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作文复习:微写作文学短评(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届高考作文复习:微写作文学短评(含解析)

资源简介

微写作------文学短评
1.阅读下面这首诗,自选角度,写一段不少于120字的短评。

雷抒雁
五月的雨滴
像熟透了的葡萄,
一颗、一颗
落进大地的怀里!
这是酝酿的季节呵!
到处是蜜的气息。
到处是酒的气息。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体育比赛,只有战胜对手才能获得冠军。
海明威说:“真正的高贵不是优于别人,而是优于过去的自己。”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启示?请结合材料写一则短评,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观点明确,选择恰当事例进行论述,叙议得当,逻辑严密,不少于300字的语段。
3.文学短评也称鉴赏短文。古诗词鉴赏是文学短评的一种样式。古诗词鉴赏短文虽然篇幅短小,但是它也必须是一篇结构完整、层次清晰、观点鲜明、语言流畅、短小精悍的文章。写作时要以古诗词原文为依据,紧扣作品,有的放矢,评析原文的主要内容。
曾经才貌双绝、受人追捧的琵琶女年老色衰,见弃舟中让人唏嘘。其实唐诗中还有不少鲜活的女性形象。请阅读下面一首诗,就诗中的女性形象写一篇文学短评。
要求:观点明确,“叙”“议”结合,语言流畅优美,不少于200字。
莲花坞
王维
日日采莲去,洲长多暮归。
弄篙莫溅水,畏湿红莲衣。
4.阳春三月,艾青纪念馆举办“艾青诞辰112周年纪念”线上活动,广大诗歌爱好者齐聚云端,或写诗,或读诗,或评诗,大家以不同的参与形式表达对这位“诗坛泰斗”的敬意。作为活动的参与者,请你从以下两项纪念活动中任选一项完成写作,150字左右。
(1)为艾青的诗《礁石》写一段短评。要求:联系作品评价,结合内容赏析,条理清楚。
礁石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打成碎沫,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
像刀砍过的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2)艾青将个人的诗情投射在“礁石”之上,那么,什么意象是你诗情的寄托?以某个意象为题,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要求:思想健康,感情真挚,语言有感染力。
5.微写作。
“你大抵是倦了,竟回我这般敷衍。”
“你瞧,又开始画饼了,我要是信了,怕是要哭断肠去了。”
近来,一种被网友戏称为“林黛玉‘发疯文学’”的二次创作因融入古典模仿和网络表达元素而迅速走红。对此你怎么看?请为这一网络现象写一则短评。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有理。150字左右。
参考答案:
1.示例:整首诗节奏明快,意象单纯,“雨滴”“葡萄”“大地”“蜜”和“酒”几个简单的意象勾画出一幅美丽的画卷,着实让人陶醉。表现出诗人那种云淡风清的生活态度,乐观向上的为人性格,豁达开朗的处世原则,暗示人们要热爱生活,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要有毅力和信心,对生活充满无限的希望,要像五月的雨滴,丝丝缕缕,连绵不绝,那么人生再艰辛的历程也会走到尽头,酝酿出生命的醇香。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
写作类型:本题是评论类微写作。
审题:本题要求自选角度,写一段不少于120字的诗歌短评。写作时要亮明观点,可以从意象、情感、语言特色、构思等角度赏析,分析要恰当,阐述宜深入,做到层次清晰,语言流畅优美。
诗人想象力丰富,比喻新颖独特,语言童趣盎然。五月如诗,五月如梦,五月如画,五月如歌,“五月的雨滴”是“熟透了的葡萄”,是“蜜”,是“酒”。疏落的雨滴一如“熟透的葡萄”,悄悄地落入大地,大地是那窖酒的缸啊,默默无声地把“葡萄”窖藏在心底。
五月是个酿造的季节,走在这个季节里,沐浴着和煦的风,踏着青青的草地,领略着迷人的风光;经过雨滴的清洗,空气是那么清新,鲜花是那么美丽;彩蝶在馥郁的花香里起舞,绰约的舞姿动人心旌;蜂儿们哼着歌在林中飞来飞去,婉转的莺啼裹挟花香低语,这是天地间最独特的风景,正在为人酝酿着欢乐与甘甜,而我在这美丽曼妙的舞蹈中沉醉,尽情地领略大自然的美景,拥抱明媚的阳光,享受温馨的生活,拥抱未来的美好。
写作思路:写作时可以选择一个角度,一般明确论点,然后分析诗歌,鉴赏诗歌内容从而论证自己的观点。如从意象和手法角度评论,以“熟透了的葡萄”来形容“五月的雨滴”,这是多么精彩的比喻,把雨滴写得多么可爱!这就传达了雨的重量。“酿造”、 “密”、 “酒”都和“葡萄”紧密地联系起来了,达到了集中地表现事物的效果。
2.示例:
能胜敌者,先自胜也。胜敌易,自胜难。胜人是一种能力,自胜却是一种智慧。自胜是战胜自己人性的缺陷,是一种自我修养和自身能力的提升,克制内心,不断超越;又不断挑战,不断突破。故而自胜才称之为贤。北京冬奥会,无冕之王羽生结弦,追求极致,挑战4A,虽败,无缘领奖台,却赢得了所有人的震撼与尊重,才有了羽生结弦的极限在哪里,花滑的极限就在哪里的花滑传说,他是花滑人的信仰。自胜是一种心态,虚怀若谷,海纳百川。心态决定态度,态度决定高度。向外求索,尽得虚浮,向内深耕,寻求成长,求得自身的安宁,心胸的豁达,因此曾国藩家书有言,吾辈在自修处求强则可,在胜人处求强则不可。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贤于自修,超越自己,成就自己。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微写作能力。
这是一道议论类微写作题。
材料所给三则名言,围绕“胜人”与“自胜”进行思辨。
第一句的意思是,体育比赛的意义,对于参赛者而言,战胜对手,决出冠军。强调“胜人”。战胜别人,谋求的是挑战的成就感,以及战胜他人的优越感。
第二句的意思是,真正的高贵不是与别人比较而得,而是和过去的自己比较方能看出自己的成长,高贵之处。和别人比,比的是外在的虚浮。和自己比,才能更好的成就自己。
第三句的意思是,战胜别人的只能说有力量,而能克服自身的缺点才是真正强大。强调“自胜”的重要性。自胜比胜人更加艰难,胜人只需有力,而自胜需要超越的是人性缺陷,克制内心,不断超越,又不断挑战,循序渐进,取得长足进步。
综上所述,材料更强调“自胜”,关注自身,克制内心,突破自己,超越自己,以求更好的自己。
要求:字数不少于300字;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需举事例论述。
写作指导:先强调自己的观点态度,自胜者强,自胜才是真正的高贵。其次分析自胜之优的原因及方法,或“自胜”与“胜人”思辨,最后概括小结。
3.王维写作《莲花坞》时,已隐居田园,诗歌主要咏写山水田园之幽趣,带有闲适情味。诗歌里面表现的女子形象热爱劳动、天真活泼、调皮可爱。“日日采莲去,洲长多暮归”。这两句写采莲少女的辛勤劳动,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日日”是每天太阳升起的时候。前一个“日”为代词,后一个“日”是动词。第二句不可简单地把“洲长”和“暮归”当作因果关系,从而理解为,因为水路很长,所以多半到了晚上才能回来。日日采莲劳作,天天早出晚归,这是十分辛苦的工作,然而诗中的采莲人自有他们的生活乐趣。“弄篙莫溅水,畏湿红莲衣”,形象生动地展现了采莲人对莲花的珍爱与怜惜,同时也表明他们热爱平常生活、珍惜美好事物的情操。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微写作的能力。
“评论类”微写作是用简约精炼的语言对某一社会事件、文艺作品等表达自己的见解与看法的写作。写作时一般先引用材料或叙述现象,接着明确论点,然后分析材料,综合运用合理的论证方法,或举事例,或引名言,围绕现实和自身进一步论述自己的观点。结尾再总结全文,照应开头或强化中心,有时候还需要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本题要求观点明确,“叙”“议”结合。写作时要亮明观点,总体写出女性形象:热爱劳动、天真活泼、调皮可爱。还要叙议结合,分析恰当,阐述深入。如抓住“日日采莲去,洲长多暮归”中的“日日”“洲长”“暮归”分析辛勤劳动的特点;抓住“弄”“畏”和整体画面分析女孩子们的天真活泼,调皮可爱。要层次清晰,语言流畅优美。
这首诗的意思是江南女子每天都要去采莲,莲花塘很大,所以总是很晚回家。她们用竹篙撑船的时候小心翼翼,害怕溅起的水弄湿了自己的红衣裙。这首诗写出莲花坞采莲人的形态,一幅色彩鲜艳的采莲图。诗的最突出的特点是,体察事物细腻,爱物之情真挚。末句只一“衣”字,用拟人化的手法把莲写活了。
4.(1)礁石,在一般人眼里是那样的普通,那样的不起眼,甚至还是丑陋不堪的。而诗人艾青却慧眼独具,从礁石的巍峨立姿中发现了其值得赞颂的美的一面:浪头一排一排打来,从晨到暮,从暮到晨,终无止息;而礁石却“我自岿然不动”,将冲杀来的浪头击个粉碎。这种宁死不屈,含笑看人生、看世界的崇高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在为祖国利益而奋斗的过程中汲取吗?
(2)荷,你是夏天的舞者。淡粉的浅笑,低头香气四溢;碧绿舞裙上的颗颗珠玑,是为你伴奏的露滴;清风拂过,吹皱心波里层层涟漪。摇曳绽放,请不要忘记,水下纤细的荷干托起了你的身躯,泥中藕臂默默地疏导你深沉呼吸。骄阳下,一只翠鸟掠过对岸的柳枝。出淤泥不染,濯清涟不妖,是大家一起成就了高洁的你—— 夏日里洁净的午荷一枝。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微写作能力。
(1)题是一道评论类的微写作题目,要求为艾青的《礁石》写一段短评。
《礁石》是现代诗人艾青于1954年7月创作的一首新诗。诗人通过此诗表达了对这种坚韧顽强的生命存在的由衷赞美,亦对正处在种种困扰和挤压中的祖国人民以深切的鼓舞。此诗语言凝练,采取烘托、比拟等手法,以冷静客观的描写手法,以旁观者的叙述视角作形象的勾勒,不作意义或感情的阐发,把其中的意韵留给读者去体会,十分富于诗歌美。
写短评时要选择自己最欣赏的一点来写,切忌面面俱到。比如可以赏析作品的主题思想,歌颂像“礁石”一样的人的坚韧顽强,在建设祖国的征途中,广大青年正需要有这样的意志品质。可以从手法角度赏析,比如整首诗的托物言志,细节部分的拟人,用“扑过来”描写浪花,本来没有生命的浪花,好像也有主观意志,能主动对礁石发起攻击。而接下来写礁石“打碎”浪花,同样把礁石拟人化了,客观事物的相磨相荡,仿佛是人与人的斗争。还可以赏析语言,“站”、“笑”、“看”等动词,正面写礁石的傲然神态。
(2)题是抒情类微写作,要求选择一个具体的“意象”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寄托自己的情感。
“意象”是诗歌中的术语,意思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我们在选择意象的时候要注意我们的文化习俗,比如一般用“梅兰竹菊”代表君子的高洁,“草”代表生机活力或者离别,“月亮”代表思乡等。选择的意象要与情感匹配。
其次,无论是写诗歌还是抒情文字,都离不开意象本身的特点,要先描绘其本身的特点,才能与情感联系。比如我们要借“梅花”歌颂边防战士,就要先描写梅花傲霜斗雪的无畏,然后在联系边防战士在艰苦的环境中依然乐观坚强,保卫祖国。
5.以玩梗的方式消解日常生活中的压力和负面情绪,寻找社交共鸣,本无可厚非。但令人担忧的是,“林黛玉发疯文学”这样原本作为一种个体宣泄渠道的表达方式,越来越成为收割流量的密码,甚至越来越多年轻人不知不觉被裹挟进这场网络狂欢中无法自拔。更值得警惕的是,不要让经典文化的“美味”在一浪又一浪的网络“翻炒”里失了味道,更不要因为玩梗过度而消解逻辑、稀释意义,最终走向语焉不详、肤浅无聊。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
这是一道议论类微写作题目,属于时事评论类。
材料先给出两句“林黛玉发疯文学”的典型范例,然后指出这种语言形式迅速走红的现象,要求就“林黛玉发疯文学”走红之事发表看法。
首先,我们应该看到,这种现象是在网络“梗文化”流行的背景下,新的互联网“话术”不断更迭,而在社交平台掀起的一波“创作热”;然后应该注意到在网友看来,它进可嘲讽、退可自嘲,用娇嗔缓解尴尬和焦虑,既委婉表达了想法,又留有一定余地,特别适合网络社交,“林黛玉发疯文学”走红,根本上说是源于人们情绪表达的现实需要;最后还应看到,经典作品不容被拿来娱乐与消费,流量不该“绑架”令人回味无穷的文学形象,网络文学潮流瞬息万变,更好守护经典作品才是永恒课题。
写作时要亮明观点,还要注意分析问题学会辩证。
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