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考作文模拟写作:“困境中保持乐观心态”导写及范文【文题】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苏轼1079年因所谓的“乌台诗案”受到弹劾,被捕入狱,几个月后被贬谪到黄州(今湖北黄冈),做了“团练副史”这样一个挂名小官,其实质是流放。处境悲凉、门庭冷落,苏东坡却能很有兴致地煮猪肉与友人共同品味,名菜“东坡肉”由此而来……“文革”期间,著名作家沈从文受到冲击,他不仅遭到无数次的批斗,每天还要打扫历史博物馆的厕所。后来,沈从文先生被下放到多雨泥泞的湖北咸宁接受劳动改造,一代文学巨匠饱受被践踏的痛楚。可沈从文毫不在意,在咸宁时写给黄永玉的信中说:“这儿荷花真好,你若来……”请全面理解材料内涵,也可以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不可脱离材料的含义作文。角度自选,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审题导引】上面的试题,命题仿照全国二卷,属于材料作文,难度适中,每个考生都能有话可说。而且,因考生语文素养的不同,考生所写的文章必然会深度有别、广度有异、文采有高下,能很好地落实高考作文试题的选拔功能。上面的试题,可以遵循以下思路来立意。一、归纳材料共性,得出立意基点。阅读试题中两则材料,不难发现,第一则材料侧重“东坡在困境中具有乐观心态”——“流放”“处境悲凉、门庭冷落”表现了“困境”,“很有兴致地煮猪肉与友人共同品味”是“乐观”的表现。第二则材料侧重“在困境中保持乐观心态”——“受到冲击”“遭到无数次的批斗”“打扫历史博物馆的厕所”“接受劳动改造”等表现了“困境”,书信“这儿荷花真好,你若来……”表现了沈从文“乐观”的心态。综合,归纳,二者的共同点在于“困境中保持乐观心态”,这就是我们写作时立意的基点——立意由此而生。二、替换基点词语,扩展写作思路“困境中保持乐观心态”是我们立意时的基点,我们可以通过替换基点里的词语来扩展思路。“困境”可以替换为“逆境”“失意”“磨难”“挫折”等,“乐观”可替换为“达观”“平和”“处变不惊”等,这样,考生就可以从立意基点中得到很多的立意方向,如此,很多平时积累的素材就可以转移使用到这个题目中,大大扩展了写作思路。三、美化文章立意,增加文章亮度确定了立意方向,下一步就是确定立意——根据自己的思想储备、素材储备和写作优势。确定立意后,还需要美化立意,来增加文章的亮度,以便增加阅卷人的好感,尽可能地提高作文分数。美化立意常见手段是使用比喻。比喻可以化抽象为形象、化无形为有形、化深奥为浅显,比喻是修辞的魔水,自是写作的利器。比如,考生确定的立意是“人在逆境中应该保持乐观心态”,就可以通过比喻手段美化为“凄风苦雨中喝一杯乐观的热茶”“寒梅在冰雪中微笑”“乐观为桨,渡过逆境的河”等等。【佳作】风雨中披一件蓑衣赤壁。大江东去,滚滚波涛,汹涌,汹涌。滚滚长江,奔流东去,风浪携帆过赤壁,舟首立者,在风中衣袂飘飘,长髯缕缕,以手拂髯,问了侍者此处何地,不禁触景生情,三国之时赤壁烽烟仿若在目,于是一阙佳作《念奴娇 赤壁怀古》喷涌而出。彼时东坡正被贬黄州,得一团练副使虚名,游至赤鼻矶,怀古伤己,叹自己空有一身才华无处施展,加之大好年华已逝。但东坡毕竟是达观之人,“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逆境之中犹笑自己过于多情,达观的心遇到浩浩荡荡的江水变得更加达观。人生啊,不正如大梦一场吗?与其悲戚伤感,倒不若一樽美酒笑酹江月,披一件蓑衣笑看风雨——“一蓑烟雨任平生”啊。被贬黄州后,虽似流放,但东坡仍然是落拓不羁的,他没有整日的感叹仕途不顺,相反地,他仍然乐游山水,依旧爱谈美食。他常寻闲暇之时与故友放舟于青山绿水之间,“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纵然门前冷落,处境凄凉,但东坡却能披一件达观的蓑衣,笑看世间风雨。他爱吃猪肉,于是就经常很有兴致地煮猪肉与友人共同品味,还不断探索怎样烹制才能让猪肉更好吃,名菜“东坡肉”就由此而来。你看他,就算秋草逢霜,怀才不遇,也没能挡住“东坡肉”的诞生,达观的蓑衣为他挡住了凄风苦雨。还记得那个夜晚吗?那个晚上有月,明净的洁白的月,那一年是元丰二年,也就是东坡被贬谪黄州的第四年,那一夜,他无眠了,躺在床上,解衣欲睡,却怎耐得月色入户,这样好的月色怎能不赏?于是他“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在承天寺的中庭里,他漫步,与怀民同赏如水般皎洁的月,在月光之中,他仿佛领略到了什么,在“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的感叹中欣然入梦。那一晚的月依然清澈在承天寺的中庭里,苏轼的心中正有一轮皓月上枝头。悲苦失意皆远去,一轮皓月上枝头。人生在世不称意,达观蓑衣过春秋。前方的路,满是泥泞,东坡披一件达观的蓑衣,任风来,任雨来。回首赤壁,大江依旧奔流,翻卷浪花,惊涛拍岸。简析文章切合题意,主题为“苏东坡在逆境中保持达观心态”。作者将主题用比喻手段表达为“苏东坡披一件达观的蓑衣”,化无形为有形,形象可感。文章材料丰富,使用了《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等材料,对主题作了有力支撑。在布局上,文章用“大江东去,滚滚波涛,汹涌,汹涌”的景物描写开头,创设了一个景物情境。这个情境中的“大江”正与东坡的赤壁紧密相关,而且,大江奔流最易让观者激情勃发,昂扬奋发,展开下面的思考,也就顺理成章了。结尾处,用“大江依旧奔流,翻卷浪花,惊涛拍岸”回应开头,这个景物情境,显示出作者的思考在景物中开始,在景物中结束,又有言已尽而意无穷的味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