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十八届四中全会聚焦依法治国【热点背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于2014年10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重大任务,作出了一系列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新论断、新部署,深刻回答了在当今中国建设什么样的法治国家、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决定》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着眼未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部署,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纲领性文件。【热点分析】一.经济生活角度1.国家通过法律手段对经济生活实施宏观调控。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强经济立法和经济司法,创造平等竞争的法治环境,能够降低企业的运行成本,提高企业的效率。2.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法律的规范和引导,四中全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促进反腐制度化将有助于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二.政治生活角度1.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全会指出: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司法不公对社会公正具有致命破坏作用。2.公民要履行遵守宪法和法律的义务。全会指出: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遵守宪法不仅是公民的义务,更被融入为执政党的执政理念。3.我国政府要坚持依法行政。全会指出:加快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4.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描绘出中国建设法治国家新的路线图。5.中国共产党要坚持依法执政。全会指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四中全会第一次明确了党在依法治国中的地位,即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四大职责。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在推进法治建设进程中,必须发挥带头作用,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三.文化生活角度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制定出依法治国的新蓝图,这个新蓝图将对其领导方式、执政方式产生重大而深远影响,不断巩固其执政地位、提升其执政能力,保障其完成历史执政使命。2.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会提出,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3.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全会指出,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四.生活与哲学角度1.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全会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会首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目标,2.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从“法制”到“法治”,再从建设“法治国家”到建设“法治中国”,中共在探索和推进依法治国的道路上,实现了两次重大飞跃,不断追求更高法治建设目标。3.事物是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要坚持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四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这表明我们党对国家治理体系的深刻认知,更标志着我们党对治国理政规律的把握上升到新的高度。4.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往多届四中全会的主题,大多聚焦经济或党建,这一次确定依法治国,不仅体现我们党对法治的信仰和对法治建设的高度重视,更体现我们党对新时代条件下的时代问题的敏锐把握。【热点测试】1.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于2014年10月20日至23日在京召开,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十八届四中全会专门研究推进“依法治国”反映①依法治国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新要求②党坚持科学执政、依法执政③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④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2.全会指出:基本完成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坚定不移反对腐败。全会确认了中央政治局之前作出的给予李东生、蒋洁敏、杨金山、王永春、李春城、万庆良开除党籍的处分。这一处分表明A.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B.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具有专政职能C.我国政府履行保障人民民主,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D.中国共产党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原则3.此次中央全会还特别重视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软建设”。全会提出,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要重视法治文化建设是因为①文化作为精神力量能够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②文化影响人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③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④文化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4.全会指出:实现立法和改革决策相衔接,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立法主动适应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这从哲学上看符合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②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④价值判断决定价值选择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5.中共中央8月19日在中南海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就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听取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领导人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和建议。材料说明①中国共产党坚持民主执政②人民代表大会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③民主党派参与国家大政方针的协商④我国实行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6.10月23日闭幕的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会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须坚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完善立法项目征集和论证制度,健全立法机关主导、社会各方有序参与立法的途径和方式,拓宽公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此次全会提出的法治中国建设是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综合工程,并且包括了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在内的全过程。(1)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立法机关、人民政协和公民应如何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2)运用生活与哲学的知识,说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须坚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这一观点的辩证唯物主义依据。【参考答案】1.B 党的全会专门研究依法治国主题,体现党坚持科学执政和依法执政、党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故②③入选;①没有涉及到党这一主体,不选;材料没有涉及人民当家作主,故④不选。2.D 党纪处分不是法律制裁,故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3.D 法治中国要重视文化建设,其原因是文化与政治不是同步发展,可能滞后;也因为文化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③④入选;①观点错误,不选;②不是原因。4.B 重大改革于法有据、立法主动适应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体现法律思想这一社会意识要反映社会存在,也反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法律制度),①③入选;不涉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②不符;④观点错误。5.C 6.(1)①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在法律的制定上,要充分反映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保障和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②中国共产党要发挥领导核心作用,领导立法,坚持依法执政,通过法定程序把党的主张上升为国家意志。③人民政协要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对立法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④公民可以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专家咨询制度、社会听证制度和重大事项公示制度参与立法决策,推进立法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2)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要坚持正确的思想意识。坚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有引领和推动作用。②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对整体的功能状态起决定作用,必须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须坚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③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须先解决立法这一主要矛盾,坚持立法先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