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作文人物素材:文天祥 课件(共22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届高考作文人物素材:文天祥 课件(共22张PPT)

资源简介

(共22张PPT)
人物素材——文天祥
高考作文专题
学习目标
1.走近人物,了解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
2.把握人物的基本情况
3.深入了解人物的生平经历
4.总结人物的相关关键词
5.背诵和记忆相关人物素材
人物简介
文天祥(1236年-1283年),初名云孙,字宋瑞,又字履善。自号浮休道人、文山。江南西路吉州庐陵县人,南宋末年政治家、文学家 ,民族英雄 ,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
文天祥多有忠愤慷慨之文,其诗风至德祐年间后一变,气势豪放,允称诗史。文天祥的著作经后人整理,被辑为《文山先生全集》。
生平经历
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年),二十一岁的文天祥中进士第一,成为状元。一度掌理军器监兼权直学士院,因直言斥责宦官董宋臣,讥讽权相贾似道而遭到贬斥,数度沉浮,在三十七岁时自请致仕。德祐元年(1275年),元军南下攻宋,文天祥散尽家财,招募士卒勤王,被任命为浙西、江东制置使兼知平江府。在援救常州时,因内部失和而退守余杭。随后升任右丞相兼枢密使,奉命与元军议和,因面斥元主帅伯颜被拘留,于押解北上途中逃归。不久后在福州参与拥立益王赵昰为帝,又自赴南剑州聚兵抗元。
景炎二年(1277年)再攻江西,终因势孤力单败退广东。祥兴元年(1278年)卫王赵昺继位后,拜少保,封信国公。后在五坡岭被俘,押至元大都,被囚三年,屡经威逼利诱,仍誓死不屈。元至元十九年十二月(1283年1月),文天祥从容就义,终年四十七岁。明代时追赐谥号“忠烈” 。
人物成就
文天祥于开庆元年任签书宁海军节度判官。时元军攻鄂州,宦官董宋臣主张迁都避兵。文天祥上书宋廷,建策建方镇分地防守,从民兵中选精兵,破格选用将帅。并请除杀动摇民心的董宋臣,未被采纳,辞官回乡。德祐元年,元军沿长江东下,宋守将多降。文天祥罄家财为军资,招勤王兵至5万人,入卫临安。他上书建议分全国为四镇,集中财力、军力抗元。旋为浙西、江东制置使兼知平江府。遣将援常州,因淮将张全见危不救而败,退守余杭。
德祐二年力请同浙西制置副使兼知平江府张世杰率京师军民20余万,与元军背城一战,宋廷不许。后一度被元廷扣押,北上途中逃至温州。五月,在福州与张世杰、礼部侍郎陆秀夫、右丞相陈宜中等拥立益王赵昰为帝。建策取海道北复江浙,为陈宜中所阻,遂赴南剑州聚兵抗元。十一月,进军江西失败。景炎二年五月,在各地抗元义军和人民支持下,再攻江西,于雩都击败元军,收复兴国及赣州、吉州的属县,终因势孤力单,败退广东,于祥兴元年十二月在五坡岭被俘。
人物成就
文天祥前期诗歌约有三百余首,因为受生活环境的影响,所以这一时期大部分都是酬唱赠答与抒怀言志之作,这时候的诗歌在艺术及思想深度上虽不及他后期的创作,但是也不乏有一些脍炙人口的作品。这一时期文天祥被元兵囚禁,但他忠贞之心并未减少,创作量也很大,这一时期他的诗风主要是效法杜甫,以诗纪时事,以诗纪所遭。
文天祥的诗歌大多直抒胸臆,能够以通俗易懂、口语化的语言表达出深刻的感情,是诗歌极富表现力。如《纪事》这几首诗,用特别常见的口语化语言将面临敌人的威逼利诱与压迫依然能够慷慨从容,严词相待,终不辱使命的爱国主义形象刻画的生动形象。以这种外表平易晓畅,意蕴却深刻绵延的语言,不但显示出他对于平时生活的认真观察,同时还显示出他语言运用能力的精通。
人物成就
经典名句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以身殉道不苟生,道也光明照千古。
横槊题诗,登楼作赋,万事空中雪。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 是气所磅礴,凛冽万古存。
但令身未死,随力报乾坤。
骂贼睢阳,爱君许远,留取声名万古香。
从文天祥的人生经历来看,我们能够捕捉到哪些关键词?
1.才华横溢
2.德才兼备
3.高风亮节
4.忠心耿耿
5.慷慨就义
6.忠君爱国
7.浩然正气
8.民族英雄
9.舍生取义
10.废寝忘食
11.家国情怀
12责任担当
作文素材
才华横溢
他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自幼深受儒家传统的影响,遍读四书五经。孩童时代,他看到祠堂中供奉的先贤画像,心里十分仰慕,情不自禁地感叹道:“大丈夫当如是。”文天祥年少有为,20岁就高中进士。在参加殿试时,他文思泉涌、洋洋洒洒写了一篇万言书。宋理宗读罢,对其赞不绝口,当即钦点他为状元。
文天祥德才兼备,有爱国诗歌传世,辞、意皆优。他秉承孔孟之道,恪守君子之德,忠贞之心久而弥励,浩然正气可与日月争光。
作文素材
德才兼备
文天祥德才兼备,弱冠之年便金榜题名。那时的南宋,外有强敌虎视,内有奸臣弄权,已是风雨飘摇。如他一般的忠贞之士皆被排挤,壮志难酬。德祐年间,元军大举南下,临安告急,群臣四散奔逃。文天祥接到勤王诏书,悲愤不已,果断地散尽家财,充作军饷,迅速聚集起一支义军。他的好友闻讯赶来劝阻,直言此举无异于以卵击石,希望他打消这个念头。文天祥却毅然决然地奔赴临安。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从饱读经典的书生,到千里勤王的将领,报国二字,早已融入他的骨血。他此去已做好以身殉国的准备,惟愿天下忠臣义士都能奋起报国,上保江山,下护黎民。
作文素材
高风亮节
他德祐年间,元军大举南下,临安告急。文天祥奉诏率义军勤王,无奈元军战力强劲、势如破竹,仓促应战的宋军节节败退,就连文天祥也被元军俘获,押送至大都。忽必烈下令厚待这位“状元宰相”,多次派人前来游说,希望能劝服他归降元朝。不料文天祥词色锋利、大义凛然,将劝降者一一骂退。他在牢狱中三年不见天日,忽必烈最后一次召见时,他坦然求死,慷慨赴义。至此,南宋最后一缕忠魂消散。
武力可以摧毁肉体,但不能撼动信仰。文天祥虽死,但他的精神和气节却千古长存。是非成败转头空,幸而丹心不老,时至今日仍能照亮他热爱的大好河山。
作文素材
忠心耿耿
元世祖忽必烈多次搜求有才能的南宋官员,降臣王积翁说:“南人中没有比得上文天祥的。”忽必烈于是派王积翁去传达圣旨,
文天祥说:“国家亡了,我只能以死报国。倘若因为宽赦,能以道士回归故乡,他日以世俗之外的身份作为顾问,还可以。假如立即给以高官,不仅亡国的大夫不可以此求生存,而且把自己平生的全部抱负抛弃,那么任用我有什么用呢?”
作文素材
慷慨就义
文天祥兵败被俘,坐了三年土牢,南宋已经降元的皇帝去劝他投降,被他斥责,严辞拒绝。他已经超越了对皇帝的忠诚,上升到对国家民族的忠诚。
元世祖忽必烈亲自来劝降,许以丞相之职,他毫不动摇,反而斩钉截铁地说:“唯有以死报国,我一无所求。”后来文天祥面向南方慷慨就义了,给世人留下一首撼人心弦的《正气歌》。他的妻子欧阳氏说:“我夫不负国,我不负我夫。”然后自刎而亡。
作文素材
忠君爱国
文天祥被押至潮阳,见张弘范时,不肯行跪拜之礼,张弘范以客礼接见,同文天祥一起入崖山,要他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说:“我不能保卫父母,还教别人叛离父母,可以吗?”因多次强迫索要书信,文天祥最后创作了《过零丁洋》,诗尾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降将张弘范看后,笑着将其收藏。
崖山海战后,宋朝彻底灭亡,元军置宴犒军,张弘范说:“丞相的忠心孝义都尽到了,若能改变心意,像侍奉宋朝那样侍奉皇上,不失宰相之位。”文天祥含泪说:“国家沦亡却不能补救,作为臣子,死有余罪,怎敢怀有二心苟且偷生呢?”张弘范感其仁义,派人护送文天祥到京师。
作文素材
浩然正气
他感动苍天,连地名都来帮忙,让他的惶恐和零丁都融入了草木山川。
他感动世人不只因为他对故国故土故民的无限依恋,还因为他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矢志不渝,毫不世俗和功利的不识时务,以及视死如归的浩然气概。一个忠臣孤子的泣血残红,谱写成一首人间绝响的正气歌。
作文素材
民族英雄
国家危亡时,他毅然在家乡招集义军,坚决抵抗元兵的入侵。他不幸被俘,在拘囚中,大义凛然,终以不屈被害。
他的坚贞的民族气节和顽强的战斗精神是人民的楷模。他的慷慨激昂,苍凉悲壮,具有强烈的民族责任感,“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他的写照。
作文素材
舍生取义
宋恭帝投降后,他没有跟着投降,而是坚持“君降臣不降”。社稷为重、君为轻,他绝不能以忠君的行动去改变他忠于国家的信念。他忠于国家的方式是决然壮烈的,是不容侵犯的。
他在牢狱中三年不见天日,忽必烈最后一次召见时,他坦然求死,慷慨赴义。至此,南宋最后一缕忠魂消散。他为了国家,舍弃了自己,即使骨肉难圆。他的铮铮傲骨,历久不衰,弘扬了民族的正气。
作文素材
废寝忘食
文天祥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自幼深受儒家传统的影响,遍读四书五经。孩童时代,他看到祠堂中供奉的先贤画像,心里十分仰慕,情不自禁地感叹道:“大丈夫当如是。”
他嗜书如命,只要书本在手,就废寝忘食,经常是一盏孤灯,通宵苦读。天色微明之时,他又站在屋檐下细读蝇头小字。他的学问十分渊博,对经史、诸子百家无不精研,甚至天文、地理、中医、占卜之书也广泛涉猎。他还有买书的爱好,有时没有钱,即使把身上的衣服当掉,也要把书买下。
作文素材
家国情怀
历史的天空里,家国情怀的光芒熠熠生辉;时间的长河中,家国情怀的源流绵绵不断。中华儿女的家国心、民族魂,浸润在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慷慨悲歌里,镌刻在于谦“—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的坚贞风骨里,回荡在江姐“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的铮铮誓言里。
每每民族危急、国家苦难,都有丹心如铁捍卫家国,都有丹心如光拨云见日。黄河为凭、长江作证,我们正在肩负五千年文明走向复兴的责任,我们必将创造新时代中国波澜壮阔的未来。
作文素材
责任担当
文天祥为国“不指南方不肯休”,高昂着不屈的头颅,为国担当着忠诚者最为基本的责任。谭嗣同敢于担当振兴国家之重任,愿做变法牺牲第一人。
是什么使他们获得盛名流芳百世呢 是那勇于担当的精神。祖国危难之时,他们置个人生死于不顾,勇敢地担当自己应尽的责任,纵使他们会失败,会死去,但他们勇于担当的精神,已注定了他们的胜利,他们的精神不会消亡,定会随着万千敢于为国担当的人而流于后世。
感谢聆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