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外文言文阅读
吉林省长春市2023年中考语文试题
(二)阅读下面的课外文言文,完成9~11题。(8分)
[材料一]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其跃也或激之.其趋也或梗之,其沸也或炙①之,金石之无声,或击之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
(节选自韩愈《送孟东野序》)
[材料二]
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②,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凡士之蕴其所有③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
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④,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节选自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
【注释】①炙:烧煮。②穷:困厄,处于困境。③蕴其所有:有才华、有抱负。④兴于怨刺:写诗来抒发他们的怨恨。
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限断三处)(3分)
人 之 于 言 也 亦 然 有 不 得 已 者 而 后 言 其 歌 也 有 思 其 哭 也 有 怀。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
11.以苏轼的经历和创作为例,写出你对上面任一材料的理解。(3分)
吉林省长春市2022年中考语文试题(二)(8分)
阅读下面的课外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仆①始生六七月时,乳母抱弄于书屏下,有指“无”字“之”字示仆者,仆虽口未能言,心已默识。后有问此二字者,虽百十其试,而指之不差,十五六始知有进士,苦节读书。二十已来,昼课②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
(摘编自白居易《与元九书》)
【材料二】
去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举进士第。
(摘编自《宋史·范仲淹列传》)
【材料三】
许衡嗜学如饥渴,然遭世乱,且贫无书。尝从日者③家见《书》疏④义,因请寓宿,手抄归,既运难徂徕山,始得《易》王辅嗣说。时兵乱中,衡夜思昼诵,身体而力践之,言动必揆请义而后发,家贫躬耕粟熟则食粟不熟则食糠核菜茹处之泰然讴诵之声闻户外如金石。
(摘编自《元史·许衡列传》)
【注】①仆:这里是白居易自称,②课:按规定的内容和分量学习。③日者:古时占卜的人。④疏:古代注释的一种。⑤揆(kuí):考察。
9.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后有问此二字者,虽百十其试,而指之不差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家贫躬耕/栗熟则食/粟不熟则食糠核菜茹/处之泰然/讴诵之声闻户外如金石/
B. 家贫躬耕粟/熟则食/菜不熟则食糠核/菜茹处之泰然/讴诵之声闻户外如金石/
C. 家贫躬耕粟熟则食/菜不熟则食糠核菜茹/处之泰然/讴诵之声闻户外如金石/
D. 家贫躬耕/粟熟则食/粟不熟则食糠核/菜茹处之泰然/讴诵之声闻户外如金石/
11. 白居易,范仲淹、许衡三人共有的品质是什么?请结合材料分析。
吉林省长春市2021年中考语文试题
(二)阅读下面的课外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8分)
鸟雀近人 苏轼
吾昔少年时,所居书室前,有竹柏杂花,丛生满庭,众鸟巢其上。武阳君①恶杀生,儿童婢仆皆不得捕取。鸟雀数年间皆巢于低枝,其鷇②可俯而窥也。又有桐花凤四五,翔集其间,此鸟羽毛至为珍异难见,而能驯扰③,殊不畏人,闾里间见之,以为异事。此无他,不忮④之诚,信于异类也。
有野老言:“鸟雀巢去人太远,则其子有蛇鼠狐狸鸱鸢⑤之忧,人既不杀,则自近人者,欲免此害也。”由是观之异时鸟雀巢不敢近人者以人为甚于蛇鼠之类也。苛政猛于虎,信哉!
(选自《闲雅小品丛书》有改动)
[注]①武阳君,苏轼母亲程氏,武阳君是封号。②鷇(kòu):初生的小鸟。③驯扰:驯服,驯养。④忮(zhì):加害。⑤鸱鸢(chī yuān):鹞鹰和老鹰。
9.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限断两处)(2分)
由 是 观 之 异 时 鸟 雀 不 敢 近 人 者 以 人 为 甚 于 蛇 鼠 之 类 也。
10.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鸟雀数年间皆巢于低枝,其鷇可俯而窥也。
11. 读了这篇文章,你有哪些感想?(3分)
课外文言文阅读
吉林省长春市2023年中考语文试题
(二)阅读下面的课外文言文,完成9~11题。(8分)
[材料一]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其跃也或激之.其趋也或梗之,其沸也或炙①之,金石之无声,或击之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
(节选自韩愈《送孟东野序》)
[材料二]
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②,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凡士之蕴其所有③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
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④,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节选自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
【注释】①炙:烧煮。②穷:困厄,处于困境。③蕴其所有:有才华、有抱负。④兴于怨刺:写诗来抒发他们的怨恨。
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限断三处)(3分)
人 之 于 言 也 亦 然 有 不 得 已 者 而 后 言 其 歌 也 有 思 其 哭 也 有 怀。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
11.以苏轼的经历和创作为例,写出你对上面任一材料的理解。(3分)
【分析】译文:
材料一:
一般说来各种事物处在不平静的时候就会发出声音:草木本来没有声音,风摇动它就发出声响。水本来没有声音,风震荡它就发出声响。水浪腾涌,或是有东西在阻遏水势;水流湍急,或是有东西阻塞了水道;水花沸腾,或是有火在烧煮它。金属石器本来没有声音,有人敲击它就发出音响。人的语言也同样如此,往往到了不得不说的时候才发言。人们唱歌是为了寄托情思,人们哭泣是因为有所怀恋,凡是从口中发出而成为声音的,大概都有其不能平静的原因吧!
材料二:
我听到世人常说:诗人仕途畅达的少,困厄的多。难道真是这样吗?大概是由于世上所流传的诗歌,多出于古代困厄之士的笔下吧。大凡胸藏才智而又不能充分施展于世的士人,大都喜爱到山头水边去放浪形骸,看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等事物,往往探究它们的奇特怪异之处,内心有着忧愁感慨愤激的郁积,这些情感化为诗兴,即寄托在怨恨讽刺之中,道出了逐臣寡妇的慨叹,而写出了人所难于言传的感受来。大概越困厄就越能写得工巧。如此说来,并非写诗使人穷困潦倒,大概是穷困潦倒后才能写出好诗来。
【解答】(1)本题考查断句。
句意:人的语言也同样如此,往往到了不得不说的时候才发言。人们唱歌是为了寄托情思,人们哭泣是因为有所怀恋。故可断为: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
(2)本题考查句子翻译。
重点词:盖,大概是;辞,言辞。句意:大概是由于世上所流传的诗歌,多出于古代困厄之士的笔下吧。
(3)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
材料一:论述“物不平则鸣”的道理。从草木、水受外力的激动而发出声音,论及人的言论、歌、哭,都是因为有所不平的缘故。
材料二:作者反驳了世人关于“诗人少达而多穷”的说法。文章开始,劈头便是一句反问:“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起笔突兀,超拔,发人深醒。接着,作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上面那种观点,主要是因为世上流传的诗篇,多来自古代落拓文人所致。作者认为:大凡胸怀才学、抱负,而又不能在世上施展自己才能的士子,大多喜欢在山崖水滨放浪形骸,纵情漫游,借游山玩水以自遣,他们见到虫鱼草木、风云鸟兽的千姿百态,便刻意探究它们的奇特之处。这便是他们笔下的鱼木虫草、风云鸟兽逼真、传神的原因。这些诗人由于怀才不遇,心里郁积着忧愁和愤慨。因此能写出怨恨命运、讽刺时世的诗篇,倾诉出那些被贬斥到边远地区的官员和独守空房的妇女们的哀叹。抒写出人们难以述说的情感,因此境遇越是困顿,诗也就写得越好。作者在这里提出了诗“穷而后工”“愈穷愈工”的观点。这一观点的本身,便是对那种“诗能穷人”传统观点的否定。那种“诗人少达而多穷”的说法的根本错误,在于将因果关系倒置了。作者的这一段议论,看似与梅圣俞无关,实际上是为下文作铺垫。因为只有摆正了穷与诗的关系,才能理解梅诗何以能工。这便是作者文章构思的高超之处。作者关于诗歌“穷而后工”的理论与司马迁的“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的观点是一脉相承的,也是韩愈“不平则鸣”说的继承与发展。而欧阳文忠公所创的“穷而后工”一句,终成为千古不变的诗歌理论。
答案:
(1)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
(2)大概是由于世上所流传的诗歌,多出于古代困厄之士的笔下吧。
(3)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他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其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欧阳修在变革文风的同时,也对诗风、词风进行了革新。文段批驳“诗人少达而多穷”的观点,是为了立起“诗穷而后工”的论点。
吉林省长春市2022年中考语文试题
(二)(8分)
阅读下面的课外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仆①始生六七月时,乳母抱弄于书屏下,有指“无”字“之”字示仆者,仆虽口未能言,心已默识。后有问此二字者,虽百十其试,而指之不差,十五六始知有进士,苦节读书。二十已来,昼课②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
(摘编自白居易《与元九书》)
【材料二】
去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举进士第。
(摘编自《宋史·范仲淹列传》)
【材料三】
许衡嗜学如饥渴,然遭世乱,且贫无书。尝从日者③家见《书》疏④义,因请寓宿,手抄归,既运难徂徕山,始得《易》王辅嗣说。时兵乱中,衡夜思昼诵,身体而力践之,言动必揆请义而后发,家贫躬耕粟熟则食粟不熟则食糠核菜茹处之泰然讴诵之声闻户外如金石。
(摘编自《元史·许衡列传》)
【注】①仆:这里是白居易自称,②课:按规定的内容和分量学习。③日者:古时占卜的人。④疏:古代注释的一种。⑤揆(kuí):考察。
9.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后有问此二字者,虽百十其试,而指之不差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家贫躬耕/栗熟则食/粟不熟则食糠核菜茹/处之泰然/讴诵之声闻户外如金石/
B. 家贫躬耕粟/熟则食/菜不熟则食糠核/菜茹处之泰然/讴诵之声闻户外如金石/
C. 家贫躬耕粟熟则食/菜不熟则食糠核菜茹/处之泰然/讴诵之声闻户外如金石/
D. 家贫躬耕/粟熟则食/粟不熟则食糠核/菜茹处之泰然/讴诵之声闻户外如金石/
11. 白居易,范仲淹、许衡三人共有的品质是什么?请结合材料分析。
【答案】9. 后来有人拿这两个字问我。即使试验十次百次,我都能准确地指出来。 10. A
11. 勤奋好学,不怕吃苦。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
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重点字词有:
者,……的人;虽,即使;试,试验。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的断句。
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根据句意进行分析。句意为:因为家境贫穷,许衡亲自下田耕作,谷物熟了就吃谷物,谷物不熟就吃糠咽菜,处之泰然自若,朗读诗书的声音传到星子外就如音乐一样优美动听。
故断为:家贫躬耕/栗熟则食/卖不熟则食糠核菜茹/处之泰然/讴诵之声闻户外如金石。
故选A。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人物品质的分析。
结合材料一“二十已来,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可知,白居易二十岁以来,昼夜刻苦学习,没有空闲时间睡眠休息。甚至手脚都磨出茧,可见其勤奋刻苦。
结合材料二“去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腐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举进士第”可知,范仲淹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依然忍饥挨饿地学习,最终考取进士。
结合材料三“许衡诸学如饥洞,然遣世乱。且贫无书。尝从日者家见《书》疏义,因请寓宿。手抄归,既运难祖保山,始得《易》王辅题说”可知,许衡酷爱读书如饥如渴,甚至亲手抄书来学习。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白居易、范仲淹、许衡都勤奋好学,不怕吃苦。
【点睛】参考译文:
【材料一】我出生六七个月的时候,乳母抱着我在书屏下边玩,有人指着无字之字教给我。我虽然嘴上说不出来,但是心里已经默默地记住了。后来有人拿这两个字问我,即使试验十次百次,我都能准确地指出来。那么我是生来就与文字有缘了。到五六岁,就学习做诗,九岁通晓声韵,十五六岁开始知道考中进士的荣耀,就刻苦读书。二十岁以来,白天学习做赋,夜里刻苦读书,间或也学习做诗,没有空闲时间睡眠休息。甚至于嘴和舌头都生疮,手和肘都磨成茧。
【材料二】离开(家乡)到应天府,依靠戚同文学习。昼夜不停息,冬日里疲惫得厉害,用水浇脸;食物不充足,以至于用稀粥糜当食物,别人不能忍受,范仲淹不认为这艰苦,考取进士。
【材料三】许衡酷爱读书如饥如渴,然而身处混乱时代,而且贫穷,家中没有书。曾经跟随一个算卦的人到他家去,见那人家有《书》(疏义,对经的注释),于是就请求住在他家里,用手抄好后才回家,后来逃到徂徕山,才得到易王辅嗣说的《易经》。当时正在兵荒马乱之中,许衡日夜思考背诵,亲身体验,努力践行,一言一行必要合乎礼仪,然后才行动,因为家境贫穷,许衡亲自下田耕作,谷物熟了就吃谷物,谷物不熟就吃糠咽菜,处之泰然自若,朗读诗书的声音传到屋子外就如音乐一样优美动听。
吉林省长春市2021年中考语文试题
(二)阅读下面的课外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8分)
鸟雀近人 苏轼
吾昔少年时,所居书室前,有竹柏杂花,丛生满庭,众鸟巢其上。武阳君①恶杀生,儿童婢仆皆不得捕取。鸟雀数年间皆巢于低枝,其鷇②可俯而窥也。又有桐花凤四五,翔集其间,此鸟羽毛至为珍异难见,而能驯扰③,殊不畏人,闾里间见之,以为异事。此无他,不忮④之诚,信于异类也。
有野老言:“鸟雀巢去人太远,则其子有蛇鼠狐狸鸱鸢⑤之忧,人既不杀,则自近人者,欲免此害也。”由是观之异时鸟雀巢不敢近人者以人为甚于蛇鼠之类也。苛政猛于虎,信哉!
(选自《闲雅小品丛书》有改动)
[注]①武阳君,苏轼母亲程氏,武阳君是封号。②鷇(kòu):初生的小鸟。③驯扰:驯服,驯养。④忮(zhì):加害。⑤鸱鸢(chī yuān):鹞鹰和老鹰。
9.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限断两处)(2分)
由 是 观 之 异 时 鸟 雀 不 敢 近 人 者 以 人 为 甚 于 蛇 鼠 之 类 也。
10.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鸟雀数年间皆巢于低枝,其鷇可俯而窥也。
11. 读了这篇文章,你有哪些感想?(3分)
【分析】参考译文:
我小时候所住的书房前面,有竹子、柏树和各种花,欣欣向荣,长满了院子,很多鸟在上面筑巢。武阳君(我的母亲)厌恶杀生,命令小孩和家奴都不得捕捉小鸟。几年的时间,(由于没有捕捉行为)鸟雀们都将巢建在花木的低枝上,它们的幼鸟可弯下腰去偷偷地看到。又有四五百只叫桐花凤的鸟,飞翔并栖息在花木从里。这种鸟羽毛非常珍贵罕见,而且能够驯养,一点都不畏惧人。乡里人偶然见了,把这当做奇怪的事。这其实没什么,我们不凶狠并真诚地对待它们,使它们信任异类。民间有一种古老的说法:要是鸟雀的巢建得离人太远,那么它们的孩子就会被蛇、鼠、狐狸、老鹰骚扰。人既然不杀鸟雀,那么它们自然会接近人,想免除这些凶恶动物(指蛇、鼠、狐狸、老鹰)的骚扰。从这件事情来看,以前鸟雀筑巢不敢接近人的原因,是因为人的行为比蛇鼠之类凶恶动物的作为更加残暴。残暴、苛刻的统治比老虎还厉害,确实是这样的啊!
【解答】(1)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的断句。根据句子的意思,进行断句。“由 是 观 之 异 时 鸟 雀 不 敢 近 人 者 以 人 为 甚 于 蛇 鼠 之 类 也”的意思是:从这件事情来看,以前鸟雀筑巢不敢接近人的原因,是因为人的行为比蛇鼠之类凶恶动物的作为更加残暴。题目中要求断两处。所以应画为:由是观之/异时鸟雀不敢近人者/以人为甚于蛇鼠之类也。
(2)本题考查的是文言语句的意思。皆:全都。巢:筑巢。几年间,鸟雀都在低矮的树枝上筑巢,巢中那些刚出生的小鸟,人一俯身就能看到。
(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及得到的启示。从全文来看,材料主要写因为武阳君爱鸟,鸟类就和人类亲近,进而抒发“枝之诚,信于异类”的感慨。结合内容,联系“武阳君恶杀生,儿童婢仆,皆不得捕取鸟雀”“人既不杀,则近人者,欲免此患也”等语句,围绕着“我们要爱护鸟类,保护自然”来阐述即可。
答案:
(1)由是观之/异时鸟雀不敢近人者/以人为甚于蛇鼠之类也。
(2)几年间,鸟雀都在低矮的树枝上筑巢,巢中那些刚出生的小鸟,人一俯身就能看到。
(3)①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②要有仁爱之心。③希望统治者施行仁政。
【点评】文言文内容理解题,解题方法:
①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②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③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