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市三年(2021-2023)中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课内文言文阅读(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吉林省长春市三年(2021-2023)中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课内文言文阅读(含解析)

资源简介

课内文言文阅读
吉林省长春市2023年中考语文试题
(一)阅读下面的课内文言文,完成6~8题。(7分)
岳阳楼记
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6.解释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2分)
(l)予观夫巴陵胜状(   ) (2)心旷神怡(   )
7.比较下面两段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2分)
滕子京笔下的岳阳楼景观 范仲淹笔下的岳阳楼景观
东南之国富山水,惟洞庭于江湖名最大。环占五湖,均视八百里;据湖面势,惟巴陵最胜。濒岸风物,日有万态,虽渔樵云鸟,栖隐出没同一光影中,惟岳阳楼最绝。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从语言表达的角度看,范仲淹的文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结合本文主旨特点,写出你在文章写作立意方面获得的启示,(3分)
吉林省长春市2022年中考语文试题(一)
阅读下面的课内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醉翁亭记
欧阳修
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④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6.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寓:寄托 B. 野芳发而幽香 发:开放
C.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去:离开 D.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乐:快乐
7.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第①段从山写到泉,从泉写到亭,如镜头逐次拉近,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
B. 第②③④段是按照写景、写乐、写人的顺序来写的,层次分明,引人入胜。
C. 醉翁与太守,名号与官职,互为表里,互相映衬,揭示了人物形象的多面性。
D. 文章回环咏叹的节奏,舒缓的语气,悠扬的韵致,与虚词“也”的使用有关。
8. 如果你和家人来到久负盛名的醉翁亭,你将向家人介绍太守欧阳修的哪些事情?请依据上文分条作答。
吉林省长春市2021年中考语文试题(一)阅读下面的课内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7分)
曹刿论战(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 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编,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6. 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 肉食者谋之 不谋而合 B. 衣食所安 居安思危
C. 公问其故 一见如故 D. 一鼓作气 旗鼓相当
7. 文章详写的内容是_______,略写的内容是_______。(2分)
8. 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请简要分析。(3分)
课内文言文阅读
吉林省长春市2023年中考语文试题
(一)阅读下面的课内文言文,完成6~8题。(7分)
岳阳楼记
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6.解释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2分)
(l)予观夫巴陵胜状(   ) (2)心旷神怡(   )
7.比较下面两段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2分)
滕子京笔下的岳阳楼景观 范仲淹笔下的岳阳楼景观
东南之国富山水,惟洞庭于江湖名最大。环占五湖,均视八百里;据湖面势,惟巴陵最胜。濒岸风物,日有万态,虽渔樵云鸟,栖隐出没同一光影中,惟岳阳楼最绝。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从语言表达的角度看,范仲淹的文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结合本文主旨特点,写出你在文章写作立意方面获得的启示,(3分)
【分析】译文:
  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降职到巴陵郡做太守。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原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当代人的诗赋刻在它上面。他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情。
  我观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湖上。叼咬着小山,吞下了长河,水流浩荡,无边无际,一天里阴晴多变,气象千变万化。这就是岳阳楼的壮丽景象。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虽然如此,那么向北面通到巫峡,向南面直到潇水和湘水,被降职到外地的官吏和来往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像那阴雨连绵,接连几个月不放晴,寒风怒吼,浑浊的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商人和旅客不能通行,船桅倒下,船桨折断;傍晚天色昏暗,虎在长啸,猿在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有一种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满眼都是萧条的景象,感慨到了极点而悲伤的心情。
  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连,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游来游去,岸上与小洲上的花草,青翠欲滴。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波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在你唱我和地响起来,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啊!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心胸开阔、心情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端着酒杯,吹着微风,那真是快乐高兴极了。
  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者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这是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在朝廷里做高官就应当心系百姓;处在僻远的江湖间也不能忘记关注国家安危。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江湖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大概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解答】(1)本题考查词语解释。
①句意:我观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胜,优美的。
②句意:就会感到心胸开阔、心情愉快。旷,开阔。
(2)本题考查语言特点的分析。
两段文字穿插了许多四言的对偶句,如“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环占五湖,均视八百里;据湖面势,惟巴陵最胜。濒岸风物,日有万态”“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这些骈句为文章增添了色彩。作者锤炼字句的功夫也很深,如“衔远山,吞长江”这两句的“衔”字、“吞”字,恰切地表现了洞庭湖浩瀚的气势,把丰富的意义熔铸到短短的两句话中,字字有力。由此总结得出:作者十分善于捕捉景物的特点,表达自己心中的感受,将博大宽仁的胸怀寓于壮丽的景物描写中,因此他这一景句,不仅意境优美,感情浓厚,充满一种浩气之气,而且造成一种天人合一的阔大境界,十分恰切地体现出一个正直士大夫胸有天下的阔大襟怀。
(3)本题考查阅读的启示。
《岳阳楼记》是作者应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请为重修岳阳楼而创作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通过写岳阳楼的景色,以及阴雨和晴朗时带给人的不同感受,揭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也表达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爱民情怀。文章超越了单纯写山水楼观的狭境,将自然界的晦明变化、风雨阴晴和“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结合起来写,从而将全文的重心放到了纵议政治理想方面,扩大了文章的境界。全文记叙、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动静相生,明暗相衬,文词简约,音节和谐,用排偶章法作景物对比,成为杂记中的创新。由此得出启示即可。
答案:
(1)①优美的。
②开阔。
(2)作者十分善于捕捉景物的特点,表达自己心中的感受,将博大宽仁的胸怀寓于壮丽的景物描写中,因此他这一景句,不仅意境优美,感情浓厚,充满一种浩气之气,而且造成一种天人合一的阔大境界,十分恰切地体现出一个正直士大夫胸有天下的阔大襟怀。
(3)文章赖思想永生。以文载道,有思想当灵魂,无灵魂而猝死。《岳阳楼记》之所以能历代传颂,主要是由于它把一个重大的思想命题,极其巧妙而生动简洁地把人带入对优美景物的描写之中,它启迪人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向世人昭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哲理。
吉林省长春市2022年中考语文试题
(一)
阅读下面的课内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醉翁亭记
欧阳修
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④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6.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寓:寄托 B. 野芳发而幽香 发:开放
C.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去:离开 D.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乐:快乐
7.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第①段从山写到泉,从泉写到亭,如镜头逐次拉近,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
B. 第②③④段是按照写景、写乐、写人的顺序来写的,层次分明,引人入胜。
C. 醉翁与太守,名号与官职,互为表里,互相映衬,揭示了人物形象的多面性。
D. 文章回环咏叹的节奏,舒缓的语气,悠扬的韵致,与虚词“也”的使用有关。
8. 如果你和家人来到久负盛名的醉翁亭,你将向家人介绍太守欧阳修的哪些事情?请依据上文分条作答。
【答案】6. D 7. B
8. ①醉翁亭是智仙借人修建的,亭子的名字是欧阳修根据自己的名号命名的。②欧阳修经常在醉翁亭内宴请宾客,并经常喝醉酒。③欧阳修能够和百姓同醉同乐,并能够把这些事情记录下来。这才有了今天的著名的《醉翁亭记》。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解释。
D.句意: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第一个“乐”,以……为乐。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B.由第②段“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第③段“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者……”,第④段“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可知, 这三段是按照写景、写人、写乐的顺序来写的,层次分明,引人入胜。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
结合第①段“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可知,醉翁亭是智仙借人修建的,亭子的名字是欧阳修根据自己的名号命名的。结合第③段“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可知,欧阳修经常在醉翁亭内宴请宾客,并经常喝醉酒。结合第④段“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可知,欧阳修能够和百姓同醉同乐,并能够把这些事情记录下来。据此组织语言即可。
【点睛】参考译文:
环绕滁州的都是山。那西南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远远望过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流水声,是一股水流从两峰之间飞泻而下,是酿泉。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至于太阳的升起,山林里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这就是山中的朝暮。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风高霜洁,水落石出,这就是山中的四季。早晨进山,傍晚回城,四季的景色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喊,后面的人应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不断的行人,是滁州的游客。到溪边钓鱼,溪水深并且鱼肉肥美;用酿泉造酒,泉水清并且酒也清;野味野菜,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那是太守主办的宴席。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弹琴奏乐,投壶的人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闹的人,是欢乐的宾客们。一个脸色苍老的老人,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太阳下山了,人影散乱,宾客们跟随太守回去了。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林,鸟儿到处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人们的快乐。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叙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呢?是庐陵欧阳修吧。
吉林省长春市2021年中考语文试题
(一)阅读下面的课内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7分)
曹刿论战(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 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编,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6. 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 肉食者谋之 不谋而合 B. 衣食所安 居安思危
C. 公问其故 一见如故 D. 一鼓作气 旗鼓相当
7. 文章详写的内容是_______,略写的内容是_______。(2分)
8. 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请简要分析。(3分)
【分析】参考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鲁庄公接见自己。他的同乡说:“打仗的事当权者自会谋划,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安身立命的东西,不敢独自享有,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这些小恩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神灵的牛、羊、玉帛之类的用品,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按照承诺的去做。”曹刿说:“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是不会保佑你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溃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查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战胜齐军后,鲁庄公问他这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是靠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概。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设下埋伏。我看他们车轮碾过的痕迹散乱,望见他们的旗子倒下了,所以决定追击他们。”
【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意思。解答时要结合句意进行辨析,然后做出选择。
A.前一句句意为: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谋,谋划。后一句句意为:没有事先商量而彼此见解或行动完全一致。谋,谋划。
B.前一句句意为:衣食这一类安身立命的东西。安,养。后一句句意为:虽然处在平安的环境里,也想到有出现危险的可能。安,平安,稳定。
C.前一句句意为:鲁庄公问他这样做的原因。故,原因,缘故。后一句句意为:初次见面就很相投,像老朋友一样。故,老朋友。
D.前一句句意为: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鼓,击鼓。后一句句意为:指两军对敌。后用来比喻双方力量不相上下。鼓,战鼓。
故选:A。
(2)本文紧扣“论战”来写,详写曹刿的言论,对于无助于表现“论战”的事,略写或不写,详略得当,有力地突出了中心。所以文章战前论战与战后释疑,战争经过则一笔带过。
(3)本题考查筛选文章的信息。文章主要叙述了作战前和作战后曹刿的言论。战前,曹刿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主动请见,可见他的“远谋”。鲁庄公想靠祭祀神灵来取得战争的胜利,曹刿对此事的评价是小信未孚,神弗福也。认为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战中,由文中“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可知,鲁国能够审时度势,抓住有利战机“齐人三鼓”取得胜利;善于把握进攻和追击的时机,体现他的军事才能。
答案:
(1)A
(2)曹刿的言论 作战过程
(3)①曹刿能预见到“肉食者鄙”,主动请见。
②曹刿能认识到取信于民是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
③曹刿在作战中能把握战机,后发制人。
【点评】文言文翻译方法:
对,即对译法。也就是用现代汉语中等值的词去对换被译文言词的方法。
增,即增添法。古汉语的词大多数是单音词,翻译时,要把这些文言单音词加以扩充,使之成为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
删,即删减法。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没有相当的词表示它,不能硬译。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虽有同它相当的词,但如果勉强译出来,反而使句子累赘。属于这两种情况的文言虚词,翻译时则删去。
移,即移位法。将文言句子按照现代汉语语法格式,调整语序。凡是与现代汉语的句法结构形式不一致的文言句子,翻译时不能照原句的语序排列,必须将不合现代汉语的语序部分加以调整。
留,即保留法。凡是古今意思相同的词,以及帝号、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度量衡单位等,可照录于译文中,不必另作翻译。
换,即替换法。不少文言文所表示的意义,在现代汉语中不是用原词表示,翻译时可用现代汉语中意义相当的词去替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