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教材通过加热碘的实验让学生认识升华和凝华现象,从而得出升华和凝华的概念。再联系实际分析一些自然现象,理解升华吸热、凝华放热,以及它们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学情分析: 升华和凝华是自然界中常见的自然现象,是物质在固态和气态之间直接转变的过程,但同学们对这种转变的过程和转变过程中的吸放热情况并不非常熟悉,而且也很难直接观察到,因此要掌握好这一节内容,我们可以在实际教学中把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过程变成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活动的过程。教学目标: 1、 知道什么叫升华,什么叫凝华。 2、 知道升华是一个吸热过程,凝华是一个放热过程。 3、 能够解释生活中常见的升华、凝华现象。 4、 通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归纳总结,收集材料和对日常现象实验的观察 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探求知识的欲望。5、通过小组活动、课堂的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学准备: 1、学具: 收集的文字资料。 2、实验仪器:烧瓶、酒精灯、棉线、碘教学重点、难点: 1、 知道升华、凝华现象及它们各自的吸放热情况。 2、 解释生活中的升华、凝华现象。 3、 了解升华、凝华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教法与学法:教法:实验法、例举法。学法: 注重实验现象的观察、理论联系实际。教学程序:一、 复习引入 (3分钟)前面我们已学习了有关自然界中物质状态及其变化的情况。下面来做一个简单的回忆和归纳。1、 自然界中的物质常见的存在状态主要有哪些?2、 发生在固态和液态之间的转化过程分别叫什么?吸热还是放热?3、发生在液态和气态之间的转变过程分别叫什么?吸热还是放热?4、那么我们来猜一猜:自然界中,固态与气态之间能否直接转变呢?举例说明。二、探究新知(30分钟)<一>教师引导:下面我们通过活动来观察物质在固态与气态之间的变化:1、 先装置好实验仪器2、观察瓶中碘的变化并做好记录。3、移去酒精灯,然后观察瓶中的变化。4、棉线上析出的碘是怎么来的?5、下面我们来归纳一下活动中发现的一些现象。(1)碘是怎样变成气体的?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2)什么是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3)升华时我们必须给碘加热,这说明这是一个什么过程?吸热过程。(4)什么叫凝华?它吸热还是放热?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它是一个放热过程。<二>学生交流、讨论:1.课前同学们收集的物态变化中,哪些是升华?哪些是凝华?在寒冷的冬天,在窗玻璃的内表面会有冰花。严寒的冬天,一直冰冻的衣服也能晾干。衣柜里的樟脑丸逐渐变小冰棍外表的“白粉”烧黑的灯泡自然界中霜的形成2.生产、生活中升华和凝华的应用。(1)播撒干冰人工降雨(2)舞台制造白雾(3)利用卫生球除虫三、教学小结:(7分钟)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学生归纳总结本课内容。2、归纳出物态变化的网络图或循环图。五、作业布置:炎热的夏天,小亮从冰箱里取出一根冰棒,发现包装纸上附有一些小冰晶,打开包装之后,看到冰棒在冒“白气”,一会儿冰棒便成了冰水,根据此情景请你提出一个关于物态变化的问题并回答。 教学反思:本节教学中,通过复习已学的物态变化引入新课,利用白板的书写功能,节约了时间,取得了教理想的教学效果。1、在碘锤实验改进为直接放在热水中加热,不用酒精灯加热,引导学生观察前后的变化,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因为碘的熔点是113.70℃,而热水的温度远低于113.70℃,所以,碘不可能熔化,看到的是固态的碘直接升华为气态的碘蒸气。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而且易于学生理解升华和凝华的概念,确信升华和凝华现象。2、在升华、凝华现象的教学中,恰当应用电子白板播放用干冰制造白雾和“人工降雨”的模拟视频,既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又加强了对知识的理解,弥补了实验的不足,落实了高效课堂。3、利用电子白板的强大功能,增强了互动性和重点呈现性,不仅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和重视,还能提高记忆效果,同时增大了课堂的训练量。如通过白板的书写功能对PPT进行批注,利用遮屏功能局部重点呈现,利用白板快速、多样呈现练习题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