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四-第九课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一轮复习背诵学案(含思维导图+考点梳理+重难突破)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必修四-第九课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一轮复习背诵学案(含思维导图+考点梳理+重难突破)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必修4 《哲学与文化》
第九课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思维导图
考点一 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1.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特点
(1)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对中华文化发展的影响
①指明方向:中国共产党诞生后,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从根本上解决了中国的前途和命运问题,为中华文化发展指明了社会主义方向。
②转折点: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中华民族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
③文化发展进入新时期: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2)中国共产党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
(3)革命文化:革命文化承载着党和人民对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的不懈追求,是中国革命的精神标识。
(4)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1)文化生命力的判断标准:看一种文化有没有生命力就是要看它是不是代表先进文化发展的方向,就是要看它有没有生存发展的实践土壤,人民有没有对它的需求。
(2)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决定因素:是由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决定的,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是由我国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决定的,是由继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决定的,是由我国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决定的。
(3)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重要性:只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才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才能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相适应,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相衔接,与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相匹配。
考点二 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
1.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1)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2)人民是文化发展的主体,文化发展要依靠人民。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贴近人民的精神生活,热情讴歌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生动展示人民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和创造历史的辉煌业绩。
(3)人民是文化成果的最终享有者和受益者。不断满足人民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素质,是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目的。加强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生产创作出人民喜闻乐优秀文化作品,让文化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人民群众,丰富高品质文化消费产品的供给,让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迈上新台阶。
2.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问题
(1)文化具有时代性
每一种文化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打上了深刻的时代烙印,是时代精神的展现。文化作品只有符合人类历史前进的时代潮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体现时代特征,反映时代风貌,才能具有恒久的魅力。
(2)文化创新和发展的关键
文化创新和发展的关键是回答时代问题,完成时代任务。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只有立足时代、解决特定的时代问题,才能推动社会进步;只有倾听特定的时代声音,才能吹响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号角。
3.融通不同资源,实现综合创新
(1)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要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特别是要把握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外优秀文化等资源。
(2)我们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既向内看,深入研究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又向外看,积极探索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既向前看,准确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趋势,又向后看,善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
(3)通过综合创新,形成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考点三 文化强国与文化自信
1.建设文化强国的具体要求
(1)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①我们面对的文化各式各样:我们面对的文化有传统的和现代的、外来的和本土的、先进的和落后的、健康的和腐朽的、积极的和颓废的等。
②加强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或剔除落后文化,坚决抵制、依法取缔腐朽文化。
(2)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力,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
(3)要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
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
①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
②要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激励人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
③要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弘扬时代新风。
(4)要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
①建立健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文化创作生产体制机制,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加快发展现代文化产业,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提升文化产品的质量。
②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让国外民众深化对中国的认识,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
2.坚定文化自信
(1)原因: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我们为什么有文化自信的底气
①文化自信离不开经济的发展和政治制度的完善。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综合国回复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活力不断迸发,国际地位不断提升,社会主义中国以前所未有的雄姿屹立在世界东方。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取得的巨大成就,增强了我们文化自信的底气。
(3)体现:文化自信不仅仅是对中国历史发展某一阶段优秀文化的自信,也是对全部中华优秀文化的自信。我们要坚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最根本的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特别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自信。
(4)坚定文化自信的措施:文化自信离不开经济的发展和政治制度的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取得的巨大成就,增强了我们文化自信的底气。我们在继续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夯实文化自信的基础。
重难突破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类别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革命文化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含义 我国历史上(五四运动以前)形成并保留至今的优秀文化 革命时期(五四运动至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的文化 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的文化
形式 传统建筑、传统思想、传统文艺等 五四精神、长征精神、西柏坡精神等 “两弹一星”精神、航天精神、抗疫精神等
联系 都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文化建设方面的表现
(1)要聚焦文化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推进文化共创共享。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是由包括文艺作品在内的各种文化产品供给的。
(2)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
(3)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
3.融通不同资源,正确处理古今中外文化关系
坚持“不忘本来” 就是不忘初心,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传统,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坚持“吸收外来” 就是放眼世界、兼收并蓄,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明成果
坚持“面向未来” 就是面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发展前景,准确判断世界文明发展趋势,传承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同时善于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不断推进中华文化创新创造
4.建设文化强国的具体要求
要求 具体措施
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或剔除落后文化,坚决抵制、依法取缔腐朽文化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力,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
提高人们的 道德修养和 科学文化修养     ①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 ②要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激励人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 ③要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弘扬时代新风
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 ①建立健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文化创作生产体制机制,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加快发展现代文化产业,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提升文化产品的质量 ②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让国外民众深化对中国的认识,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
5.坚定文化自信
原因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底气 ①文化自信离不开经济的发展和政治制度的完善。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取得的巨大成就,增强了我们文化自信的底气
体现 文化自信不仅仅是对中国历史发展某一阶段优秀文化的自信,也是对全部中华优秀文化的自信。我们要坚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最根本的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特别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自信
措施 文化自信离不开经济的发展和政治制度的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取得的巨大成就,增强了我们文化自信的底气。我们在继续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夯实文化自信的基础
6.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
(2)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定文化自信,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文化前进方向,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3)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4)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加强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全社会思想道德建设,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5)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6)文化创新和发展的关键是回答时代问题,完成时代任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立足当今中国时代之基,解决时代问题。
(7)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融通古今中外不同资源,实现综合创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