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2课《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第1课时设计依据本册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四学制)《道德与法治》,以《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为指导,围绕学生熟悉的生活领域而设计,体现了《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小学高年级段法治教育的内容。聚焦法律,以宪法精神为主线,突出国家意识和公民意识教育,使道德规范存在于学生的内心,使法治原则为更多学生所了解和遵守,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懂法守法, 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和社会规则,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学生。本课设计依据是《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标准(2011年版)》中“我们的社区生活”第7条“自觉遵守公共秩序,注意公共安全。做讲文明有教养的人。”。二、教材分析“公共生活靠大家”是人教版五四制《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由《我们的公共生活》、《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和《我参与 我奉献》三课组成。本单元着重帮助学生认识社会,培养学生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是本单元的第二课,引导学生懂得公共生活需要良好秩序,树立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的意识,认识到构建有序和谐的公共生活人人有责。《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分两课时,本课是第一课时,通过提供的观察公共生活、公共生活的情境素材,让学生初步探究秩序或规则存在的意义,让学生初步认识到人们安居乐业、社会稳定进步需要良好的公共秩序。三、学情分析升入五年级的学生,生活领域在不断扩展,越来越多地关注、关心公共生活,但缺乏从理性层面思考有序的公共生活对个人与社会的意义和价值;对建设有序生活有一些零散的经验,但由于认识上的局限,他们往往对如何共建有序生活缺乏全面认识;另外他们在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过程中,往往存在观察角度单一、认识问题不全面的情况。因此通过本课的学习,让他们初步形成规则意识,积极参与公共生活,并尝试用合法、合理的方式解决社会问题。四、教学目标1.知道公共生活需要良好秩序来维护,初步形成规则意识。2.明确构建有序和谐的公共生活人人有责,积极参与公共生活。3.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社会现象,尝试用合法、合理的方式解决生活问题。五、教学重难点1.帮助学生树立公共生活需要秩序的观念。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共建有序生活。六、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七、教学准备课件、翻页笔、1个瓶颈较小的瓶子、5个带长线的小球八、教学过程(简要描述、 环节清晰)一、导入新课 视频导入: 课件播放十字路口的交通小视频 同学们,大家在这个小视频中看到了什么呢? 预设:①红灯亮了,所有车辆和行人都停止通行; ②绿灯亮了,所有车辆和行人都开始通行; ③黄灯亮了,都等着,不再继续通行了; ④红灯停绿灯行,黄灯亮了等一等; ⑤根据信号灯,该停的停,该行的行。 同学们都回答的非常好!公共场所是我们大家共同生活、学习、工作的地方,需要有良好的秩序来维护。街道上的行人和车辆顺畅通行,需要公共交通秩序;良好的公共秩序是人们安居乐业的保障, 是社会稳定和进步的基础。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课《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 通过播放十字路口的交通小视频,同学们形象直观的感受到公共生活是需要秩序的。 二、探究活动 活动一:设计“公共生活秩序单” 当我们过马路时应该怎么做呢? 预设:①有红绿灯的路口,按照信号灯沿着人行道通行; ②没有红绿灯,一定要左右看,确保没有车辆的情况下通行。 2.当我们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应该怎么做呢? 预设:①上车时一定要排队; ②在车上主动给老弱病残者让座; ③没有座位时,抓紧把手站好。 3.你到过哪些公共场所?你知道这些公共场所的秩序吗? 预设:①影剧院,观影时保持安静; ②游乐场,井然有序的游玩; ③在商店,轻声细语,不大声喧哗追逐打闹。 同学们设计的“公共生活秩序单”都非常好,有了规则的约束,我们的生活就可以更加和谐有序。 4.除了这些规则外,生活中还有很多规则,上节课老师已经让同学们去观察生活,收集我们身边的规则了,谁愿意把自己收集的规则与大家分享一下? 预设:举手的学生依次分享自己收集到的身边的规则。 听了这些同学的分享,你有什么感受?如果没有规则,我们是不是连走路都不安全呢?因此说,公共生活需要良好的秩序,而良好的公共秩序则是人们安居乐业的保障,是社会稳定和进步的基础,看来规则是非常重要的。 【设计意图】 通过设计“公共生活秩序单”,同学们体会到公共生活需要良好的秩序,并认识到良好公共秩序的重要性。 活动二:秩序小实验 找五个一端系有长线的小球一同放入一个瓶颈较小的瓶子中。瓶口宽度只能允许每次取出一个球。 分组进行验证,看看哪个小组能既顺利又快速的取出瓶中所有小球,并说出你的理由。最慢的和最快的都说一说原因。 预设:①都争先恐后的抢着取,谁的都出不来,就取的最慢; ②有秩序的一个一个依次取,就取的既顺利又快速。 【设计意图】 通过秩序小实验,同学们身临其境的直观体会到,只有有秩序的一个一个的依次取,小球才能既顺利又快速的从瓶中取出。 活动三: 收集公共标志 依次出示课件图片(禁止吸烟、禁止打电话、无障碍通道、请勿大声喧哗、安全通道) 1.同学们,你们在哪些公共场所见过这样的标志? 预设:①餐馆、商场、医院; ②加油站; ③有台阶的一侧; ④图书馆、阅览室; ⑤楼道。 2.当你看到这些标志时你是怎样做的? 依次叫踊跃举手的同学回答问题。 刚才这些同学都回答的非常好!同学们,公共标志的设置一方面有利于维护良好的公共秩序,也有利于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但有了公共标志的提醒,人们是不是就会自觉维护或遵守公共秩序了呢?请大家认真思考。 【设计意图】 通过收集公共标志,学生认识不同公共场所的公共标志及其作用,并认识到在公共场所设置公共标志的必要性。 活动三:向不文明行为说“不” 出示课件中来自课本的四幅插图(不按序排队乘公交、不文明遛狗、不遵守防疫规定、在公众场所大声拨打电话),小组合作学习。 请同学们用接力法进行合作学习,组内成员认真观察对应的图片,独立思考后依次回答各自的三个问题:①说说每幅图中的不文明行为;②如果遇到类似情况,你会采取什么态度?③怎样才能让公共生活中的不和谐少一些,微笑多一些?A同学负责整理汇报。 小组汇报交流。 预设:①如果不要公共秩序,大家随随便便,自由自在,想干什么就干什么,那不就乱套了吗? ②一个人不遵守公共秩序损人不利己; ③不讲文明没有素质。 【设计意图】 通过观察分析并讨论来自课本中的四幅图,借助小组的力量,学生们的思维发生碰撞,从而认识到,遵守公共秩序是必要的,每个人都必须自觉遵守,秩序是自由的第一条件。遵守公共秩序可以使公共场所里被服务者心情舒畅,服务者满意,公共场所井然有序,同时也展示我们自己的文明程度。 三、拓展与提升 1.出示课件中的小视频: (小视频内容:小明等几位同学在一个汽车站停车场里追逐打闹,小刚劝他别这样做,他不听,正在这时,一辆客车从车站开出,另一辆正要进站,小明他们不让道,在两辆客车间追打,司机来了个急刹车,才避免了重大事故的发生。) 同学们,这几个小学生干了一件什么事?他们扰乱了哪里的秩序?结果怎样? 预设:①不遵守秩序,公众场合追逐打闹; ②扰乱了汽车站的秩序; ③差点儿造成了重大事故。 我们在不同的公共场所应该怎么做?当你见到不遵守公共秩序的行为该怎样办? 预设:学生热烈讨论,积极回答问题。 2.引导总结:同学们,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明白了只有大家共同遵守规则,才能创造和谐文明的社会环境,正如著名学者莱蒙特所说的:“世界上的一切都必须按照一定的规矩秩序各就各位”。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都离不开规则,无处不在的规则约束了社会每个成员的行为,也维护了社会的正常秩序。 通过今天对《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这一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生活中有许多看起来是微不足道的事情,实际上都同社会的主产、生活乃至每个社会成员的工作、学习、生活密不可分,如果一个社会的公共秩序受到了破坏,这个社会的正常生产和生活也就受到极大的影响,社会风气就会颓败,反之如果一个社会的每个成员都学法、懂法、守法、护法,拥有一个良好的公共秩序,那么整个社会就会有条不紊井然有序,因此建立一个良好的社会公共秩序,是我们大家的共同愿望,希望同学们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认真遵守公共秩序,在生活中要合法、合理地参与公共生活,养成讲文明守规则的好习惯。 【设计意图】 通过这个小视频,同学们进一步认识到不遵守公共秩序的危害性,从而在公共场所都要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和行为习惯,都应该遵守公共秩序,养成文明习惯。 四、根植与延伸 本节课我们通过认真学习,知道了公共生活需要秩序,我们必须要遵守公共秩序,养成文明习惯,这不仅是社会文明的重要表现,也是国家文明进程的重要标志,下节课我们将学习第二课时—共同建设有序生活。 【设计意图】 承上启下,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预告下节课的学习内容。九、板书设计2、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公共生活文明行为公共秩序社会文明程度 国家精神面貌【设计意图】此板书可引导学生从平时公共生活中表现出的文明行为和公共秩序中直观认识到,它不仅是社会文明程度的反映,也是一个国家精神面貌的体现。形象梳理了公共生活需要良好的文明行为和公共秩序来维护,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使遵守秩序人人有责的德育理念渗透进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十、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初步认识到有秩序的公共生活,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本节课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交给学生,他们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认识到创建有序公共生活的意义和价值,进一步明确了有秩序的公共生活会让社会环境更加舒适宜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