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三语文主题读写素材187倾听理性声音,感受别样收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届高三语文主题读写素材187倾听理性声音,感受别样收获

资源简介

2024届高三语文主题读写素材
(第187期)
主题:倾听理性声音,感受别样收获
【作文指导】
【文题在线】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国家兴盛之时,你居安思危,大胆谏言;国事艰难之时,你多方奔走,大声疾呼;他人众口一词之时,你深入思考,独出机杼……理性的声音,源自担当,始于求索,成于艰辛,利在千秋。
《当代中学生》杂志“思维”栏目举行“倾听理性声音,感受别样收获”的主题征文活动。 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说说你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佳作赏析】
倾听理性声音,感受别样收获
当代社会充满了各种声音,有喧嚣的呐喊,也有深思熟虑的理性。在国家兴盛之时,我们需要居安思危,大胆谏言;在国事艰难之时,我们需要多方奔走,大声疾呼;当他人众口一词之时,我们需要深入思考,独出机杼。这些理性的声音是源自担当、始于求索、成于艰辛,它们具有千秋利益。
对我而言,《当代中学生》杂志“思维”栏目举办的“倾听理性声音,感受别样收获”的主题征文活动给予了我许多启示和思考。作为一名中学生,我意识到自己应该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并发表自己的理性观点。
首先,在国家兴盛之时,居安思危非常重要。作为未来国家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不能只沉浸在现实生活中的舒适区里。相反地,我们应该保持警惕并关注国家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只有通过深入研究和思考,我们才能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和谏言,为国家的长远发展贡献力量。
其次,在国事艰难之时,我们应该大声疾呼。社会问题和困难时常存在,这需要我们敢于站出来,为弱势群体发声。作为中学生,我们可以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关注公益事业等方式表达自己的关切和呼吁。当我们用理性的声音呼唤公平正义时,或许能够引起更多人的共鸣,并推动社会进步。
最后,在他人众口一词之时,深入思考是必不可少的。媒体时代给予了我们丰富的信息资源,但同时也带来了信息泛滥和传播失真等问题。面对众说纷纭的声音,我们不能盲从他人观点,而应该保持独立思考能力。通过深入思考并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在知识更新迅速的今天更加重要。
参与“倾听理性声音,感受别样收获”的主题征文活动让我明白到理性是一种宝贵品质。只有具备理性思维,才能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保持清醒头脑,做出明智的判断和决策。同时,通过参与社会事务并发表自己的理性观点,我们也能够为国家和社会的进步贡献力量。
总而言之,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倾听理性声音给予我别样收获。我将继续努力培养自己的理性思维能力,并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用我的声音传递真理和正义。相信在共同努力下,我们可以为国家兴盛、社会进步做出更大贡献。
【阅读拓展】
(一)鸟的自由
  我问朋友,你为什么不养一只鸟?
  回答五花八门。比如没时间、怕养不活、鸟叫让人心烦,就是没人说:“鸟不应该关进笼子,鸟需要自由。”倒是有人提到自由,他说:“养鸟太绑了,我需要自由。”
  鸟在天上飞,鱼在水中游,人在地上走,是一幅和谐的自然图画。当然,也有甘愿被笼养的鸟,放它也不飞,有的飞出不远又飞了回来。人们就感叹,鸟和人处出感情了。其实,这是人类自作多情,人类总爱按自己的思维去解读一只鸟。有位女作家写鹩哥,说那鸟很会说话,成了母亲的精神慰藉,后来母亲去世,鹩哥就不吃不喝,几天后也死了。文章很煽情,好像鸟通人性了。但我读后心里别扭,我倒认为,那是她剥夺了鸟的自由,又从精神上摧残了它。
  我所接触并喜欢过的鸟,屈指可数。小学有一篇介绍翠鸟的课文,那翠鸟太漂亮了,小巧的身子,长喙,鲜艳的羽毛,仿佛天外之物,我做梦都想把它捧在手心。就在那年暑假,我真的在滦河见到了翠鸟,它站在一块礁石上,就像那篇课文的插图。我都快窒息了,不错眼珠地看著,唯恐是幻觉,直到它发觉不妙飞走,我才蹦起来惊呼:“语文书上的鸟,语文书上的鸟……”
  或许,人类嫉妒鸟会飞,才会去捕鸟,养在笼子里?嫉妒总会打着喜爱的幌子,如同喜爱最容易转化成嫉妒。我觉得养鸟便是。
  地震那年,舅舅在稻田发现一只低飞的水鸟,他一锹拍过去,砍伤了水鸟的翅膀。水鸟折戟沉沙,成为我的掌上之宠,也减轻了我震灾中的恐慌和悲凉。我把水鸟拴在防震棚的木头柱子上,每天观察、关心它的伤口。尤其当舅舅告诉我,那水鸟在他一锹拍过去之前,翅膀其实已经受伤了,这更让我舒心,我就不会因为和鸟有了感情而埋怨舅舅了。但几天后,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那水鸟丢了,去向、生死皆不明,那条脏兮兮的线绳还拴在柱子上。
  有一种鸟叫“春暖儿”,身似麻雀,但头上和脖颈有彩羽点缀。“春暖儿”胆小,喜欢在低矮的幼树栖身,比如一人多高、只有几根枝条的弱柳,它落在嫩弱的柳梢上,就像是被画上去的;有时,在低矮的桃树上,它和桃花并肩在枝头,像一张报春图。由于位置低、距离近,小孩子用弹弓一打一准,但被打中的“春暖儿”伤势都很重,几乎养不活了。“春暖儿”也不是常见的鸟,它和春天一起来,又和春天一起离开。
  常见的是燕子和麻雀。燕子被视为乡间的圣物,新奇的是,这种看法在小孩心中尤为根深蒂固。麻雀则被视为格杀勿论的坏鸟。养一只麻雀玩,成本最低,死了也不心疼。不过,没人肯为一只麻雀扎一个鸟笼,小孩子通常是用纳鞋底的线绳拴住鸟腿,“呜、呜”地轰它,麻雀就飞起来,但飞不高,飞高了就被线绳拽回来,如同一只风筝。一来二去,麻雀明白被戏弄了,轰也不飞了,只好把它往空中扔,让它靠惯性起飞,它才下意识地扇动翅膀,如同一个人被推进水里,先扑腾几下再说。有时不小心线绳脱手,麻雀就趁势飞掉了,看上去就像仓皇越狱的逃犯,还拖着长长的镣铐。
  有句话说,“天高任鸟飞”,其实是个伪命题。赫伯特·乔治·威尔斯的《世界简史》里说:“没有一种鸟的飞行高度能够超过5英里,有人曾用飞机把鸟和昆虫带到高空,但还远未到达如此高度时,它们就已经失去了知觉。”这也证明,我们通常对鸟的理解,与事实严重不符。
  德国人爱造鸟屋,遍布公园、树林,甚至自家的阳台。鸟屋是开放的,放着食物、水。待鸟如上宾,鸟来去自由,这种待遇,在中国只有燕子才有吧。燕子把巢筑在梁间、檐下,有人帮燕子筑巢,但燕子不住,它愿意自己劳动,因而更赢得尊重。麻雀专找房子现成的窟窿当窝,这就增添了崇尚勤劳的乡村人的反感。事实上,麻雀并非好逸恶劳,它们的巢穴只是为繁衍后代、哺育幼鸟准备的,成年的麻雀,都是露天栖息,比如树梢、草丛、电线上,甚至是下水道里。
  我曾在阳台遇到一只小鸟,它跳进花盆,啄食草籽,对藤椅上的我视而不见。第二天,它又来了。于是我刻意准备了小碟子,放了米粒、清水。第三天来,它啄了几下米粒,还优雅地喝了几口水。这令我欣喜不已。虽然,我们只有三日之缘,但这只小鸟帮我阐释了自然、和谐、尊重,更阐释了自由。我觉得,人与鸟,乃至人与人,关系就该如此。我希望,当我再问朋友,你为什么不养一只鸟?他会说:
  “鸟不应该关进笼子,鸟需要自由。”
(二)总有那风吹不散的温情
  傍晚,人来人往的马路旁,一对母女正在路边卖气球时,突然遭遇大风天气。气球在母亲手里被刮得乱飞,她极力保护着气球,不想让它们让风刮走。女儿也不过10岁左右的样子,看到母亲手里拽着气球被风吹得站不住脚,立刻跑过去紧紧抱住母亲,可惜因为风太大,最终气球还是被风刮走了,母女俩一起对着天空呆呆地看了好一会儿,这才转身去找地方避风……
  当我从手机中看到这段小视频时,忍不住因为小女孩极力抱住母亲的那个瞬间而落泪,因为风再大,也吹不散这世间的温情,而那没能被留住的气球,那母女对着天空发呆的片刻,又让我们看到普通人想要赚钱谋生的不容易。没有人知道她们为了卖出那些气球,已經在马路边站了多久……
  我家楼下就是公园,有个50岁左右的女人,常年在公园门口卖烧饼,她家的烧饼炉子比较矮,因为她在做烧饼时是坐在轮椅上的。听人说,她年轻时遭遇过一次车祸,左腿落下了残疾,平时拄着拐杖也能走路,但站久了就受不了,于是家人为她买了这辆轮椅。她做的烧饼层多,吃起来很酥脆,许多人都是她的老顾客。有时,我去买烧饼时,人多,大家排队时就闲聊,女人手里忙活着,却也会时不时搭上几句话,脸上总是挂着笑意。
  有一次,我问她,这样辛辛苦苦打烧饼,一个月能赚多少钱。她就笑了:“赚得不少,能有一千多块呢。”我不由就有些惊讶:一年四季,顶着酷暑严寒出来摆摊,原来只能赚这么一点儿。或许是看出了我的惊讶,她又说:“我身体不好,也找不到别的工作,打烧饼赚些钱,至少够我们一家人买菜了,我很知足呢!”
  又有一天,我下楼时,天黑透了。不知出了什么故障,公园门口的灯没有亮,卖烧饼的女人已经把摊位收拾好了,等着家人来接。我跟她聊着天,她忽然说:“我那口子来了!”当时四周黑漆漆的,我都看不清那些模糊的人影。没想到她说得很准,话音刚落,就看见她家男人骑着三轮车来了,动作熟练地往车上搬东西。我就笑了:“你的视力可真好!”她也笑了:“他离得老远,我就听出他的咳嗽声了!还有,俺家这老旧的三轮,也总是吱吱嘎嘎响个不停……”
  我曾经觉得女人很可怜,每天辛苦摆摊也赚不了多少钱。那天晚上,我却改变了这样的想法:对于他们来说,劳累一天之后的夫妻相聚,一起买菜回家做饭的温暖,都是难得的温情时光,抵得过岁月的风雨。
  或许,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理想世界,而现实生活却充满了各种不容易。如果说生活经历风吹雨打是一个必然的过程,只要有人愿意用心温暖着你、陪伴着你,不让你只身迎风雨,那就是世间最温柔的守候。
【阅读训练】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3题。
匆匆过客
路 遥
天阴了,灰暗的云层在头顶静静地凝聚着,空气里满含着潮湿。看来另一场大雪就要降临了——快到汽车站的时候,觉得脸上似乎已经落了一颗冰凉的雪粒。我的心情沉重了。明天就是春节呀!要是再下一场雪,班车一停,回家过节就根本不可能了。
候车室里已经人头攒动,乱得像一个集市。突然传来一个微弱而苍老的声音:“哪位同志行行好,给我买一张去桃县的票吧……”
只见旁边的一张椅子上蜷缩着一位老人——正是他在反复地念叨着。他蓬头垢面的,看来身体有病,面容十分苍老。不像是乞丐,因为我看见他手里捏着买车票的钱。这是一个盲人!
我瞅了一眼去桃县的售票口,正好!803次和802次的售票口紧挨着,并且车次牌上写着“增加两辆车”的字样。
先排哪个队呢?如果现在去给那个瞎眼老头排队买票,我自己的票十有八九买不上了。我将不得不垂头丧气地滚回单位。但如果我先给自己买票,那老头的票也把握不大了。
我来不及多想,很快站到了802次的队伍后面。
我终于把一张802次的车票拿到手了!我带着这个充实的收获,站在803次的队伍后面,我很愉快:我自己得到了满足并且开始加紧做一件崇高的事。
前面站着一个高大的青年,头发乱蓬蓬的,穿一条带条格的裤子,一双皮鞋的后跟闪着亮光,右脚在地板上有节奏地敲着锣鼓点。时髦青年!不看他的正面,光那后背就叫我反感。奇怪!他竟然能正经八百地站在这个队伍后面排队。要是售票员喊一声“票快完了,后面的人不要排队了”,他准会如狼似虎地扑过去。
我又发现这队伍的旁边还站着一位青年妇女。
当售票员宣布只剩一张票的时候,那青年妇女猛地把手抢先伸进了售票口。
那个男青年两只拳头紧捏着,用很难听的话斥责她。
“叔叔,求求你,不要打妈妈!”
他有点吃惊地盯着那个妇女旁边站着的胖胖的小姑娘,皱了一下眉头,随后,用一种极温柔的语调不连贯地说:“你……别怕!”
小伙子的腮帮子急速地抽动了几下,泪花子在眼里直转。他突然从上衣口袋里摸出了一张车票,递到青年妇女的面前。
“您不要奇怪,”他说,“我是买到了一张803次的车票,但这不是给自己买的。我第二次排队才准备给自己买一张。您带着孩子,待下去太不方便。我不走了,但请您替我在路上照料照料那个人。”他向后面的角落里努了努嘴,“那个瞎眼老头。”
我一下子被震惊得目瞪口呆!那青年妇女尖叫了一声,惊喜地喊叫着说:“呀,我这张票也是给他买的呀!”
那青年妇女说:“同志,我根本不是去桃县的!我本来是要买802次车票的。但看见那个老头太可怜了,我觉得有责任帮助他,我又怕给老头买不上票,就厚着脸皮插到您前面了。快要进站了,您赶快和那老头上车去吧!”
只见那个男青年神色庄严地从她手里接过车票,掏出车票钱放到了青年妇女的手里;然后弯下腰,小心翼翼地在那个小女孩的脸蛋上亲了一下,便转身走了。
我猛地迈着难以抑制的激动步伐,走到了那位青年妇女面前,掏出车票,对她说:“你要802次的票吗?我有事不能走了,退票。”她惊喜地一边掏钱,一边说:“真运气!太谢谢您啦!”
我接过钱,把帽檐往下拉了拉,默默地走过拥挤的人群,出了候车室。
外面已经变成一片银白的世界。飞舞着的雪花打着旋儿,纷纷扬扬地飘落着。街道上一片寂静。我踏上洁白的路面,匆匆向单位走去。
(有删节)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塑造了一个衣着时髦、心地善良、乐于助人、品质高尚的男青年形象。男青年、青年妇女和“我”相互映衬,有助于突出主题。
B.在是先给自己买票还是先给老人买票的两难选择中,作者细腻地描写了“我”、男青年、青年妇女的不同表现,深刻剖析并批评了“我”的自私。
C.这篇小说的段落都很短小,这种形式便于加快叙事节奏,迅速推进小说情节发展,便于人物刻画上的灵活切换,简洁清晰准确地表达内容。
D.小说以“我”的视角叙述了旅客暗中争相为盲眼老人买车票的故事,“我”是事件的见证人,增强故事的真实性,同时起到线索的作用。
2.小说开头和结尾的两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3.“误会”是本文的一大特征,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其作用。(6分)
答案与解析
1.B【解析】B项,“深刻剖析并批评了‘我’的自私”分析有误,突出了男青年和青年妇女的无私,但并没有剖析批评“我”的自私。
2.①开头交代了时间、地点,营造了凄冷、沉重的氛围,暗示了人物心情,为后文买票作铺垫;(3分)②结尾描绘了一幅宁静、洁白的画面,映衬人物的美好心灵,升华小说的主旨,同时和开头的环境描写相照应。(3分)
3.①小说中主要的“误会”有“我”误会了男青年和青年妇女,男青年误会了青年妇女,小女孩误会了男青年;(2分)②这些“误会”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使情节前后形成巨大的反差,行文富有波澜;(1分)③在“误会”的解开中塑造了人物形象,突出了男青年和青年妇女的无私;(1分)④表达了人间有大爱这一主旨。(2分)【解析】此题要求分析小说中“误会”的作用,答题时先明确都有哪些“误会”,然后从小说的结构、人物的塑造以及主旨表达的角度分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