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马说》教学案【教学目标】基础目标: 1.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挑战性目标:2.了解托物寓意的议论方法。3.理解短文中所阐明的深刻道理,了解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可悲情况,体会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才的愤慨之情。【教学重点】教学目标2、3【知识链接】1、作者:韩愈 (768-824)字退之,河南南阳人,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韩氏先人原是昌黎 (今属河北)的大族,因而他常常自称昌黎韩愈,世称韩昌黎。他的作品集叫做《昌黎先生集》。“韩愈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力反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的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旧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摘自《辞海》“韩愈”条)2、写作背景: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795~800)间。其时,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提拔,未被采纳。他在京城应试觅官,奔走相告,一共呆了10年之久,最后无限怨郁,离开长安。坎坷遭遇正是他写这篇《马说》的思想基础。这篇文章的另一用意是曲陈心迹,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3、文体:本文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本文是作者《杂说四首》中的第四首,“马说”这个标题,是后来人加的。.“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当它发表议论时,非常重视文辞的力量,常逞其千回百折之力,极尽嘻笑怒骂之能事,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我们学习《马说》,要掌握这种文体的特点,着重体会其语言的力量。“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从字面上可以解为“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4、伯乐相马的故事: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自学导航】(15分钟) 自学目标:能流畅地朗读课文;能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解词译句并质疑。 方法与步骤: 1.默读课文,提醒自己要注意音形的字词。 A.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辱( ) 骈死( ) 槽枥( ) 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 ) B.除此之外,还有哪些字词需要注意呢?请边读课文边圈画字词,然后对照注释和课后词语表进行甄别、筛选。 2对照注释并结合工具书解词译句,圈出不会解的词,用“ ”标 出不会译的句子。重点掌握【课堂检测自学】的内容,准备课上检测。(方法提醒:A.按自己的方法完成;B.根据提示完成:阅读圈画【知识链接】中自认为重要的内容;独立完成) 3.再读课文,完成【合作活动1】中加“★”题。 4.将你在自学的过程中的疑惑写在下面,准备和同学共同商讨来解决。 【合作活动1】 教学目标:会理解重点实词和虚词,会翻译重要句子。(15分钟左右) 方法与步骤: ★1.自主学习,完成下面的任务。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世有伯乐( ) 然后有千里马( ) 只辱有奴隶人之手( ) 骈死于槽枥之间( ) 不以千里称也 ( ) ( ) 一食或尽粟一石( )( ) 才美不外见( )( )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 ) 或尽粟一石 ( )( ) 策之不以其道 ( )( ) 食之不能尽其材( )( )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 执策而临之( )( ) 其真不知马也( ) 虽有千里之能 ( ) 通假字: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之不能尽其材)( ) 才美不外见。( ) 词类活用: 策之不以其道( ) 安求其能千里也( ) 才美不外见( ) 2)翻译下列句子: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2.合作交流 :组长组织交流、点评, 整理好答案,准备展示。 3.点评展示:每组推荐1人回答,其他成员准备补充。其他小组准备根据下面的提示准备点评:发言音量;表达的流畅、精准;朗读的表现力。 【合作活动2】 教学目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感情。 方法与步骤: ★1.本文中的三段如何理解? 第一段:说明伯乐对手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第二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第三段:讽刺食马者的浅薄无知。 ★★2.文中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比喻什么 “千里马”喻 “伯乐” 喻 “食马者”喻 ★★3.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本文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本文借这个遭遇,以喻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甚至摧残、压抑人才,表现了作者的愤慨之情。在表现手法上属于托物寓意。 (合作研讨,小组点评、准备汇报 ) 【合作活动3】 解答【自学导航】中的疑难。 【拓展延伸】 ★★1.古往今来,许多怀才不遇者用自己由衷的笔调,抒写出自己心中的愤慨并流传为千古名句。请你写出你熟悉的两句,并标明作者和出处。 如: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岳飞《满江红。咏怀》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 ★2.读完本文后,你认为伯乐应具备怎样的才能?请联系你自己的 读书实际,列举一位大家熟悉的伯乐,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他的事迹。 伯乐必须具备知人善用的才能,任人唯贤,要善于发现并重用人才。 如:齐桓公发现并重用管仲,使齐国强盛起来。 ★3.比较阅读: 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臣有二马,故常奇之。日啖刍豆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宁则饿死不受。介胄①而驰,其初若不甚疾。比行百余里,始振鬣(liè)长鸣,奋迅示骏。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②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为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 ① 介胄:披上战甲 ② 褫(chǐ):解除 (节选自岳飞《论马》) 译文:良马不是凭借它的力气而出名,而是凭借它的品质出名。我有两匹马,过去经常认为它们是奇特的。(每天窥视它)吃几升豆,喝十斗水,然而不是精良的饲料、干净的泉水宁可饿死都不接受,披甲戴盔奔驰,一开始好像不是很快。等到跑了一百多里后,才开始挥动鬣毛长声鸣叫,奋振四蹄迅速奔跑,显出俊逸的样子。从午时到酉时,还能跑两百里;卸下鞍甲不喘息、不出汗,就好像没有事的样子。这马,吃的多却不苟且随便接受食物,力气充沛却不追求逞能炫耀,是到达远路的良材啊。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 (2)故常奇之 (3)比行百余里( ) 2)翻译下列句子 (1)安求其能千里也? (2)介胄而驰,其初若不甚疾。 3)本文中,直接描写作者的马“才美”“外见”的句子是: 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②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 4)这两篇古文表面谈马,实则议论如何对待人才的问题,它们都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好的人才应当提供它所需要的东西,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他的才能。 板书设计: 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 马说 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不是天下没有千里马,而是“不知马” 。 (讽刺、愤懑) 教后记: 二次备课栏: 导入新课 检查自学:自学导航第1-3题。 三、学生自主学习字词、翻译句子,教师解决疑难,提示重点。 四、探讨合作活动2、3。 五、解答自学导航中的疑难 六、解决拓展延伸问题。 七、盘点得失 八、布置作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