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1始终以人民为中心 教学设计设计理念针对学情及本课的实际内容,本课采取“情境—质疑”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及通过创设情景、激学导思—设疑探究、引议释疑—迁移拓展、情感升华,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主动地探究、讨论问题,使能力得以培养和提升。脱贫攻坚情境贯穿整节课教学情境,通过此情境,设置议题,层层分析,以便更好地突出本课重难点,更好地完成本课教学目标。学情分析在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上,对于高一的学生而言,大部分同学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甚至还不会主动学习。对此就,教师应发挥自身的引领作用,对学生循循善秀,因势利导,引导学生逐步找到独立的学习方法。在思想上,高一学生的思想和道德意识基本形成,基本形成了个人对他人、对社会的看法,且高一学生思想活跃,善于思考,对此,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倾向。在相关认知上,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中国共产党方面的相关知识,且通过第一课的学习,对中国共产党的建党历程及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必然性有了一定的认识把握,并深刻理解了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但是高一学生对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的特质缺乏系统全面的认识,对党的相关理论知识认识不全,且较为零散。对此,本节课以脱贫攻坚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在领会扶贫干部们的先进精神的基础上,深刻领会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帮助学生立足于时事,形成良好的分析问题的能力。教材分析“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部编版教材必修三《政治与法治》中第一单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第二课“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第一框的内容。本框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内容,分别是:“党的性质和宗旨”和“党的执政理念”。教材的第一课主要讲述了中国共产党的建党历程,意在让学生明白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和强起来的。本课承接第一课,从党的性质、宗旨、根本立场、执政理念等层面论证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为后一课“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起到过渡作用和理论奠基作用。通过对“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一框题的学习,可以引导学生在把握党的性质、宗旨、执政理念这些知识点的基础上,坚定认同中国共产党是有别于其他政党的先进党组织,牢固树立坚定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坚定理念。教学目标根据上述教材分析以及学生的实际学情,我设置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道中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懂得中国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的立场就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立场。2.通过探究,结合实际阐述中国共产党除了工人阶级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理解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基本要求。3.深刻领会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成为百年大党,能够领导中华人民不断创造奇迹,是因为始终坚持自己的性质、宗旨和立场,始终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增强对党的认识和认同。教学环节导入新课问题导入:同学们,世界上的政党成百上千,大多数国家也都以政党来领导国家政权。但是,纵观今天的世界,我们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历史无可争辩地证明了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今天的事实也正在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发展中国。问题: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为什么只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呢?总结: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两个表现: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本节课就重点探讨党的先进性的第一个表现: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设计意图:通过设置问题课快速的引起学生注意力,快速的将学生的思绪引入课堂教学情境中去;同时,通过设置问题,点明本节课要点,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提出问题:党为什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性质和宗旨性质设置脱贫攻坚情境引入:同学们,我们都知道,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在这场硬仗中,扶贫干部们发扬钉钉子精神,敢于啃硬骨头,攻克了一个又一个贫中之贫、坚中之坚,他们是群众最坚强的带头人,这也正体现了党的先锋队性质。总结: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点明工人阶级的重要性:我们可以发现,在这三个先锋队中,第一个就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问题: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为什么要把工人阶级放在第一个先锋队的位置上呢?总结:工人阶级是最先进的阶级,他们代表的是新的生产力,这也正体现了党的先进之处。宗旨设置脱贫攻坚情境引入:总书记表示:“时代造就英雄,伟大来自平凡。”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像毛相林、赵亚夫、黄文秀等扶贫干部们都将最美的年华无私奉献给了脱贫事业,据统计,有1800多名党员干部都将生命定格在了脱贫攻坚征程上。总结:扶贫干部们不顾个人的生命安危,考虑的是人民的生活,坚守的是国家的未来,他们始终把人民的立场作为根本立场,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始终坚守着的根本宗旨。总结: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她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人民的作用过渡:这也正如习总书记所言:“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同时,这句话也是所有共产党员共同的情怀。问题:为什么要不负人民呢?总结:人民的历史作用是非常强大的。在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人民是我们获取成功的坚强保证。人民从古至今都是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也是党执政的最大底气。因此,中国共产党必须要始终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利用反证法提出问题论证人民的历史作用:同学们,请你们试想一下,如果中国共产党没有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我们的国家将会是什么样子的呢?总结:如果没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我们的社会将大乱,甚至会亡党、亡国呀![设计意图:这部分为本课重点,通过运用情境问答法,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提出明确的问题,有助于学生有目的地分析问题,能促进学生提高分析问题的水平;通过设置脱贫攻坚情境,更好的让从脱贫攻坚战胜利的不易与广大扶贫干部的无私奉献中更好的感受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体会党的先进之处。]提出问题:党如何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1.党的执政理念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点明答案:在建党80周年之际,党就创造性地提出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设置脱贫攻坚情境引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在这条脱贫之路上,党制定了一系列减贫方针和政策,如易地搬迁、产业帮扶、人才帮扶、东西部对口帮扶等等。问题:请同学们结合这些减贫方针政策,谈一谈对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解。总结:“立党为公”是指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都要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三个代表” 。“执政为民”就是党的执政理念和方针政策,以及全部的工作必须以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与幸福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2.党如何践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设置新时代人民需求情境引入:我们都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新时代人民开始期待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等等。问题: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些需要如何实现呢?总结:需要我们党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因此,党要践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首先要做到为了人民。就要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坚持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其次,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所以要依靠人民。坚持人民立场和人民主体地位,切实做到紧紧依靠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最后必须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设计理念:这部分为本课难点,通过党在脱贫之路上设置的减贫方针理念,增进同学们对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解;在点明执政理念是什么的基础上,架设生活与教材联系的桥梁,结合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和人们需求的变化,引导和调动学生情感体验,提升学生对党践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引出党如何践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更有说服力。]美好愿景设置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创造奇迹的情境引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新中国!中国共产党又领导中国人民经过不断的探索与发展,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终于在今天摆脱了贫穷,实现了小康社会,并正在走向富裕和强大!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已经创造了不止一个人间奇迹,相信拥有百年历史的中国共产党必将领导中国人民创造更多的人间奇迹!让五千年文明古国以更加崭新的姿态骄傲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设计意图:列举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创造的奇迹,引入中国共产党将领导人民创造更多的人间奇迹,增进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正确性的认识,增强学生对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认同及中国共产党领导创造更多人间奇迹的信心。]课堂小结运用提纲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党为什么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及党如何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对党又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节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设计意图:帮助学生理清思路,逐步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再次点题,做最后升华,帮助学生形成情感共鸣,体会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板书设计[设计意图:板书利用直观性和形象性原则,运用结构提纲法,引起学生的注意,不知不觉中加深学生对课文结构的认识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