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三单元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第七课 继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思维导图考点一 文化的内涵与功能1.什么是文化(1)文化的基本内涵①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②狭义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现象,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内容,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等非意识形态的内容。(2)文化的产生: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3)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①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予经济、政治以重大影响。不同的文化,对经济和政治的影响不同,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不同。文化有先进与落后的区分,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同,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②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终始与经济的发展完全同步。③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支配和影响着人们的文化实践与文化生活。(4)文化与文明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文明是积极向上的文化,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的一项重要内容。(5)文化要通过载体呈现出来①文化载体承载、表达和展现着文化的内容。②文化载体是多种多样的,器物、行为、制度等都是文化的载体。2.文化的功能(1)文化具有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①文化引导人们认识真善美,为人们提供精神指引,提升全民族的文明素养。②文化教化育人,帮助人们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③文化服务社会,满足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为人们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④文化推动发展,是国家繁荣振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对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具有重要作用。(2)文化具有促进民族复兴和国家发展的功能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考点二 正解认识中华传统文化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及特点(1)中华文化的形成①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自强不息创造得来的。②一方面,中华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另一方面,中华文化注重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不断增强其包容性,促进了自身的发展。(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①核心思想理念: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②中华传统美德: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③中华人文精神: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等。(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①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②体现: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连续性,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的体现,是世界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文化。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1)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①在当代中国,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也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批判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③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办好今天的事情,推动国家发展。(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的当代价值①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②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涵养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助于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统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为解决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中的许多问题提供有益借鉴。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正确认识和处理国际关系,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考点三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1.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1)创造性转化的内涵:按照当今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对传统文化中有借鉴意义的内涵和陈旧的表达形式予以改造,转化为符合时代特点和要求的新内涵和新的呈现形式,使之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2)创新性发展的内涵:按照当今时代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进步和发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行补充、拓展和完善,使之成为适合当今时代实践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文化形式。(3)实现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具体做法:①对于传统文化要坚持古为今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经过科学的扬弃后使之为我所用。②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既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既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2.弘扬中华民族精神(1)基本内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2)重要性①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②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3)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4)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的人民。(5)时代性:民族精神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①伟大的建党精神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②伟大抗疫精神在同新冠肺炎疫情的殊死较量中,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伟大抗疫精神,同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物质禀赋和文化基因一脉相承,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传承和发展,是中国精神的生动诠释,丰富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6)措施:在新时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重难突破1.深化理解文化的功能手段 引领风尚 文化引领风尚,就是要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个时代的主流文化造就风尚。文化引领风尚,就要防止盲目迎合市场时尚,这是自觉与盲目、自信与自卑的分别教育人民 文化教育人民,就要全面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素质,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需要采用人民群众听得懂的语言、喜闻乐见的形式,让人民群众潜移默化地接受先进文化的影响目的 服务社会 发挥先进文化的引领作用,发挥健康有益文化对人民群众生活的充实作用,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推动发展 增加民族文化底蕴,弘扬民族精神,提高民族自信,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提醒 正确理解文化的功能(1)这里的文化,指的是优秀文化和健康有益的文化。优秀文化具有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2)任何一种文化都会影响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但不同性质的文化对人和社会的影响不同,只有积极向上的、先进的、优秀的文化,才能起到这些作用。因此,应该自觉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的熏陶和影响,发展先进文化。(3)不要过分夸大文化的功能,文化对于人和社会的作用并非具有决定性。政治、经济决定文化。(4)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认同、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文化是中国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前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的繁荣兴盛。2.正确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要内容 (1)核心思想理念:包括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2)中华传统美德:包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3)中华人文精神:包括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特点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正确态度 在当代中国,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也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原因(当代价值) (1)不忘未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办好今天的事情,推动国家发展。(2)增进民族团结,提高民族自信: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涵养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助于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统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3)着眼实践发展,解决时代问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为解决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中的许多问题提供有益借鉴。(4)处理国际关系,构建和谐世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平发展,这些思想观念有助于正确认识和处理国际关系,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3.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1)区别“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古为今用内涵 辩证地认识传统文化在现实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 在文化继承中,不断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 将传统文化与实践相结合侧重点 侧重于对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 侧重于对文化的继承、发展和创新,是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 侧重于发挥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2)联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与“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古为今用”强调“取其精华”后应有利于实践。4.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区别和联系类别 创造性转化 创新性发展区别 着重点 在于改造和转化 在于创新和发展从对象上看 是“有借鉴意义的内涵和陈旧的表达形式”,这其中既包括内涵也包括形式,内涵是要有当代借鉴价值的,形式是陈旧落后的 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这里只是指内涵而不包括形式,指中华传统文化中优秀成分的内涵从途径上看 侧重改造转化为“符合时代特点和要求的新内涵和新的呈现形式” 侧重对优秀传统文化内涵“进行补充、拓展和完善”从目标上看 重在激活由于表达形式陈旧等客观原因而减少甚至丧失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重在进一步增强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和感召力联系 ①二者是一个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却又各有侧重、有所区别②二者的紧密联系突出体现在它们都是要在鉴别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时代条件和实际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改造和发展,而且在改造和发展的具体内容上也有相同、相通之处5.中华民族精神内容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作用 (1)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2)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的人民。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丰富发展 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结晶,其形成和发展既是长期历史积淀的过程,也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的过程。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不断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丰富着民族精神新时代的要求 在新时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