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五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思维导图考点一 社会历史的本质1.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社会历史的起点:劳动是社会历史的起点。劳动创造了人,劳动推动了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人类历史是由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构成的历史。(2)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生成了社会生活的全部领域,形成了全部社会关系,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含义①社会存在:社会的物质生活过程。主要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还包括地理环境、人口等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②社会意识: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 ,既包括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即政治、法律、哲学、道德、艺术、宗教等观点,也包括社会心理和自发形成的风俗、习惯。(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从根本上说,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但它有时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考点二 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1.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1)生产方式①地位: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②构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生产力是生产方式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2)社会基本矛盾与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内在要素 生产力: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客观物质力量,其基本要素包括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经济基础: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决定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反之,则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基本矛盾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普遍规律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2.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1)总趋势: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2)人类社会的发展的实现: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即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产生、发展和解决中实现的。(3)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情况①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它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②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③共产主义社会的目标是消灭阶级对立,建立一个自由人的联合体,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考点三 社会历史的主体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1)人民群众的地位: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社会发展的历史是物质生活资料生产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2)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表现: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特别提醒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2.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群众观点 群众路线区别 地位 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立场和根本观点,是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 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内容 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联系 意义 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胜利并成功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也是推动改革开放不断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要求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发挥人民的主人翁精神,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更好地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重难突破1.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基本矛盾 内容 普遍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1)决定作用: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2)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1)决定作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2)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就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特别提醒(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支配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分析材料信息,属于法律修改、政治体制改革之类的一般可以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来回答。若涉及经济体制改革、收入分配制度调整等,一般可以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来回答。(2)上层建筑分为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指人们在一定经济基础上建立的政治法律制度及各类组织;观念上层建筑是指适应社会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形态,如政治思想、法律思想。2.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阶级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区别 基本矛盾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主要矛盾 阶级矛盾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解决方式 阶级斗争;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改革;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根本目的 建立新的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 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联系 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在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中实现的,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特别提醒:不能认为改革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阶级社会,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在社会主义社会,改革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内涵 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人,也包括杰出人物。劳动群众都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作用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要求 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的主人翁精神,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更好地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4.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异同群众观点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之一,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立场和根本观点,是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同人民群众建立密切关系并实现正确领导的根本路线。群众路线是群众观点的具体运用,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体现在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之中,也是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党的一切工作都要走群众路线。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