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必三-第四课 准确把握概念 一轮复习背诵学案(含思维导图+考点梳理+重难突破)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选必三-第四课 准确把握概念 一轮复习背诵学案(含思维导图+考点梳理+重难突破)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单元 遵循逻辑思维规则
第四课 准确把握概念
思维导图
考点一 概念的概述
1.概念的含义
(1)属性的含义及分类:事物的性质和关系统称为属性。事物的属性可分为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本质属性是一事物成为自身并使该事物同其他事物区别开来的内部规定性。
(2)概念的定义:概念是通过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而反映事物的思维形式。
(3)概念的表达:概念只有通过语词才能表达出来,但并非一个语词在任何场合一定表达同一个概念。不同的语词可以表达同一个概念。同一个语词在不同的场合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如果不作区分,就容易引起概念混淆。
2.概念的基本特征
(1)概念的内涵:指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它反映事物“质”的规定性,说明概念所反映的那种事物究竟“是什么”。
(2)概念的外延
①含义:概念的外延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事物的范围。它说明概念所反映的那种事物“有多少”。
②类型:依据两个概念在所指范围上是否具有相同部分,概念之间的外延关系分为相容关系和不相容关系。
比较 种类 含义 图示法
相容关系 全同关系 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相同
属种关系或种属关系 一个概念的外延包含着另一个概念的全部外延,外延大的概念为属概念,外延小的概念为种概念
交叉关系 两个概念之间有而且只有一部分外延是相同的
不相容关系 矛盾关系 两个具有全异关系的概念包含在一个属概念中,并且它们的外延之和等于该属概念的外延
反对关系 两个具有全异关系的概念包含在一个属概念中,并且它们的外延之和小于该属概念的外延
考点二 明确概念的方法
1.明确内涵的方法
(1)定义的含义:定义是从内涵方面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给一个概念下定义,就是用简明的语句揭示概念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
(2)定义的逻辑结构:定义由被定义项、定义项和定义联项三部分构成。
(3)下定义的方法:定义的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是:种差加属概念。种差指同一属概念下的种概念之间的差别。“种差”和“属概念”相加构成定义项,用定义联项将被定义项和定义项联结起来,就构成定义。
(4)下一个正确的定义,必须遵守必要的规则:
①定义项与被定义项的外延必须全同。否则,就会犯“定义过宽”或“定义过窄”的逻辑错误。
②定义项不能直接或间接地包含被定义项。否则,就会犯“同语反复”或“循环定义”的逻辑错误。
③定义一般不能用否定形式。否则,就会犯“否定定义”的逻辑错误。
④定义不能用比喻。否则,就会犯“比喻定义”的逻辑错误。
2.明确外延的方法
(1)划分的含义:划分是从外延方面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它是依据一定的标准,把一个概念的外延分为几个小类。小类是大类的种,大类是小类的属。划分就是把一个属分为几个种的逻辑方法。划分由母项和子项两部分构成。
(2)划分的规则:
①子项的外延之和必须等于母项的外延。否则,就会犯“划分不全”或“多出子项”的逻辑错误。
②在同一次划分中,只能用同一个标准。否则,就会犯“划分标准不一”的逻辑错误。
③划分应该逐级进行,不能越级。否则,就会犯“越级划分”的逻辑错误。
重难突破
1.概念外延间的关系
关系 种类 含义
相容关系 全同关系 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相同
属种关系或种属关系 一个概念的外延包含着另一个概念的全部外延,外延大的概念为属概念,外延小的概念为种概念
交叉关系 两个概念之间有而且只有一部分外延是相同的
不相容关系 矛盾关系 两个具有全异关系的概念包含在一个属概念中,并且它们的外延之和等于该属概念的外延
反对关系 两个具有全异关系的概念包含在一个属概念中,并且它们的外延之和小于该属概念的外延
图示:
2.定义与划分的区别
项目 定义 划分
内容 用简明的语句揭示概念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 依据一定的标准,把一个概念的外延分为几个小类
构成 被定义项、定义项和定义联项 母项和子项
逻辑规则 ①定义项与被定义项的外延必须全同,否则,就会犯“定义过宽”或“定义过窄”的逻辑错误;如:商品就是劳动产品②定义不能直接或间接地包含被定义项,否则,就会犯“同语反复”或“循环定义”的逻辑错误;如:恒星是不动的星③定义一般不能用否定形式,否则,就会犯“否定定义”的逻辑错误;如:哲学不是文学④定义不能用比喻,否则,就会犯“比喻定义”的逻辑错误;如:儿童是祖国的花朵 ①子项的外延之和必须等于母项的外延,否则,就会犯“划分不全”或“多出子项”的逻辑错误;如:选票分为赞成票和反对票②在同一次划分中,只能用同一个标准,否则,就会犯“划分标准不一”的逻辑错误;如:犯罪分为故意犯罪、共同犯罪③划分应该逐级进行,不能越级,否则,就会犯“越级划分”的逻辑错误;如:农田里种有棉花、黄麻和粮食作物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