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标要求)第九课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辨识各种文化现象,领悟优秀文化作品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考纲解读)1.描述与分类: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关系。②文化发展的三个基本路径。③建设文化强国的四个具体要求。2.解释与论证: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②人民在文化发展中的地位;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问题的必要性。③坚定文化自信与建设文化强国的关系。3.预测与选择:①反对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各种错误思潮。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立足时代之基,融通不同资源,实现综合创新。③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夯实文化自信的基础。(考情分析)4.辨析与评价:①谈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文化强国之路”的理解。②企图直接从传统文化那里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或简单移植西方的价值观的做法都是错误的。③评析“中华文化自信就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信”。(1)做好本专题复习,以 “文化创新靠什么”为议题,探讨传统文化、外来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相关知识,形成知识体系,掌握知识间的内在逻辑(2)结合伟大的抗疫精神,理解文化强国与文化自信,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体系构建)(考点梳理)必备知识一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一、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1.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种各样的文化思潮和主张都无法使中华文化走向复兴。2.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中华民族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3.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4.中国共产党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1)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①革命文化:承载着党和人民对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的不懈追求,是中国革命的精神标识。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形成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方针和方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牢牢把握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特征与性质: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目的: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1.判断文化有没有生命力的标准:是不是代表先进文化发展的方向,有没有生存发展的实践土壤,人民有没有对它的需求。2.历史必然性(1)是由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决定的。(2)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3)是由我国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决定的。(4)是由继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决定的。(5)是由我国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决定的。必备知识二 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一、坚定理想信念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1.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要求(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2.人民是文化发展的主体,文化发展依靠人民(1)依据:①文化是在人民群众伟大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孕育和创造的。②人民的生活是一切文化产品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2)对文化作品的要求①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贴近人民的精神生活。②热情讴歌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③生动展示人民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和创造历史的辉煌业绩。3.人民是文化成果的最终享有者和受益者(1)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目的:不断满足人民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素质。(2)怎样使文化更好地服务于人民①国家:加强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②文化工作者:生产创作出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化作品,让文化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人民群众,丰富高品质文化消费产品的供给,让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迈上新台阶。二、立足时代之基 回答时代问题1.文化作品如何才能具有恒久的魅力符合人类历史前进的时代潮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体现时代特征,反映时代风貌。2.文化创新和发展的关键是回答时代问题,完成时代任务三、融通不同资源 实现综合创新1.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1)向内看:深入研究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2)向外看:积极探索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3)向前看:准确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趋势。(4)向后看:善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2.综合创新,形成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知识拓展广大文艺工作者进行文艺创作应坚持的原则分析:(1)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创作深入人心的优秀作品。(2)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支撑。(3)反映时代,把握时代脉搏,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备知识三 文化强国与文化自信一、建设文化强国1.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1)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2)努力改造或剔除落后文化,坚决抵制、依法取缔腐朽文化。2.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凝魂聚力的作用。(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具有引领作用。(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3.要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1)开展理想信念教育。(2)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道德、个人品德教育。(3)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弘扬时代新风。4.要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1)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加快发展现代文化产业。(2)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二、坚定文化自信1.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性(1)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2)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3)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增强文化自信(1)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夯实文化自信的基础。(2)坚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3)最根本的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特别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自信。(真题在线)1.(2023·浙江·统考高考真题)宁夏“文化大篷车”在农村采风,在农村演出,请农民“审稿”,演出时间、地点由农民定,送戏下乡三十九载,流动演出2万余场次,行程百万干米,被誉为“我们农民自己的剧团”。由此可见,“文化大篷车“的成功在于( )①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②满足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③基层群众文化素养显著提升 ④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2023·湖北·统考高考真题)古人早就观察到藕断丝连的现象,并从荷花茎秆中提取出丝状纤维,搓捻成线,用于织造。当代中国设计师不仅从古代文献中恢复了失传的藕丝织造技艺,而且推陈出新,制作出色泽自然、触感柔软又抗褶皱的个性化、艺术化的织物。传统藕丝织造技艺的当代复兴表明( )①古代文献是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基础 ②文化创新要满足人民群众的多样化需要③传统技艺的传承不必囿于形式 ④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核心在于文化传承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3.(2023·全国·统考高考真题)“岁朝图”原是文人雅士为祈福新年而以鲜花、果蔬等为素材创作的绘画作品。到了近代,齐白石等绘画大师将“岁朝图”生活化、世俗化,他的“岁朝图”中寓意吉祥富贵的牡丹花绽放,鞭炮、红灯笼、酒杯等“俗物”汇聚,表达新年的喜悦和祝福,成为民众喜闻乐见的“年画”。人们喜欢齐白石“岁朝图”,是因为该作品( ) ①充满民俗特色,展现传统节日的欢庆氛围 ②贴近民众生活,承载美好生活的精神追求③反映作者理想,解构节日文化的传统内涵 ④恪守传统风格,再现传统文化的清雅意蕴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4.(2022·湖北·统考高考真题)近年来,《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哪吒之魔童降世》《白蛇:缘起》《姜子牙》等中国风动画电影,充分运用水墨写意、民间剪纸、皮影木偶等传统绘画手法和民间艺术形式,通过孙悟空、哪吒、白娘子、姜子牙等经典形象,重新讲述传统故事,呈现出文化创新的新气象。中国风动画电影创作体现的文化创新途径是( )①坚持市场化创作导向②运用现代传播方式吸引人③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④赋予传统文化以时代内容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5.(2022·广东·高考真题)非遗技艺的传承,以往主要靠师徒间口传心授。随着时代发展,今天的非遗技艺传承方式日益多样化。如故宫博物院推动建立非遗技艺人才培养机制,部分院校开设非遗技艺课程,有的企业把非遗技艺的传承深度嵌入文化产业发展之中,一些非遗手艺人则利用自媒体平台普及相关非遗技艺知识。非遗技艺传承方式发生变化,是因为( )①传统的非遗技艺传承方式属于落后文化,遭到人们的抵制②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得到不断完善③非遗技艺传播手段日益丰富,科技赋能成为重要推动力量④随着文化市场的发展,非遗技艺的独特标识发生根本变化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6.(2022·全国·统考高考真题)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高炉卫士”孟泰、“两弹元勋”邓稼先,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知识工人”邓建军、“白衣圣人”吴登云,再到新时代的“走钢丝的高空医生”陈国信、“金牌焊工”高凤林……一大批建设者发扬“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续写着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篇章。劳模精神是( )①衡量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尺度②不同劳模独特个性的集中体现③推动创新创造的强大精神力量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诠释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模拟演练)1.(2023·四川·统考模拟预测)近年来,火出圈的地方博物馆文创产品呈现销售热潮,甘肃省博物馆的“马踏飞燕”玩偶、河南博物院的考古盲盒、湖北博物馆的越王勾践剑U盘、三星堆博物馆的川蜀麻将摆件等等,让大批年轻人直呼“上头”。这说明( )①文化创新以满足个性化的文化需求为目的②文创盘活文化遗产,增强国人的文化自信③文创产品是传播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④反映时代精神是文创产品的根本价值追求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2.(2023·四川·统考模拟预测)由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等机构联合主办的“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活动于2023年1月1日正式启动,本次活动将依托各类基层文化阵地开展惠民文化服务项目,内容上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文化遗产保护、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等紧密结合。开展这一活动( )①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举措②有利于发展文化产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③旨在弘扬科学精神,不断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④能够为奋进新时代新征程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3.(2023·四川成都·校考模拟预测)教育部等十八部门近日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意见提出,通过3至5年努力,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的各项措施全面落地。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 )①有利于培育正确的道德责任②有利于改造或剔除腐朽文化③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④有利于提升国家科技竞争力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4.(2023·贵州毕节·校考模拟预测)“道德积分储蓄站,兑换点里它可以花。道德模范年年评,今年花落到咱家。”在河南A村,这段豫剧乡亲们耳熟能详。村里推行道德积分储蓄站,引导乡亲们弘扬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积极参与村里的大事小情,乡村治理效能显著加强,乡风文明程度明显提升。这告诉我们( )①优秀文化能为社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②不同社会群体的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③要努力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④人民是文化成果的最终享有者和受益者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5.(2023·河南·校联考模拟预测)文化类节目《典籍里的中国》以沉浸式的戏剧演绎传统文化,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展现跨越千年的意韵,舞蹈节目《唐宫夜宴》创新运用多元化技术手段,带动文博热潮……近年来,我国文艺园地呈现出繁荣发展景象,涌现出越来越多的文艺精品。这些文艺精品的成功之处在于( )①丰富传统文化的内涵,使之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②顺应文化市场的发展要求,用现代流行艺术元素取代传统艺术元素③运用新技术新载体,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6.(2023·海南·模拟预测)2022年《开学第一课》节目依托“神奇教室+实景课堂”的形式,打造极具科技感、时代感的沉浸式课堂。该节目以“奋斗成就梦想”为主题,邀请“时代楷模”称号获得者、“八一勋章”获得者、科学家和冬奥冠军等奋斗者现身说法,讲述新时代的奋斗故事,用榜样的力量激励着广大青少年坚定理想、发愤图强。该节目( )①依托现代科技,展现了教育的意义②表明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着人③基于革命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④有利于筑牢青少年思想根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7.(2023·河北·模拟预测)电视剧《山河锦绣》讲述了大山里的村庄柳家坪两代人的奋斗故事,以一个村、三兄弟、近30年的脱贫攻坚经过为主线,用各种人物的成长和生活变迁,全景呈现脱贫攻坚事业的历程,弘扬了伟大脱贫攻坚精神。该剧“土味”十足却备受关注,启示我们( )①文艺创作只要如实反映社会生活就能深受群众喜爱 ②社会主义的文艺作品要坚持讴歌人民、讴歌劳动 ③要坚持意识形态的多元指导,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④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为时代而歌的创作导向,滋养人民的精神生活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8.(2023·海南·模拟预测)为庆祝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美在新时代——中国美术馆典藏精品特展”第三期在中国美术馆举行。本次展览精选近600件作品,涵盖了近现代众多中外美术大师名家的作品,通过现场陈列、电子画屏、网络展览等方式向观众呈现了一场艺术盛宴。该展览体现出( )①我国通过融通各种资源推动文化的创新和交流②文化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③文化创新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④文化发展要立足时代之基、回答实践之问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9.(2023·浙江·模拟预测)从《唐宫夜宴》到《重阳奇妙游》,电视节目借助新颖独特的构思、时代气息的表达,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演绎为当下的艺术,实现与观众的情感互动,赢得了人们的青睐。这些电视节目的成功之处在于( )①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②舍去了旧传统,拥抱了新时代③实现了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统一④立足创新实践,倾听时代声音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0.(2024·四川成都·校考模拟)“国潮+音乐”会有多少想象力 《中国潮音》立足平台优势,深入探索当代潮流音乐的文脉传承,唤起人们对历史和经典的记忆,让人油然而生“此生无悔入华夏”的民族自豪感。音乐的传承与演进,正是因为有了宝贵的精神力量代代相传,并不断注入新的时代叙事中,才成为中国潮、中国魂。《中国潮音》能够赢得观众喜爱得益于( )①注重文化的社会效益,发掘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②彰显了文化自信,使其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③赋予传统文化时代特色,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④坚守中华文化的立场,在创新历史发展规律中不断前行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1.(2023·海南三亚·校考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中新网2023年2月9日载文,“一些潜在的职业,可能会受到人工智能的影响,包括:数据录入员、重复性办公室工作、工厂生产线上的简单任务、电话销售员、简单的客服工作……”这是中新财经与聊天机器人ChatGPT的一段对话,由此人工智能产品ChatGPT引发了人们的关注,其“高强”的本领让文化从业者感到热虑,人工智能会不会取代文化从业者?对此,人们看法不一。正方:人工智能将会取代文化从业者 反方:人工智能无法取代文化从业者在影视产业,人工智能承担了电影剪辑、后期制作等重要任务,改变了文化产业的生产和传播方式;运用人工智能技术,人们足不出户就能沉浸式云游殷墟博物馆,与甲骨文“对话”,感受中华文化的精粹;也能根据用户个性需求与虚拟偶像聊天、观看元宇宙音乐会…… 文化产业的核心价值在于人类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创新力。比如人工智能可以模仿李白、杜甫写诗,虽然对仗工整却“稍逊风骚”,人工智能的思维既定单一,缺少多路探索,文化作品中富含创意、情感的部分很难被人工智能轻易取代。结合材料中正方观点,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说明人工智能进行文化制作的意义。12.(2023·海南·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022年11月,2022年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暨第35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揭幕。影片《长津湖》获得8个奖项的提名,成为焦点。近年来,一批弘扬主流价值观、抒发家国情怀、讴歌人性人生的新主流电影赢得票房、口碑双丰收。其中,既有重现伟大革命历史事件和进程的宏大叙事,也有以集锦片模式讲述的小人物故事,体现与时代同呼吸、与家国共命运。自2019年起,新主流电影已经连续四年领跑国庆档电影票房。今年入围第35届金鸡奖的《长津湖》《奇迹·笨小孩》《狙击手》《穿过寒冬拥抱你》等类型更加多元。从增数量到提质量,从重票房到重口碑,中国电影在整体创作质量上有了全面提升。新主流电影之“新”,既体现在忠于历史,也体现在视听语言的创新和制作水准的升级,更体现了贴近观众的创作趋势。具有时代感和主流价值的人物塑造则是新主流电影引起轰动的重要原因。新主流电影展现出真善美的力量,符合人民群众最朴素的情感和价值判断。"无论是军人形象,还是快递小哥、工人、厨师,这些形象都来自中国广阔土地上千千万万可亲可敬的你、我、他。作为电影创作者,我们要把老百姓最真实的情感和生活展现在人物上。”一位塑造了多个观众熟知的电影角色的演员说。新主流电影崛起有利于党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结合材料并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知识阐明该观点。(课标要求)第九课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辨识各种文化现象,领悟优秀文化作品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考纲解读)1.描述与分类: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关系。②文化发展的三个基本路径。③建设文化强国的四个具体要求。2.解释与论证: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②人民在文化发展中的地位;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问题的必要性。③坚定文化自信与建设文化强国的关系。3.预测与选择:①反对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各种错误思潮。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立足时代之基,融通不同资源,实现综合创新。③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夯实文化自信的基础。(考情分析)4.辨析与评价:①谈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文化强国之路”的理解。②企图直接从传统文化那里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或简单移植西方的价值观的做法都是错误的。③评析“中华文化自信就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信”。(1)做好本专题复习,以 “文化创新靠什么”为议题,探讨传统文化、外来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相关知识,形成知识体系,掌握知识间的内在逻辑(2)结合伟大的抗疫精神,理解文化强国与文化自信,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体系构建)(考点梳理)必备知识一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一、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1.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种各样的文化思潮和主张都无法使中华文化走向复兴。2.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中华民族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3.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4.中国共产党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1)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①革命文化:承载着党和人民对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的不懈追求,是中国革命的精神标识。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形成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方针和方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牢牢把握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特征与性质: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目的: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1.判断文化有没有生命力的标准:是不是代表先进文化发展的方向,有没有生存发展的实践土壤,人民有没有对它的需求。2.历史必然性(1)是由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决定的。(2)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3)是由我国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决定的。(4)是由继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决定的。(5)是由我国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决定的。必备知识二 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一、坚定理想信念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1.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要求(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2.人民是文化发展的主体,文化发展依靠人民(1)依据:①文化是在人民群众伟大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孕育和创造的。②人民的生活是一切文化产品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2)对文化作品的要求①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贴近人民的精神生活。②热情讴歌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③生动展示人民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和创造历史的辉煌业绩。3.人民是文化成果的最终享有者和受益者(1)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目的:不断满足人民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素质。(2)怎样使文化更好地服务于人民①国家:加强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②文化工作者:生产创作出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化作品,让文化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人民群众,丰富高品质文化消费产品的供给,让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迈上新台阶。二、立足时代之基 回答时代问题1.文化作品如何才能具有恒久的魅力符合人类历史前进的时代潮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体现时代特征,反映时代风貌。2.文化创新和发展的关键是回答时代问题,完成时代任务三、融通不同资源 实现综合创新1.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1)向内看:深入研究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2)向外看:积极探索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3)向前看:准确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趋势。(4)向后看:善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2.综合创新,形成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知识拓展广大文艺工作者进行文艺创作应坚持的原则分析:(1)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创作深入人心的优秀作品。(2)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支撑。(3)反映时代,把握时代脉搏,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备知识三 文化强国与文化自信一、建设文化强国1.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1)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2)努力改造或剔除落后文化,坚决抵制、依法取缔腐朽文化。2.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凝魂聚力的作用。(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具有引领作用。(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3.要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1)开展理想信念教育。(2)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道德、个人品德教育。(3)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弘扬时代新风。4.要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1)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加快发展现代文化产业。(2)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二、坚定文化自信1.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性(1)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2)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3)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增强文化自信(1)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夯实文化自信的基础。(2)坚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3)最根本的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特别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自信。(真题在线)1.(2023·浙江·统考高考真题)宁夏“文化大篷车”在农村采风,在农村演出,请农民“审稿”,演出时间、地点由农民定,送戏下乡三十九载,流动演出2万余场次,行程百万干米,被誉为“我们农民自己的剧团”。由此可见,“文化大篷车“的成功在于( )①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②满足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③基层群众文化素养显著提升 ④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A【详解】①②:“文化大篷车”在农村采风,在农村演出,请农民“审稿”,演出时间、地点由农民定,这说明“文化大篷车“的成功在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满足了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①②正确。③:基层群众文化素养显著提升是结果,不是“文化大篷车“的成功原因,③不符合题意。④: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是目的,不是“文化大篷车“的成功原因,④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A。2.(2023·湖北·统考高考真题)古人早就观察到藕断丝连的现象,并从荷花茎秆中提取出丝状纤维,搓捻成线,用于织造。当代中国设计师不仅从古代文献中恢复了失传的藕丝织造技艺,而且推陈出新,制作出色泽自然、触感柔软又抗褶皱的个性化、艺术化的织物。传统藕丝织造技艺的当代复兴表明( )①古代文献是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基础 ②文化创新要满足人民群众的多样化需要③传统技艺的传承不必囿于形式 ④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核心在于文化传承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C【详解】②③:当代中国设计师不仅从古代文献中恢复了失传的藕丝织造技艺,而且推陈出新,制作出色泽自然、触感柔软又抗褶皱的个性化、艺术化的织物,这说明文化创新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满足人民群众的多样化需要,也说明传统技艺的传承不必囿于形式,②③符合题意。①:文化创新要以社会实践基础,立足时代之基,古代文献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基础,①说法错误。④:文化传承与创新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但不是其核心,④错误。故本题选C。【点睛】3.(2023·全国·统考高考真题)“岁朝图”原是文人雅士为祈福新年而以鲜花、果蔬等为素材创作的绘画作品。到了近代,齐白石等绘画大师将“岁朝图”生活化、世俗化,他的“岁朝图”中寓意吉祥富贵的牡丹花绽放,鞭炮、红灯笼、酒杯等“俗物”汇聚,表达新年的喜悦和祝福,成为民众喜闻乐见的“年画”。人们喜欢齐白石“岁朝图”,是因为该作品( ) ①充满民俗特色,展现传统节日的欢庆氛围 ②贴近民众生活,承载美好生活的精神追求③反映作者理想,解构节日文化的传统内涵 ④恪守传统风格,再现传统文化的清雅意蕴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A【详解】①②:近代齐白石等绘画大师将“岁朝图”生活化、世俗化,表达新年的喜悦和祝福,成为民众喜闻乐见的“年画”。人们之所以喜欢齐白石“岁朝图”,是因为该作品充满民俗特色,展现传统节日的欢庆氛围 ,贴近民众生活,承载美好生活的精神追求,这些正是民众期盼的,①②正确。③: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在世代相传中仍保留着基本特征,其基本内涵是相对稳定的,而“解构”一词的意思是结构分解,即是把一个事物拆解,再重新建构分析,齐白石“岁朝图”并没有对节日文化的传统内涵进行解构,③排除。④:齐白石等绘画大师将“岁朝图”生活化、世俗化,表达新年的喜悦和祝福,成为“年画”,这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而不是恪守传统风格,④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A。4.(2022·湖北·统考高考真题)近年来,《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哪吒之魔童降世》《白蛇:缘起》《姜子牙》等中国风动画电影,充分运用水墨写意、民间剪纸、皮影木偶等传统绘画手法和民间艺术形式,通过孙悟空、哪吒、白娘子、姜子牙等经典形象,重新讲述传统故事,呈现出文化创新的新气象。中国风动画电影创作体现的文化创新途径是( )①坚持市场化创作导向②运用现代传播方式吸引人③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④赋予传统文化以时代内容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D【详解】①:文化创作者应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而不是坚持市场化创作导向,①不选。②:材料强调,中国风动画电影,通过重新讲述传统故事,呈现文化创新的新气象,并没有体现运用现代传播方式吸引人,②不选。③④:中国风动画电影创作,重新讲述传统故事,呈现出文化创新的新气象,符合了时代的审美要求,这体现了文化创新的新途径是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 ,并赋予传统文化以时代内容,③④入选。故本题选D。5.(2022·广东·高考真题)非遗技艺的传承,以往主要靠师徒间口传心授。随着时代发展,今天的非遗技艺传承方式日益多样化。如故宫博物院推动建立非遗技艺人才培养机制,部分院校开设非遗技艺课程,有的企业把非遗技艺的传承深度嵌入文化产业发展之中,一些非遗手艺人则利用自媒体平台普及相关非遗技艺知识。非遗技艺传承方式发生变化,是因为( )①传统的非遗技艺传承方式属于落后文化,遭到人们的抵制②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得到不断完善③非遗技艺传播手段日益丰富,科技赋能成为重要推动力量④随着文化市场的发展,非遗技艺的独特标识发生根本变化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C【详解】①:各种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色彩的文化,都是落后文化,落后文化常常以传统习俗的形式表现出来,传统的非遗技艺传承方式并不属于落后文化,而且对腐朽文化应采取抵制态度,①错误。②:故宫博物院推动建立非遗技艺人才培养机制,部分院校开设非遗技艺课程,这说明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得到不断完善,②符合题意。③:随着时代发展,今天的非遗技艺传承方式日益多样化,这隐含着非遗技艺传播手段日益丰富,科技赋能成为重要推动力量,③符合题意。④:材料显示了非遗技艺的传承方式的变化,但未显示非遗技艺的独特标识问题,况且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非遗技艺的独特标识并未发生根本变化,④排除。故本题选C。6.(2022·全国·统考高考真题)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高炉卫士”孟泰、“两弹元勋”邓稼先,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知识工人”邓建军、“白衣圣人”吴登云,再到新时代的“走钢丝的高空医生”陈国信、“金牌焊工”高凤林……一大批建设者发扬“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续写着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篇章。劳模精神是( )①衡量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尺度②不同劳模独特个性的集中体现③推动创新创造的强大精神力量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诠释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D【详解】①:衡量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尺度是看它是否适应时代需求,推动社会发展,是否能经受实践检验,是否有助于文化认同,促进民族团结,助力民族复兴,是否能提供精神支撑,是否有益世界文明。该选项夸大了劳模精神的作用,故①错误。②:说法错误,应该是不同劳模共性的体现,故排除②。③:在革命、建设、改革开放新时期以及新时代,一大批建设者发扬“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续写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篇章。劳模精神是推动创新创造的强大精神力量,故③正确。④:材料强调的是在革命、建设、改革开放新时期以及新时代,一大批建设者发扬劳模精神,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诠释,也是弘扬劳模精神时代价值的体现,故④正确。故本题选D。(模拟演练)1.(2023·四川·统考模拟预测)近年来,火出圈的地方博物馆文创产品呈现销售热潮,甘肃省博物馆的“马踏飞燕”玩偶、河南博物院的考古盲盒、湖北博物馆的越王勾践剑U盘、三星堆博物馆的川蜀麻将摆件等等,让大批年轻人直呼“上头”。这说明( )①文化创新以满足个性化的文化需求为目的②文创盘活文化遗产,增强国人的文化自信③文创产品是传播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④反映时代精神是文创产品的根本价值追求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C【详解】②③:火出圈的地方博物馆文创产品呈现销售热潮,让大批年轻人直呼“上头”,这说明文创盘活文化遗产,增强国人的文化自信,文创产品是传播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②③正确。①: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是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①错误。④:反映时代精神是文创产品的重要价值追求,而不是根本价值追求,④排除。故本题选C。2.(2023·四川·统考模拟预测)由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等机构联合主办的“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活动于2023年1月1日正式启动,本次活动将依托各类基层文化阵地开展惠民文化服务项目,内容上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文化遗产保护、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等紧密结合。开展这一活动( )①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举措②有利于发展文化产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③旨在弘扬科学精神,不断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④能够为奋进新时代新征程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B【详解】①④:“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活动依托各类基层文化阵地开展惠民文化服务项目,内容上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文化遗产保护、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等紧密结合,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举措,能够为奋进新时代新征程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①④符合题意。②:各类基层文化阵地开展惠民文化服务项目,不是文化产业,属于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且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是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②说法错误。③:该活动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文化遗产保护、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等紧密结合,这与提高弘扬科学精神,提高科学素养无关,③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3.(2023·四川成都·校考模拟预测)教育部等十八部门近日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意见提出,通过3至5年努力,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的各项措施全面落地。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 )①有利于培育正确的道德责任②有利于改造或剔除腐朽文化③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④有利于提升国家科技竞争力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答案】D【详解】①: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继承和弘扬传统美德,能够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故①不符合题意。②:对待落后文化,需要不断通过科学文化教育,予以改造或剔除,对待腐朽文化,必须坚决抵制,依法取缔,故②错误。③④: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有利于提升国家科技竞争力,故③④正确。故本题选D。4.(2023·贵州毕节·校考模拟预测)“道德积分储蓄站,兑换点里它可以花。道德模范年年评,今年花落到咱家。”在河南A村,这段豫剧乡亲们耳熟能详。村里推行道德积分储蓄站,引导乡亲们弘扬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积极参与村里的大事小情,乡村治理效能显著加强,乡风文明程度明显提升。这告诉我们( )①优秀文化能为社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②不同社会群体的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③要努力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④人民是文化成果的最终享有者和受益者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B【详解】①:引导乡亲们弘扬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通过文化建设,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乡村治理效能显著加强,体现了优秀文化有利于推动社会发展,①符合题意。②:材料体现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未体现不同社会群体价值取向的多元化,②不符合题意。③:材料体现的是精神文明建设,未涉及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③不符合题意。④:弘扬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加强了乡村治理效能,提升了文明程度,人民共享成果,说明人民是文化成果的最终享有者和受益者,④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5.(2023·河南·校联考模拟预测)文化类节目《典籍里的中国》以沉浸式的戏剧演绎传统文化,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展现跨越千年的意韵,舞蹈节目《唐宫夜宴》创新运用多元化技术手段,带动文博热潮……近年来,我国文艺园地呈现出繁荣发展景象,涌现出越来越多的文艺精品。这些文艺精品的成功之处在于( )①丰富传统文化的内涵,使之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②顺应文化市场的发展要求,用现代流行艺术元素取代传统艺术元素③运用新技术新载体,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D【详解】①: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题中的文艺精品不能丰富传统文化的内涵,①错误。②: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用现代流行艺术元素取代传统艺术元素的观点错误,②排除。③:文化类节目《典籍里的中国》以沉浸式的戏剧演绎传统文化,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展现跨越千年的意韵,舞蹈节目《唐宫夜宴》创新运用多元化技术手段,带动文博热潮,这些文艺精品运用新技术新载体,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③正确切题。④:我国文艺园地呈现出繁荣发展景象,涌现出越来越多的文艺精品,这些文艺精品的成功之处在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④正确。故本题选D。6.(2023·海南·模拟预测)2022年《开学第一课》节目依托“神奇教室+实景课堂”的形式,打造极具科技感、时代感的沉浸式课堂。该节目以“奋斗成就梦想”为主题,邀请“时代楷模”称号获得者、“八一勋章”获得者、科学家和冬奥冠军等奋斗者现身说法,讲述新时代的奋斗故事,用榜样的力量激励着广大青少年坚定理想、发愤图强。该节目( )①依托现代科技,展现了教育的意义②表明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着人③基于革命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④有利于筑牢青少年思想根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A【详解】①②:2022年《开学第一课》节目依托“神奇教室+实景课堂”的形式,打造极具科技感、时代感的沉浸式课堂,用榜样的力量激励着广大青少年坚定理想、发愤图强,表明该节目依托现代科技展现了教育的意义,也表明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着人,①②符合题意。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③不选。④:中华传统文化有双重性,我们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④不选。故本题选A。7.(2023·河北·模拟预测)电视剧《山河锦绣》讲述了大山里的村庄柳家坪两代人的奋斗故事,以一个村、三兄弟、近30年的脱贫攻坚经过为主线,用各种人物的成长和生活变迁,全景呈现脱贫攻坚事业的历程,弘扬了伟大脱贫攻坚精神。该剧“土味”十足却备受关注,启示我们( )①文艺创作只要如实反映社会生活就能深受群众喜爱 ②社会主义的文艺作品要坚持讴歌人民、讴歌劳动 ③要坚持意识形态的多元指导,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④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为时代而歌的创作导向,滋养人民的精神生活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C【详解】①:人民的生活是一切文化产品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但文艺创作并非只要如实反映社会生活就能深受群众喜爱。文艺创作要深入群众、深入生活,在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时代气象等各方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才能创作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化作品,①不选。②:社会主义文化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因此,社会主义的文艺作品要坚持讴歌人民、讴歌劳动,②正确。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而不是坚持意识形态的多元指导,③错误。④:电视剧《山河锦绣》以脱贫攻坚经过为主线,用各种人物的成长和生活变迁,全景呈现脱贫攻坚事业的历程,弘扬了伟大脱贫攻坚精神,这启示我们文艺创作要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问题,要坚持为时代而歌的创作导向,滋养人民的精神生活,④正确。故本题选C。8.(2023·海南·模拟预测)为庆祝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美在新时代——中国美术馆典藏精品特展”第三期在中国美术馆举行。本次展览精选近600件作品,涵盖了近现代众多中外美术大师名家的作品,通过现场陈列、电子画屏、网络展览等方式向观众呈现了一场艺术盛宴。该展览体现出( )①我国通过融通各种资源推动文化的创新和交流②文化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③文化创新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④文化发展要立足时代之基、回答实践之问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D【详解】②④:本次展览是为了庆祝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同时向观众呈现了一场艺术盛宴,满足了观众的文化需求,表明文化发展要立足时代之基、回答实践之问,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②④正确。①:材料没有涉及融通各种资源推动文化创新和交流,①排除。③:本次展览涵盖了近现代众多中外美术大师名家的作品,而不涉及优秀传统文化,③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9.(2023·浙江·模拟预测)从《唐宫夜宴》到《重阳奇妙游》,电视节目借助新颖独特的构思、时代气息的表达,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演绎为当下的艺术,实现与观众的情感互动,赢得了人们的青睐。这些电视节目的成功之处在于( )①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②舍去了旧传统,拥抱了新时代③实现了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统一④立足创新实践,倾听时代声音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B【详解】①④:借助新颖独特的构思、时代气息的表达,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演绎为当下的艺术,实现与观众的情感互动,赢得了人们的青睐,这说明电视节目的成功在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立足创新实践,倾听时代声音,①④符合题意。②:对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舍去了旧传统”表述错误,②不选。③:材料没有涉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③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10.(2024·四川成都·成都七中校考模拟预测)“国潮+音乐”会有多少想象力 《中国潮音》立足平台优势,深入探索当代潮流音乐的文脉传承,唤起人们对历史和经典的记忆,让人油然而生“此生无悔入华夏”的民族自豪感。音乐的传承与演进,正是因为有了宝贵的精神力量代代相传,并不断注入新的时代叙事中,才成为中国潮、中国魂。《中国潮音》能够赢得观众喜爱得益于( )①注重文化的社会效益,发掘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②彰显了文化自信,使其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③赋予传统文化时代特色,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④坚守中华文化的立场,在创新历史发展规律中不断前行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B【详解】①:《中国潮音》通过音乐的传承与演进,唤起人们对历史和经典的记忆,激发人们的民族自豪感,表明其注重文化的社会效益,发掘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①符合题意。②: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②不选。③:《中国潮音》深入探索当代潮流音乐的文脉传承,唤起人们对历史和经典的记忆,同时不断注入新的时代叙事,表明其赋予传统文化时代特色,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③入选。④:历史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创新历史发展规律”表述错误。就本题而言,正确表述应该是“把握历史和经典的传承规律”。因此,④不选。故本题选B。11.(2023·海南三亚·校考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中新网2023年2月9日载文,“一些潜在的职业,可能会受到人工智能的影响,包括:数据录入员、重复性办公室工作、工厂生产线上的简单任务、电话销售员、简单的客服工作……”这是中新财经与聊天机器人ChatGPT的一段对话,由此人工智能产品ChatGPT引发了人们的关注,其“高强”的本领让文化从业者感到热虑,人工智能会不会取代文化从业者?对此,人们看法不一。正方:人工智能将会取代文化从业者 反方:人工智能无法取代文化从业者在影视产业,人工智能承担了电影剪辑、后期制作等重要任务,改变了文化产业的生产和传播方式;运用人工智能技术,人们足不出户就能沉浸式云游殷墟博物馆,与甲骨文“对话”,感受中华文化的精粹;也能根据用户个性需求与虚拟偶像聊天、观看元宇宙音乐会…… 文化产业的核心价值在于人类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创新力。比如人工智能可以模仿李白、杜甫写诗,虽然对仗工整却“稍逊风骚”,人工智能的思维既定单一,缺少多路探索,文化作品中富含创意、情感的部分很难被人工智能轻易取代。结合材料中正方观点,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说明人工智能进行文化制作的意义。【答案】①有利于创新文化生产和传播方式,推动文化产业现代化的发展。②有利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③有利于满足人们多样化、个性化的文化消费需求,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分析】背景素材:人工智能是否将取代文化从业者考点考查: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有关知识能力考查: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详解】(1)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知识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的设问要求为“说明人工智能进行文化制作的意义”,属于意义类题型,需要调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有关知识,结合材料提供的有效信息,分析作答。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关键词①:人工智能承担了电影剪辑、后期制作等重要任务,改变了文化产业的生产和传播方式→可联系创新文化生产和传播方式,推动文化产业现代化的发展。关键词②:运用人工智能技术,人们足不出户就能沉浸式云游殷墟博物馆,与甲骨文“对话”,感受中华文化的精粹→可联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关键词③:也能根据用户个性需求与虚拟偶像聊天、观看元宇宙音乐会→可联系满足人们多样化、个性化的文化消费需求,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信息等相结合。12.(2023·海南·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022年11月,2022年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暨第35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揭幕。影片《长津湖》获得8个奖项的提名,成为焦点。近年来,一批弘扬主流价值观、抒发家国情怀、讴歌人性人生的新主流电影赢得票房、口碑双丰收。其中,既有重现伟大革命历史事件和进程的宏大叙事,也有以集锦片模式讲述的小人物故事,体现与时代同呼吸、与家国共命运。自2019年起,新主流电影已经连续四年领跑国庆档电影票房。今年入围第35届金鸡奖的《长津湖》《奇迹·笨小孩》《狙击手》《穿过寒冬拥抱你》等类型更加多元。从增数量到提质量,从重票房到重口碑,中国电影在整体创作质量上有了全面提升。新主流电影之“新”,既体现在忠于历史,也体现在视听语言的创新和制作水准的升级,更体现了贴近观众的创作趋势。具有时代感和主流价值的人物塑造则是新主流电影引起轰动的重要原因。新主流电影展现出真善美的力量,符合人民群众最朴素的情感和价值判断。"无论是军人形象,还是快递小哥、工人、厨师,这些形象都来自中国广阔土地上千千万万可亲可敬的你、我、他。作为电影创作者,我们要把老百姓最真实的情感和生活展现在人物上。”一位塑造了多个观众熟知的电影角色的演员说。新主流电影崛起有利于党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结合材料并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知识阐明该观点。【答案】新主流电影坚持弘扬时代主旋律和尊重思想意识多样性的统一;促使观众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达成一致;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提高党所领导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的强有力载体;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引导观众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所以,新主流电影崛起有利于党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分析】背景素材:2022年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暨第35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揭幕,影片《长津湖》成为焦点考点考查: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知识能力考查: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知识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的设问是体现类,先答出群众路线的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再结合材料分析作答。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关键词①:人物形象塑造创作坚持贴近人民、走进人民和服务人民→可联系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关键词②:这些形象都来自中国广阔土地上千千万万可亲可敬的你、我、他→可联系依靠生活中人民群众真实鲜活的原型塑造人物形象。关键词③:通过人物形象引导人们追求真善美→可联系满足人民群众高质量文化需求。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时政信息等相结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九课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学案(原卷版)-2023-2024学年高三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docx 第九课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学案(解析版)-2023-2024学年高三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