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教学目标1.物理观念(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3)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2.科学思维学会观察和分析生活中有关物理知识的实例与实验现象,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3.科学探究通过实践和探究,让学生感觉科学就在身边。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唯物主义观。4.科学态度与责任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勇于发现乐于探究的学习习惯,以及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条件教学难点:探究声音在液体中传播三、教学分析以探究实验为主线,安排了学生观察思考、实验探究、合作交流讨论等环节,利用身边常见的材料制作教具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理解和解释生活中的声现象,体现了让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育理念。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引入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第二章第一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先来看一段时间,走进声音的世界。刚才你都听到了哪些物体发出的声音呢?翻涌的海浪发出的声音,行驶的拖拉机发出的声音。行驶的汽车,火车,啼哭的新生儿发出的声音,以及各种乐器发出的声音。声音对于我们来说再熟悉不过了,你知道他们是怎么产生的吗?又是如何被我们听到的呢?下面我们将通过实验进行研究。新课声音的产生将橡皮筋固定在一个空桶上,认真观察橡皮筋儿发生和不发生时的特点。你观察到什么现象呢?拨动橡皮筋时橡皮筋震动,发出声音;不拨动橡皮筋时,橡皮筋不震动,不发出声音。再让琴弦发出声音。你要观察到什么现象呢?拨动琴弦,琴弦震动发出声音,用手按住发声的琴弦,震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下面请同学们将手放在喉头上,这是声带的位置,说话和不说话,感受一下吧。我们发现当我们说话时,声带在震动;当我们不说话时,声带就不震动。通过上述实验,你有什么发现呢?我们能够看到橡皮筋、琴弦、声带,这些物体在发声时,它们的共同特点是都在震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其他发声的物体也有共同的特点吗?这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击缶表演,非常的有气势,振奋人心。那么当鼓发出声音的时候,鼓面也是震动的吗?当我们近距离观察时,可以看到鼓面也是有微小震动。如果我想要让远处的观众也看到鼓面的震动,应该怎么办呢?我们可以在鼓面上撒一些碎纸屑,将鼓面的微小震动转变为纸屑的明显跳动。这种将不易观察、测量的量转变为容易观察、容易测量的量的方法在物理学上经常用到,叫做转化法。同学们再来看,这是一只音叉。敲击音叉,音叉震动发出声音,但音叉的振动更微小,更难以观察了。如何利用转换法观察发声音叉的振动呢?请同学们继续想办法。我们可以利用水面,将不发声的音叉轻轻接触水面,再将发声的音叉轻轻接触水面。好,一起来试一试吧。用不发声的音叉轻轻接触水面,没有水花溅起。用发声的音叉,轻轻接触水面,可以观察到水花四溅。也可以在音叉上绑一个乒乓球,当音叉不震动不发声时,当音叉震动发出声音时,乒乓球也跟着跳动大量实验表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通常发声的物体距离我们是有一段距离的,那么物体发出的声音是怎么到达我们耳朵的呢?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个实验,思考这个问题。真空电铃实验告诉我们,这是我们平时不太注意的空气,传送了声音,如果没有空气,人们将无法正常交流,即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真空不能传声。在太空中,由于没有空气,宇航员们即使离得再近,也必须通过无线电波才能交流。气体可以传声,那么液体和固体是否也能传声?请同学们根据生活经验来回答这个问题。游泳的时候潜入水下依然可以听到岸上的声音,说明液体可以传声。在古代战争中,士兵的使用利用伏地听声音的方法听几里外的马蹄声,这可以说明固体传声。总结一下,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物理学中把这样的物质叫做介质。传声的介质既可以是气体,固体,也可以是液体,真空不能传声。空气中,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声音在空气中传播过程和水波的传播相似,将水滴滴入平静的水面,在水面上就会形成一圈圈的水波,不断的向远处传播,声音在空气中也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我们将他称为声波(可以解释声音在空气中向外传播的原理)如果我们将空气方法,可以看到一个个的空气分子像小球一样紧密排布,物体发出声音,物体周围的空气分子就会随着物体一起震动,并将此震动依靠空气分子不断地向外传播出去。声速夏天一到,闪电划过夜空。在雷雨天,为什么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呢?百米赛跑时为什么计时员总是看到发令枪冒出的白烟就开始计时而不是听到枪声以后才开始。原来远处的声音传到人耳需要一段时间,声音传播的快慢用声速来表示。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小资料,一些介质中的声速,看看能获取哪些信息。(学生回答)声速和介质种类有关,介质不同声速不同, 一般固体的声速较大,气体的声速较小。声速还与介质温度有关,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就会反射,回声就是声波的反射在人耳形成的感觉。为什么距离障碍物近时,我们听不到回声呢?原来回声和原声至少要相隔零点一秒以上,人才能听到回声。如果时间间隔小于零点一秒,回声和原声混合在一起,此时人们辨认不出原声和回声,但是感觉声音更大,音乐厅常利用这种原理,使演奏效果更好。环节四:小结作业在小结时,我会以提问的方式进行提问总结,梳理本节课知识点。在作业布置环节,完成课后第三题。(二)板书设计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