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2张PPT)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唐.胡曾《流沙》人教版 · 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第 7 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战国韩赵魏晋秦楚燕齐一、战国七雄三家分晋田氏代齐齐东 南 西 北 上 中 下齐 楚 秦 燕 赵 魏 韩时期 战役 时间 双方兵力 结果 典故战 国魏国VS齐国8万 8万春秋时期的战争,时间极短,双方摆好阵势,一对一交锋,五、六个回合之后,战争结束,因为马车已经劳损严重。 另外大的诸侯国兵力也不过六七万人。从细节中,看七国争雄变化齐国胜秦国胜齐国胜围魏救赵减灶之计纸上谈兵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1年多近1年3年多魏国VS齐国10万 10万秦国VS赵国60万 45万时间极短五、六个回合之后,战争结束兵力也不过六七万人变化?1年多近1年3年多魏国VS齐国8万 8万魏国VS齐国10万 10万秦国VS赵国60万 45万:战争持续时间长,参战兵力多材料一材料二交战区域广,规模大。史书记载西周初年有800多个诸侯国。到了春秋初年,还剩170多个,到了战国初期只有十几个诸侯国了。战国中期以后,各诸侯国的势力此消彼长,魏国、齐国、赵国、秦国先后崛起,其他几国逐渐衰落……从细节中,看七国争雄变化变化?材料三800多个170多个只有十几个:诸侯国的数量在逐渐减少趋势:由分裂走向统一秦楚韩赵魏燕齐乐毅改革胡服骑射改革邹忌改革李悝变法申不害变法吴起变法商鞅变法yānɡ战国时期的变法改革是当时的大势所趋,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潮流经济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崛起渴望获得政治权利各诸侯国君主渴望在兼并战争中取胜开垦出大量私田变法各国变法的背景/原因:二、商鞅变法各国变法的原因:根本原因:铁制工具和牛耕的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主要原因/目的: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二、商鞅变法求贤令"昔我缪公自歧雍之间,修德行武。东平晋乱,以河为界。西霸戎翟,广地千里。天子致伯,诸侯毕贺……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资治通鉴》二、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商鞅(卫鞅)由魏入秦,在秦孝公的支持下逐步推行变法措施。二、商鞅变法政治经济军事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严明法度,禁止私斗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统一度量衡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增强了新兴地主实力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提高了军队战斗力最触犯贵族利益废分封,行县制,对后世影响最深远商鞅变法的内容/措施(P35)加强中央集权国富兵强度量衡(长度)(容积)(轻重)统一度量衡经济:返回地主农民士兵奴隶主贵族顺应历史潮流,得到广大民众的支持商鞅变法之后时间 具体表现十年 “行法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二十年 “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遂灭商君之家”(前338年)百年 长平之战,坑赵卒四十万。(前260年)百三十年 “六王毕,四海一。”(前221年)是成功的。因为,经过变法,秦国富国强兵,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并为后来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探究:商鞅被处死,那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启示:①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要坚持改革;②改革要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历史意义:三、美丽的都江堰它是什么时候,由谁修建的呢 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修建了都江堰。秦国为提高粮食产量,保证对外战争的胜利,重视发展农业,大兴水利工程。都江堰就是其中之一。都江堰的功效: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水旱从人,不知饥谨。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华阳国志·蜀志》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兴修水利变法运动兼并战争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战国七雄商鞅变法都江堰变秦完成统一军事政治经济课堂小结成语典故春秋时期:战国时期:老马识途退避三舍唇亡齿寒一鼓作气三令五申卧薪尝胆百步穿杨朝秦暮楚完璧归赵纸上谈兵负荆请罪图穷匕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