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一单元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红星照耀,接棒前行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一、设计依据
01单元定位
本单元是高中选择性必修阶段的第一单元,和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同属于“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任务群。本单元的课文以政论性、实用性的作品为主,其中《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是开幕词,《长征胜利万岁》、《大战中的插曲》是回忆录,《别了,“不列颠尼亚”》、《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是新闻作品。它们涵盖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改革开放的革命历程,共同反映了“伟大的复兴”这一人文主题。
教育部2021年1月颁布的《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指出:语文学科注重以文化人,引导学生深刻体会革命精神、深入感受爱国主义精神,体认英雄模范的高尚品质,陶冶性情、坚定志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因此,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希望同学们能从特定叙事中切身感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逐渐形成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懂得尊重革命传统,珍惜当下,坚定自信,树立远大的志向;并能把握政论文、新闻、回忆录等实用类文本的风格特点,学习其写作技巧,运用到自己的语言表达和创作中。
02大单元主题与任务群并行
从主题角度看,本单元主要学习以写实为主的反映革命传统、革命精神、革命榜样的作品,目的是在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的同时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让学生树立爱国情怀、责任担当和文化自信等。
从语文核心素养来看,本单元属于“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任务群,课程标准还进一步明确指出这个任务群的学习目标与内容:阅读阐发革命精神的优秀论文与杂文,特别注意选择具有理论高度和引领作用的论著,分析其中论证的逻辑性和深刻性,体会革命理论著作严密逻辑和崇高精神有机结合的特点,提高理性思维水平;阅读关于革命传统的新闻、通讯、报告、演讲、访谈、述评等实用性文体的优秀作品,联系思想实际和亲身见闻,以正确的价值观,深入理解其内容,学习其写作手法。
基于此,本单元的设计可以通过单篇与群文,精读与泛读并举的方式,以作品中塑造的英雄人物形象为抓手,体会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和革命人格;鉴赏富有特色的语言,掌握实用类文的文体特征、阅读方法以及艺术特色。
03教学理念
1.以学习者为中心,将被动转为主动。在新高考“一核四层四翼”评价体系的指导下,教师应转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深化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堂变革。教师的职责转向活动的组织管理、资源支持、学习评价,以及必要的讲授与点拨,在阅读策略、写作方法、交流技能方面给出具体的学习建议,让学生把“让我学”转变成“我要学”,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以单元整合为本,以任务驱动为纲,突出“研习”特点。新教材强调以任务为核心,突出真实情境下的语文自主实践活动。因此,以任务驱动为纲,由整合性的单元任务为学习目标,创设问题情境,强调真实性、情境性、综合性、整合性,使学生融入有意义的、真实的具体任务中,以情境推动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才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真正让学生学有所得,得有所用,进而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构建能力体系,提升核心素养。从知识本位到素养本位,借助教材来提升学生的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等素养,从而构建整体能力体系。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单篇与群文,泛读与精读,知识梳理与迁移等多种方式来完成学习任务。学生在完成的过程中调动储备的关键知识,达到学习的目的,有效地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04学情分析
1本单元是学生从必修课程转向选择性必修课程学习的第一单元。与必修课程相比,选择性必修教材更强调专题性、研究性、拓展性。“专题研习”更突出探究性学习,是带有一定研究意义的学习。这要求学生具备更高的学习能力,才能顺利过渡到选择性必修的学习。
2.情感共鸣难。学生生活在和平年代,对战争没有感觉,在阅读此类作品时有情感的隔阂,无法感受历史,难以体会作品内涵。
3.缺乏阅读兴趣。相比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的课文带有比较强的文学性,本单元课文以政论性、实用性的作品为主,此类文本以严谨性和逻辑性见长。部分学生对这些作品的阅读兴趣不大。因此,除了关注学生的精神建构,还要引导学生体会语言与篇章的逻辑之美、思想之美。
设计依据总结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的颁布,以及2019年高中新教材的试行与推广,标志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进入了“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的“三新”时代。“三新”的变化也带来教学思维、教学方法的变革。基于此,笔者在课堂设计时,有意落实新课标和新教材的要求,深化大单元教学的理念,以主题为引领,设置符合学科情境和生活情境的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
教学设计阐述
学习任务
任务一:通过群文阅读,能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不断奋斗的光辉历史,能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品的丰富内涵,获得崇高的体验。
任务二:通过精读文本,把握不同体式作品的风格特点,学习文本中严谨的逻辑、严密的表达、生动的细节描写、鲜明的人物刻画、新颖的叙事角度和以小见大的写作技巧等写作手法,丰富自己的语言表达。
任务三:通过完成“寻找时代的摆渡人”单元任务,树立勇于担当、致敬英雄的价值观,并能积累有关“家乡英雄人物”的素材,尝试进行人物通讯等应用文体写作。
二、整体设计
学生为了完成这3大任务,共4个阶段,9课时:
学习阶段 学习内容 课时安排
学习阶段一 整体把握,明确目标 单元目录,单元导语 单元目标,梳理文本 1课时
学习阶段二 体悟精神,感受内涵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长征胜利万岁》 《大战中的插曲》 《别了,“不列颠尼亚”》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3课时
学习阶段三 文体风格,艺术特色 3课时
学习阶段四 成果展示,评价总结 完成并展示“寻找时代的摆渡人”单元活动 2课时

具体规划和学习资料
第一阶段
第一阶段:整体感知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学生能通读单元文本,整体把握文章内容;能通过阅读单元导语及单元研习任务,明确单元学习目标及重难点;能产生情感共鸣,拉近与革命文化作品的距离。
第1课时:整体把握,明确目标
课堂活动一:回顾光辉历程,绘制年代时间轴
子活动1:请学生结合初高中学过的革命文化作品和文史知识,回顾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从苦难走向辉煌的历程,并绘制历史年代时间轴。
子活动2:请学生结合历史年代时间轴,请用一句话概括中华民族的复兴历程。要求:(1)体现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的特点;(2)揭示历史意义。
子活动3:请结合结合课文,说说在中华民族奋斗历程中涌现了哪些英雄人物?我们的家乡有哪些英雄?
课文:
家乡:
课堂活动二:明确单元学习内容,讨论学习策略
子活动1:带领学生阅读单元导语,圈点勾画出单元学习目标。并结合单元研习任务,讨论可以运用哪些学习策略才能更好达成学习目标和研习任务。
子活动2:本单元的课文是紧扣“站”字组织起来的。请同学们通读课文,结合历史背景,完成导学卡片。
内容整合 课文 作者 文体 写作背景 主要内容
红 色 精 神
国 家 尊 严
时代担当
课堂活动三:明确活动内容,制定活动方案。
单元活动:佛山是一座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间,珠江地区第一个党组织在佛山成立,涌现出邓培、“三谭”、吴勤、陈铁军、罗登贤等忠烈英杰,刑场上的婚礼、西海大捷、小洞村革命摇篮、甘竹滩洪潮发电站等红色故事广为流传,一代代佛山儿女在党的领导下前仆后继、不懈奋斗,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壮丽史诗。
我校文学社将以“寻找时代的摆渡人”为主题,通过公众号系列推文向同学们介绍佛山的英雄人物。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或革命历史遗迹进行实地参观考察,并查阅资料,搜集、积累相关素材,进行公众号推文写作。要求:
①以介绍家乡英雄人物及其事迹为主,能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及精神风貌,体现其时代意义;
②可选择擅长的实用性文体进行写作,如:人物特写、专访、人物素描、散记等;
③能运用一定写作技巧;
④图文并茂,推文的设计要有美感。
附:课后讨论实施方案
1.确定单元活动实施的组内分工。
组内分工 具体任务 负责人 完成时间
策划统筹 负责全面策划和统筹,协调各项分工,并有步骤推进活动进行。
资料搜集 查阅地方志,整理并筛选网络信息(包括文字材料和图片材料)
文字撰写 负责撰写文章
美术设计 负责公众号推文美术设计
2. 确定实施步骤。
示例:
(1)确定人物。选出一位佛山英雄人物(解放前或解放后的皆可)作为写作对象。
(2)实地考察。到与写作对象相关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或革命历史遗迹进行实地参观考察。
(3)搜集材料。资料要详实,可通过采访、图书馆、互联网等方式进行资料搜集。
(4)确定主题。选定角度,讲述人物故事。
(5)文字撰写。资料汇总,确定文体,开始撰写并组内修改。
(6)美编设计。选择合适的插图、字体等进行版面设计。
附,相关学习资料:
1. 拓展阅读:
(1)人物传记:罗斯·特里尔《毛泽东传》、迪克·威尔逊 《周恩来传》;
(2)报告文学:徐剑《天晓——1921》、龚盛辉《中国北斗》、王宏甲的《走向乡村振兴》;
(3)纪实文学:哈里森·索尔兹伯里《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金一南《苦难辉煌》;
(4)历史著作:蒋廷黼《中国近代史》;
(5)时事评论:曹林《时评中国》。
2. 视频资源:
电影:《建国大业》、《我的1919》、《焦裕禄》、《我和我的父辈》、《我和我的祖国》;
纪录片:《人民的选择》、《紫荆花开》、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 8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电视剧:《长征》、《觉醒年代》;
人文讲座:《百家讲坛·长征》,《百家讲坛·中国精神》。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