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4.11《变废为宝有妙招》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四年级上册4.11《变废为宝有妙招》 教案

资源简介

第11课《变废为宝有妙招》
一、设计依据
1.编写依据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我们的社区生活”领域第11条,“了解本地区生态环境,参与力所能及的环境保护活动,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青少年法制教育大纲》指出,小学低年级要求,初步了解自然,爱护动植物,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做力所能及的事。
2.设计理念
通过这次关于垃圾分类的活动教学,不仅使学生亲身体验到垃圾分类真实的情况,更意识到社会环保问题的严峻性,增强了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同时使学生掌握了如何去了解事物的方法。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让生活多一些绿色》的第二课《变废为宝有妙招》的第二个板块。本单元的内容旨在引导学生从身边可触可感的资源出发,理解时代的主题——绿色与环保,并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双手,改善生活质量与环境质量,文明生活。而该板块旨在通过探究活动“怎样才能让垃圾减量”,引导学生学习怎样进行垃圾分类,认识垃圾分类、回收、循环再利用的意义。
三、学情分析
1.概念认知分析
学生对环境保护有些了解,但认识比较浅显,大多停留在不乱扔垃圾等浅表层面。垃圾的危害到底有多少,垃圾与资源有何联系,应该如何变废为宝,四年级学生对其了解不多,认识不深。
2.生活经验分析
孩子们虽然通过一些校园活动,对于它有初步的了解,但是基本只是作为一个概念植入孩子的心里。
3.思想情感分析
四年级学生对环保的责任意识、担当意识比较差。希望借此课能让垃圾分类真正走进每个孩子心里,打动孩子,让他们愿意用实际行动来美化家园。
四、教学目标
1.认识垃圾分类、回收、循环再利用的意义。
2.树立环保意识,转变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生活方式。
3.学会有创意地节约资源和再利用资源。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 认识垃圾分类、回收、循环再利用的意义。
2. 树立环保意识,转变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生活方式。
教学难点:学会垃圾分类,转变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生活方式。
六、教学方法
1.讨论交流法
2.体验感悟法
七、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分类垃圾桶和卡片、研究记录表
学生:搜集家里变废为宝的照片
八、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让我们一起看一组社会调查。(播放视频《社会调查》) 2.在这组社会调查中,哪个信息或哪个画面深深刺痛了你的心? 【设计意图】 这既是对上节课的回顾与提升,也为本课学习奠定理性与情感基石,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探究活动 活动一:垃圾减量出妙招 1.如何减少垃圾的产量,让我们先以小组为单位,商量一下吧! 2.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3.师总结。(板书:变废为宝) 【设计意图】 发现问题,集体讨论解决问题,即使对学生学习能力的一种培养,又是对学生合作学习的一种锻炼,也是对学生自主学习地位的一种尊重。 活动二:垃圾分类我能行 1.变废为宝还走上了国庆七十周年的阅兵式现场呢?(播放:阅兵式上的红地毯)看后,你想说点什么? 2.你们仔细观察过咱们学校的垃圾桶吗?有没有分类呢?分为哪几类?(课件展示:学校垃圾箱图) 3.你现在知道各个垃圾桶是哪些垃圾的家了吗?我们来分分试试吧! 4.活动小结。 【设计意图】 以“国庆阅兵的红地毯”巧妙开启本教学活动,既让学生感受到垃圾资源还得价值,又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三、拓展与提升 1.看,刚才咱们用的分类垃圾桶是用什么做成的?(酒盒)再看(课件展示)墙体绿植是用什么做的?等等指生谈。 2.你知道哪些废物可以再利用?(生谈) 3.同学们的创意真好,都是一些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好孩子。课下实现你的一两种设想,下节课我们进行“变废为宝创意作品展”。 【设计意图】 用教师制作的分类垃圾桶,开启变废为宝的教学。用老师的实际行动,以身示范,指导学生如何做到变废。 四、根植与延伸 通过这节课的交流,我们知道解决垃圾问题虽然很难,但也不是没有办法,让我们从自己做起,为环保贡献力量! 【设计意图】 借助板书,梳理整堂课所学,让学生对减少垃圾,变废为宝有一个整体的认识,知道减少垃圾污染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只在我们的举手投足之间,从而树立他们保护环境的信心。
九、板书设计
本课的板书设计是借助环保标志,将所学三方面内容浓缩其中,即“少产垃圾”“垃圾分类”“废物利用”,一方面让学生清晰把握本课所学,系统掌握垃圾减量的方法;另一方面在学生的心里,深深扎下环保的种子,指引他们在今后的生活中,可以自觉自动为环保作出贡献。
十、教学反思
新教材紧扣时代脉搏,反应新时代特色,直面社会现实,真实贴切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启蒙、行为指导以及法治教育。本课针对我国日益增长的垃圾,日益严重的垃圾污染问题,设计了特别丰富的教学内容,既有环保教育,还有科学教育,更有法治教育。教学中,我紧密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国家当前的一些法规和做法,组织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学习和体验,使减少垃圾、减轻危害的环保责任深深扎根每个人的心田;使遵守法规、垃圾分类的法制意识和科学知识也嵌入学生的脑海,并指引着他们的行动。
反观整堂课的教学,有成功之处,也有遗憾之地。比如有的时候对学生的观点没有能够给予应有的回应,课后想想,感觉遗憾得很。今后需多多锻炼、培养自己的课堂驾驭能力和应变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