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第4课 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 一轮复习背诵学案(含思维导图+考点梳理+重难突破)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必修二-第4课 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 一轮复习背诵学案(含思维导图+考点梳理+重难突破)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四课时 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
思维导图
考点一 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
1.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我国当前的分配制度
①内容: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②原因: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我国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分配制度必然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按劳分配
①地位: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
②基本内容和要求:有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必须参加劳动;在作了必要的扣除后,以劳动者提供的劳动为尺度对个人进行分配,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③意义:实行按劳分配,劳动者的个人收入与其付出的劳动数量和质量直接联系在一起,有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实行按劳分配是对以往几千年来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④按劳分配的具体实现形式:国家机关、公有制企事业单位中的职工的工资、奖金、津贴等;公有制控股的股份制企业中职工的工资、奖金、津贴等;农村集体经济中的“联产计酬”、农民承包本村土地获得的收入。
(3)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
①生产要素:按资本、劳动、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要素参与收入分配。
②意义:让一切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推动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经济发展。
(4)个人获取收入的途径
①原因:我国现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使我国居民收入来源多样化。
②途径:劳动性收入、财产性收入、经营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
劳动性收入:是指通过劳动所获得的收入,包括工资、奖金、津贴等。
财产性收入:是指通过自己所拥有的各类财产获得收入,包括银行存款所得的利息、房屋出租所得的租金等。
经营性收入:指通过生产经营活动所获得的收入。
转移性收入:指国家、单位、社会团体对住户各种经常性转移支付和住户之间的经常性收入转移,包括养老金、社会救济和补助、政策性生产补贴、政策性生活补贴、救灾款等。
(5)崇尚劳动
①劳动的重要性:劳动是财富的源泉,我们获取的任何收入归根结底都来自劳动创造。
②措施:要弘扬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社会风尚,树立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劳动观。要鼓励全体劳动者通过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致富。
2.完善个人收入分配
(1)完善个人收入分配,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收入分配关系,健全体现效率、促进社会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
(2)要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基本同步。
(3)在初次分配方面:要坚持多劳多得,着重保护劳动所得,增加劳教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要健全各类生产要素由市场决定报酬的机制。
(4)在再分配方面: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强化税收调节。
(5)要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的作用,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
(6)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鼓励勤劳致富、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调节过高收入,清理规范隐性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7)必须坚持消除贫困。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我们要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
考点二 我国的社会保障
1.多种多样的社会保障
(1)原因
①必要性:面对现实生活中人们人们可能遇到的疾病、失业、养老、灾害、生活贫困等各种问题,国家依法建立起由政府和社会承担主要责任的社会保障“安全网”。
②作用:社会保障作为精巧的“社会减震器”,通过防范和化解社会成员的生存危机,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权利,能够有效维护社会生活秩序的稳定;社会保障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能够调节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和冲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社会保障通过风险分摊与责任共担,充分发挥社会互助功能,同时通过社会成员的自助与他助,推动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2)社会保障的构成体系:社会保障主要由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组成,还存在大量补充性的社会保障形式,如企业年金、社区服务等,它们共同构成了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
比较 地位 资金来源 对象 作用
社会保险 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 它通过政府、单位、个人三方共同筹集资金 有权利享有社会保险的人 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工伤、失业、生育等情况下依法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
社会救助 是最先形成的、历史最悠久的社会保障形式 它是政府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 对因自然灾害或其他经济社会原因而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公民给予无偿帮助 以保障其最低生活水平。是保障社会成员生活安全和生存权利的“最后一道防线”
社会福利 是最高层次的社会保障 它是政府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 老年人、残疾人、妇女、儿童和其他社会成员 以满足社会成员的生活需要并促使其生活质量不断得到改善和提高
社会优抚 是社会保障的特殊构成部分 它是政府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 现役军人、复员退伍军人以及军烈属 实行物质照顾、生活和工作安置、精神抚慰,具有褒扬性、补偿性、优待性、综合性的特征
2.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1)维护社会公平是社会保障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
要公平对待每个公民并确保其享受相应的社会保障权益;要建立起覆盖全民、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形成没有漏洞的“安全网;要更多地维护好弱势群体的利益,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2)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
要坚持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对生活安全保障的要求越来越高,我们要通过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的社会保障需求。同时,经济发展是社会保障的基础。如果没有相应的经济实力作支撑,社会保障即使建立起来也无法维持下去。只有建立起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保障适度的社会保障体系,才能使社会保障持续发展。
(3)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要做到权责清晰
享受社会保障是社会成员的一项法定权利,也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同时,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涉及政府、企业、个人和其他单位的经济利益,需要各方合理分担责任。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必须明确各方的权利与责任,严格依法监管。
(4)总要求: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要坚持应保尽保原则,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加快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重难突破
1.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公平”的依据
(1)党坚持共享发展,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努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注重公开公平公正参与竞争,党高度重视“公平”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要求;
(3)重视公平可以进一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坚持和健全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的客观要求。
(4)高度重视公平是加快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必然选择。
(5)通过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提高新时代劳动者的技能和素质,促进生产力发展。
2.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实现区域良性互动、城乡融合发展,培育和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加强区域优势互补,塑造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2)有利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3)有利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破除妨碍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等体制机制壁垒,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
(4)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有利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义务教育、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地全覆盖、均等化,有效应对看病难、看病贵、 择校难、上学贵、养老难、养老贵等问题。
3.制度优势如何助力共同富裕的
(1)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的全面领导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保障。
(2)发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优势,既要毫不动摇地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又要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物质前提。
(3)发挥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优势,既要做大蛋糕,也要分好蛋糕,推动共同富裕。
(4)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既要尊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又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运用财政、税收等手段,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共同富裕建设更有成效。
4.全面建成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要坚持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请运用“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的知识对此加以分析
(1)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坚持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2)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对社会保障的要求越来越高,通过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的社会保障需求。
(3)经济发展是社会保障的基础。如果没有相应的经济实力作支撑,社会保障即使建立起来也无法维持下去。
(4)只有建立起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保障适度的社会保障体系,才能使社会保障持续发展。
5.我国政府应如何实现“民之所盼”
(1)要健全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健全各类生产要素由市场决定报酬的机制。(2)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3)要确保公民享受相应的社会保障权益,建立起覆盖全民、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保护好弱势群体的利益。(4)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要尽力而为,要坚持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根本上要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
6.我国如何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1)我国人口老龄化严重,养老压力大,养老体制机制尚不健全,完善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体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推动养老事业的高质量发展,以满足老年人的美好生活需要。(2)当前中国老年用品制造业缺乏核心和前沿技术,缺乏龙头和品牌企业。要坚持创新发展理念,加大自主创新力度,不断改进现有技术,提高老年用品科技含量,创建人民信赖的养老品牌。(3)我国高龄、失能、独居、留守等老年群体不断增多,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养老保险作为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各方利益,需要各方合理分担责任。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