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3.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3.领会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声音产生的原因;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2.教学难点:探究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估测声速。【教学方法】科学探究、交流讨论【教学器材】教师准备:鼓一只,纸一张,纸屑若干,广口瓶一只,泡沫小球一个,音叉一只,乒乓球一只,铁架台一个,水槽,两个石头,水杯,电子音乐盒一个学生合作组器材:纸一张,纸片,橡皮筋,音叉(包括小桂和音箱),塑料尺(或锯条)烧杯(里面盛有水),几块石头,广口瓶。【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大家都知道中国的很多音乐节目,其中《中国好声音》无疑是最火的,这充分显示了声音的魅力。今天老师也让大家感受一下大自然的各种声音。图片展示大自然,鼠标点击发出各种声音。我们走进大自然我们每天都听到很多声音,也发出很多声音,物体为什么能发声呢,声音的是怎样产生的,声音发出后又是怎样传播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三章声音的世界,首先我们来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二、授课过程(一)声音的产生提出问题,声音的是怎样产生的?下面我们来一个造声比赛,用一张纸看谁能有更多的方法使它发声开始学生开始实验。分小组展示发声方法不利用其他工具,借助我们的身体,你能有哪些发声方法试试看,并体会发声部位有什么特点?探索性活动:组织学生活动:怎样利用桌上鼓,音叉,让它们发出声音,活动过程中要求学生:思考:①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②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特征?活动:用桌上的器材研究如何发声,教师参与讨论。然后教师请学生表演研究结果,对独特的发声方法赞赏和鼓励。并对上述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问题:物体发声时是不是一定在振动?问:你敲击鼓时,鼓振动吗?你怎么知道的?问:敲击音叉,音叉发声,音叉在振动吗?你有什么方法证明在振动,动手试试看。击鼓,或敲打桌子。鼓面或是桌面在振动吗?如果在振动,你如何证明,能否让看的人感受到它的振动?说出你的方法。谁能演示给同学们?可以在鼓面上撒一些纸屑,通过纸屑的振动来显示鼓面的振动;通过观察小球的振动显示音叉的振动,这里用到的一种把微小的振动放大的方法叫做转换法。同学回答并演示。问:你吹瓶子时,什么振动,你显示出来吗你能使水也发声吗,水发声时也在振动吗?观看扬声器发声时的振动。(课件展示)这里通过水柱的变化显示出扬声器的振动,同样是转换法。小结:即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时发声停止。(二)声音的传播情景创设:医生的听诊器,心脏跳动或者肺部的声音是靠什么传到人耳中的?探究活动二:声音的传播提出问题:声音靠什么传到远方呢猜想:声音的传播可能需要什么东西做媒介。问题:声音在空气中如何传播呢?观看flash提出声波这个概念。但有时候好像没有什么也能听到声音呀,比如你听到老师说话声,听到雷声等,似乎没有什么东西把他传递来呀,我们的谈话声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吗?如在你我之间没有空气,声音还能不能传播给你呢?为了证明这个猜想,我们看一个试验,(观看真空罩内的闹钟flash)试验说明什么,声音传播需要空气,真空不能传声。把能传声的物体叫介质。固体能传声吗,你怎么知道的?同学回答。我们来感受一下好不好说明:两个学生合作每人拿一根木棍,让两个木棍抵住其中一个学生轻敲木棍,另一个学生把用木棍抵住耳朵。感受听到的声音。在把木棒分离感受声音,听得到吗,听不到。(听得到,声音一样吗,为什么不一样)试验说明什么?固体可以传声。把音叉用绳子吊起来,轻敲时把绳子用手指塞入耳中你能听到声音吗,这个声音怎么听到的,说明什么?固体可以传声。问题:那么液体是否也可以传声呢?你能否举一些生活事例来证明你的观点引导:通过刚才这一段的学习,同学对声音的传播有了怎样的认识,能不能请个代表用你自己的语言归纳一下。学生:声音传播需要物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传播声音的物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师:平时,老师一张嘴,同学就听得老师的说话声,声音传播不需要时间吗 (三)声速以及估测引入:但对着山崖或高墙喊话,要过一会儿才能听到回声,这说明声音传播需要一定的时间,声传播的快慢用声速描述,它的大小等于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单位:米每秒写作m/s。150 ℃时,v声=340米/秒 表示每秒通过的距离是340 m介绍资料、指导读表:《一些介质中的声速》你能得到什么信息?学生讨论:在读表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特点?(教师指导)1.传播速度与温度有关2.一般情况下:v固>v液> v气问题1:在短跑比赛时裁判员往往看枪烟计时而不听枪声计时,这是为什么呢?问题2:在一根空的长铁管的一头敲一下,在另一头可以听到几次声音?(抢答并说出理由)。如果要想在另一头听到三次敲击声,你该怎么做?学生思考并回答。在思考的过程中体会传声速度与传播时间的关系。说明声速不仅与介质的种类有关,还与介质的温度有关。(四)回声现象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提出问题:老师在教师说话有回声吗?为什么听不到这个回声?听到回声的条件:回声比原声迟0.1秒;即:发声体距障碍物至少17 m人才能听到回声。三、课堂练习1.同学们上音乐课时,优美的琴声来自___琴弦振动____,悠扬的歌声传得很远是通过_空气______传播的.2.在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发现小球被多次弹开,这样做是为了( B )A.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B.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C.把声音的振动时间延迟D.使声波被多次反射形成回声3.指出下列情况中声音靠什么物质传播:①耳朵贴在枕头上,可以听到放在枕头下的机械手表的滴答声,是靠__固体____传播的;②潜水员在水下听到岸上的人讲话,是靠____液体___传播的。③用拉紧的细线连接两个小纸盒制成“土电话”进行对话,是靠_固体____传播的。(选填“固体”、“液体”、“气体”)4.1994年,苏梅克——列维彗星裂成二十多块碎片,撞向木星,产生了巨大的爆炸,但是身处地球的人们却没有听到一丝的声响,这是因为( C )A.彗星的碎片太小了,没有分量B.爆炸产生的声音很弱,人们听不见C.太空是真空,所以声音不能传播D.原因尚待考察5.如图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被弹开.这个实验说明了( A )A.发声的音叉在振动B.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C.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D.声音在空气中传播得最快6.如图,将一块正在发声的小音乐芯片放在注射器中,再将活塞推到底端,用橡胶帽封闭注射口, 然后用力往外拉活塞,这时听到注射器中音乐芯片的声音会变_小___;其声音是通过___空气__传入人耳的。四、课堂小结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 声音在介质(空气)中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3.声速:15℃时,340米/秒(空气)4. 回声:声音的反射五、作业布置完成配套作业题【板书设计】3.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声音的产生声是由于的物体振动而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介质: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 2.声音在空气中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三、声速:1.15摄氏度时,v声=340米/秒2.声速与介质种类和温度有关四、回声:声音的反射现象【教学反思】本节重点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与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通过分组实验解决问题。在教学中采用了大量的日常生活中的事例及小试验,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因此,通过这一节的教学使学生对声音的产生、传播以及接收有了一个全面的理解。学生接触物理的时间还不是很长,因此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探究去解决感兴趣的问题,在探究中体验成功的乐趣,应该是教学成败的关键。三维教学目标较好地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特别是贝多芬利用木棒传声坚持创作敢于向命运挑战的实例,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效果非常好。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