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二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思维导图考点一 世界的物质性1.自然界的物质性:(1)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特别提醒 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我们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2)物质的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3)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1)从产生上看,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在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2)从构成上看,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3.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1)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2)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3)从意识的内容与形式看: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4.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我们应当自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统一性原则,坚定科学无神论立场,反对一切有神论。考点二 运动的规律性1.规律是客观的(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①运动的含义:哲学上的运动是指宇宙中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②物质和运动的关系:关系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理解 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任何运动都有自己的承担者或者载体。离开物质载体的运动是不存在的强调 物质离不开运动 运动离不开物质误区 离开运动谈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 离开物质谈运动会导致唯心主义(2)规律①含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②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内容: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中都普遍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方法论要求: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考点三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1.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人不仅能认识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深藏在事物内部的本质和规律。②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不仅能够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可以能动地指导人们改造世界,即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符合人的目的的客观事物。(3)意识的能动作用是巨大的,但不是无条件的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意识的能动性受到客观规律制约。只有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识,才能有效发挥能动作用,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实现改造世界的预期目标;违背客观规律的错误意识,会导致实践的失败,会对事物的发展产生阻碍作用。2.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1)含义: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2)要求:①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②要求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重难突破1.物质与具体的物质形态哲学上的物质概念 具体的物质形态区别 属性 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除客观实在性以外,还有其自身的个别属性存在状态 不生不灭、永恒存在 有生有灭、暂时存在联系 物质概念是对具体的物质形态的概括抽象;物质依赖于具体的物质形态,离开具体的物质形态,就没有了物质。不能用物质代替具体的物质形态,否则就看不到世界的丰富多彩。同样,也不能用具体的物质形态代替物质,否则就会抹杀世界的物质性特别提醒:①物质的外延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万事万物的总和。②客观存在≠客观实在。客观实在是一种客观存在,客观存在不仅包括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物质现象,还包括不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精神、意识现象。2.正确理解意识内容的客观性和形式的主观性内容的客观性 无论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无论深刻的意识还是肤浅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都是客观存在通过生活和实践的环节进入人脑,并在人脑中加工改造的结果形式的主观性 从意识的主观形式上看 包括感性认识形式,还包括理性认识形式。这两种形式虽然是主观的,便反映的内容都是客观的;意识是由知识、情感、意志等各种反映形式共同组成的完整体系从意识的主观差别上看 对于同一对象或同一客观过程,不同的人由于社会地位、知识水平等差异,会产生不同的反映从意识的主观特征上看 意识作为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不仅是对客观对象的近似真实的摹写,还可能是对现实的歪曲的、虚幻的反映特别提醒 意识有正确和错误之分。正确的意识是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意识,错误的意识是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意识。但都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都根源于物质。3.运动与物质关系 理解 强调 误区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侧重强调物质离不开运动 离开运动谈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载体 任何运动都有自己的载体。脱离物质载体的运动是不存在的 侧重强调运动离不开物质 离开物质谈运动会导致唯心主义4.全面理解规律(1)规律是联系,但并非所有的联系都是规律,只有同时满足四个条件的联系(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才是规律。(2)规律不等于现象,凡是能够借助感官直接感知的均为现象而非规律,如“苹果落地”属于自然现象,但其中蕴含的“万有引力”则属于规律。(3)不能把哲学上讲的规律混同于具体规律,二者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4)规律是客观的,不能被创造、改变和消灭;对规律的认识和利用,并不意味着改变或创造规律。规则是主观的,可以制定、修改或废除。(5)唯心主义同样承认规律的存在,但是却否认规律的客观性。(6)规律本身没有好坏之分。规律可以给人带来积极的影响,也可以带来消极的影响。5.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方法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意识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违背客观规律的错误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 重视意识的作用、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6.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1)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2)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规律是客观的,它不能被创造和消灭,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主观能动性要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人的主观能动性不能制约规律的客观性,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取决于对规律的掌握程度。(3)坚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