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哲学的基本问题(教案)——高中政治人教统编版必修4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2哲学的基本问题(教案)——高中政治人教统编版必修4

资源简介

1.2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教学目标
必备知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哲学的基本问题和人们生活的关系;唯物主义及其表现形式;唯心主义及其表现形式;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关键能力: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初步具有识别不同哲学派别本质的能力。
二、核心素养
1.政治认同:通过理解哲学,形成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同。
2.科学精神: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哲学的基本问题和人们生活的关系
教学难点
唯物主义及其表现形式
唯心主义及其表现形式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四、课前准备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请结合课本知识,说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怎样体现哲学的基本问题的。
教师点拨: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问题,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从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角度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坚持了存在决定思维。
从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角度看,习近平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这说明了思维能够正确认识存在,坚持了可知论。
2、新课讲授
阅读教材,自主学习,归纳课本知识。
思考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为什么会成为哲学基本问题?
从社会实践来看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从哲学自身派别来看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哲学发展的始终,是一切哲学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小组探究,合作学习
材料一 在现实生活中,部分人把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当成了两种不同生活追求或生活态度。例如,有人说“追求物质享受、重视物质利益就是唯物主义,追求精神享受、重视精神作用就是唯心主义”。
请你对此观点加以辨析。
教师点拨:
唯物主义、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而不是两种不同生活追求或生活态度。
凡是认为物质是本原、物质决定意识的就是唯物主义,凡是认为意识是本原、意识决定物质的就是唯心主义。
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对物质和意识何者是本原的问题的不同回答,而不是是否追求物质利益或者是否强调精神作用。
追求物质利益不一定就是唯物主义,如果违背社会发展规律,不顾客观条件,主观蛮干地追求物质利益,就是唯心主义;追求精神享受不一定是唯心主义,如果在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的前提下,重视意识的能动作用,重视精神作用,这不仅不是唯心主义,反而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表现。
上述观点错在没有弄清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本质以及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材料二 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
赫拉克利特认为,万物的本原是“火”。
中国古代的“五行”学说: “五行”原指“五材”,即金、木、水、火、土。早期的“五行说”反映了人们对事物多样性及世界本原的认识。
上述观点属于唯物主义的哪一种基本形态?试说明这种基本形态的合理性和局限性。
教师点拨:
上述观点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合理性:否认世界是神创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
局限性:①物质=物质的具体形态;②是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
知识整理:
哲学的基本派别
(1)唯物主义及其形态
①根本观点: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②基本形态:
派别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主要区别 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把自然科学中不可再分的、最小的物质结构和原子看作世界的本原,把原子的属性等同于物质的属性 认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基本评价 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可惜只是种猜测,并且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 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 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导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材料三 王守仁认为: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朱熹认为:理生万物,理主动静;未有此气,已有此理;万一山河大地都陷了,毕竟理却只在这里;若在理上看,则虽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
你怎样理解两人的观点?他们的思想有何异同?
教师点拨:
王守仁把人的主观精神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乃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朱熹认为世界只是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两个人的观点都属于唯心主义观点,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
知识整理:
哲学的基本派别
(2)唯心主义及其形态
①根本观点: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②基本形态:
派别 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主要区别 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 理解为世界的本质 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
基本评价 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就局部的作用而言,对人们认识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夸大了客观精神的作用;就局部的作用而言,对人们认识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3、结束新课
请同学们根据《哲学的基本问题》所学知识,绘制本课知识体系思维导图。
4、课堂小结
六、板书设计
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二、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七、课后作业
完成本框同步课时作业
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