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1张PPT)电流和电路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册第十五章15.1 两种电荷Contents目录02新知相授新课导入0103课堂小结04课堂练习教学目标知道两种电荷以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02了解摩擦起电现象及摩擦起电的本质。0103了解检验带电体的方法及验电器的构造和原理。了解自由电子及导体与绝缘体的区别。04新课导入同学们,你们能解释为什么会出现下面的现象吗?将塑料梳子与头发摩擦后靠近纸屑,塑料梳子吸引纸屑晚上脱衣服时,有时会发出响声,甚至出现火花新知相授一、两种电荷1. 摩擦起电实验1:与头发摩擦过的梳子能吸起纸屑实验2:与毛皮摩擦过的气球能吸起头发实验3:与毛皮摩擦过的气球能吸引水流新知相授(1)物体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荷。(2)带电体的性质: 能吸引轻小物体(3)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新知相授2. 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丝绸摩擦玻璃棒毛皮摩擦橡胶棒思考:带电物体间存在怎样的相互关系?新知相授新知相授凡是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排斥的带电体,必定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吸引。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新知相授1.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规定: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做正电荷; 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做负电荷。2.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3.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 单位:库仑,简称:库,符号:C 一根实验室中常用的玻璃棒或橡胶棒,摩擦后所带的电荷量大约只有10-7C。电荷玻 正 橡 负新知相授用验电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金属球绝缘垫金属杆金属箔金属罩接线柱新知相授新知相授验电器的原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 ++ +++ ++ +- - - -- - --- - -- - -【例1】如图所示,利用静电喷漆枪给物件上漆,涂料小液滴之间相互排斥,但被物件吸引。则( )A. 物件一定带负电B. 物件一定不带电C. 小液滴可能不带电D. 小液滴一定带同种电荷D【例2】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是因为玻璃棒________________(填“得到”或“失去”)电子;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接触验电器,验电器金属箔张开(如图)。接触瞬间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①有正电荷从玻璃棒转移到验电器;②有电子从验电器转移到玻璃棒;③没有电荷转移)。失去②通关秘籍:1. 判断两个轻小物体的带电情况:(1)相互吸引:①两者都带电,且带异种电荷;②一个带电,另一个不带电。(2)相互排斥:两者都带电,且带同种电荷。2. 验电器只能检验物体是否带电,而不能检验其是带正电还是负电;两金属箔带同种电荷,由于互相排斥而张开,张角越大,表明所带电荷量越大。3. 使物体带电的方法除了摩擦起电,还有接触起电(如带电的玻璃棒接触不带电的金属球,金属球也带上了电),它们的实质都是电子的转移(正电荷不转移)。新知相授二、原子及其结构1.常见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原子核外电子原子核质子中子电中性带正电带负电不带电带正电2.原子结构电子是带有最小负电荷的粒子,所带电荷量为1.6×10-19C。新知相授氢原子示意图锂原子示意图新知相授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3.摩擦起电的实质失去电子的物体因为缺少电子而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因为有了多余电子而带等量的负电。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电荷,只是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使正、负电荷分开。束缚电子能力弱摩擦后失去电子束缚电子能力强摩擦后得到电子电子带正电带负电【例3】如图是锂(Li)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锂原子由质子和中子组成B. 锂原子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核外电子组成C. 锂原子的质子数是电子数的两倍,所以锂原子带正电D. 锂原子失去电子后带负电B通关秘籍: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它的质量比电子大得多且位于原子内部固定不动;电子绕核转动,易得失。正常情况下,原子不显电性,如果失去电子则带正电;得到电子则带负电。新知相授三、导体和绝缘体1.实验研究实验1: 用橡胶棒连接验电器 验电器A、B金属箔的张角没有变化。 验电器A的电荷量没有变化,验电器B仍不带电。实验现象实验分析AB实验结论电荷在橡胶棒中不能自由移动, 说明橡胶棒不可以导电。验电器B上也带了电。有一部分电荷通过金属棒从A移动到了B,电荷发生了定向移动。新知相授实验2: 验电器A的金属箔张开的角度减小,B的金属箔由闭合变为张开。用金属棒连接两验电器 电荷在金属中可以定向移动, 说明金属是可以导电的。实验现象实验分析实验结论AB新知相授2.导体和绝缘体(1)导体:容易导电的物体。常见的导体:金属、人体、大地、石墨、 酸碱盐溶液等。导电的原因:导体中存在自由电荷。(2)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常见的绝缘体:橡胶、玻璃、塑料、空气、 油等。不易导电的原因:电荷不能自由移动。(3)导体中存在自由电荷。金属导电,靠的是自由电子。绝缘体不易导电,是因为电荷束缚在原子、分子之中,不能自由移动。【例4】验电器是检测物体是否带电的仪器。如图所示,金属球与金属箔之间用金属杆连接,金属杆与圆形支架之间必须是用________________(填“导体”或“绝缘体”)材料相隔。若将带电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金属箔就会张开,是因为两个金属箔片带_________(填“同种”或“异种”)电荷,互相________________(填“吸引”或“排斥”)。绝缘体同种排斥通关秘籍:1. 导体和绝缘体没有绝对的界限,在条件变化时,绝缘体也可以变成导体。如纯净水是绝缘体,而含有杂质的水就变成了导体。2. 导体中存在着大量能够自由移动的电子,容易导电;绝缘体中几乎没有自由电子,不容易导电,但可以带电。课堂小结两种电荷两种电荷导体与绝缘体原子结构导体定义摩擦起电现象摩擦起电原子结构绝缘体摩擦起电的原因电荷间作用规律正、负电荷定义容易导电的原因定义不容易导电的原因1. 将带正电的玻璃棒靠近泡沫球,出现如图所示的情形。若改用带负电的橡胶棒靠近这个泡沫球,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A. 若互相吸引,则泡沫球带正电B. 若互相吸引,则泡沫球不带电C. 若互相排斥,则泡沫球带正电D. 若互相排斥,则泡沫球不带电B课堂练习2. 如图所示,轻质棒M放在绝缘支架上,与毛皮摩擦后带负电的绝缘棒L靠近M的A端时,A端被L吸引,则( )A. M一定带负电B. M一定带正电C. 摩擦时,L失去电子D. 摩擦时,L得到电子D课堂练习3. 如图所示,粒子a由粒子b、c构成,各粒子的带电情况如下表,则b是( )A. 质子 B. 原子 C. 电子 D. 原子核课堂练习A谢谢观看15.1 两种电荷 同步精品试题一、单选题1.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接触已经带电的验电器的金属球,发现验电器的金属箔张角变小,这说明验电器原来( )A.带负电 B.带正电 C.不带电 D.不能确定2.图中标出了制成铅笔的几种材料,通常条件下属于绝缘体的是( )A.木材、橡皮 B.石墨、金属 C.木材、金屑 D.石墨、橡皮3.如图所示,把一束丝线一端扎紧,用干燥的手从上向下捋几下,发现丝线张开了。这是因为( )A.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B.异种电荷相互排斥C.分子之间存在斥力 D.摩擦创造了电荷4.下列物品中属于导体的是( )A.干木头 B.硬币 C.塑料杯 D.柴油5.用绝缘细线分别悬挂甲和乙两个泡沫塑料小球,使两个小球带电后(球上标注的是所带电荷种类).会出现的情形是图中的( )A. B.C. D.6.秋天天气干燥,用塑料梳子梳头,头发会随着梳子飘起来,而且头发会变得蓬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梳头后,梳子带电而头发不带电B.头发会随着梳子飘起来,是因为头发和梳子带同种电荷C.梳子与头发摩擦的过程中,创造了电荷D.梳头后变得蓬松,是因为头发带上了同种电荷7.甲、乙、丙三个轻质小球,已知甲带正电。甲和乙互相吸引,丙和甲互相排斥,则( )A.乙一定带正电,丙可能带负电 B.乙可能不带电,丙一定带负电C.乙可能不带电,丙一定带正电 D.乙一定不带电,丙可能带正电8.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A带负电。 如图甲,用橡胶棒A接触不带电的验电器的金属球B时,验电器的金属箔张开;如图乙,让橡胶棒A靠近(不接触)不带电的验电器的金属球B,验电器的金属箔也会张开。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毛皮与橡胶棒相比,毛皮的原子核对电子的束缚能力强B.图甲中,金属箔张开是因为异种电荷相互排斥C.图乙中,橡胶棒靠近金属球B时,橡胶棒A所带电荷量减小D.图乙中,金属球B上的一部分电子转移到金属箔上9.如图所示,当一个带负电的物体甲靠近置于绝缘支架上不带电的金属导体乙时,乙的a端带正电,b端带负电。发生上述现象的原因:金属导体中存在大量可移动的自由电子,电子带负电,自由电子受到物体甲所带电荷的排斥作用,移动到导体乙的另一端。若将图中的物体甲换成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导体乙的a、b两端都不带电 B.导体乙的a、b两端都带正电C.导体乙的a端带正电、b端带负电 D.导体乙的a端带负电、b端带正电10.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接触验电器A,A箔片张开,验电器B不带电,再用带绝缘柄的金属导体棒连接A、B,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接触后,A的箔片带正电,B的箔片带负电B.连接的瞬间正电荷从A向B移动C.金属杆中瞬间电荷移动的方向是从B到AD.接触后B验电器箔片张开,A验电器箔片闭合二、填空题11.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因失去电子带 电荷。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仪器——验电器的工作原理是同种电荷相互 。12.如图所示是物理老师演示的“静电章鱼”的精彩实验,上方是与毛皮摩擦过的细塑料丝,下方是与毛皮摩擦过的PVC塑料管,张开的细塑料丝被一种神奇的力量悬在了空中。用 物理知识能解释“悬空”现象。若PVC塑料管带上负电,则细塑料丝带上 电。13.如图所示,将玻璃板放在两本书之上,下方放一些小纸屑,用丝绸在玻璃板上反复摩擦,小纸屑就会上下飞舞、跳跃不停。这是因为摩擦后的玻璃板能 小纸屑,小纸屑与玻璃板接触后,带上同种电荷,又互相排斥。这一实验,适宜在 (选填“干燥”或“潮湿”)环境下进行。14.四个悬挂着的轻质塑料球相互作用情况如图所示,已知A带负电,那么B的带电情况是 (选填“一定不带电”、“一定带正电”或者“不带电或带正电”);如果将A球和D球靠近,则它们会相互 (选填“吸引”或“排斥”)。15.如图所示,用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和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进行实验,将两个带电棒相互靠近,相互吸引的是图 ,(选填“甲”、“乙”或“丙”);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是因为玻璃棒的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较 (选填“强”或“弱”),在摩擦过程中容易 (选填“得到”或“失去”)电子。三、科普阅读题16.“口罩心脏”——熔喷无纺布医用口罩至少包含3层无纺布,其中位于中层的熔喷无纺布,是口罩能够实现过滤功能的核心“心脏”,它具有出众的吸附和过滤能力。熔喷布使用的是熔融态的聚合物(比如聚丙烯),在高压的作用下熔融态的聚合物从具有很多细小喷口的模具中喷出来。如图1所示,熔喷法织造布的生产流程一般是由聚合物溶入、熔融排出、过滤计量、喷丝成网、卷取、辊压、施加静电荷的驻极等一系列操作组成,成为最终的熔喷布成品。如图2所示,熔喷布空隙这么大,怎么过滤环境中尺寸约为100纳米的新冠病毒呢?病毒无法独立存在,其传播途径主要有分泌物和打喷嚏的飞沫,飞沫的大小在5微米左右,这是其一。其二,熔喷布生产工艺中有一步是“驻极处理”,使聚丙烯网状静电纤维带上足够量的电荷。当含有病毒的飞沫靠近熔喷布后,就会被静电吸附在熔喷布表面,无法透过。“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后,中国制造,携手抗疫,共克时艰。例如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前,国内熔喷无纺布的需求较小,全国年产能为5.35万吨。为了填补口罩市场供应缺口,我国某石化企业的一个生产基地迅速建设了2条熔喷布生产线,每天可生产6吨医用平面口罩熔喷布。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请根据文章内容及图中的信息判断,医用熔喷布纤维直径的范围大约是______。A.0.5cm~10cm B.0.5mm~10mmC.0.5μm~10μm D.0.5nm~10nm(2)医用口罩的“心脏”就是熔喷布,它是口罩中间的过滤层,由聚丙烯制造而成,是一种 纤维,从而可以吸附飞法阻挡病毒。(3)当含有病毒的飞沫靠近熔喷布后,由于带电体具有 的性质会被吸附在表面。让病毒无法透过,下列选项用到的原理与“驻极处理”后的熔喷布能够吸附飞沫原理相同的是 。A.拍打脏衣服除灰尘B.静电式空气净化器除灰尘C.扫地机器人吸灰尘D.利用声波清理手机扬声器的灰尘(4)西晋张华记述了梳子、丝绸摩擦起电引起的放电发声现象:“今人梳头,脱著衣时,有随梳、解结有光者,亦有咤声”。“随梳”是指(头发)随着梳子(飘起),“随梳”是因为梳子与头发摩擦,梳子和头发带上 电荷(选填“同种”或“异种”)而相互 (选填“吸引”或“排斥”)。答案部分1.A2.A3.A4.B5.C6.D7.C8.D9.D10.C11.正;排斥12.同种电荷相互排斥;负13.吸引;干燥14.一定带正电;吸引15.丙;弱;失去16.(1)C(2)静电(3)吸引轻小物体;B(4)异种;吸引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册15.1《两种电荷》教学设计课题名 15.1 两种电荷教学目标 了解摩擦起电现象及摩擦起电的本质。 知道两种电荷以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了解检验带电体的方法及验电器的构造和原理。 了解自由电子及导体与绝缘体的区别。教学重点 摩擦起电的现象;两种电荷的相互作用规律教学难点 摩擦起电的实质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验电器、玻璃棒、橡胶棒、丝绸、皮毛等 学生准备:课本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同学们,你们能解释为什么会出现下面的现象吗? 我们将塑料梳子与头发摩擦后靠近纸屑,塑料梳子吸引纸屑;冬天晚上脱衣服时,有时会发出响声,甚至出现火花。这是为什么呢? 新知相授 两种电荷 1.摩擦起电 现在我们先来看看生活中的“电现象”吧。第一幅图是刚刚说的,与头发摩擦过的梳子可以吸起纸屑;第二第三幅图都是与毛皮摩擦过后的气球可以吸起头发、水流。这是为什么呢? 在物理学中,我们说物体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荷。带电体的性质是能吸引轻小物体。同时,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这个要记住。 下面我们观看一个关于摩擦起电的视频。 2. 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 既然摩擦可以让物体带电,那么带电体之间有什么相互的关系呢?这里,我带了四个器材,分别是丝绸、玻璃板、毛皮、橡胶棒。下面,我们用丝绸摩擦玻璃棒,毛皮摩擦橡胶棒,使玻璃棒带上正电,毛皮带上负电,这个是规定,且(这里是重点) 下面,我们观看一个视频。 在视频中,我们可以发现,两个橡胶棒靠近的时候,她们相互排斥、远离;当一个橡胶棒和一个玻璃棒靠近的时候,他们相互吸引。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同种电荷是相互排斥的,异种电荷是相互吸引的。(重点)凡是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排斥的带电体,必定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吸引。 接下来,我们总结一下: 1.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 规定: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做正电荷; 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做负电荷。(玻正橡负) 2.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3.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单位:库仑,简称:库,符号:C 一根实验室中常用的玻璃棒或橡胶棒,摩擦后所带的电荷量大约只有10-7C。 在实验室,我们一般使用验电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教师结合PPT动画介绍验电器的构成。 下面我们观看一个关于验电器使用的视频。 接下来大家完成【例1】、【例2】: 【例1】如图所示,利用静电喷漆枪给物件上漆,涂料小液滴之间相互排斥,但被物件吸引。则( ) A. 物件一定带负电 B. 物件一定不带电 C. 小液滴可能不带电 D. 小液滴一定带同种电荷 【答案】D 【例2】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是因为玻璃棒________________(填“得到”或“失去”)电子;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接触验电器,验电器金属箔张开(如图)。接触瞬间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 ①有正电荷从玻璃棒转移到验电器; ②有电子从验电器转移到玻璃棒; ③没有电荷转移)。 【答案】失去; 通关秘籍: 1. 判断两个轻小物体的带电情况: (1)相互吸引:①两者都带电,且带异种电荷;②一个带电,另一个不带电。 (2)相互排斥:两者都带电,且带同种电荷。 2. 验电器只能检验物体是否带电,而不能检验其是带正电还是负电;两金属箔带同种电荷,由于互相排斥而张开,张角越大,表明所带电荷量越大。 3. 使物体带电的方法除了摩擦起电,还有接触起电(如带电的玻璃棒接触不带电的金属球,金属球也带上了电),它们的实质都是电子的转移(正电荷不转移)。 原子及其结构 1.常见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 2.原子结构 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的自由电子构成,原子核是由带正电的质 子和不带电的中子组成,因此,原子核是带正电的。我们知道,核外电子是带负电的,因此,正负电一中和,原子整体是呈电中性的。 电子是带有最小负电荷的粒子,所带电荷量为1.6×10-19C。 下面这两幅图是H原子核Li原子的结构示例图。 3.摩擦起电的实质(重点) 在自然界中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束缚电子能力弱的物体在摩擦后失去电子,束缚电子能力强的物体在摩擦后得到电子。失去电子的物体因为缺少电子而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因为有了多余电子而带等量的负电。 因此,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电荷,只是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重点强调),使正、负电荷分开。 接下来大家完成【例3】,巩固一下: 【例3】如图是锂(Li)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锂原子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B. 锂原子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核外电子组成 C. 锂原子的质子数是电子数的两倍,所以锂原子带正电 D. 锂原子失去电子后带负电 【答案】B 通关秘籍: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它的质量比电子大得多且位于原子内部固定不动;电子绕核转动,易得失。正常情况下,原子不显电性,如果失去电子则带正电;得到电子则带负电。 导体和绝缘体 1.实验研究 实验1:用橡胶棒连接验电器 我们可以看到验电器A、B金属箔的张角没有变化。因此,我们推断,验电器A的电荷量没有变化,验电器B仍不带电。 由此,我们得到一个结论:电荷在橡胶棒中不能自由移动, 说明橡胶棒不可以导电。 实验2:用金属棒连接验电器 我们可以看到验电器A的金属箔张开的角度减小,B的金属箔由闭合变为张开。因此,我们推断,验电器B上也带了电。有一部分电荷通过金属棒从A移动到了B,电荷发生了定向移动。 由此,我们得到一个结论:电荷在金属中可以定向移动, 说明金属是可以导电的。 导体和绝缘体 由此,我们物理学中把像金属棒一样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导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绝缘体。导体中存在自由电荷。金属导电,靠的是自由电子。绝缘体不易导电,是因为电荷束缚在原子、分子之中,不能自由移动。 常见的导体:金属、人体、大地、石墨、 酸碱盐溶液等。 常见的绝缘体:橡胶、玻璃、塑料、空气、油等。 这些物质还有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大家要熟记于心。 完成【例4】: 【例5】验电器是检测物体是否带电的仪器。如图所示,金属球与金属箔之间用金属杆连接,金属杆与圆形支架之间必须是用__________(填“导体”或“绝缘体”)材料相隔。若将带电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金属箔就会张开,是因为两个金属箔片带______(填“同种”或“异种”)电荷,互相____________(填“吸引”或“排斥”)。 【答案】绝缘体;同种;排斥 通关秘籍: 1. 导体和绝缘体没有绝对的界限,在条件变化时,绝缘体也可以变成导体。如纯净水是绝缘体,而含有杂质的水就变成了导体。 2. 导体中存在着大量能够自由移动的电子,容易导电;绝缘体中几乎没有自由电子,不容易导电,但可以带电。 课堂练习 1. 将带正电的玻璃棒靠近泡沫球,出现如图所示的情形。若改用带负电的橡胶棒靠近这个泡沫球,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A. 若互相吸引,则泡沫球带正电 B. 若互相吸引,则泡沫球不带电 C. 若互相排斥,则泡沫球带正电 D. 若互相排斥,则泡沫球不带电 【答案】B 2. 如图所示,轻质棒M放在绝缘支架上,与毛皮摩擦后带负电的绝缘棒L靠近M的A端时,A端被L吸引,则( ) A. M一定带负电 B. M一定带正电 C. 摩擦时,L失去电子 D. 摩擦时,L得到电子 【答案】D 3.如图所示,粒子a由粒子b、c构成,各粒子的带电情况如下表,则b是( ) A. 质子 B. 原子 C. 电子 D. 原子核 【答案】A 本节课结束,谢谢大家!!!布置作业 完成对应的同步练习板书设计教学反思15.1 两种电荷 同步精品试题(含解析)一、单选题1.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接触已经带电的验电器的金属球,发现验电器的金属箔张角变小,这说明验电器原来( )A.带负电 B.带正电 C.不带电 D.不能确定【答案】A【知识点】验电器的原理及使用【解析】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接触已经带电的验电器,验电器的张角变小,说明验电器原来带负电,与带正电的玻璃棒接触,中和掉一部分电荷,所以张角变小了,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2.图中标出了制成铅笔的几种材料,通常条件下属于绝缘体的是( )A.木材、橡皮 B.石墨、金属 C.木材、金屑 D.石墨、橡皮【答案】A【知识点】导体与绝缘体【解析】木材,橡皮是绝缘体;石墨、金属是导体。故答案为:A。3.如图所示,把一束丝线一端扎紧,用干燥的手从上向下捋几下,发现丝线张开了。这是因为( )A.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B.异种电荷相互排斥C.分子之间存在斥力 D.摩擦创造了电荷【答案】A【知识点】两种电荷;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解析】ABC.用手上向下捋塑料绳时,由于摩擦起电而使塑料绳带上同种电荷,由于同种电荷相互排斥从而使细丝张开,A符合题意,BC不符合题意;D.丝线带电是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荷的转移,并不是创造了电荷,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4.下列物品中属于导体的是( )A.干木头 B.硬币 C.塑料杯 D.柴油【答案】B【知识点】导体与绝缘体【解析】ACD.干木头、塑料杯和柴油都不容易导电,属于绝缘体,ACD不符合题意;B.硬币容易导电,属于导体,B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5.用绝缘细线分别悬挂甲和乙两个泡沫塑料小球,使两个小球带电后(球上标注的是所带电荷种类).会出现的情形是图中的( )A. B.C. D.【答案】C【知识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解析】AC.图中两个塑料小球均带负电荷,同种电荷应该相互排斥,C符合题意,A不符合题意;B.图中两个塑料小球带异种电荷,异种电荷应该相互吸引,而图中两球相互排斥,B不符合题意;D.图中两个塑料小球均带正电荷,同种电荷应该相互排斥,而图中两球相互吸引,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6.秋天天气干燥,用塑料梳子梳头,头发会随着梳子飘起来,而且头发会变得蓬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梳头后,梳子带电而头发不带电B.头发会随着梳子飘起来,是因为头发和梳子带同种电荷C.梳子与头发摩擦的过程中,创造了电荷D.梳头后变得蓬松,是因为头发带上了同种电荷【答案】D【知识点】两种电荷;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解析】用塑料梳子梳头发时,塑料梳子与头发相互摩擦,发生了电荷的转移,从而使梳子和头发分别带上异种电荷而互相吸引,所以随着梳子飘起来;头发带上同种电荷而互相排斥,所以头发越梳越蓬松,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7.甲、乙、丙三个轻质小球,已知甲带正电。甲和乙互相吸引,丙和甲互相排斥,则( )A.乙一定带正电,丙可能带负电 B.乙可能不带电,丙一定带负电C.乙可能不带电,丙一定带正电 D.乙一定不带电,丙可能带正电【答案】C【知识点】物体带电情况的判断【解析】甲带正电,甲乙相互吸引,带电体吸引不带电体,乙可能不带电,异种电荷相互吸引,乙可能带负电;同种电荷相互排斥,丙和甲相互排斥,说明丙一定带正电。故答案为:C。8.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A带负电。 如图甲,用橡胶棒A接触不带电的验电器的金属球B时,验电器的金属箔张开;如图乙,让橡胶棒A靠近(不接触)不带电的验电器的金属球B,验电器的金属箔也会张开。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毛皮与橡胶棒相比,毛皮的原子核对电子的束缚能力强B.图甲中,金属箔张开是因为异种电荷相互排斥C.图乙中,橡胶棒靠近金属球B时,橡胶棒A所带电荷量减小D.图乙中,金属球B上的一部分电子转移到金属箔上【答案】D【知识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验电器的原理及使用【解析】A.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原子核对电子的束缚能力强,物体得到电子带负电。橡胶棒A带负电,说明橡胶棒得到电子,即橡胶棒的原子核对电子的束缚能力强,A不符合题意;B.验电器的工作原理是同种电荷相互排斥,B不符合题意;C.橡胶棒A没有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B,所以橡胶棒A所带电荷量不变,C不符合题意;D.橡胶棒A带负电,接近金属球B上,B上的自由电子被排斥而远离,转移到金属箔上,D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9.如图所示,当一个带负电的物体甲靠近置于绝缘支架上不带电的金属导体乙时,乙的a端带正电,b端带负电。发生上述现象的原因:金属导体中存在大量可移动的自由电子,电子带负电,自由电子受到物体甲所带电荷的排斥作用,移动到导体乙的另一端。若将图中的物体甲换成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导体乙的a、b两端都不带电 B.导体乙的a、b两端都带正电C.导体乙的a端带正电、b端带负电 D.导体乙的a端带负电、b端带正电【答案】D【知识点】两种电荷;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解析】若将图中的物体甲换成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该玻璃棒带正电,因异种电荷相互吸引,所以乙中自由电子会受到带正电的物体的吸引,移动到导体乙的a端,使a端带负电,而b端因失去电子而带正电,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10.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接触验电器A,A箔片张开,验电器B不带电,再用带绝缘柄的金属导体棒连接A、B,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接触后,A的箔片带正电,B的箔片带负电B.连接的瞬间正电荷从A向B移动C.金属杆中瞬间电荷移动的方向是从B到AD.接触后B验电器箔片张开,A验电器箔片闭合【答案】C【知识点】两种电荷;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验电器的原理及使用【解析】A.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接触验电器A后,验电器A会带正电,用带绝缘柄的金属导体棒连接A、B,原先不带电的验电器B会与A带同种电荷即正电,A不符合题意;BC.A带正电,B不带电,A由于缺电子会从B上夺得电子,所以B验电器上的自由电子向验电器A上转移,正电荷没有发生移动,B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D.接触后B的金属箔片带同种电荷会互相排斥而张开,A验电器由于得到B的电子其正电荷量减少,但俩金属箔片依然带同种电荷会互相排斥而张开,但张角比连接前小,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二、填空题11.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因失去电子带 电荷。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仪器——验电器的工作原理是同种电荷相互 。【答案】正;排斥【知识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验电器的原理及使用【解析】摩擦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电子在物体间的转移,电子带负电,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因失去电子带正电。验电器的工作原理是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当带电体接触验电器时,它的两个金属箔片因带上同种电荷相互排斥而张开。12.如图所示是物理老师演示的“静电章鱼”的精彩实验,上方是与毛皮摩擦过的细塑料丝,下方是与毛皮摩擦过的PVC塑料管,张开的细塑料丝被一种神奇的力量悬在了空中。用 物理知识能解释“悬空”现象。若PVC塑料管带上负电,则细塑料丝带上 电。【答案】同种电荷相互排斥;负【知识点】两种电荷;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解析】上方是与毛皮摩擦过的细塑料丝,塑料丝带上了电荷,下方是与毛皮摩擦过的PVC塑料管,PVC塑料管也带上了电荷,此时悬空,说明是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由于塑料丝和PVC塑料管带了同种电荷,PVC塑料管带上负电,则细塑料丝带上负电。13.如图所示,将玻璃板放在两本书之上,下方放一些小纸屑,用丝绸在玻璃板上反复摩擦,小纸屑就会上下飞舞、跳跃不停。这是因为摩擦后的玻璃板能 小纸屑,小纸屑与玻璃板接触后,带上同种电荷,又互相排斥。这一实验,适宜在 (选填“干燥”或“潮湿”)环境下进行。【答案】吸引;干燥【知识点】物体带电情况的判断【解析】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用丝绸在玻璃板上摩擦,玻璃板因摩擦而带上了电荷,能吸引轻小物体,所以能吸引小纸屑。小纸屑与玻璃板接触后,由于玻璃板上的电荷转移到纸屑上,纸屑由于带上与玻璃板相同的电荷,而相互排斥,从而很快离开玻璃板;摩擦起电现象适宜在干燥的环境下进行。14.四个悬挂着的轻质塑料球相互作用情况如图所示,已知A带负电,那么B的带电情况是 (选填“一定不带电”、“一定带正电”或者“不带电或带正电”);如果将A球和D球靠近,则它们会相互 (选填“吸引”或“排斥”)。【答案】一定带正电;吸引【知识点】物体带电情况的判断【解析】已知A带负电,由图可知,AB相互吸引,由于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带电体会吸引轻小物体,所以B可能带正电,也可能不带电;又因为BC相互排斥,说明BC一定带同种电荷,则说明B球一定带正电,因此C球也一定带正电;CD相互排斥,说明CD带同种电荷,则D球一定带正电。如果将A球和D球靠近,则它们因带异种电荷会相互吸引。15.如图所示,用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和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进行实验,将两个带电棒相互靠近,相互吸引的是图 ,(选填“甲”、“乙”或“丙”);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是因为玻璃棒的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较 (选填“强”或“弱”),在摩擦过程中容易 (选填“得到”或“失去”)电子。【答案】丙;弱;失去【知识点】两种电荷;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解析】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和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时相互吸引,丙图中玻璃棒与橡胶棒带异种电荷,会相互吸引。丝绸摩擦玻璃棒时,玻璃棒的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较弱,容易失去电子带正电,丝绸的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较强,容易得到电子带负电。三、科普阅读题16.“口罩心脏”——熔喷无纺布医用口罩至少包含3层无纺布,其中位于中层的熔喷无纺布,是口罩能够实现过滤功能的核心“心脏”,它具有出众的吸附和过滤能力。熔喷布使用的是熔融态的聚合物(比如聚丙烯),在高压的作用下熔融态的聚合物从具有很多细小喷口的模具中喷出来。如图1所示,熔喷法织造布的生产流程一般是由聚合物溶入、熔融排出、过滤计量、喷丝成网、卷取、辊压、施加静电荷的驻极等一系列操作组成,成为最终的熔喷布成品。如图2所示,熔喷布空隙这么大,怎么过滤环境中尺寸约为100纳米的新冠病毒呢?病毒无法独立存在,其传播途径主要有分泌物和打喷嚏的飞沫,飞沫的大小在5微米左右,这是其一。其二,熔喷布生产工艺中有一步是“驻极处理”,使聚丙烯网状静电纤维带上足够量的电荷。当含有病毒的飞沫靠近熔喷布后,就会被静电吸附在熔喷布表面,无法透过。“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后,中国制造,携手抗疫,共克时艰。例如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前,国内熔喷无纺布的需求较小,全国年产能为5.35万吨。为了填补口罩市场供应缺口,我国某石化企业的一个生产基地迅速建设了2条熔喷布生产线,每天可生产6吨医用平面口罩熔喷布。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请根据文章内容及图中的信息判断,医用熔喷布纤维直径的范围大约是______。A.0.5cm~10cm B.0.5mm~10mmC.0.5μm~10μm D.0.5nm~10nm(2)医用口罩的“心脏”就是熔喷布,它是口罩中间的过滤层,由聚丙烯制造而成,是一种 纤维,从而可以吸附飞法阻挡病毒。(3)当含有病毒的飞沫靠近熔喷布后,由于带电体具有 的性质会被吸附在表面。让病毒无法透过,下列选项用到的原理与“驻极处理”后的熔喷布能够吸附飞沫原理相同的是 。A.拍打脏衣服除灰尘B.静电式空气净化器除灰尘C.扫地机器人吸灰尘D.利用声波清理手机扬声器的灰尘(4)西晋张华记述了梳子、丝绸摩擦起电引起的放电发声现象:“今人梳头,脱著衣时,有随梳、解结有光者,亦有咤声”。“随梳”是指(头发)随着梳子(飘起),“随梳”是因为梳子与头发摩擦,梳子和头发带上 电荷(选填“同种”或“异种”)而相互 (选填“吸引”或“排斥”)。【答案】(1)C(2)静电(3)吸引轻小物体;B(4)异种;吸引【知识点】两种电荷;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解析】(1)由图2可知,图中医用熔喷布纤维直径中,较粗的直径在3个比例尺左右,即3×3μm=9μm左右;较细的直径大于为比例尺的三分之一左右,即 ×3μm =1μm左右,C 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2)根据题意可知,熔喷布生产工艺中有一步是“驻极处理”,使聚丙烯网状静电纤维带上足够量的电荷。当含有病毒的飞沫靠近熔喷布后,就会被静电吸附在熔喷布表面,无法透过。医用口罩的“心脏”就是熔喷布,它是口罩中间的过滤层,由聚丙烯制造而成,是一种静电纤维。(3)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当含有病毒的飞沫靠近熔喷布后,由于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会被吸附在表面,让病毒无法透过:A.拍打脏衣服除灰尘,利用的是惯性,A不符合题意;B.静电式空气净化器除灰尘,利用的是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B符合题意;C.扫地机器人吸灰尘,利用的是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C不符合题意;D.利用声波清理手机扬声器的灰尘,利用的是声音能传递能量,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4)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随梳”是指(头发)随着梳子(飘起),“随梳”是因为梳子与头发摩擦带上异种电荷,而相互吸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15.1生活中“摩擦起电”现象.wmv 15.1电荷间的相互作用.mp4 15.1验电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mp4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册 15.1 两种电荷 同步教案.docx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册 15.1 两种电荷 同步精品试题学生卷(含答案).docx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册 15.1 两种电荷 同步精品试题教师卷(含解析).docx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册 15.1 两种电荷 同步课件.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