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一章 机械运动第 1节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课程标准(2022年版) 本节要点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会根据生活经验估测长度和时间. 1.掌握长度和时间的单位及换算,学会使用适当的测量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 2.了解粗略估计长度和时间的方法. 3.知道测量有误差和减小误差的方法.课堂练习★重点练习 长度的单位“长度的单位”,完成下面内容: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用字母m来表示.其他单位还有km(千米)、mm(毫米)、μm(微米)、nm(纳米)等.各单位间的换算关系如下.(1)港珠澳大桥全长55 km=5.5×104m;(2)一张纸的厚度约0.1 mm=1×10-4m;(3)成人的手掌宽约1.1 dm=0.11m.★重点练习 长度的测量1.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刻度尺、卷尺、三角尺.比较精确的长度测量工具: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如图所示)2.注意刻度尺的量程与分度值:下图刻度尺的量程为0~10 cm,分度值为0.1cm.3.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1)根据测量对象和要求,选择适当量程和分度值的刻度尺.(2)测量时,有刻度线的一边要紧靠被测物体且与被测边保持平行,不能歪斜(如图所示).(3)读数时,视线要正对刻度线.记录时,要记录数值(包括准确值和估计值)和单位.(4)小宇在用刻度尺测量一截铅笔的长度时,如图所示,特意从三个不同角度进行读数,他发现三种读数结果并不一样.你认为正确的读数角度应该是图中的乙.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mm.按正确方法读数时,该铅笔的长度是3.50cm.典例2图(5)图甲中木块的长度为3.30cm,图乙中物体的长度为3.25cm,图丙中A物体的长度为3.5cm.变式1图(6)如图是袁隆平院士蹲在水稻基地中做调研的情景.请根据图片提供的信息,可估测出成熟的水稻高度约为( B )A.0.1 m B.0.5 mC.1.6 m D.2 m(7)“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语出荀子《劝学篇》.古人规定:单脚迈出一次为“跬”,双脚相继迈出为“步”.按此规定,一名普通中学生正常行走时,1“跬”的距离最接近( C )A.5 mm B.5 cmC.5 dm D.5 m★重点练习 时间的测量“时间的测量”“实验——用停表测量时间”,完成下面内容:1.时间的单位时间的国际单位是秒,符号是s.其他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它们之间的关系是:1 h=60min,1 min=60s.换算:12 min=0.2h.注意时间单位的换算:分钟化小时,是x分钟=小时;小时化分钟,是x小时=60x分钟.2.时间的测量(1)常用测量时间的器材:钟表、停表、电子表等.(2)停表的读数. ①图甲停表的读数为335s,图乙停表的读数为217.5s.典例4图 ②甲表读数为2 min 6 s(或126 s),乙表读数为9 h 59 min 3.61 s,丙表读数为3 min 43.32 s.变式3图知识总结 停表的读数1.机械停表读数=内圈的分钟数+外圈的秒数.(1)有一种停表,外圈的秒针转一圈为60秒,分度值为1 s,读数时直接读出秒数即可,如典例4的图甲.(2)有一种停表,外圈的秒针转一圈为30秒,分度值为0.1 s,先读内圈的分钟数,看分针在前半分钟处还是后半分钟处,然后再读外圈的秒数,如果在前半分钟处,则读数小于30 s;如果在后半分钟处,则读数大于30 s,如典例4的图乙.2.电子停表的读数:一般符合“时/分/秒/0.01秒”格式或“分/秒/0.01秒”格式.★重点练习 误差与错误“误差”,完成下面内容:1.(1)概念:误差是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别.(2)误差产生的原因:测量工具不精密、测量方法不科学、估读.误差可以减小,但不能消除.(3)减小误差的办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2.错误是由于不遵守仪器的使用规则、读数时粗心造成的,是不该发生的,是可以(选填“可以”或“不可以”)避免的.3.五名同学分别用刻度尺测量同一个物体的长度,测量值分别为1.24 cm、1.25 cm、1.23 cm、1.54 cm、1.25 cm,其中错误的数据是1.54 cm.为了减小误差,需要对四次正确测量的结果求平均值,则平均值是1.24cm.知识总结算长度的平均值时,需要先把错误的数据剔除,再求平均值.平均值小数点的位数要与测量值相同.4.下列关于误差和错误的说法,正确的是( D )A.测量中的误差和错误都是可以避免的B.测量中的误差是由于未遵守操作规则而引起的C.测量中的误差和错误都是不可避免的D.采取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可以减小误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