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7.1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理解其探究推理过程。2.知道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3.知道什么是惯性,知道一切物体都具有关系4.会用惯性解释生活现象,知道生活中惯性的应用与防止。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形成评估探究过程和探究结果的意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交流合作共同探究的团队精神。(2) 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见解,有质疑精神。(3)保持谦虚的学习态度。【教学重难点】1.重点:自主探究牛顿第一定律。2.难点: 克服“物体受力才运动,不受力就静止”的惯性思维。【教学方法】启发引导,师生互动,动画模拟,情景展现。【实验器材】停表、小车、手机跑步软件【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本节课我的教学流程是这样的,首先创设情景,激趣导入:观察现象,启发思考出示图片,模拟情景:然后让学生举出或利用所给的实验器材制造出类似的现象,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自然进入新课。二、教学过程(一)历史回顾,两种观点教师出示图片还原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观点:亚里士多德: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没有力作用,物体就不能运动),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不受力而一直运动的物体是不存在的伽利略:运动物体如果不受其它物体的作用,其运动会是匀速的,而且将会永远运动下去。最后,伽利略用理想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动画模拟伽利略理想实验。拿我们能不能用实验证明伽利略的观点是正确的呢?(二)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1.提出问题,诱发探讨拿“用手推一下小车”为例,提出问题: “运动的小车为什么会停下来”学生们各抒己见:观点大致有两类:(1)力是维持小车运动的原因,没有力,小车将停止运动。(2)小车停下来是因为收到摩擦阻力的原因,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学生通过激烈的辩论、思考最后达成一致观点:小车之所以停下来是因为小车受摩擦阻力的缘故。那么怎样可以使小车滑的更远呢?学生通过认真思考,交流讨论,最后发布观点:在接触面不变时,可以增大小车的速度;在小车速度不变时,可以减少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从而减少摩擦力。再次提出问题,诱发学生深入思考:当小车速度不变时,摩擦力越小小车滑动的距离越远吗?你能设计实验证明你的猜想吗?这样通过问题层层深入,轻松自然过渡到探究:滑动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的实验上。在此把课本上“运动物体不受力会怎么样”的实验巧妙地转化为“滑动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的实验,这样不仅联系了实际生活,抓住了问题的本质,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学生思维流畅,不唐突,不跳跃,降低了探究的难度。2.设计实验,交流完善在问题的挑战下,学生热情高涨,争先恐后地交流合作设计实验。几分钟后他们分组展示设计的实验步骤和记录实验现象的表格。学生自己对比,自己评判,取长补短,自由辩论,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最后我投影出学生完善好的表格。3.自主探究,巡回指导学生根据自己完善好的设计分组进行实验,我在此过程中对部分设计困难的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指导,对于知识性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在小组内交流讨论。这样不仅使学生经历了自主探究的过程,还培养了他们交流合作的团队意识。4.分析论证,得出结论通过试验探究,学生结合实验现象,争先恐地发表自己的实验结论。如“平面越光滑,车受到的摩擦力越小,小车运动的距离越大, 速度减少得越慢”。我从不同的方面积极地鼓励他们,表扬他们,力争使每一位同学都能从不同的方面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为下面进一步的推理作好充分的准备。结合实验激发学生进一步推理:如果斜面上铺上更光滑的玻璃,小车将怎样?如果比玻璃还光滑呢?绝对光滑,一点儿摩擦力都没有呢?引导学生层层推理得出:运动物体不受力,它将会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投影出)静止的物体可认为速度为零的物体,所以引导学生可以自然得出:静止的物体不受力将会仍然保持静止状态。启发学生把上面的两句话概括成一句话,完成填空,即著名的“牛顿第一定律”。实验即时练:(三)惯性1.演示实验并提出问题:2.总结实验现象,得出结论:(1)通过上面的现象初步总结:物体都具有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我们把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做惯性。(2)然后再通过两个视频:气体烟雾的惯性;甩水时水的惯性得出气体、液体、固体都有惯性。从而得出:一切物体都有惯性,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惯性是一切物体所固有的一种属性。播放视频:同一个被压缩的弹簧弹两个质量不同的小车得出:惯性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 .强调惯性的说法:惯性是物体本身的性质而不是力,因此只能说“具有惯性”或“由于惯性”;不能把惯性说成惯力;不能说“受到惯性”, 不能说“由于惯性的作用”。如何解释惯性教师强调并总结惯性的解释方法。利用课件播放动画紧锤头及车启动或加速时人后倒的视频,让学生解释这两种现象。惯性的利用与防止:播放视频及图片:滑冰及司机系安全带视频、汽车要保持车距等,说明惯性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有害的一面。有利的一面应加强利用,有害的惯性要尽可能防止,并让学生举例。即时练:课堂练习1.下列关于牛顿第一定律建立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D )A.它是通过理论推导出来的B.它是通过实验直接得出的C.它是可以通过实验验证的D.它是以实验事实为基础,通过推理、想象而总结出来的2.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D )A.正在运动的物体,如果所受的外力同时消失,将沿直线继续运动B.原来静止的物体,只有受到力的作用才会运动起来C.原来静止的物体,不受外力作用仍保持静止D.原来静止的物体,如果所受的外力突然同时消失,将停止运动3.做伽利略实验时,每次做实验都用同一小车,从同样高的斜面上运动下来,使它在三种平面上开始运动时的速度相同,则下列有关这个实验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D )A.在同样条件下,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它前进得就越远B.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它的速度减小得就越慢C.小车的速度减小是由于受到了阻力D.这个实验直接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4.一颗弹珠在水平桌面上滚动。当它刚刚离开桌面时,假如所受的一切外力都消失。那么它将( C )A.立即停止运动 B.沿竖直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C.沿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 D.做曲线运动往下掉5.正在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假如它所受的一切外力都消失,那么它( C )A.立即停下来B.仍然做曲线运动C.立即做匀速直线运动D.逐渐停止6.在匀速行驶的船内,小明向上抛起一个小球,小球将会落到(C )A.小明的前方 B.小明的后方C.小明的手中 D.无法判断7.下列现象中,不属于惯性现象应用的是( D )A.用手拍打衣服上的灰尘B.运动员采用助跑跳远C.锤头松了,将锤柄在地上撞击几下D.骑自行车时为了减速捏车闸课堂小结学生自己总结学到了什么,老师用幻灯片总结本节课要点布置作业本节课同步练习题【板书设计】【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常见的现象引入学生认识冲突,然后设计实验进行验证,最后推理得出结论。逻辑连贯,重点突出。针对学生的思维惯性,设计多个模拟场景,帮助学生认识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物体不受力运动状态不发生改变。整节课学生参与度高,课堂效果好。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