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系列 第四章 第三节 海水的运动 复习学案(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系列 第四章 第三节 海水的运动 复习学案(含解析)

资源简介

第三节 海水的运动
课标要求 命题趋势
1.运用图表资料,说明海水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运用世界洋流分布图,说明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并举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1.基础性考法:厘清海浪、潮汐、洋流等海水运动的形式、成因、分布及其影响。 2.综合性考法:从图表资料中解读和获取地理信息,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并能阐述各种海水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创新性考法:从“地对人的影响”的角度,分析解决海水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一系列相关生产、生活的问题。
考点1 海浪和潮汐
【必备知识 排查】
1.海浪:
常见类型 风浪、涌浪、近岸浪
常见成因 由风力形成的;浪高越高,能量越大
特殊 海浪 海啸 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或水下滑坡、坍塌可能会引起海水的波动,甚至形成巨浪
风暴潮 在强风等作用下,近岸地区海面水位急剧升降
海浪 灾害 ①热带、温带的沿海地区均可能遭受风暴潮的袭击;②海啸和风暴潮能量巨大,往往给沿岸地区带来灾难性后果;③海浪是塑造海岸地貌的主要动力(海浪对海岸线的侵蚀作用)
海岸 防护 人们通过工程和生物措施来减缓海浪对海岸的侵蚀,如修建海堤、种植海岸防护林、修建(多层)挡潮闸等
2.潮汐:
(1)概况。
①概念:海水的一种周期性涨落现象。古人将白天的海水涨落称为潮,夜晚的海水涨落称为汐,合称潮汐。
②成因:与月球和太阳对地球的引力有关。
(2)潮汐与人类活动:潮间带采集和养殖、港口建设与航运、潮汐发电等。
【思考】
风浪、涌浪、近岸浪区别在哪里
提示:风浪:是由风的直接作用所引起的水面波动。“无风不起浪”。
涌浪:指风浪离开风区后传至远处,或者风区里的风停息后所遗留下来的波浪。“无风三尺浪”。
近岸浪:风浪或涌浪传至浅水或近岸区域后,受到海底摩擦作用,海浪的能量很快衰减,出现破碎和倒卷,形成近岸浪。
【点拨】
沿海地区利用潮汐发电一天可发4次电
涨潮和落潮均可发电→一天中白天和夜晚海水各有一次涨落潮→一天可以进行4次发电。
【核心要点 突破】
1.对海水运动形式的辨析:
(1)海浪与潮汐。
形式 成因 时间 方向 规模
海浪 风力、海底地震等 无周 期性 多随风向的变化而变化 较小
潮汐 月球和太阳的引力 有周 期性 海水定时涨落 大
(2)风暴潮与海啸。
形式 成因 实质 波长 速度
风暴 潮 海面大气运动 表层的海水运动 不到1千米 比较慢
海啸 海底地质作用 海水的整体运动 长达几百千米 非常快
2. 分析潮汐的形成和潮差大小:
(1)潮汐的形成。
潮汐是由于太阳、月球与地球之间的引力而产生的海水周期性涨落现象。当三者在一条直线上时,太阳和月球对地球的引力就会相互叠加,形成大潮;当太阳和地球的连线与地球和月球的连线垂直时,太阳和月球对地球的部分引力会被抵消,形成小潮。其形成原理如下图所示:
因三者的位置关系与月球的位置直接相关,所以,潮汐变化周期与月相变化周期相似。
(2)影响潮差大小的因素。
①日、地、月三者之间的位置关系。三者在一条直线上时出现大潮,潮差大;日、地和地、月连线垂直时出现小潮,潮差小。
②海湾轮廓:海湾“外宽内窄、口大肚小”,容易形成大潮,潮差大。
③海上风向:海上盛行风吹向河口内,会使得更多海水进入海湾,潮高会更高,潮差也会更大。
④河流水量:若河流水量较大,则河水和潮水叠加,潮高就会更高。
(3)从地理的角度解释苏东坡诗句:“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
①杭州湾呈喇叭口状;
②农历八月(秋分前后),月地距离最近; 
③农历十五前后,日、地、月三者同线;
④秋季盛行东南风,风助潮势; 
⑤钱塘江水流量大,江水与海水相互顶托。
【知识拓展】海水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海浪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影响 利用与防御
有 利 影 响 重要的海洋能源 利用波浪能发电
可利用的自然资源 冲浪运动需要较高的浪高来增加挑战性
不 利 影 响 海啸和风暴潮能量巨大,往往给沿岸地区带来灾难性后果,如对船只航行、海上勘探等活动不利,毁坏沿海建筑等 密切关注海浪预报,选择适宜活动的海浪条件;捕捞、勘探、航行等海上活动应避开大的海浪
(2)潮汐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潮汐最大的特点是具有周期性。人们对潮汐的利用主要是根据潮汐的周期性规律展开的。
①载重较大的船舶选择涨潮时进出港口。
②潮间带采集,即赶海,需在落潮期间进行。
③观潮活动需选择潮差大的大潮时段。
④海钓需要选择涨潮时段,此时鱼类活动比较活跃。
⑤潜水活动选择潮汐现象最为明显的时段,利用海底较为湍急的潮汐流进行探险。
【高考预测 精练】
角度1 海浪及其影响
  波浪传播至岸边,或吹向海岸的风,都可能在岸边形成海水的堆积,从而造成海水离岸的回流,回流的海水汇集于波浪小的地方,再沿一狭窄的带形区转向大海,形成一股狭窄而强劲的水流——离岸流。离岸流包括裂流根、流颈和流头三部分,宽度一般不超过10米,长度一般在30~50米,持续时间不长,具有很强的隐蔽性、突发性和不可预见性。离岸流强度与潮汐、风向、沿海海底地形等多种因素相关。下图示意近岸海水输移。据此完成1~3题。
1.在近岸海水输移中,流速较快的是 (  )
A.陆地沿岸 B.裂流根
C.流颈 D.流头
2.下列沿海海底地形中,最容易形成强离岸流的是 (  )
3.离岸流往往暗藏在波光旖旎的海面下,成为海滨浴场的最大危险。但通常从岸边高处更加容易判断,其主要依据是 (  )
A.离岸流所处水域比较浑浊
B.离岸流所处水域比较清澈
C.离岸流所处水域流速较快
D.离岸流所处水域流速较慢
【解析】1选C,2选B,3选A。第1题,受向岸波浪及海洋顶托作用的影响,流颈地区空间较窄,受狭管效应的影响,此处水流速度较快。受陆地阻挡的影响,陆地沿岸地区水流速度较慢。裂流根及流头地区流域空间较宽阔,受海水冲击影响,其流水速度相对较慢。第2题,离岸流是指海水离岸的回流。 A图中的海底地貌地势较平缓,从岸边向海洋回流时,受地势变低的影响,回流速度较快;B图中可以看到在离岸一定距离的地区出现了海岭,使得此处地势相对较陡,离岸流在更陡的地势加持状态下,其流速更快,离岸流势力更强; C图中在离岸一定位置有一个海沟,海沟会严重阻碍回流,使回流速度减慢;D图中在离岸一定地区出现了小海岭,相较于B图海岭的高度更低,所能形成的回流作用较弱一些。第3题,由于离岸流是从陆地流向海洋,受海底地形变低的影响,其流速更快,容易将沿海地区的泥沙带至深海,使得水域较为浑浊。通过肉眼无法准确判断出海洋离岸流的流速。
角度2 潮汐及其对人类活动影响
  潮汐是指海水在月球和太阳引力作用下发生的周期性涨落现象。潮汐能的开发方式是建造潮汐坝,涨潮时将海水储存在坝内,落潮时放出海水,用高、低潮位之间的落差,推动水轮机旋转,带动发电机发电。潮汐能的开发利用,是在潮流流速大的地方建造涡轮机,海流带动涡轮机旋转发电。下图示意潮汐发电原理。据此完成4~6题。
4.下列关于潮汐能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
B.为不可再生能源
C.受天气影响大
D.发电日变化明显
5.与风能相比,潮汐能的突出优势是 (  )
A.更清洁 B.更稳定
C.选址更灵活 D.维护成本更低
6.我国大力发展潮汐能对维护我国能源安全的主要意义在于 (  )
A.减少对常规能源的依赖
B.有效缓解环境污染问题
C.彻底改变我国能源消费结构
D.避免国际能源市场的冲击
【解析】4选D,5选B,6选A。第4题,潮汐能的能量主要来源于天体引潮力(天体间的引力作用),为可再生能源,受天气影响小,潮汐在一日内有周期性涨落,日变化大,故潮汐能发电日变化明显。第5题,潮汐的发生具有周期性,与风能相比,不受天气影响,全年总发电稳定,是潮汐能的突出优势。潮汐能与风能都属于清洁能源,对环境污染较小;潮汐发电装置需要布局在地质条件适宜、潮汐能丰富且易开发的浅海、海湾或河口区,选址不灵活;潮汐发电装置长期浸泡在海水中,易被侵蚀,维护成本高。第6题,潮汐能属于新型清洁能源,大力发展潮汐能有利于优化我国能源结构,减少对常规能源的依赖,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缓解环境污染不是维护能源安全的主要意义;无法彻底改变能源消费结构;只能提升应对国际能源市场冲击的能力,无法避免。
【加固训练】
  潮汐能是指海水周期性涨落运动中所具有的能量。其水位差表现为势能,其潮流表现为动能。下图为墨西哥湾区域图,该区域拥有丰富的潮汐能。完成(1)(2)题。
(1)潮汐能的能量来源于 (  )
A.海陆间水循环     B.天体引潮力
C.太阳辐射 D.重力势能
(2)墨西哥湾潮汐能丰富,主要原因是 (  )
①海域面积广阔
②涨潮落潮潮差大
③洋流规模较大
④天体引潮力较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1)选B,(2)选A。第(1)题,据所学可知潮汐是海水在天体引潮力作用下产生规律性的涨落运动,因此,潮汐能来源于天体引潮力;与海陆间水循环、太阳辐射、重力势能无关。第(2)题,墨西哥湾海域面积广阔,潮起潮落海水规模大;涨潮落潮潮差大,导致墨西哥湾潮汐能丰富;洋流是海水水平运动,与潮汐海水水位涨落关系不大;天体引潮力对各个海域是相同的。
考点2  洋流
【必备知识 排查】
1.洋流的概念和分类:
(1)概念:海洋中的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的方向作大规模流动。
(2)分类。
①按性质分类。
暖流 从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的海区的洋流(一般从较低纬流向较高纬)
寒流 从水温低的海区流向水温高的海区的洋流(一般从较高纬流向较低纬)
②按成因分类。
风海流 与盛行风有关(主力)。洋流形成之后,其流动还会受到地转偏向力和陆地轮廓的影响
补偿流 与海区水位高差有关(主要是由于动力因素而形成的,风带走表层海水),补偿流分为水平补偿流和垂直补偿流(上升和下沉)
密度流 与海区温度、盐度有关,导致密度不同
2.分布规律:
(1)中低纬度海区的大洋环流:北半球为顺时针,南半球为逆时针;大洋东侧为寒流,西侧为暖流。
(2)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的大洋环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3)南半球的西风漂流:主要受西风影响,方向自西向东,性质为寒流。
(4)北印度洋海区的季风洋流。
①夏季呈顺时针环流(南赤道暖流+索马里寒流+季风洋流)。
②冬季呈逆时针环流(季风洋流+索马里暖流+赤道逆流)。
3.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对气候的影响。
①对全球的影响:促进高低纬度间的热量传输,使高低纬度间的温差大幅度减小,在冬季更为明显。
②对沿岸地区的影响。
影响气温
影响降水 暖流使空气对流加强,易形成降水;寒流使空气稳定性增强,难以致雨
(2)洋流对海洋生物分布的影响。
①寒暖流交汇:海水扰动,海底的营养物质上涌,浮游生物繁盛,鱼类饵料聚集,形成大渔场。
②上升流:表层海水离岸运动,深部冷水上涌,带来营养物质,饵料聚集,形成渔场。
(3)洋流影响海洋航行。
①顺洋流航行可节约燃料,加快速度,反之亦然。
②寒暖流相遇,往往形成海雾,对海上航行不利。
③洋流从极地地区带来的冰山对航行构成威胁。
(4)洋流影响近海污染:加快净化速度,扩大污染范围。
【思考】
如何利用模式图定位,对区域图中的洋流进行判读
提示:①先根据纬度判断出是哪个半球的哪个环流。
②再结合大陆(或海洋)的东西岸位置判断具体是哪支洋流,从而判断性质。
【填绘】
绘制世界洋流分布示意图
提示:
【点拨】
夏季索马里洋流是寒流
夏季索马里半岛的沿岸海域盛行西南风→把近岸处表层海水吹离海岸→引起深层海水因补偿而上升→形成强大的上升流→使水温显著下降→洋流属于寒流。
【思考】
1.我国舟山渔场是如何形成的
提示:①东海大陆架广阔,光照、养分充足;②有长江水流入带来了大量养分;③有台湾暖流和沿岸寒流在此交汇使洋流搅动,养分上浮;④周围岛屿众多,为鱼的生存和繁殖提供有利条件; ⑤位置适中,是多种经济鱼类洄游之路。除此之外,渔场形成原因还有上升补偿流带来深海养分、纬度因素、季节温差等。
2.马达加斯加岛的东侧、澳大利亚的东北部和巴西的东南部离赤道很远,为何都形成了热带雨林气候
提示:这些地区附近都有暖流经过,增温增湿;这些地区又都是从海上来的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
【高考真题 剖析】
(2022·山东等级考)亚得里亚海是地中海的一个海湾(下图),其洋流是地中海洋流系统的一部分。洋流在海湾内的运动促进了海水更新。亚得里亚海东岸表层洋流 (  )
A.为寒流,且丙处流速大于丁处
B.为寒流,且丁处流速大于丙处
C.为暖流,且丙处流速大于丁处
D.为暖流,且丁处流速大于丙处
[考场速解模式]
抓 信 息 ①地点→亚得里亚海; ②事象→洋流; ③考查→洋流的分类及特征
建 联 系 该地位于40°N以北→风向受盛行西风带影响显著→亚得里亚海东海岸自南向北进入海湾→沿海湾环形运动→在亚得里亚海西海岸由北向南出海湾→亚得里亚海东海岸表层洋流应为暖流性质;丙处位于亚得里亚海与地中海交界位置附近,且该海域有明显的喇叭口形状→受狭管效应影响→该处流速更快
【解析】选C。亚得里亚海区洋流是地中海洋流系统的一部分,且洋流在海湾内运动,促使海水更新,说明亚得里亚海内部形成一个洋流环流。该地位于40°N以北,风向受盛行西风带影响显著,受西南风影响,亚得里亚海东海岸自南向北进入海湾,沿海湾环形运动,在亚得里亚海西海岸由北向南出海湾。故亚得里亚海东海岸表层洋流应为暖流性质。丙处位于亚得里亚海与地中海交界位置附近,且该海域有明显的喇叭口形状,受狭管效应影响,该处流速更快。
【核心要点 突破】
1. 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1)世界表层洋流分布的一般模式。
名称 副热带大洋环流 副极地大洋环流
分布 海区 中低纬度副热带海区 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
环流 方向 北半球:顺时针 南半球:逆时针 北半球:逆时针
洋流 性质 大陆东岸或大洋西岸:暖流 大陆西岸或大洋东岸:寒流 大陆东岸或大洋西岸:寒流 大陆西岸或大洋东岸:暖流
洋流 模式
(2)特殊的环流模式。
①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
②南半球西风漂流。
南半球中纬度40°~60°海域,形成以南极为中心,呈顺时针方向环绕南极大陆的西风漂流,性质为寒流。
2.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影响方面 具体表现 实例
气 候 全球 影响 促进高低纬间热量和水分的输送与交换,调节全球热量和水分平衡 低纬度海区温度不会持续升高,高纬度海区温度不会持续降低
大陆 沿岸 暖流增温增湿 北大西洋暖流对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形成的影响
寒流降温减湿 副热带大陆西岸寒流对荒漠形成和沿海海雾的影响
海洋生物 寒暖流交汇处,饵料丰富,形成大渔场 纽芬兰渔场、北海道渔场、北海渔场
上升流将深层营养物质带到表层形成著名渔场 秘鲁渔场
海洋航行 顺洋流航行速度加快,逆洋流航行速度减慢;寒暖流交汇处易形成海雾;洋流带来的冰山影响航行安全 最佳航行线路的选择
海洋污染 加快净化速度;扩大污染范围 油轮泄漏、陆地近海污染
【知识拓展】海雾的成因分析
(1)中低纬度主要是寒流影响,时间主要在夏季。
(2)中高纬度主要是暖流影响,时间主要在冬季。
(3)中纬度的大陆东岸是寒暖流交汇形成的海雾。
(4)海雾形成条件分析:
①水汽多;②降温作用;③风力微弱。
(5)成因分析:
中低纬度寒流流经海区 中低纬度海区水温高,海水蒸发量大,大气中水汽丰富,有寒流流经海区,空气与寒流水面接触,下层冷却,形成了稳定的逆温层,水汽易凝结形成雾
寒暖流交汇海区 寒流有降温减湿的作用,上空的空气较寒冷,暖流增温增湿,上空有温暖湿润的水汽。在寒暖流交汇处,寒流为冷源,暖流为热源,会形成局部热力环流,暖流上空的空气上升并向寒流上空流动,形成逆温结构,进而形成雾,如北海海区终年多雾
中高纬度暖流流经海区 中高纬度特别是冬季,空气温度低,暖流蒸发的暖而湿的空气降温凝结形成雾
【高考预测 精练】
角度1 洋流的分类及分布
  下图为索马里洋流示意图。读图,完成1~3题。
1.7月驱动索马里洋流的风 (  )
A.为东北风,由南半球的信风越过赤道后偏转而成
B.为东北风,由北半球的信风越过赤道后偏转而成
C.为西南风,由南半球的信风越过赤道后偏转而成
D.为西南风,由北半球的信风越过赤道后偏转而成
2.图中洋流流向与性质对应正确的是 (  )
①东北-寒流 ②东北-暖流 
③西南-寒流 ④西南-暖流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影响图中P沙漠形成的主要因素有 (  )
①洋流 ②副热带高压带 ③地形 ④信风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1选C,2选B,3选D。第1题,夏季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偏转成强劲的西南季风,驱动索马里沿岸的洋流向北运动。第2题,索马里洋流夏季受西南季风影响,洋流流向东北;西南风吹拂海水远离海岸,深层冷海水上升补偿,形成寒流。冬季受东北季风影响,洋流流向西南,东北风吹拂海水涌向海岸,表层暖海水下降补偿,形成暖流。第3题,图中P沙漠主要是由于终年受副热带高压带和信风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干旱少雨;洋流和地形对图中P沙漠形成影响较小。
角度2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023·江门模拟)火地岛是世界上除南极大陆以外最南端的陆地,其南部的德雷克海峡以狂涛巨浪闻名于世,号称“杀人海峡”,但夏季穿过该海峡相对安全。下图示意德雷克海峡位置及海峡里3个地点(a、b、c)的不同水深及流速统计。据此完成4~6题。
4.图中德雷克海峡的洋流 (  )
A.南部洋流流速慢,深层海水流速快
B.北部洋流流速慢,深层海水流速慢
C.南部洋流流速快,表层海水流速慢
D.北部洋流流速快,表层海水流速快
5.导致德雷克海峡成为“杀人海峡”的根本因素是 (  )
A.风力 B.海陆位置
C.流速 D.温度差异
6.夏季船只穿过德雷克海峡相对安全,其根本原因是 (  )
A.温差小、风力小
B.气压高、风浪小
C.洋流流速缓慢
D.海冰阻挡作用
【解析】4选D,5选B,6选A。第4题,据图表分析可知,a、b、c 3个地点北部洋流流速快,南部洋流流速慢;表层海水流速快,深层海水流速慢。第5题,据图分析可知,西风漂流在德雷克海峡受南美大陆南部和南极半岛的阻挡,狭管效应明显,导致狂涛巨浪,故其根本因素是海陆位置;风力、流速、温度差异都不是根本原因。第6题,夏季南半球气温较高,德雷克海峡南北温差小,水平气压梯度力小,盛行西风势力较弱,海上风浪较小,船只穿过德雷克海峡相对较安全。气压高、风浪小,洋流流速缓慢,海冰阻挡作用小都不是根本原因。
  兰萨罗特岛是加那利群岛的一部分,有300多座火山分布在这个面积仅为750平方千米的岛上。该岛的葡萄种植方式很独特:葡萄单株种植在被火山灰覆盖的成片的鱼鳞状坑里,坑边垒有半圆形的石墙。图1为兰萨罗特岛位置示意图,图2为该地葡萄种植景观图。读图完成7、8题。
7.兰萨罗特岛 (  )
A.附近海域多海雾
B.全年高温多雨
C.附近有世界著名渔场
D.地处板块内部
8.葡萄种植户挖坑、垒墙主要是为了 (  )
A.防洪  B.御寒  C.挡风  D.遮光
【解析】7选A,8选C。第7题,根据兰萨罗特岛的位置和洋流的分布规律可知,图中的洋流为加那利寒流,受其影响,该岛附近海域多海雾。该岛远离赤道,且沿岸有寒流经过,不可能形成全年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世界性大渔场一般分布在寒暖流交汇处或冷海水上泛的地方。根据经纬度可知,该岛位于非洲大陆的西北处,地处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交界处。第8题,该岛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又有寒流的影响,因此降水较少,葡萄种植户挖坑,有利于集水。该岛纬度较低,不需要为葡萄御寒。海洋中的岛屿,一般风力较大,过强的风力会影响葡萄正常生长,故挖坑和垒墙可以挡风。该地位于低纬度地区,太阳高度较高,墙的影子较短,这些墙难以遮挡阳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