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1.1感受身边的法律 教学设计(表格式,第三课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六年级上册1.1感受身边的法律 教学设计(表格式,第三课时)

资源简介

第一课《感受身边的法律》第三课时
设计依据
依据《青少年法制教育大纲》,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针对六年级学生的特点、生活实际和成长需求 ,引导和带动学生主动参与,积极互动,大胆思变,让晦涩难懂的法治内容变得生动活泼,变得更加贴近学生生活,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提升法治素养。
教材分析
这是部编教材六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感受身边的法律》,本课内容由三部分组成:法律是什么、法律与生活、法律作用大。第三课时的教学内容为第三部分“法律作用大”,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体会法律的三个作用 —— 对人的行为的指引作用;判断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作用;法律维护我们权利的保障作用。这个话题一共有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将法律进行了形象的比喻,即法律是指南针、尺子和武器,从而从三个侧面认识法律的作用。第二个层次指向的是法律的精神,即通过介绍法律援助这一法律保障制度,理解法律规定不是一纸空文,而是有相应的制度配合,真正做到依法维权,有法维权和维权有路。作为本册教材开篇之课,努力利用好一切教学资源,通过生动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形象感知法律的作用,认识法律公平正义的内涵。
学情分析
对六年级学生而言,在前五年的学习中,他们接触更多的是以道德、纪律和规则为主要内容的法制意识教育,他们对法律的了解还非常少,很多学生认为法律是大人的事情,跟自己没有多大关系,或者认为只有杀人放火才是犯法,其他轻微的违法行为,那就不算犯法。所以总的来说,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法律常识匮乏,法治意识淡薄,对法律缺少亲近感。另一方面,通过之前的学习与建构,六年级的学生在学习能力方面,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基础,绝大多数学生已经具备了提取信息的能力,并且能够根据提取的信息进行分析整理,形成自己的观点。大部分学生已经具备了与同伴合作的能力,能够以小组形式合作探究。在语言表达上,能够围绕一个观点来充分论述,并能联系生活中的事例和自己的感受,进行语言组织,这些都为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问题导学法的实施建立了基础。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法律的作用,能够运用法律武器依法维权。
2.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生活经验与经历的回顾,结合案例,体会法律的指引、评价、保障作用。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法律意识,依法行事、依法维权。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法律的指引、评价、保障作用。
难点: 能够在生活中运用法律武器依法维权。
六、教学方法
针对法律指引、评价、保障的作用 ,在教学上,选取与学生生活联系比较密切的案例, 运用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问题导学法,把法律生活化、具体化,让学生认识到法律就在我们身边,在它的指引和保护下,生活更幸福、公正、和谐。
七、教学准备 视频、多媒体课件、案例搜集
八、教学过程(简要描述、 环节清晰)
一、导入新课 1.老师请一名同学和自己下五子棋,老师故意不守规则。(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 2播放一段打篮球的视频,没有规则的比赛,乱作一团。(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感受。) 得出:游戏和比赛如果没有规则,就无法正常运行。社会交往如果没有法律,你认为会变成什么样?(学生想象、讨论没有法律的诸多危害,根据自己的经验谈谈法律的作用) 从而引出本课的内容:法律的作用大 (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摒弃枯燥的法律条文,以轻松幽默的方式反思日常的生活,从缺乏规则的后果中联想到缺乏法律的后果,从而认识到法律的作用。 二、探究活动 活动一:出行我支招 1情景展示:小明一家赶时间去地铁站,来到马路边正好是红灯,等待时间99秒。你来给它支支招,该怎么办?(让学生谈谈看法。) 师相机出示《道路交通安全法》 (明确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 好不容易到了地铁站,小明上厕所没回来,妈妈挡在列车门口,不让列车开走,你怎么看? 2播放一女子拦截车门强行阻拦高铁发车的视频。 深度思考:如果没有法律,这名女子可能会怎样,会出现怎样的情况? 教师小结:法律如同指南针,告诉我们行为的方向,具有指引作用。 (板书:指南针 能做 不能做) 【设计意图】运用情境教学法,将学生置身于生动具体的场景中,让他们帮小明一家做出选择,这其实是两难选择,在做出选择的同时,一方面在考察大家生活经验的积累,另一方面也是在建构法治意识,通过这样的情境体验,学生更加清楚的知道了法律就像指南针,告诉我们行为的方向。 活动二:我是小法官 过渡:法律还如同一把尺子,衡量我们行为的对错。 1案例展示: 案件一:高三学生王某在宿舍里偷拿了同学十元钱.案件二:王某潜入居民家里偷了5000元钱,李某和王某的行为违法吗?会受到什么惩罚 (学生结合老师印发的有关盗窃罪的资料,法律条款等分析讨论,然后再谈自己的看法) 【设计意图】 运用案例教学法,让学生知道,只要是盗窃都是违法的,但因为违法的程度不一样,所以受到的惩罚就不一样,为什么如此判断呢?当然是依靠法律的这把尺子。 2案例展示二:张某驾驶白色越野车,通过十字路口,此时没有交警,也没有交通信号灯,结果在通过路口时与赵某驾驶的红色轿车相撞,双方都认为是对方的责任,对此,你怎么看? 【设计意图】通过典型化的案例,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主观判断,然后再根据相关法律客观判断,从而明白,当争议和冲突发生时,我们可以依靠法律的这把尺子来进行公证的处理。 教师小结:法律如同尺子,对我们的行为作出评价。合法的行为受到保护,违法的行为受到制裁。当争议和冲突发生时,国家行政、司法机关依据法律,作出公正的处理。 (板书:尺子 违法 不违法) 活动三 法治小达人 过渡:但是,当我们的合法权益遭受侵害时,我们该怎么做呢?下面这几位同学遇到了这些情况,你认同他们的观点吗?为什么? 观点1:如果有人偷摘我家果园的葡萄,我就去摘他们家的。 观点2:如果有人欺负我弟弟,我就找人去教训他。 观点3:如果我被别人家的狗咬伤了,那我也没有办法,只能认倒霉。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出正确的观点和做法。) 【设计意图】采用问题导学法,借助教材十页的配图及三个小朋友对自己权力受到侵害时的不同表现,向学生抛出问题,学生依据前两课时和本课时学习的成果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在与教材对话的同时,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呈现学生个体法治素养的提升。 2.如果爸爸就职的公司拖欠爸爸工资,你认为爸爸应该怎么办?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法律的角度解决这个问题,杜绝用暴力和其他不合法的手段。 (师小结:当我们的合法权益遭受侵害时,要善于运用法律武器,依法维护自己的权利。) ( 板书: 武器 维权 依法) 3可是,75岁的张爷爷独自生活,子女都不管他,一分钱也不给他,法律的事他不懂,又没钱请律师。那该怎么办呢? (学生给支支招) (播放视频:法律援助)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小结:相信有了法律援助,张爷爷会解决困难的。也请大家知道,如果经济困难,或特殊原因,可以通过法律援助,获得政府提供的免费法律服务。) 【设计意图】让学生知道要维权,但又不知如何维权,或者无力维权,我们可以申请法律援助,从而进一步明白法律公正平等的内涵。这种问题方式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拓展与提升 开一个“法律故事会”,讲讲你知道的或经历的与法律有关的故事,说说他带给我们什么启示。 【设计意图】要让学生从课内学习向课外学习延伸, 从学校向家庭、社会延伸,直面生活中 的问题,引导学生从解决问题的方式中进一步体会法律的作用大。 根植与延伸 总结本节课内容,让学生谈谈自己这节课的收获 【设计意图】让学生把所学知识和现实生活结合,做到依法行事,有效维权,做一个知法、守法、懂法、用法的好少年。
九、板书设计
指南针 能做 不能做
法律作用大 尺子 违法 不违法
武器 维权 依法
十、教学反思
本堂课采用实践式、体验式、参与式的教学方式与法治世界现实案例常见法律问题紧密结合,注重内容的鲜活,引导学生进行认识、评析,注重学生的参与互动,思辨创新形式,引导学生分辨行为的对错,认识到应该用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切实提高了法治教育的质量与实效。另外,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对案例进行典型化处理,层次化构建和多元化的剖析。选取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案例,才能更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