐过新年》的第3课时。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让孩子感受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体会新年给人们带来的美好祝福,只是最浅层的目标。让孩子了解春节的习俗,了解春节各地各国不同的庆祝方式,了解这些习俗的由来和背后的故事,让孩子发自内心地爱上这些习俗,爱上这个节日,爱上中国文化,才是本节课的最终目标。
围绕目标,我设计了三个活动:
“活动一 追根问源聊春节”通过微课的形式,帮助学生了解春节的来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切入春节习俗。
“活动二 七嘴八舌话春节”利用生活经验打开了孩子们的“话匣子”,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合作交流、体验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感受春节的热闹。
“活动三 齐心协力过春节”旨在让学生在交流和实践中,更深入了解过年的习俗,感受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体会节日的欢乐与亲情的温暖。
因自己的能力有限,在执教过程中有很多地方还有待改进,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整堂课下来,我认为自己还是有牵着学生走的痕迹,不能够做到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老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助手,很多方面应该放手让学生去做学习的主体。每一种习俗都是老师交代后让学生起来谈,不能够根据学生的兴趣,由学生主动谈自己感兴趣的方面。
二、对课题的目的、意义认识不够。学习本课的目的是什么?只是停留在感受祖国传统文化的层次上,没有能够上升到更高的层次——传承祖国的优秀文化。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每一个中国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去传承和发扬祖国的优秀民族文化。在教学中应该渗透这样的教学思想,这是下一步应该继续努力的。
三、探究性学习。新课标要求让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主动的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整节课未能够让学生主动的去问根求源,不能够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欲望。因而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四、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不够扎实。很多传统的习俗学生谈了,但到底学生记住了多少?应该让学生把一些重要的习俗记录下来,加深学生的印象,注重培养学生主动积累知识的习惯。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不积跬步,无以行千里。让学生在日积月累中掌握知识,形成习惯。
通过一次次打磨,还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反思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