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教案课 题 第 四 单元第 1 课《 守护生命 》 总(1)课时主备人 使用人 授课 日期 2023 年 月 日背景 分析 “守护生命”,通过话题讨论的方式切入,引导学生认识到我们守护生命面要爱护身体,关注生理需要和身体健康;另一方面要养护精神,过充盈的精神生活,满足生命的精神需求。学习 目标 1.了解爱护身体和养护精神的一些基本常识 2.学会珍视生命的一些具体做法,掌握基本的自救自护方法 3.培养健康生活意识,树立珍视生命、维护健康的积极情感;追求真、善、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扬民族精神的爱国情怀学习 重点 掌握一些自救自护的常识和方法,提高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教学 难点 守护精神更需要关注精神的养护教学 准备 U盘 学生预习本节内容,收集相关材料教学 评价 在教学中正确把握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坚持先学后教、学教互助的教学程序,积极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而自主学习、学教互动又主要是指向教学目标,围绕重点内容开展观察生活、思考问题的探索活动。从而让学生在活动中领悟道理,培养情感。教与学活动过程 个性修改一、导入新课 20世纪,一个独特的生命以其勇敢的方式震撼了世界,她——海伦·凯勒,一个生活在黑暗中却又给人类带来光明的女性。这么一个生活在盲聋世界里的人,竟然毕业于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学院,并用生命的全部力量到处奔走,为残疾人造福,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20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海伦接受了生命的挑战,用爱心去拥抱世界,以惊人的毅力面对困境,终于在黑暗中找到了人生的光明,最后又把慈爱的双手伸向全世界。海伦·凯勒在代表作《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以一个盲人的身份想象如果自己能够有三天的时间看到世界,将会去做哪些事包括去看看帮助过自己和爱着自己的人,以及去感受自然,品味世界! 生命不可能十全十美。海伦·凯勒虽然生活在黑暗中,但是她没有放弃生命,依然肯定自己的生命,悦纳自己的生命。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最终赢得了世人的尊重,同时还为其他残疾人造福。因此,当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胁时,不放弃生的希望,在肯定自己生命的同时,还要悦纳其他的生命。 读了海伦·凯勒的故事,你对守护生命有什么认识?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爱护身体 (一)守护生命首先要关注自己的身体 活动一:展示关于爱护身体的名言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孝经·开宗明义》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毛泽东 忽略健康的人,就是等于在与自己的生命开玩笑。——陶行知 健康是对于自己的义务,也是对于社会的义务。——富兰克林 谈一谈: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你是怎样对待自己的身体的?举例说明。 教师总结:守护生命首先要关注自己的身体。关心身体的状况,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一种对生命负责任的态度。 (二)守护生命要关注自己的内在感受 活动二:阅读与思考 展示材料:有关资料显示,近40年来美国青少年自杀的比例增加了4倍。资料还显示,在美国,每年死于自杀的人比被谋杀的人多。在年龄为15-24岁的美国青少年中,自杀是导致死亡的第三大原因,仅次于意外及恶性肿瘤。在加拿大,自杀是导致青少年死亡的第二大原因。 (来源:中国新闻网) 提问: 1.造成青少年轻生的原因有哪些? 2.你想对那些不珍视自己生命的青少年说些什么? 教师总结:随着年龄增长、心智发育,我们更加关注自己的内在感受。当某些内心需要,如爱、被承认、被接纳、尊严、自由等得不到满足时,有的人经不起一时的挫折,容易做出过激的行为,甚至伤害自己的身体。 (三)守护生命要提高安全意识 活动三:讨论与分享 事例一:2022年8月9日下午,三名初中生未经学校许可,私自进入学校职工篮球场打篮球。打球过程中,篮球卡在篮板与篮筐夹缝中。三人没有报告老师,就将球场边上的桌子搬到篮球架下去取被卡的篮球。拿到球后,三人无视安全,站在桌子上模仿NBA球员把手吊在篮筐上扣篮,并在扣篮过程中吊在篮筐上悬空摇晃身体。此时意外发生,篮球架倒塌并砸中其中一名初中生,导致该初中生死亡。 事例二:2022年7月21日,文昌市的昆联水库发生一起溺亡事故,一名14岁女生不慎落水,另一名19岁男生不会游泳,但仍奋不顾身去救人,最后女生被救起,男生却永远失去了生命。 提问:分析一下事例,说说我们怎样做到爱护自己,保护自己? 活动四:展开课堂调查,展示问题 如果外出旅游,入住外地的宾馆,你经常做的第一件事是: A.整理行装 B.躺下休息 C.查看房间的逃生路线 D.与室友聊天 统计学生的选择,并提问学生正确的做法是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做。 教师总结:在生活中,我们会面对一些客观存在的、非人力可抗拒的自然灾害,或一些人为灾难。我们需要增强安全意识、自我保护意识,提高安全防范能力,掌握一些基本的自救自护方法。 目标导学二:养护精神 (一)守护生命需要关注并养护我们的精神 活动五:探究与分享 (教材P102-103) 思考: 1.在集中营里,女画家费利德为什么要教孩子们画花卉、人物和窗外的风景? 2.人们为什么将这些儿童的绘画作品称为“人类文化皇冠上的钻石”? 提示: 1.因为在她看来,保护人类内心纯真、善良和美好的世界,保存人的创造欲望和想象力是最自然和最重要的事情。她想引导孩子们的心灵走出集中营,追寻外面美好的世界。 2.因为在集中营恶劣的现实条件下,她坚持让这些孩子们的精神生活在一个正常的世界里,虽然身体被囚禁,但精神还是健康和自由的,因而人们将这些儿童的绘画作品称为“人类文化皇冠上的钻石”。 教师总结:我们每个人活着,除了要关注生理需要和身体健康,还要过精神生活,满足精神需求。 (二)精神发育与物质生活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关系 活动六:阅读与思考 展示材料: 材料一: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莫言童年时期虽然过着贫困的生活,但是他酷爱读书,他读过的书包括《封神演义》《三国演义》《水浒传》《儒林外史》《青春之歌》《破晓记》《三家巷》《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等。莫言在小学五年级时辍学,在农村劳动长达10年,主要从事农业活动:种高粱、种棉花、放牛、割草。在无书可看时,他甚至看《新华字典》,尤其喜欢字典里的生字。 材料二:有些中学生以拥有高档电子产品、名牌产品为荣,但是当遇到为有需要的人捐款捐物时,却认为与自己无关而漠视。 提问: 1.材料一中莫言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仍然坚持学习,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说明了什么? 2.材料二对我们养护精神世界有什么启示? 展示材料:小军和小芳看了莫言的经历后,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请你辨析下列观点。 小军:莫言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下仍然坚持学习,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可见我们的精神发育,不受物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制约。 小芳:我们现在的生存发展条件越来越好了,精神发育肯定越来越好。 教师总结:我们的精神发育,需要物质的支持,但不完全受物质生活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制约。 即使在物质贫乏、外部环境艰苦的情况下,只要我们守住自己的心灵,仍然可以看到真、善、美。相反,过度的物质追求、物质攀比,容易使我们丧失对真、善、美的体验,丢失精神世界的财富。 (三)在个人精神世界的充盈中发扬民族精神 守护精神家园,我们不能丢失优秀的民族文化,需要在个人精神世界的充盈中发扬民族精神。 三、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维护健康的重要性和要求,学会了自救自护,懂得了守护生命要关注并养护我们的精神。也许我们的理解还太感性,还不太成熟,有待完善。但不容置疑的是,我们一定要爱护生命,把握好生命中的每个阶段,积极进取、奋勇直前、充实人生。 3 板书设计课后 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