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沪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第四章第四节《光的色散》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了解太阳光的组成,知道白光是复色光了解光的三基色是:红、绿、蓝及三原色的组合后的颜色了解颜料的三原色:红、黄、蓝知道不透明物体的颜色和透明物体的颜色的成因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认识折射现象。体验由折射引起的错觉。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和自然环境及人类生活影响。 初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有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意识。【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白光是复合光,三标棱镜对白光的折射作用,物体颜色的成因2.难点:理解白光的色散现象及规律;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的成因和透明物体颜色的成因【教学用具】教具:投影仪、三棱镜、自制纸玫瑰、自制追光灯、自制演示用暗箱学具:自制小暗盒、红、绿、黑、白纸片,白光手电筒、光的三原色及合成实验器、手持直视分光镜、有色眼镜【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小魔术:纸花变色。颜色的瞬间变化引起学生极大的视觉冲击和兴趣。为什么花儿的颜色看起来变了呢?2.欣赏图片组合,感受光的神奇。为什么风雨之后才见彩虹呢?彩虹是怎么形成的呢?授课过程(一)光的颜色1.光的色散(1)复习:三棱镜及其对光的折射作用,演示作图。(2)演示:光的色散。先介绍实验改装后器材组合,之后观察屏幕上的七色光带。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分解成__红__、_橙___、_黄___、__绿___、_蓝___、_靛____、_紫___七种颜色的光?在白光屏上形成一条彩色的光带,这种现象称为光的色散?(3)学生活动:用手持直视分光镜观看七色光带,加深对白光是七种色光混合的认识。(4)学以致用: 你在生活中是否看到过自然界中的彩虹?如果看到过?请你回忆一下?是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看到彩虹的? 谁充当了三棱镜的作用?2.色光的三基色(1)过渡:播放有关美丽中国的视频短片,既可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又能从电视可以让我们不出家门就可以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就可以看到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提出问题:电视机是怎么发出这么多种多姿多彩的光的?(2)图片展示:电脑屏幕上被放大的三色光点。告诉学生,其实我们看到的白色屏幕是由这三种色光组合成的。(3)学生活动:用光的三原色实验器进行光的混合,观察三种色光混合后的颜色。总结:实验发现,红、绿、蓝在相互混合时可以产生其他色光,三种色光按照相同比例混合可以得到 各种色 光。所以,我们把红绿蓝三种色光叫做色光三基色。(二)物体的颜色过渡:电视机可以让我们看到五光十色的世界是因为电视机会发光,但我们周围的很多东西都不会发光,如红玫瑰、蓝玫瑰、还有咱们器材盒中的墨镜,那我们是怎么看见他们并分辨出了它们的颜色呢?1.透明物体的颜色带上眼镜看世界:请同学们带上老师为你们准备的眼镜,看一看周围环境有没有变化。图片展示:追光灯。之后展示自制追光灯。解密自制追光灯:原来白光通过了三个颜色不同透明胶片,以此引入透明物体的颜色跟什么有关。演示:探究透明物体的颜色由什么决定。观察教师演示实验,?完成下表:透明物 透明物 另一侧 光源 白色胶片 红色胶片 绿色胶片 蓝色胶片白光透明物 透明 另一侧 光源 红色胶片绿光透明物 透明 另一侧 光源 红色胶片红光(5)分析实验现象,我们发现:a.透明物体只透过与自身颜色 相同 的光. 吸收与自身颜色 不同 的光 (选填“相同”或“不同”),b.无色透明物体可以透过 各种 色光。(6)学以致用:A.为何卖西瓜或草莓的果农要在头顶撑起一把红色的大伞?B.房间玻璃为什么一般是无色的?2.不透明物体的颜色过渡:大家回答问题很积极,也很准确,为我们自己鼓掌。同学们看来都很爱读书,知识面也宽,但劳逸结合也是必要的,这两周,外出到林州的柏尖山看看红叶是个不错的选择,大家通过图片可以看到满山的红黄绿相见的美丽景象,当然,这几日也是菊花开的最好的时候,秋菊的美我们可不要错过,我们安阳的各大公园都有展览呢。欣赏美景之余,我们有没有想过,花草树木他们不会发光也不透光,那我们怎么看见他们的?(反射光)可为什么我们看到他们是五颜六色的呢?他们的颜色与他们反射的光的颜色有什么关系呢?1)学生分组活动:探究不透明物体颜色有什么决定,完成下表物体 光源 白纸 黑纸 红纸 绿纸白光 红光 绿光 分析讨论:不透明物体 反射 (选填”吸收”或”反射”)与自身颜色相同的光; 吸收 (选填”吸收”或”反射”) 其他颜色的光b.白色物体反射 各种色光 .黑色物体 吸收 (选填”吸收”或”反射”)所有色光。思考:图片中公园里的树木为什么夜间也能郁郁葱葱?揭秘:为什么你看到的两朵玫瑰的颜色不同?3)学以致用:a.为什么投影的荧屏都是白屏 b.为什么晒水的罐多为黑色 c.烈日下穿什么颜色衣服较凉快 D.自然界为什么很少见到黑色花?三、课堂练习1.我市空气质量逐年好转,年难得一见的彩虹重现在雨过天晴的空中,这是光的 色散 。2.在一张白纸上用绿颜料写一个“光”字?把它拿到暗室。当只用红光照射时?你看到的现象是?红纸上面有一个 黑 色的“光”字。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A.白色光是最单纯的颜色B.色光的混合与颜料的混合有相同的规律C.颜料的三原色是红、绿、蓝D.将太阳光分解成各种色光的现象是光的色散(A蓝绿红)4.电影屏幕都是白色的是因为 白色反射各种色光5.透过蓝色眼睛看白纸,纸是 蓝 色。为什么?6.白纸上写红字在红色灯光下为什么看不清 白纸和红字在红光下都呈现红色,所以看不清。7.在A区是 七种色 光。课后拓展1800年,英国科学家海谢尔做了一个实验,他把阳光分成彩色光带以后,用温度计来测量各种光的温度,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靠近太阳光深红色光外的不可见部分,温度竟比红光还高。说明在红光以外的区域有另外一种不可见光 红外线 。而另一个叫里特发现的日光光谱的紫端外侧一段能够使含有溴化银的照相底片感光,因而发现了 紫外线 的存在。请查阅资料,了解红外线和紫外线的特点,及它们在实际中的用途。红外线: 红外线加热器,红外线夜视仪,电视遥控紫外线: 杀菌消毒,验钞机四、课堂小结同学们,科学是神奇的,科学是美丽的,科学也是很有用的,愿同学们能够用一如既往的热情和创造力去感悟科学,探究科学的真谛,在通往未来的道路上,用勤奋和创新开创出康庄大道,用热情和聪慧架起属于自己的彩虹。作业布置:用水和镜子借助太阳光去完成光的色散实验。完成配套作业题。【板书设计】4.4 光的色散一、光的颜色:1.光的色散:分解成__红__、_橙___、_黄___、__绿___、_蓝___、_靛____、_紫___七种颜色的光,在白光屏上形成一条彩色的光带,这种现象称为光的色散。2.光的三基色:红、绿、蓝二、物体的颜色1.透明物体的颜色:由透过的色光颜色决定。如红色透明物体只透过红光,吸收其他色光。2.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反射的射光颜色决定。如绿色不透明物体只反射绿光,吸收其他色光。3.白色物体反射所有色光,黑色物体吸收所有色光。【教后反思】本节课在器材改进上有多处:演示光的色散时进行了装置的改进,把投影仪上的凸透镜换成了三棱镜,下面载物台做了覆盖,留出一道缝隙是为了获得一束白光。通过投影仪上的反射镜可以把七彩光带反射到墙面上,学生观察到的光带更明显。演示透明物体的颜色时自制了暗箱,效果非常明显。自制了学生分组探究不透明物体颜色小暗盒,效果显著。通过这节课的探究学习,学生对于这节课的每个结论都可以准确理解,因为动手实践发现的道理比老师直接给予的更深刻,同时孩子们也体会到了学习的成就感。不足之处:若能找寻更多的相关新例来巩固本节所学会更好。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