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四-第三课 把握世界的规律 一轮复习背诵学案(含思维导图+考点梳理+重难突破)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必修四-第三课 把握世界的规律 一轮复习背诵学案(含思维导图+考点梳理+重难突破)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课 把握世界的规律
思维导图
考点一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1.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与多样性
(1)联系的含义: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联系的特征: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多种多样的。
①联系的普遍性
原理内容: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方法论要求:要求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②联系的客观性
原理内容: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自在事物的联系与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方法论要求:要求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③联系的多样性
原理内容: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
方法论要求: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
2.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1)总的要求: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特别是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2)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①区别:
A.含义不同:整体是事物的全局或发展的全过程。部分是事物的局部或发展的各个阶段。
B.地位、作用和功能不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②联系:整体与部分又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
A.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
B.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部分。
(3)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①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与要素的关系。
②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
③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4)方法论要求: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用综合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
①立足整体,把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考察,优化组合,选择最佳方案,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②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考点二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1.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1)发展的普遍性:物质世界处于永恒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中。自然界、人类社会、每个人的认识都是发展着的。
(2)发展的实质: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3)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原因:①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最根本原因);②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产生,它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腐朽的东西,汲取了其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因而,具有旧事物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③在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了社会进步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因此,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2.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1)事物发展的形式或状态是量变和质变
①原理内容: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②方法论要求:我们做事情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脚踏实地,埋头苦干,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在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事物的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时,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
(2)事物发展的总趋势: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①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任何事物都要经历肯定、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过程。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通过克服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其中积极合理的因素,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辩证的否定是联系和发展的环节。
②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新事物战胜旧事物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经历曲折的过程。
③方法论要求:我们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习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还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面对挫折与考验。
考点三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1)矛盾的含义:矛盾概念反映的是事物内部的对立和统一关系。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2)矛盾的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
①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②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它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3)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
①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矛盾的斗争性则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②矛盾的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矛盾双方的同一是对立中的同一,是包含着差别的同一(同一性以斗争性为前提)。
③矛盾的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
④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推动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由此构成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2.矛盾问题的精髓
(1)矛盾的普遍性:
①原理内容: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②方法论要求: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我们都要敢于承认矛盾,勇于直面矛盾,善于分析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2)矛盾的特殊性:
①原理内容: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它主要有三种情形:A.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B.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C.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②方法论要求: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①辩证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②应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辨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3.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
关系 主要矛盾 次要矛盾
区别 含义 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地位 处于支配地位 处于从属地位
作用 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 对事物发展有一定影响
联系 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 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要统筹兼顾,不能忽视次要矛盾的解决
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
(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
关系 主要方面 次要方面
区别 含义 每一矛盾中的两个方面的力量都是不平衡的,其中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一方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每一矛盾中的两个方面的力量都是不平衡的,其中处于被支配地位的一方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地位 处于支配地位 处于被支配地位
作用 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对事物的性质有一定影响
联系 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既相互依赖,又相互排斥,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 看问题要抓住主流 看问题要注意支流
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
(3)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比较 两点论 重点论
含义 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 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 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
认识某一矛盾 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反对 一点论 均衡论
联系 辩证法的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论,重点论是看到两点中的重点,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4.坚持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
(1)含义: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2)地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3)重要性: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重难突破
1.联系的基本特征
普遍性 客观性 多样性
含义 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 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
表现 ①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②每一个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③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自在事物的联系(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都是客观的 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
方法论 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①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②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2.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①辩证关系:整体与部分是互相区别,又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
对比 整体 部分
区别 内涵 事物的全局或发展的全过程 事物的局部或发展的各个阶段
地位功能 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 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联系 相互依赖 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
相互影响 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部分
方法论 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用综合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立足整体,把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考察,优化组合,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3.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是宇宙间不可抗拒的规律
类别 特点 原因
新事物 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的事物,具有旧事物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新事物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产生,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腐朽的东西,汲取了其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在社会历史领域中,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了社会进步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
旧事物 违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因而最终会走向灭亡
判定标准 根本标志在于是否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
4.矛盾的基本属性
同一性(统一属性) 斗争性(对立属性)
区别 含义 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 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
体现 ①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②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特点 相对的、有条件的 绝对的、无条件的
联系 ①矛盾的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矛盾双方的同一是对立中的同一,是包含着差别的同一(同一性以斗争性为前提)②矛盾的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③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推动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由此构成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方法论 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即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使矛盾向有利方向转化(趋利避害)。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5.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普遍性 特殊性
区别 含义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表现 同类事物的共性 每一事物的个性
方法论 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要敢于承认矛盾,勇于直面矛盾,善于分析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联系 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③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④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从中国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特别提醒:矛盾普遍性的标志词:出现问题、困难;既……又……;尽管……但是……;利弊,成就和不足;机遇和挑战;优缺;双刃剑。矛盾特殊性的标志词:根据当地实际,根据……的特点;优势、特色、特征;因地(因时)制宜;因人而异;针对;量身定做;因材施教;量体裁衣;量力而行;对症下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逢山开路,遇水搭桥。
6.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
主次矛盾 矛盾的主次方面
区别 存在方式 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主要矛盾只有一个,次要矛盾可以有多个 同一矛盾中矛盾主次方面各是矛盾的一方
关系 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次要矛盾影响主要矛盾的发展和解决。主次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次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二者既相互依赖又相互排斥,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要求 办事情要善于抓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好次要矛盾 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抓主流的同时不能忽视支流
标志词语 中心、关键、重点、重中之重、首要任务、突出地位、中心环节、核心、首位 性质、本质、主流、辨方向、识大局、分析形势
联系 ①都是矛盾发展不平衡的结果,是矛盾特殊性的体现。②都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③都要求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与均衡论。④主要矛盾与其中的矛盾主要方面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