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5.1 植被(学案)——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学习目标】(一)学习目标1.通过实地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主要植被类型。2.运用图文资料,说明森林、草原、荒漠等植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3.通过实地调查或观看影像,体会珍惜爱护天然植被、因地制宜营造人工植被的重要性。【学习重难点】重点:1.了解掌握主要植被的分布、生长特征。2.理解主要植被与所在区域自然环境的关系。难点:掌握主要植被与所在区域自然环境的关系。【预习新知】(一)植被与环境1.植被的概念:自然界_________的各种植物的整体。2.分类(1)天然植被:天然形成的植被,如森林、草原、_________等。(2)人工植被:人工栽培和经营管理的植被,如经济林、_________等。3.植被与环境的关系(1)改造环境:植被生长过程中,改造其生长的_________、水分等环境条件。(2)植被的垂直结构形成:不同种类的植物群体通过争夺_________。影响因素:气温越_________、降水越_________的地区,植被高度越大,植物种的数量越_________,垂直结构越_________。4.植物的适应性:天然植被具有_________当地环境的特征。(二)森林1.分布:__热带__和温带的__湿润__、半湿润地区。2.类型类型 分布 气候特征 特点热带雨林 _________气候区和_________气候区 终年高温,降雨丰沛 森林呈深绿色,植物种类丰富、_________结构复杂,有数量丰富的藤本、_________植物,常见_________、板根等现象常绿阔叶林 _________气候区和亚热带湿润气候区 夏季炎热多雨,冬季______且无明显干季 森林常绿,乔木多_________叶片,大部分植物花期集中在_________。与雨林相比,垂直结构较________。藤本植物、附生植物较少,无板根和茎花现象落叶阔叶林 温带_________气候区和纬度较低的温带__海洋性__气候区 夏季温暖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乔木叶片__宽阔__,春季发叶,秋冬季落叶亚寒带针叶林 __________大陆和北美大陆的____________地区 夏季短促、__________,冬季漫长、寒冷 以松、__________类植物为主,叶片呈__________,以抗__________抗_________(三)草原与荒漠1.分布:在热带和温带,当_________条件不能满足森林生长时,便出现以_________为主的植被,即_________;而在_________更少的干旱地区,则形成_________植被。2.类型类型 分布 气候特征 植被特征草原 热带草原 热带雨林带的南北两侧 全年高温,分_________两季 湿季时,草原_________;干季时,草类_________,有的散生着_________或灌木温带草原 温带地区的大陆内部 夏季温暖,冬季寒冷漫长,气候_________ 夏绿冬枯,植被高度比热带草原低荒漠 热带或温带的气候干旱地区 干旱,降水稀少 以旱生的_________为主,具有忍耐长期干旱的__________和结构【思考探究】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南部。植物种类占全国的1/6,动物种类占全国的1/4,森林覆盖率80.8%,是中国第二大天然橡胶生产基地,大叶种茶的原生地、普洱茶的故乡,西双版纳以神奇的热带雨林自然景观和少数民族风情而闻名于世。左图为西双版纳多层经济林模拟图,右图为西双版纳森林景观。据此探究下列问题:(1)根据人类的影响程度,可将植被分为哪两类?两图分别属于哪类植被?(2)影响植被生长和分布的自然条件有哪些?(3)简要说明西双版纳多层经济林形成的原因。(4)西双版纳生物物种丰富,主要原因是什么?[成果展示] (1)天然植被和人工植被。左图为人工植被,右图为天然植被。(2)地形、气候、土壤、水源等。(3)根据阳光在森林中垂直衰减的原理,依照不同种类的经济林喜光程度的差异,分层布局相应的经济林,达到一地多用,增加收益的效果。(4)地处热带雨林地区,水热充足,有利于多种生物的生长。【巩固训练】下图为“亚欧大陆某区域自然带及该区域局部冰川、河流分布图”。完成1~2题。1.图中自然带Ⅲ的类型是( )A.温带荒漠带 B.亚寒带针叶林带 C.苔原带 D.冰原带2.图中自然带II向南凸出的影响因素是( )A.地形 B.海陆位置 C.大气环流 D.洋流温带雨林是指在中纬度高雨量地区生长的针叶或阔叶森林,温带雨林在很多方面与热带雨林相似。下图中W岛温带雨林广布。据此回答3~4题。3.W岛温带雨林中针叶树种占绝对优势,阔叶树种较少,其主要原因是该岛( )A.阴雨冷湿,年均温较低,光热不足B.土壤贫瘠,土层浅薄,植物种类少C.海拔高,光照强,气温低D.人类对阔叶树种砍伐数量比针叶树种多4.与亚马孙热带雨林相比,W岛的温带雨林( )A.树木年轮更明显 B.生物多样性更加丰富C.土壤的腐殖质层更薄 D.植物的垂直分层更多5~6题。5.该植物生长地区的自然环境最突出的特征是( )A.干旱 B.湿润 C.寒冷 D.炎热6.随着全球变暖,该植物生长地区蒸发加剧,则该类植物最可能发生的变化是( )A.地上部分植株变高大 B.地上部分叶片变大C.地下部分向更深处生长 D.地下部分分支减少城市荒野是城市中不受或较少受到人类干预、保留自然原貌、发生自然演替的自然景观。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城市提出对野生地被要根据生态和景观的需求,科学地保留利用,如北京将蒲公英、车前草、抱茎苦荬菜等本地野草作为城市绿化的“正规军”。下图示意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北园,成片的野生抱茎苦荬菜漫布林间,构成了别有情致的景观。据此完成7~8题。7.与建设人工绿地相比,保留野生地被的突出优点有( )①建设成本低,节省园林绿化投资②增加城市绿地,美化城市环境③保护城市植物种类,增加生物多样性④减轻热岛效应,增加城市降水量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8.在城市野生地被的营造、养护中,尤其要注意( )A.避免动物啃食 B.防止外来物种入侵C.定期修剪施肥 D.防治病虫害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荒漠带分布于亚欧大陆中纬度的内陆地区,A错误;从图中的纬度位置可知,自然带Ⅲ位于中高纬度大陆内部,且面积广大,为亚寒带针叶林带,B正确;自然带1l位于亚欧大陆北部,北极圈附近,自然带类型为寒带苔原带,C错误;自然带1位于极圈以内,靠近极点,应为冰原带,D错误。故选B。2.答案:A解析:读图可知,自然带口主要位于北冰洋沿岸附近,靠近北极圈,其南部的自然带Ⅲ位于大陆内部,且面积广大,为亚寒带针叶林带,自然带口应为苔原带,自然带1位于极圈以内,靠近极点,应为冰原带,结合已学知识,图中自然带口即苔原带向南凸出的位置位于乌拉尔山附近,乌拉尔山大致呈南北走向,海拔高,气温低,因此其植被带发育为高纬度的苔原带,因此可知,图中自然带山向南凸出的主导因素为地形,与降水、光照,土壤关系不大,A正确,B、C、D错误。故选A。3.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判断,该地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降水天数多,光照少,又因纬度较高,热量不足,该地的热量和光照等自然条件无法满足阔叶林的生长,A正确,C错误;温带雨林枯枝落叶多,气温低,微生物分解慢,土壤肥沃,土层深厚,B错误;树种分布差异主要受自然因素影响,D错误。故选A。4.答案:A解析:亚马孙热带雨林地区全年高温多雨,树木年轮现象不明显,温带雨林地区树木在一年内生长变化更显著,树木年轮更明显;亚马孙热带雨林生物多样性更加丰富,植物的垂直分层更多;热带雨林地区降水丰富,气温高,淋溶作用强,土壤的腐殖质层更薄,A正确。故选A。5.答案:A解析:该植物地上部分矮小,地下根系扎得深且范围广,有利于充分吸收地下深层的水分。故该植物生长地区的自然环境最突出的特征是干旱,地表水缺乏,A正确;湿润地区植物根系一般较浅,B错误;寒冷或炎热都不是植物根系发达的主要原因,C、D错误。故选A。6.答案:C解析:随着全球变暖,该植物生长地区蒸发加剧,则该类植物最可能发生的变化是地下部分向更深处生长,以便获取足够支撑其生存的水分,C正确;地上部分植株可能变得更矮小,A错误;地上部分叶片可能变小或变成针状,B错误;地下部分分支增多,D错误。故选C。7.答案:D解析:植被的生态功能,由材料可知,抱茎苦荬菜等野草是北京本地物种,可自然生长,人工栽培与养护成本低,可节省投资,提高园林绿化效率,同时也可增加城市中绿化植物的种类,为昆虫等生物提供栖息地,增加生物多样性,①③正确;保留野生地被,没有增加城市绿地面积,②错误;城市“热岛”和“雨岛”现象主要是人类活动造成的,保留野生地被不能减轻热岛效应,也不会增加城市降水量,④错误,D正确。故选D。8.答案:B解析:植被与生态安全,城市野生地被属本地物种,这些生物在长期演化过程中,与周围的生态环境协同演化,达成自然平衡。某些生物一旦被自然或人为地引入新的地区,脱离了原来的生境,就有可能无节制地繁衍,给新栖息地带来严重的生态、经济损失,所以在城市野生地被的营造、养护中,需注意防止外来物种人侵,以防本地野生地被遭到破坏,B正确;城市中野生动物较少,家养动物以圈养为主,对野生地被影响小,A错误;城市野生地被对本地环境适应力强,多自然生长,不需要定期修剪、施肥,也不需要防治病虫害,C、D错误。故选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