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1张PPT)第五讲赏析人物形象高三一轮复习之小说阅读二、赏析人物形象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刻画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问题,从而表现作品的主题。对小说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分析是高考小说阅读命题的热点,这部分常设题型有三个,即概括分析形象特点题、赏析形象手法题和分析形象作用题。(一)概括分析人物形象特点人物形象的概括与分析,一般有两种命题形式:一是指定语段分析人物的心理或性格特点,二是整体概括与分析人物形象特点。在具体命题时,或要求只概括不分析,或要求概括之后再分析。1、人物形象特点形象特征 具体角度外在特征 肖像、身份(社会地位)、地位(家庭环境)、职业、经历、兴趣爱好、行为习惯等内在特征 性格特点(包括心理情感、待人接物、品行操守、生活态度、价值取向、精神气质等)2、概括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1)理情节:情节往往是人物性格形成发展的过程。从人物行为、情节发展、矛盾冲突中,可以推断其价值取向、性格特点、内心状态。(2)看描写:作品中人物的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都是为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点服务的。找出小说中描写人物的句子,对这些直接描述人物肖像、神态、语言、动作和心理的语段进行提取和整合,进而概括出人物的性格和形象特点。(3)析关系:从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人物与环境等关系中分析形象特点。形象的典型意义往往要根据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来思考,而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所、人物之间的关系等,往往也与其典型意义有关。(4)找评价:借助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把握人物的基本特征。找出作者或他人对相关人物的介绍或评价,进而辨析、提取人物的形象特点。合理利用自嘲、反语、他人衬托的成分。(5)联背景:把人物放在典型环境(一定的历史背景)中,结合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等因素分析,也可以准确把握人物的形象特点。补充:分析人物心理变化的方法①整体感知,结合上下文小说中对人物的心理(或心情)描写自有作者的一番苦心,更具有一种画龙点睛之妙。因此,在解读文本时必须结合上下文,整体感知。全面了解事情发生的背景、发展过程和结局,掌握具体人物的心理在全文描写中所处的地位,从而更好地剖析人物心理描写的别具匠心。从“人物在整个事件中产生了怎样的心理或表现”这个角度去理解。②锁定场合,结合具体情境小说塑造人物形象,往往把人物置于一个特定的场合,通过人物在这个场合中的表现来展示人物的思想性格,人物的一举一动、所思所想都会受制于这个场合。③抓关键词,结合表情、动作、语言人物内心的喜怒哀乐,往往通过人物外在的表情、动作来显现。因而,我们在分析人物心理时,还必须抓住关键词语,借助人物的神态、动作和语言描写来分析理解人物的心理(或心情)。④深入文本,换位思考替小说中的人物想想,此时此刻,他做了什么?他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说,这样想?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做的?答题时你就是一位心理分析大师,要做好对小说人物内心的具体分析工作。3、概括分析人物形象的步骤第一步:准确审题,确定答案方向。分清题干“形象”“性格”“心理”用语的不同。分清“概括”与“分析”的不同,“概括”只要求写出形象、性格或心理特点,“分析”则要在此基础上结合文章具体分析其由来。分清“整体”与“局部”的不同,“整体”着眼于全文内容,“局部”只限定于指定的文字范围内。第二步:找准对应,确定答案要点。依据题干要求,在原文中勾画出与人物身份、地位等相关的句子,描写人物的句子,表现人物的具体情节等,以确定答案要点。第三步:运用模板,整合答题思路。概括式:特点①+特点②+特点③……分析式:特点①+具体分析;特点②+具体分析……学会用术语答题,最好选用从文中找到的点明人物形象特点的词语。练习:1、(2022·全国甲卷)【《支队政委(节选)》/《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节选)》】老胡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6分)(1)刚毅果敢。腿部受伤化脓,他果断决定让人挤出脓血,体现出铮铮铁骨。(2)意志坚强。没有医疗器械和麻药,他忍受剧痛,有不屈的意志。(3)信念坚定。环境的艰苦和身体的痛苦都不能改变他革命的信念。2、(2021·全国乙卷)【《秦琼卖马》】买卖瓷盘的过程中,杨成岳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作品简要说明。(6分)① “杨成岳凑近细看,看了半刻,便向王超杰点头微笑”,此时杨成岳忆经看出瓷器是赝品,只是不好说破,只装痴作呆;②当王超杰道出是生计所迫,“滑过一丝失望”时杨成岳说“容我再想想”时,其内心已经心生恻隐;③杨成岳为王超杰安排上等客栈食宿,直到王超杰唱《秦琼卖马》,杨成岳“沉吟了一下”“想了想”最终说明天到店钱货两讫,此时杨成岳已经决定帮助这位落魄老艺人;④及至杨成岳挥手掸落瓷器,并说明是赝品,而自己并不说破,并说“送与王先生,也便是用在了去处”其内心淡定洒脱,可见其对王超杰惺惺相惜,宅心仁厚。(二)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小说是从多个方面塑造人物形象的。它凭借各种艺术手法对人物形象进行直接(正面)描写(如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又对人物进行间接(侧面)描写(如侧面衬托)。把握这些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对于提高小说的欣赏能力具有重要作用。1、塑造人物形象的常用手法手法 阐释直接(正面)描写 肖像、神态、动作 展现人物外貌特点,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及其性格特征。语言描写 ①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②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③描摹人物的语态,使形象刻画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心理描写 ①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情感(焦虑、喜悦、担心、兴奋扥);②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刻画人物性格;③推动情节的发展。手法 阐释直接(正面)描写 细节描写 ①渲染时代气氛、地方特色,为人物活动提供背景;②细腻逼真地刻画人物性格;③推动情节的发展;④照应上下文的某个情节;⑤表现人物心情,暗示人物命运;⑥营造某种氛围;⑦深化主题。手法 阐释间接(侧面)描写 其他人物对比衬托 ①突出另一人物的性格特征;②深化主题。景物(环境)烘托 ①烘托人物心情;②衬托人物性格。2、答题步骤人物形象的塑造手法答题“3步骤”:第一步:定角度,明方向。看题干要求和文本内容,确定答题是从直接描写的角度还是从间接描写的角度,还是两者兼有。第二步:找对应,细分析。从文中找出直接描写或者间接描写对应的内容,看看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指出运用这种手法从哪个角度表现了人物的哪种特点。第三步:析效果,组答案。指出使用这种手法所达到的艺术效果,再根据题干要求进行答案整合。练习:(2019·全国甲卷)【《理水》(节选)第8题】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请谈谈本文是如何具体塑造这样的“中国的脊梁”的。(6分)①肖像描写,将禹及其随员描写为“乞丐似的大汉”,写出坚苦卓绝的实干家形象。②言行描写,文中的禹坚毅寡言,一但说话,则刚直有力。③对比手法。始终在同众大员的对比中塑造禹及其随员,从而凸现其“中国的脊梁”形象。(三)人物形象的作用人物作用1、人物类型及作用类型 作用主要人物 ①线索;②揭示主题;③引出其他人物;④串联故事情节;⑤揭示社会意义,带来某种启示。次要人物 ①线索;②推动情节的发展;③衬托主要人物;④揭示主题;⑤渲染气氛,奠定基调;暗示社会环境类型 作用“我” ①叙述者:作为“有限视角”,起线索作用。作为“有限视角”的好处是,“我”既是故事情节的讲述者,又是其中的参与者、见证者,使小说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了小说与读者的距离,便于抒情。缺点是只能局限于叙述者的所见所闻,是“有限的讲述”。②亲历者或者见证者:增强故事的真实性。③参与者:一般作为次要人物,衬托主要人物;有时也是主要人物。④代言者(体验者):代替作者议论、抒情,表达主旨和情感倾向。2、答题步骤人物形象作用题答题“三步骤”:第一步:审题干,明题型。审读题干,圈画“人物”“作用”“主人公”“次要人物”我“等关键词,据此判断题目属于概括类还是分析类。第二步:依要求,辨形象。根据要求,明确所分析的形象属于哪一类,具有怎样的特点。第三步:定角度,析作用。依据形象特点,先确定应该从几方面分析作用,然后结合文本具体分析。切忌要点不全或答非所问。练习:小说《百合花》中“我”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人物,请结合小说对“我”的作用加以分析。①故事的叙述者:小说是通过“我”的角度来叙述的,娓娓道来,起到了叙述和见证人的作用,增加小说的真实性。②情节发展的推动者:“我”是小说的线索人物,小说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③事情的参与者:侧面衬托主要人物,通过“我”带有女性特征的细微观察,使通讯员和新媳妇的形象跃然纸上。④女性视角:独特的女性视角是这篇小说的一个重要特点。这个特点主要是通过“我”这个人物形象来体现的。在去前沿包扎所的路上,“我”主动找通讯员搭话,主动认老乡,甚至问他有没有娶媳妇的言行,表现出战争年代革命队伍中的女同志特有的一种泼辣”,是一个具有强烈性别意识的人物。⑤主旨角度:与主要人物一起凸显小说主旨。补充:小说中物象的内涵与作用1、物象的内涵小说中的物象种类很多,就其内容而言,有事物、景物、动物,个别的还有体现大环境的村镇等地域;就其地位而言,有主体物象(贯串全文的)和次要物象(只出现在文中某处的)。物象的含义很多,有实指义、指代义、双关义、象征义、主题义,一般要结合小说的情节、人物、环境和主题来思考。首先,看文中有无揭示含义的提示性词语、句子。如果有,找出来,这样既快又准。然而很多情况下是没有的,要靠读者品读、感悟。可以循着以下思路思考、概括:(1)由外到内。由物象的外在特征到其内在精神气质。(2)由实及虚。由物象的自身意思到附着在其身上的虚指意思,如象征义、比喻义、情感义。(3)由表入里。先由物象最表层的意思入手,再到其语境义,尤其是深层含义。(4)多方挖掘。有时,小说中的物象对于小说中不同的人们有着不同的含义,应依据不同人物挖掘其丰富含义。练习:(2020·浙江卷)【《雪》第13题】钢琴的修复在作品中有哪些寓意?试加以分析。①心理创伤的修复。受伤的心灵就像小说中那架走了调的钢琴,钢琴修复寓有人们的心理创伤得到修复并重新奏响心灵的美好乐章之意。②爱情的修复。战争背景下被冲淡的爱情乐章重新奏响。③战后家园与生活的重建。战后家园的重建与美好生活的乐章重新奏响。2、物象的作用(1)对人物的作用:交代人物背景,烘托人物情感,衬托人物性格,暗示人物命运。(2)对情节的作用:预示情节走势,推动情节的发展;显示线索,做铺垫,构成对比;(开头)引起下文,(结尾)总结上文,前后呼应。(3)对环境的作用:营造氛围,创造美感,创造意境,衬托环境,暗示社会环境。(4)对主题的作用:暗示主题,揭示主题,深化主题,触发情思,寄托情感,象征意义。练习:(2020·全国新Ⅱ卷)【《大师(节选)》第8题】本文多次提到“板凳”,这是富有意味的细节。请分析这里“板凳”的用意。①细节真实:板凳作为家常用品,与父亲的形象、身份及街头下棋场景相符,写出了日常生活气息。②以板凳反映心理:“我”给父亲背着板凳跟他去下棋,既是儿子,又像徒弟,包含着“我”对父亲的跟从心理。③含有一定寓意:雪夜学棋之后背着两个板凳出去,意味着“我”得到了父亲的认可。(2022·新高考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任务。江上[注]冯 至子胥望着昭关以外的山水,世界好像换了一件新的衣裳,他自己却真实地获得了真实的生命。时节正是晚秋,眼前还是一片绿色,夏天仿佛还没有结束。向南望去,是一片人烟稀少的平原。三、人物形象练习题他在这荒凉的原野里走了三四天,后来原野渐渐变成田畴,村落也随着出现了,子胥穿过几个村落,最后到了江边。太阳已经西斜,岸上三三两两集聚了十来个人:有的操着吴音,有的说着楚语。有人在抱怨,二十年来,这一带总是打过来打过去,弄得田也不好耕,买卖也不好做。一个上了年纪的人说:“前几年吴王余昧死了,本应该传位给季札,但是季札死也不肯接受,退到延陵耕田去了。一个这样贤明的人偏偏不肯就王位,要保持他的高洁。”“他只自己保持高洁,而一般人都还在水火里过日子,——我恨这样的人,我们都是吃了他高洁的苦。”一个年轻人愤恨地说。那老年人却谅解季札:“士各有志。他用行为感动我们,不是比做国王有意义得多吗?——就以他在徐君墓旁挂剑的那件事而论,对于友情是怎样好的一幅画图!”季札在死友墓旁挂剑的事,子胥从前也若有所闻,他再低下头看一看自己佩着的剑,不觉起了一个愿望:“我这时若有一个朋友,我也愿意把我的剑,当作一个友情的赠品,——而我永久只是一个人。”子胥这样想时,也就和那些人的谈话隔远了,江水里的云影在变幻,他又回到他自己身上。这时江水的上游忽然浮下一只渔船,船上回环不断地唱着歌:日月昭昭乎侵已驰,与子期乎芦之漪。面前的景色,自己的身世,日月昭昭乎侵已驰,是怎样感动子胥的心!他听着歌声,身不由己地向芦苇丛中走去。西沉的太阳把芦花染成金色,半圆的月也显露在天空,映入江心,是江里边永久捉不到的一块宝石。渔夫的歌声又起了:日已夕兮予心忧悲,月已驰兮何不渡为?歌声越唱越近,渔舟在芦苇旁停住了。子胥身不由己地上了船。多少天的风尘仆仆,一走上船,呼吸着水上清新的空气,立即感到水的温柔。子胥无言,渔夫无语,耳边只有和谐的橹声,以及水上的泡沫随起随灭的声音。船到江中央,水流变得急骤了,世界回到原始一般地宁静。子胥对着这滔滔不断的流水,他想这是从郢城那里流来的。他立在船头,身影映在水里,好像又回到郢城,因为那里的楼台也曾照映在这同一的水里。他望着江水发呆,不知这里边含有多少故乡流离失所的人的眼泪。父亲的、哥哥的尸体无人埋葬,也许早已被人抛入江心;他们得不到祭享的魂灵,想必正在这月夜的江上出没。郢城里的王公们都还在享受眼前的升平,谁知道这时正有一个人在遥远的江上,想把那污秽的城市洗刷一次呢。子胥的心随着月光膨胀起来……他再看那渔夫有时抬起头望望远方,有时低下头看看江水,心境是多么平坦。子胥在他眼里是怎样一个人呢?一个不知从何处来,又不知向哪里去的远方的行人罢了。但是子胥,却觉得这渔夫是他流亡以来所遇到的唯一的恩人,这引渡的恩惠有多么博大,尤其是那两首歌,是如何正恰中子胥的运命,怕只有最亲密的朋友才唱得出这样深切感人的歌词,而这歌词却又吐自一个异乡的、素不相识的人的口里。船缓缓地前进着。两人在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一个整日整夜浸在血的仇恨里,一个疏散于清淡的云水之乡。他看那渔夫摇橹的姿态,他享受到一些从来不曾体验过的柔情。往日的心总是箭一般地急,这时却唯恐把这段江水渡完,希望能多么久便多么久,与渔夫共同领会这美好的时刻。船靠岸了,子胥口里有些嗫嚅,但他最后不得不开口:“朋友。我把什么留给你作纪念呢?”渔夫倒有些惊奇了。这时子胥已经解下他的剑,捧在渔夫的面前。渔夫吓得倒退了两步,他说:“我,江上的人,要这有什么用呢?”“这是我家传的宝物,我佩带它将及十年了。”“你要拿这当作报酬吗?”渔夫的生活是有限的,他常常看见有些行人,不知为什么离乡背井要走得那么远。既然远行,山水就成为他们的阻碍;他看惯了走到江边过不来的行人,是多么苦恼!他于是立下志愿,只要一有闲暇,就把那样的人顺便渡过来。因为他引渡的时候多半在晚间,所以就即景生情,唱出那样的歌曲。“这值得什么报酬呢?”子胥半吞半吐地说:“你渡我过了江,同时也渡过了我的仇恨。将来说不定会有那么一天,你再渡我回去。”渔夫听了这句话,一点也不懂,他只拨转船头,向下游驶去。子胥独自立在江边,望着那只船越走越远了,最后他才自言自语地说:“你这无名的朋友,我现在空空地让你在我的面前消逝了,将来我却还要寻找你,不管是找到你的船,或是你的坟墓。”他再一看他手中的剑,觉得这剑已经不是他自己的了:他好像是在替一个永久难忘的朋友保留着这支剑。(有删改)注:历史小说《伍子胥》写于1942—1943年,取材于春秋时期伍子胥的复仇故事,叙述他由楚至吴的辗转逃亡。小说共九节,《江上》为第六节,伍子胥过了昭关,继续跋涉,前往吴国。1、舟行江上,子胥的思绪随着他在江上的所见所感而逐步生发展开。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①子胥登上渔船,清新的空气、和谐的橹声等都使他感到安宁;②船到江中央,月涌江流,子胥的思绪随江水奔涌,复仇的情绪渐趋激昂;③渔船缓缓前行,子胥观察摇橹渔夫,体会渔夫的世界,感念渔夫的恩惠,享受到不曾体验过的柔情。2、渔夫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①心境平坦。他在江边以摆渡为生,看惯芦荻江月、无数苦恼的行人,心境坦然。②乐于助人。他深知行人的苦楚,摆渡他们不求回报,更拒绝伍子胥以宝剑相酬。③富有人生智慧。从他所唱的歌及拒剑行为可知,他意识到岁月不居,相遇是缘,人应淡泊名利,好好珍惜当下。3、请简要说明渔夫在小说中的作用。 ①推动情节发展。他唱歌引得伍子胥上船,摆渡伍子胥使他以剑相赠。②促进人物心理精神转变。他平和的心态、不求回报的渡人行为使主人公伍子胥的复仇心理变成灵魂片刻的安适,对自己的使命有了更深的理解。③丰富主题内涵。伍子胥选择的是复仇,是责任,承受的是生命的沉重,而渔夫选择的是淡泊的人生,相比之下,主题内涵更为丰富了。4、渔夫拒剑是一段广为流传的历史故事,渔夫是一位义士,明知伍子胥身份而冒死救他渡江,拒剑之后,更为了消除伍子胥的疑虑而自尽。本文将渔夫改写为一个普通渔人,这一改写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谈谈你的理解。 ①把渔夫改为无意施恩的普通人,更显出平凡人“恩惠”的博大;②借渔夫来书写一个散淡处世的境界,与伍子胥的世界构成对比;③放弃描述惊险的外部冲突,转向探究人物的内心冲突;④使故事的传奇色彩有所减弱,而现实寓意则有所增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