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1世界的物质性 教学设计设计教师姓名 班级 听课教师签名课题名称 必修四 第二课 第一框题 世界的物质性 集体备课组成员签字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为核心内容,探究世界的本原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世界和人的价值等。通过对比得出结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美好生活的向导。 第二课“探究世界的本质”主要内容是探究世界的本质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落脚点是坚持辩证唯物论。学习本课,对于我们正确理解和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坚定马克思主义和无神论立场,都有重要意义。 第一框“世界的物质性”,主要讲述了物质和意识的概念,通过论证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意识都是物质的,证明了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学科核心素养 政治认同:自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统一性原则,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坚定马克思主义和无神论立场。 科学精神: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坚定科学无神论立场,反对一切有神论。 公共参与: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统一性原则指导实践活动。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的物质性。 【教学难点】 理解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突破难点的策略 合作探究法与讲授分析法相结合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准备 预习集体备课目标定位: 课程目标:说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阐释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表达无神论立场;教材目标: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学科渗透党的理论:教学重难点评价:教学策略评价:现代教学手段:合理使用使用未使用第一课时(本课时力求详尽) 学科渗透 党的理论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与设计 二次备课 听课教师评价预习检测 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存在? 2、猩猩和人一样也有意识?一、课堂导入(知识导入): 第一课我们学习了哲学的基本理论,由一般到个别,本节课我们开始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论(第二课)探究世界的本质。首先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探究世界本质的结论:2.1世界的物质性。 二、新课讲授: (一)自然界的物质性 问:我们所见的万物,是谁创造的?世界的本质是什么? 世界,并不是神创造的。宇宙,是在引力的作用下,在亿万年里自由组合形成了今天的太阳系,形成我们所见的万物。日月星辰、山川河流,万事万物,都不是神与人能够左右的。世界的本质是万事万物,是物质。自然界是按照其自身规律不断发展着的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探究: 桌子就是物质? 答案:不准确,桌子是物质的具体形态,是属于物质范畴,是一种物质现象。 2、那看不见又真实存在的磁场、超声波、红外线是物质吗?它们有什么共性 客观实在性:不管人们看的见看不见、承认不承认、喜欢不喜欢、知道不知道,它都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着。有些存在我们可能看不见,但我们能感觉得到,能检测得到。 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总结:物质 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客观存在) 与具体的物质形态:二者是抽象和具体、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总结一:自然界的物质性 1.自然界的物质性: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宇宙间根本不存在所谓的神或者上帝。 方法论: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看图议一议:这幅六幅图有什么共同点和联系点?说明什么? 议学提示2: 六福图中,几乎都手持工具,且工具越来越复杂,与此同时,脑容量越来越大,身子越来越直越来越高。学生很容易找到这个关键因素,那就是劳动。 你知道人类和猿类为何会分道扬镳了吧? 引导学生总结结论,人和人类社会并非从来就有,从猿进化到人,再到人类社会的出现,是劳动起了决定性作用,具体作用包括:创造了人的生理结构,形成了手脚分工;使猿脑变成了人脑,形成了语言和意识;使人结成了社会联系,形成了社会关系。由此得出进一步结论: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此时是从人类社会产生角度(纵向)论证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总结知识点: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这是从人类社会的构成要素角度(横向)论证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探究一: 展示视频:《AI虚拟大学生》 资料补充:2021年6月15日,清华计算机系举行“华智冰”成果发布会,正式宣布“华智冰”开启在清华计算机系的学习和研究生涯。“华智冰”脸部、声音都是通过人工智能模型生成,会创作音乐、诗词和绘画作品,是一个具有丰富知识、与人类有良好交互能力的“虚拟数字大学生”。 情景探究:虚拟数字大学生“华智冰”是否具有人类的意识呢?意识是怎么形成的? 展示交流:学生交流发言。 教师总结:一、意识的起源 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一切物质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再到人类意识的产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探究二: 探究问题:人的意识是由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发展而来的,那么从动物的心理发展到人的意识是什么在起作用的? 展示交流:学生交流发言。 教师总结:一、意识的起源 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2)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劳动和社会交往需要制造和使用工具,促进意识的物质器官人脑的生成;劳动和社会交往需要交流,促进意识的表达手段语言的产生;劳动和社会交往中接触的事物增多,提供和丰富了意识的内容。 教师总结:二、意识的生理基础:人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人脑结构的复杂性和组织的严密性,决定了它具有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教师总结:三、意识的本质(内容) 意识是人脑对物质世界(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不仅是人脑的机能,而且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不管什么样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都是客观存在通过生活和实践的环节进入人脑,并在人脑中加工改造的结果。离开了客观存在,就不可能有意识。 notice: 1.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2.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能动反映。(不是像照镜子一样) 3. 对同一对象,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反映。 4. 就意识的性质看,正确的意识与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5. 宗教的本质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虚幻的歪曲的反映。 6. 意识的内容不是来自人脑,而是来自客观存在。 议题三知识总结: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1.从意识的起源上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2.从意识的生理基础上看:人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体统,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是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 3.从意识的本质(内容)上看:意识是对物质世界(客观存在)的反映。 知识总结1:世界的物质性哲理 【原理】: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都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本身就根源于物质。物质是本原,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物质决定意识。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我们应当自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统一性原则,坚定科学无神论立场,反对一切有神论。 知识总结2:物质决定意识 哲理 【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方法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关键词:针对国情制定政策、对症下药、因材施教、量力而行、因地制宜、量体裁衣… 当堂巩固: 有当堂巩固,做到堂堂清; 有当堂巩固,但题目未精选; 没有当堂巩固五、课后作业: 1、《小题狂做》 2、预习提纲:必修四第二课第二框《运动的规律性》 一、规律是客观的 二、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三、一切从实际出发 课后作业: 有布置且合理,分层作业设计与布置; 有布置但不合理; 未布置板书设计:(总结板书:纲目清晰,体现教学主要内容;纲目不清晰;不能体现教学主要内容)教学反思:(可以增加页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