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3年四川省南充市中考语文真题—说明文阅读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植物工厂
①我们知道,植物利用太阳光进行光合作用,把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葡萄糖、淀粉等有机物,这样就可以长高、长大,直到开花结果,繁育后代。在适宜的条件下,只要给植物足够的光和必需的营养,就可以把庄稼“种”到空中去,把一幢幢高楼大厦变成一座座农场,用车间生产的办法来生产粮食和瓜果。这种植物产品生产的工厂化农业系统,就是“植物工厂”。
②植物工厂是对光、温、湿、二氧化碳及营养等生长环境条件全智能控制的植物高效稳定生产系统。研究发现,只要对生长环境进行控制,就可以对植物的生长周期进行调控。通过增加光照、改变“光配方”、改善营养液成分等,就可以实现对植物生长周期和生长状态的控制,比如,生菜和小白菜在农田里栽培需要30-40天才能收获,但是在植物工厂中种植,仅需20天左右。因此,在植物工厂里,只要有足够的光照(能量)和营养(水分、空气、矿物质等),水果、蔬菜乃至粮食就可以“长了一茬又一茬”,几乎不受外界的天气、光照和土壤环境的影响。
③植物工厂要求固定的设施,首先需要计算机和多种传感器对环境进行精确控制、测量和反馈,简单说来,就是根据不同的植物来设置温度、湿度、光照、二氧化碳浓度等,还要实时测量植物的生长和生理状态,生成数据并反馈至控制系统,对环境进行动态调节,因此,植物工厂依赖的是对设施的高精度智能化控制。研究发现,如果想让石竹花的花青苷含量增加,花色红艳,建议增加680nm的光;而要想长出又大又肥厚的绿油油的生菜,就需要多用蓝光和红光。
④植物工厂采用循环流动的营养液来为植物提供营养。我们常说,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不同的植物也有不同的“口味”和“取食偏好”。比如,叶菜类、茄瓜类、花菜类的蔬菜,对营养液的要求各不相同,食用类和药用类的植物对于营养液的成分、酸碱性、温度等也有不同的“挑剔”程度。这就要求植物工厂内对营养液进行个性化配制、灭菌、输送和回收,实时监控营养液发生的变化并自动补充和校正,确保植物时刻处于一个稳定优良的营养液环境中。
⑤由此看来,只要做到精准的人工控制,就可以在植物工厂里实现万物生长的梦想。植物工厂技术的突破,使高楼农场、荒漠农场、太空农场、航海农场、极地农场等成为可能。“植物工厂”被视为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的有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④段画横线的句子体现了本文用语的准确、严谨。
B.本文是一篇事物说明文,说明对象是植物工厂。
C.本文主要介绍了植物工厂的智能控制系统、需要的设施等。
D.本文综合运用了举例子、列数据、作比较等说明方法。
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在植物工厂里,水果、蔬菜等的生长周期和生长状态可以人为控制。
B.植物工厂需要计算机和多种传感器对环境进行精确控制、测量和反馈。
C.在植物工厂里,用蓝光和红光就可以长出又大又肥厚的生菜。
D.在植物工厂里,针对不同的植物,需要对营养液进行个性化配制。
3.植物工厂技术的突破,会让你的未来生活发生怎样的改变?请结合文本内容,展开想象,写一段文字进行描述。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当植物吃了“垃圾食品”
①化肥的使用给人类带来了创历史记录的高产农作物。大多数化肥的主要成分是氮、磷和钾,它们可使植物生长得更快、更大。从1960年到2000年,世界人口翻了一番,但全球粮食产量翻了三倍,这是农业生产取得的空前伟大的成就。
②凡事有利也有弊,用化肥助长的高产作物,会损失某些营养成分。这些高产作物所含的矿物质和营养素都低于传统作物。
③作物营养水平下降有多种原因,其中一个因素是高产谷物、水果或蔬菜的体积趋大。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同一块土地的总含铁量是相等的,如果在这块土地上种植用现代育种技术培育出来的大品种的土豆,每单位生物量中的含铁量显然比小品种的少,因此高产作物的营养密度会降低。
④植物中强大的生物活性化合物会给食用者带来健康益处,但现代农业对植物的化学物质水平显然产生了不利影响。一般来说,作物越接近其野生祖先,其体内的生物化学水平越高,而现代农肥的大量使用则会降低植物的生物化学物质水平。
⑤植物中矿物和植物化学物质含量下降的问题,发生在我们看不见的植物根部。虽然那些在化肥施用后的绿色庄稼茁壮健硕,但其根部到底都发生了什么呢?
⑥维持植物健康的“食物配方”非常复杂,远远超出植物生长所需氮、磷、钾的简单混合。植物健康配方中包含大量的有益微生物,特别是细菌和真菌。根系微生物包裹并保护植物的根,并将大量矿物质和其他营养物质以及土壤中的有益化合物输送到植物的根部,帮助植物宿主输送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氮、磷、钾,以多种方式促进植物的健康生长。
⑦互惠互利,才能让这种共生关系保持下去。植物宿主不会轻易付出,除非它能从根部微生物群得到它所需要的东西,反之亦然。植物的根不只是简单吸取营养的“吸管”,同时也通过土壤向根系微生物群泵送植物渗出液——植物分泌的碳水化合物、植物化学物质和其他可食物质的混合物。
⑧植物以大量渗出液喂养根部微生物群,而根系微生物群则以为植物输送氮、磷、钾和促进植物健康的大量营养物质作为回报,同时也输送在植物与其根系微生物群之间传送化学信号的一些物质。
⑨这就是现代化肥对植物来说是“垃圾食品”的原因。当作物获得了含大量氮、磷、钾的化肥时,植物和根系微生物群落的共生生存方式就会遭到破坏。所以,植物会减少渗出液的产生。结果呢?根系微生物群产生的对植物有益的代谢物会越来越少。
⑩因此,当我们大量使用化肥时,最终得到的是外表好看、但内在矿物质和植物化学物质含量较低的高产作物。这样的结果对植物来说是一场灾难。随着时间的推移,习惯了拥有这些“垃圾食品”让植物渐渐变成了不思进取的“懒虫”。植物“垃圾食品”之灾,最终会破坏植物和根系微生物群在漫长岁月里建立起来的良好合作关系和良性循环机制。
(选自《大自然探索》2022年第3期,有删节)
4.下列对“垃圾食品”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垃圾食品”中的氮、磷和钾等成分,虽然利于植物长得更快、更大,但会导致高产作物某些营养成分损失,营养水平下降。
B.“垃圾食品”对植物的化学物质水平产生了不利影响,但植物中强大的生物活性化合物会给食用者带来健康益处。
C.“垃圾食品”的大量供给,使植物习惯了不劳而获,不再产生大量渗出液喂养根部微生物群,渐渐变成了不思进取的“懒虫”。
D.“垃圾食品”的大量使用对植物生长是一场灾难,会破环植物和根系微生物群长期建立起来的合作关系与循环机制。
5.阅读第④段分析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一般来说,作物越接近其野生祖先,其体内的生物化学水平越高,而现代农肥的大量使用则会降低植物的生物化学物质水平。
阅读下面的说明文,完成下面小题。
耐寒植物如何过冬
①植物生长活动的最低温度通常是0℃。秋天之后,有些植物特别是很多一年生草本植物纷纷枯萎。到了更为寒冷的冬季,冰封的大地上几乎看不到红花绿叶,但也有些英雄好汉是不怕严寒的。
②通常而言,即便是同一种植物,冬季和夏季的抗冻能力也不一样,在夏季活动期多不耐寒,在冬季休眠期则更为耐寒。这是因为春夏季节,植物生长旺盛,养分消耗多于积累,因而其抗冻能力较弱。如北方的梨树,在-30℃~-2℃低温下能平安越冬,在春天却抵挡不住微寒的袭击;松树的针叶,冬天能耐30℃的严寒,夏天如果人为地降温到-8℃就会冻死,就是这个道理。
③到了秋天,情形就变了,秋季白昼温度高日照强,叶子的光合作用旺盛;而夜间气温低,树木生长缓慢,养分消耗少,积累多,于是树木越长越胖,变粗壮并木质化,树叶里合成了更多的脱落酸(休眠素),这种植物激素被输送到植物枝梢的尖端和侧芽后,这些部位的新陈代谢会受到抑制,从而进入休眠状态,不再萌芽生长,植物体也停止生长。这意味着植物的物质和能量消耗大大减少,养分因此被积蓄起来,树木逐渐有了抵御寒冷的能力,即使叶子在冬天被冻掉,小枝依旧完好无损。
④耐冻植物都有休眠的特点,它们常使用沉睡的妙法来对付冬寒。一般而言,处于休眠状态的植株抗寒力强,并且植株休眠越深,抗寒能力越强事实上,多年生植物的季节性休眠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是植物应对不利环境的一大绝招。
⑤此外,每一棵树木都有一副甲胄,保护它们娇嫩的组织不受寒气侵袭。这副甲胄就是木栓层。每年夏天,树木都在树干和树枝的皮下储存木栓组织似的间层。木栓既不透水,也不透气。停滞在其气孔中的空气能够阻挡树木的热量向外散发。树木年龄越大,木栓层越厚。因此,老树、粗树的抗寒能力比枝嫩干细的小树强。
⑥另外,植物还常常会通过细胞膜脱水或合成液态抗冻有机物来增强细胞的抗冻性。有的植物会通过降低自身含水量以适应低温环境,安全过冬。具体来说,就是将水从细胞内排到细胞外,防止细胞内的水结冰。
⑦植物之所以能够这样做,是因为其体内既有自由水,也有结合水,二者的“脾气”大相径庭:自由水在100℃沸腾,0℃时结冰;结合水要高于100℃才沸腾,在比0℃低得多的温度下才会结冰。冬天,植物体内的自由水减少后结合水所占比例则相对增加,使细胞液浓度增高,不易结冰,植物因此可以忍受更低的温度。
⑧当然,如果以上方法还不足以抵抗严寒,一些植物还会通过增加糖或蛋白质、脂肪的含量,或者增强生物膜系统结构的稳定性来练就更高更强的御寒本领。
6.下面有关本文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①段加点的“几乎”表示对程度的界定,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B.第③段加点的“越长越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树木积累养分越来越多的样子。
C.第⑤段中加点的“甲胄”,是指树木在树干和树枝的皮下储存的木栓组织木栓层。
D.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一些植物耐寒抗冻的方法。
7.第②段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通过科技创新,探索未来食品新可能
陈 坚
①未来食品在基础研究与前沿技术创新、关键共性技术开发、系统化产品制造、产业链技术集成等方面前景广阔,并已取得一定成果。植物基食品和替代蛋白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折射出食品科技创新和未来食品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
②植物基食品是以植物原料或其制品为蛋白质、脂肪等的来源,添加或不添加其他配料制成的具有类似动物食品质构、风味、形态等特征的食品。植物基食品可分为植物基肉制品、植物基乳制品、植物基蛋制品等。人们熟悉的素鸡、素鸭等传统素食食品,就是植物基肉制品的初级形态。不过,植物基食品在降低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摄入、提供优质蛋白等营养功能上,与传统素食食品相比存在显著区别。
③随着设计与制造技术不断取得突破,特别是合成生物学技术和先进制造装备的应用,植物基食品将变得更有营养、更有益健康。以植物肉为例,通过改变植物蛋白质的结构特性,添加血红蛋白、谷氨酰胺转氨酶、维生素等物质,运用血红蛋白合成、科学复配等技术,植物肉不仅与传统肉类外观、色泽、口感几乎一样,而且氨基酸组成更合理,更易消化,可减少盐、糖、油的摄入,为人们的健康生活方式提供更多选择。
④替代蛋白涉及微生物发酵蛋白、微藻蛋白等新兴蛋白产业。食物蛋白是人类重要的营养素,具有构成和修补人体组织、运输各类物质、维持神经系统功能和提供能量等作用。创新发展可持续、高质量的蛋白生产方式,成为未来食物科研攻关方向之一。替代蛋白应运而生。
⑤在替代蛋白中,微生物发酵蛋白具有代表性。微生物发酵合成蛋白效率是传统养殖业的上千倍,还能在显著提升蛋白生产效率的同时,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研究指出,如果到2050年用微生物蛋白替代全球20%的牛肉消费,预计全球每年二氧化碳排放将减少56%。此外,微生物发酵蛋白在营养、口感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如酵母蛋白含有人体全部必需的氨基酸,属于全价蛋白,营养丰富,能够满足人体营养需求,没有豆腥味,而且无致敏成分,适用人群广泛。
⑥微生物发酵蛋白合成工艺有三种。一是以淀粉质资源(如玉米)为原料,通过微生物液化和糖化等处理,得到可用来发酵的糖,以此为底物进行细胞生长和蛋白质合成,这种方法具有原料处理工艺成熟、发酵工艺控制稳定的特点。二是以生产生活产生的有机废弃物为原料,这种方法原料成本低,实现废弃物资源化,促进循环生物经济发展。三是直接以碳化合物为原料,如以自然界含量丰富的二氧化碳、甲醇或甲烷等作为底物,创制出碳氮高效协同代谢与转化的微生物细胞工厂,完成从碳化合物和无机氮向微生物蛋白的转变,最终实现微生物蛋白的高效绿色制造。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植物基食品和替代蛋白是未来食品中的典型代表,折射出食品科技创新和未来食品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
B.与传统素食食品相比,植物基食品在降低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摄入、提供优质蛋白等营养功能上,存在显著区别。
C.第③段划线句运用了举例子、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了植物基食品将变得更有营养、更有益健康。
D.创新发展可持续、高质量的蛋白生产方式,成为未来食物科研攻关方向。
9.微生物发酵蛋白是一种绿色、可持续、高质量的蛋白生产方式,请你结合⑤⑥自然段,简要说说表现在哪些方面?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默契的植物“朋友圈”
①走进铺青叠翠的公园,可不要踩踏草坪,因为小草会产生一系列“悲愁”反应。
②小草对昆虫及病毒有一整套防御系统,当一株小草被虫咬或感染病毒后,就会释放一种叫茉莉酸甲酯的物质,易挥发,其气味既是植物间交流的“语言”,又是求救或预警的信号。
③当我们踩踏到小草后,它可能误认为来了大大的昆虫,便会向“朋友圈”发出信号,从而让“朋友们”迅速合成能防虫、防毒的物质,这样整个草坪群里都会营造出一种十分紧张的氛围。一般情况下,人们闻不到这些气味,只有在割草时,小草们误以为大量昆虫来袭时才会形成气味连动,我们也才能闻到青草香味。
④小草除了对我们踩踏会发出错误信息外,靠气味“语言”来传播信息也往往会误事。比如,它们本想把信息发给东侧的“朋友圈”,结果被大风刮向西侧。另外,发出的信息没有加密,容易被“窃听”,使得有些寄生植物很容易找到喜爱的寄主。
⑤如此不严谨的防御系统,显然不符合生物进化史。于是,科学家们猜测,至少那些大树不会运用这种“语言”沟通,植物肯定会升级防御系统,以确保自己生存和繁衍。
⑥加拿大艾伯塔大学生态学家约瑟夫·伯奇带领的一个团队,发现了一片森林长得特别茂盛,说明树木防御系统应该很完备,可他们并没有发现异常情况,只检测到地下布满了真菌网络。
⑦关于真菌的作用,学者康斯坦丁曾做过一个实验,他在法国阿尔卑斯山1400米高的山坡上同时种了两组马铃薯,一组没有施肥只带了真菌,另一组没有施肥不带真菌,结果带了真菌的获得大丰收,另一组却颗粒无收。说明真菌能传递养分和水,来滋养植物。但这么多庞大的树木,仅靠真菌传递养分显然不可能,也就是说,真菌与植物生长发育之间的生理机制一定还存在某种默契。
⑧为了知道它们之间的秘密,科学家们又进行了另一项实验,他们把甲、乙两株番茄接上同一种菌根菌,中间用微薄的不锈钢板隔开,然后将甲株番茄接种易感染的病源菌并用袋子把地上部分套起来,以免地上部分进行传播,同时,还有另外三个不同的对照组。经过一段时间后,研究人员发现,乙株番茄体内有了些防御性酶和能分解真菌细胞壁几丁质酶。说明甲株番茄已从根部将病毒情报通过真菌传递给了乙株,并且乙株及时地做好了预防措施。
⑨在这项实验中,真菌起到了“通讯员”的作用。在此基础上,研究人员又对真菌与树木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索,发现真菌除了传递病毒、昆虫情报外,还会把土壤中哪里有水分、氮和磷等情报提供给大树。当然,真菌也没忘了它有传递养分的功能,在遮天蔽日的森林里,当一棵刚出生的小树无法通过光合作用获得养料时,真菌也会传输其他大树的营养供幼苗生长。
⑩一种树木的根与真菌联系具有专一性,这样,同种树木之间就形成了一个封闭且加密的区域网络。当真菌把情报信息发到“朋友圈”后,树木就会根据情报采取相应对策,确保生命安全。
那么,真菌为什么要向树木提供这些情报呢?因为真菌需要树木给它们提供碳源,这是“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森林管理体系。这套地下防御系统,使得植物能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下,尽可能减少死亡,甚至可能会帮助人类降低温室效应的影响,所以,我们一定要爱护森林。
10.下列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语言生动,多处使用修辞手法,属生动说明文。
B.本文按照逻辑顺序一步步揭秘植物是通过何种方式建立防御系统的。
C.第⑤段是过渡段,由对小草防御系统的介绍过渡到对树木防御系统的介绍。
D.文章第⑨段画线句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真菌具有传递情报的作用。
11.下列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小草被人们踩踏后,就会释放叫茉莉酸甲酯的物质,人们是绝对闻不到这些气味的。
B.小草不严谨的防御系统主要表现在对人的踩踏会发出错误信息,靠气味传播信息常有失误。
C.学者康斯坦丁的实验证实了真菌能够为植物传递养分和水,使植物更好地生长。
D.科学家们发现在防御系统很完备的森林里,真菌起到了“通讯员”的作用。
12.阅读第⑩段,分析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当真菌把情报信息发到“朋友圈”后,树木就会根据情报采取相应对策,确保生命安全。
植物爱听和谐音乐
①一群喜欢户外运动的青年男女在西双版纳勐腊县的一处原始森林,发现了一种会跳舞的树。当时,他们长途跋涉,人困马乏,有人提议就地歇息。一个活泼好动的年轻人拿出随身携带的收音机,播放了一曲轻松舒缓的乐曲。这时,奇怪的一幕出现了:只见旁边的两棵小树随着乐曲晃起身子来,滑稽可爱,随行的人全被它逗乐了。大家忘记了疲劳,跑过来欣赏小树跳舞。有人提议:“换一首曲子,换一首曲子。”又有人喊:“换快节奏的。”于是,收音机的主人调了频道,换了一曲激烈的摇滚乐。奇怪的是,刚才还在摇头摆尾的小树突然停止不动了,像是被突然吓着了似的,静静地呆立着。这是怎么回事呢?是不是它只会跳优美的舞蹈,不会跳强劲的舞蹈呢?于是,年轻人又调回刚才的频道,小树听了这优美的曲调,又开始摇头摆尾。所有人都惊呆了,他们得出一致结论:小树喜欢轻柔、温和的曲子,不喜欢节奏强烈的乐曲。
②事实真是这样,小树的确是只爱听舒缓的音乐,激烈亢奋的曲调会让它进入睡眠状态。法国农科院一位专家为了验证植物的音乐细胞究竟有多浓,异想天开地把崭新的耳机套在一棵蕃茄上,每天定时播放3个小时的音乐。数周后,奇迹出现了,这棵蕃茄长势强劲,比周围任何蕃茄结的果实都多,而且个头儿大,每个果实平均重达两斤以上。
③还有一位科学家,每天下班后都喜欢在自家花园里拉上一段优美的小提琴曲。打理花园的妻子惊喜地发现,濒临死亡的雏菊又重新绽放了生机。不仅如此,(a)音乐就像兴奋剂,那些平常蔫头耷脑的花儿们听了音乐,一朵朵开得热烈而灿烂。后来,她的科学家丈夫翻阅资料,才明白这是小提琴的功劳。那些花儿,正是因为听了优美的音乐,才焕发了生机。它们的叶子绿得茁壮而卖力,花开得鲜艳而硕大,这让科学家欣喜万分。凭着职业的敏感,这位科学家开始思索,既然花儿这么热爱音乐,庄稼会不会也是如此呢?他开始有意识地在稻田里播放音乐。他每天上午准时来到稻田,给水稻们播放半个小时的轻柔乐曲。(b)一个月后,这片田里的水稻比普通生长的水稻要高出30多厘米,也就是说,是音乐代替了化肥使它们长得又高又壮。
④草本植物既没有听觉器官,又不具备听力系统,为什么它们接触了音乐,会产生如此大的变化呢?
⑤音乐,说白了是一种持续声波。在优美、轻快声波的反复刺激下,植物体内的物质分子会发生共振,那些处于休眠状态的分子,随着音乐节奏被悄悄激活,开始运动。正是这一过程促进了新陈代谢,加快了细胞分裂,大大地促进了它们的生长发育。如果适当地对植物播放音乐,它们就会不断地进行代谢和分裂,从而达到快速生长的目的。不过,一定要选择那些和谐美好、悠扬柔和的音乐来播放。反之,植物听了节奏强烈的打击乐和摇滚风,不但不会长势旺盛,还容易暴病而亡。这可绝不是闹着玩的。别看它们不会说、不会表达,但它们绝对懂得: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
(选自《中学生百科》)
13.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小树爱听舒缓音乐,因为悠扬柔和的音乐会让它进入睡眠状态。
B.如果对植物播放音乐,植物细胞就会不断地进行代谢和分裂,从而使植物快速生长。
C.草本植物没有发达的听觉器官,听力系统也不完备。
D.节奏强烈的乐曲不利于植物生长,甚至会使植物死亡。
14.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章第①段运用生动的事例引出本文的说明内容,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文章第③段画横线句(a)采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地说明了优美舒缓的音乐对花儿生长的作用。
C.文章第③段画线句(b)运用了作比较、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说明了轻柔乐曲对水稻生长的作用。
D.本文是事物说明文,采用了从发现现象到探究本质的逻辑顺序。
15.根据文章推断,下列乐曲中最能促进植物生长的是哪一首?请说明理由并解释其中原理。
(1)《绿岛小夜曲》(2)《黄河大合唱》(3)《小苹果》(4)《最炫民族风》
跟着植物去探矿
①有一种野生石竹,繁殖能力极差,所以这种花都是“独来独往”,大约一百平方米才有一株。但在1985年,科学家在胶东三山岛附近发现了大量连片生长的野生石竹,让人大惑不解。经过五年的调查研究,科学家竟然发现此处的地下有储量丰富的金矿!
②除了石竹花之外,还有一些植物能带你找到金矿。比如沙漠中的蒿子和兔唇草就被称作“金草”,因为在这两种植物生长茂盛的地方,地下极有可能藏有金矿。此外,野薤子、杉木、铁芒箕,以及蕨类植物中的鸡脚蘑、凤眼兰,都是金矿的“引路者”。有的植物更是“金玉其外”,澳大利亚科学家在2013年发现一些桉树的叶子上有很多金色的斑点,感到非常奇怪,于是检测了其生长的土壤,意外地发现地下有一座金矿。因为植物的根会吸食金子的微小成分,并将其稀释,传导至它们的脉络系统内,而叶子是聚集密度最大的部分,于是在叶面形成了较大的结晶,所以看起来就是金光闪闪的。
③不仅仅是黄金,银、铜、锰、铁、锡、硒等元素都可以通过植物“引路”找到矿藏。如羽扇豆长得茂盛的地方,地下可能有锰矿;紫云英开出浅红色花朵,或喇叭花大量生长的地方,地下可能有铀矿;当三色堇花的蓝、黄、白三种颜色特别鲜艳时,地下可能有锌矿;针茅草或锦葵大量生长的地方,可能会有镍矿……据统计,目前世界上共有七十多种植物常作为找矿人员的“向导”。
④那么,这些植物指示矿藏的原因是什么呢?原来,地下矿藏经过地下水的冲蚀、溶解和搬运作用后,大量游离元素渗入表层土壤。植物庞大的根系除了吸收氮、磷、钾等必需的矿物质外,还会吸收其他元素,并大量储存在自身内部,同时表现出一些与众不同的外部特征。至于吸收哪些元素,就要看植物的“喜好”了。如海州香薷最喜欢“吃”铜,所以在这种植物生长茂盛的地方,极有可能隐藏着一座铜矿。
⑤利用植物找矿,在我国古代早有文字记载。《荀子·劝学篇》说“玉在山而草木润”,最早记录了矿藏和植物生长的关系。公元三世纪的《文子》中曾说:“山有宝玉,木旁枝皆下垂。”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一本地理专著《地镜图》记载更为详尽:“草茎赤秀,下有铅;草茎黄秀,下有铜器。”唐朝文学家段成式在他的《酉阳杂俎》中也记载说:“山上有葱,下有银;山上有薤,下有金;山上有姜,下有铜、锡。”直到几百年之后,世界上其他国家才开始有了这方面的记载。比如罗马帝国时期,人们通过堇菜和海石竹(后来这两种植物被称为“锌草”)在德国的亚琛附近找到了锌矿;公元17世纪左右,在约克郡吉斯巴勒,英国的查洛纳爵士兄弟通过栎树矮小粗壮的树干和深绿色的叶子找到了一个铝矿。
⑥真正把植物找矿作为一项科学技术并运用于实践的是苏联科学家特卡利奇,他最早提出了植物地球化学概念,并在1938年将其应用于找矿行业中,之后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美国和新西兰等国家将其逐渐发展。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科学家在科罗拉多高原上利用桉树找到了五个铀矿;1963年,我国科学家周德忠、陈再演利用大叶醉鱼草找到了汞矿。
⑦大自然中的植物真是奇妙无比,不但绿化了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还热情地“引路”,帮我们寻找地下无穷的宝藏。那就让我们跟着植物,去探矿吧!
16.下面对本文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标题采用拟人的形式,既揭示了说明对象和内容,又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富有吸
引力。
B.第③段中加点词“可能”,表示地下有锰矿是一一种推测,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C.第⑤段运用引资料的方法,真实准确地说明了利用植物找矿在我国古代早有文字记载。
D.本文是一篇事物说明文,采用逻辑顺序,着重向人们解释了植物为什么能指示矿藏。
17.下面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
A.自然界中有些看似不起眼的植物,竟是找矿人员的“向导”,如石竹花、野薤子等。
B.有的探矿植物会直接“金玉其外”,比如桉树的叶子上就会显示出很多金色的斑点。
C.《酉阳杂俎》记载:山上有葱,下有银;山上有薤,下有金;草茎黄秀,下有铜器。
D.特卡利奇最早提出植物地球化学概念,并把植物找矿作为一项科学技术运用于实践。
18.阅读第④段,解释有些植物可以指示矿藏的原因。
“太空种菜”有什么不一样?①
艾为党
①你知道吗?中国人的种菜天赋不仅在田间地头发挥得淋漓尽致,还从地面延伸到太空,在太空中种起了菜。
②地面种植空间已经足够广阔,为什么我们还要在太空中种菜呢?
③太空种植,可以利用空间实验室平台,研究太空微重力等特殊环境对植物生长发育、生理生化等方面的影响。植物可通过光合作用吸收航天员产生的二氧化碳,生产氧气,可一定程度上净化密闭舱室环境,获得清新的空气;还可以生产食物,为航天员提供新鲜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和膳食纤维,丰富航天员食谱;此外,通过植物的蒸腾作用,还可实现密闭系统内水的净化,为航天员补充纯净的水。植物的这种生产功能对建立自给自足、高物质闭合度的地外生命保障系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可大大降低长期载人飞行任务的后勤物资供应成本,科研人员已开展以植物为核心部件的地外生命保障系统研究工作。同时,植物可为航天员提供绿色鲜活的环境,通过照料植物可以缓解航天员压力,正向调节航天员的心理情绪。
④与地面种植相比,太空种植有什么不同?
⑤在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返回75天后首次公开亮相的记者见面会上,航天员蔡旭哲就曾和大家分享在太空微重力环境下培育蔬菜与地面培育的不同,他觉得最大的不一样就是浇水比较困难,在失重环境下,水停留在根系表面,不容易深入植物根层。
⑥我们知道,植物正常生长必须具备适宜的光照、水分、养分(土壤)、温度和空气(气体)等环境条件。太空微重力环境下,水分养分传导和气体交换等特性与地面1G重力环境不一样。太空微重力环境会使植物根系周围形成一个边界层,导致水和气无法自动分离,根部水分运动无法自控。如果植物根部水分运动控制不够好,易造成根系水分供应不合理,将直接影响植物生长介质中的水分、氧气分布情况,进而影响到植物根系水分吸收和根系呼吸,也会影响养分的流动与供给,最终影响到植物的正常生长。因此,微重力条件下的水分养分供给技术是空间植物栽培的关键。
⑦
⑧为此,科技工作者们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从研究的结果来看,利用人工基质进行培养是太空植物培养的主要方式,水分的运动主要依靠基质颗粒的毛细作用力来进行。栽培基质的选择从早期的离子交换树脂、固态化琼脂,到后来的岩棉、蛭石、蒙脱石、P土、人工烧结的陶粒等,并围绕这些基质材料,研发了多种太空植物培养水分养分供应系统,应用到不同类型的太空植物栽培装置中,进行太空植物培养。
⑨此外,科研人员还根据植物生长对矿质养分的需求特性规律预先在材料中添加了一定量的缓释肥料,这样就不需要在植物生长过程中再进行添加肥料等操作,可大大降低太空植物栽培管理的复杂性,也较好地解决了太空环境下植物栽培过程中根系的水分供给、养分供给和通气等技术难题。
⑩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科研人员基于“新升级”的栽培基质,设计了一种模块化的简易太空植物栽培装置,已投入使用。此装置采用开放式结构,摆脱了此前使用的“大装置”形式,航天员可以与植物随时亲密接触。植物生长所需要二氧化碳、温湿度和氧气等气体环境,和舱内航天员基本一致,植物种植操作简单,便于照料。航天员还可按个人喜好将该装置任意摆放在舱内有光照的地方,为自己的工作生活环境增添一抹绿意,还能呼吸植物释放的新鲜氧气,起到心理调剂作用。
“天宫种菜梦”已经实现。目前,科研人员正抓紧研制功能更加强大的太空植物栽培装备,以便为航天员提供更多的鲜食蔬菜水果。期待在不久的将来,航天员能在空间站上种植收获更加多样化的蔬菜水果,丰富在轨食谱。
未来,期待更多的“绿色”丰富“太空菜园”!
【注释】①选自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网,有删改。
19.下列关于太空种植的表述,与文章内容不符的一项是( )
A.植物可通过光合作用,完全净化密闭舱室环境,获得清新空气。
B.太空植物培养围绕不同基质材料,研发多种水分养分供应系统。
C.添加一定量的缓释肥料后,植物生长过程中不需要再添加肥料。
D.航天员可通过模块化简易太空植物栽培装置,与植物亲密接触。
20.根据文意,请将划线处补写完整以保持前后文连贯。
21.太空微重力环境会影响空间植物栽培,文章逐步阐释了太空微重力环境如何影响植物生长。下面是流程图,请在空白处补充相应的内容。
根系周围形成边界层→① →水分运动控制不够好→影响水分吸收和呼吸→②
22.有人认为在太空研究种植浪费人力、物力、财力,没有意义。阅读文章深入了解之后,你同意吗?请表明你的观点,并陈述理由。
阅读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植物的“五官”
①植物像其他动物一样,有功能各异的“五官”。
②加拿大渥太华大学生物学博士瓦因勃格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他每天对莴苣做10分钟超声波处理,结果其长势远比没受处理的莴苣要好。之后,美国的一个学者对大豆播放《蓝色狂想曲》音乐,20天后,听音乐的大豆苗重量竟然高出未听音乐的四分之一。这些实验说明,植物虽然没有具体形态的耳朵,但它们的听觉能力却非同寻常。不相信?那么请你面对含羞草轻轻击掌,看看含羞草闻声后是否会迅速将小叶合拢。
③许多植物具有“慧眼”识光的能力,它们自知日出东山,夕阳西下,从而把握了自己开花和落叶的时间,如牵牛花天刚亮就开花,向日葵始终朝阳。植物不仅能“看见”光,还能感觉出光照的“数量”和质量,某些北方良种引种到南方,颗粒不收,就是因为植物的“眼睛”对异地的光线不习惯。植物的“眼睛”对光色也非常敏感,不同植物可识别不同光线,以促进自身的生长与发育。植物的“眼睛”原来是存在于细胞中的一种专门色素——视觉色素,植物凭借这种“眼睛”,从根到叶尖形成完整而灵敏的感光系统,对光产生既定反应,如花开、花合、叶子向左向右、变换根的生长方向等。
④植物界中不仅有靠根吃“素”的植物,而且还有靠“口”吃“荤”的植物,食虫植物(也称食肉植物)便是这类植物。这些植物的叶子变得非常奇特,它们形成各种形状的“口”,有的像瓶子,有的像小口袋或蚌壳,能分泌消化昆虫的黏液,还能分泌香味,许多昆虫因为闻到香味,而跌入了陷阱之中!植物靠“口”捕食蚊蝇类的小虫子,有时也能“吃”掉像蜻蜓一样的大昆虫。它们分布于世界各地,种类有500多种,最著名的有瓶子草、猪笼草、狸藻等。
⑤真是奇怪,植物还有嗅觉灵敏的特殊“鼻子”。例如,当柳树受到毛虫咬食时,会产生抵抗物质,3米以外没有挨咬的柳树居然也产生出抵抗物质。这是为什么?原来,植物有特殊的“鼻子”——感觉神经,当被咬的树产生挥发性抗虫化学物质后,邻树的“鼻子”能及时“嗅”到“防虫警报”,知道害虫的侵袭将要来临,于是就调整自身体内的化学反应,合成一些对自己无害,却使害虫望而生畏的化学物质,达到“自卫”的目的。
⑥更为惊奇的是,植物还具有相当特殊的“舌”的功能,它能“尝”到土壤中各种矿物营养的味道,于是使植物“拒食”或“少食”自身不喜欢的矿物质,多“吃”有用的营养元素。如海带就有富集海水中碘元素的能力,忍冬丛喜欢生长在地下有银矿的地万。植物的“舌”功能选择性非常强,如果吃了自己不喜欢吃的矿物就会长成奇形怪状。例如蒿在一般土壤中长得相当高大,但如果“吃”了土壤中的硼就会变成“矮老头”。植物将土壤中的矿物元素或微量物质聚集到体内的现象称为“生物富集”。人们通过生物富集现象可以找到相应的地下矿藏,也就是植物探矿。如今,植物探矿已成为寻找地下矿藏的重要手段之一。
⑦目前,生物科学的研究工作常常得到植物“五官”功能的启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有累累硕果。
23.选文③—⑥段依次介绍了植物具有哪些功能?
24.选文第④段的加点字为什么不可以删去?
它们分布于世界各地,种类有500多种,最著名的有瓶子草、猪笼草、狸藻等。
25.选文第⑥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指出两种)?有什么作用?
26.下面对选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含羞草闻声后迅速将小叶合拢,是因为它的听觉能力非同寻常。
B.向日葵有一套完整而灵敏的感光系统,能对光产生既定反应,所以它总是跟着太阳旋转。
C.有些植物的叶子能分泌消化昆虫的黏液,还能分泌香味,许多昆虫因为闻到香味,而跌入了陷阱之中。
D.植物探矿利用生物富集现象找到相应的地下矿藏,是当前寻找地下矿藏的唯一重要手段。
27.阅读选文,完成问题。
植物如何“看见”光
房裕东
①植物没有眼睛,却知道太阳在哪里;知道什么时候日出,什么时候日落。那么,植物是如何“看见”光的呢?
②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了解光究竟是什么?光,本质上就是各种波长的电磁辐射,不同波长的可见光具有不同的颜色。人眼里有一种感光细胞,它们接收到电磁波之后,可以产生神经冲动,继而传导至大脑,由此形成视觉。
③不过,植物既没有眼睛,也没有大脑,它们是怎样“看见”光的呢?在1906年的美国马里兰州,一棵普通的烟草最多能长出约20片烟叶,而同地的“猛犸烟草”居然能长出近百片烟叶!这种超高产的烟草自然受到了想增加产量的烟农的喜爱,不过,“猛犸烟草”虽然不停长高,却很少开花结果,这意味着烟农无法收获种子以供来年播种。为何长势喜人的“猛犸烟草”,却很少开花结果呢?
④1918年,两位美国科学家决定试一试光照时间是否会影响开花结果的进程。他们对两株“猛犸烟草”分别进行实验:一株长时间置于室外;另一株上午置于室外,下午放进阴暗的室内。一段时间后,他们发现,第二株比第一株提前开花了!这个实验证明,缩短光照时间可以加快“猛犸烟草”的开花速度。后来,科学家们又给置于阴暗环境中的“猛犸烟草”进行短短30秒的突然光照,发现它不会提前开花。原来,“猛犸烟草”需要连续在黑暗中休息,而且只有连续休息的时间足够长,它才可以开花结果。
⑤实验进行至此,科学家们很想知道,植物是否跟人类一样,能“看见”不同颜色的光。他们将选定植物的种子放到不同颜色的光线下以便观察它们的萌发情况。结果发现,放在红光下的种子萌发得特别快;而放在远红光下的种子萌发率却异常低。这个实验显示,红光与远红光都能显著调控种子的发育,但它们的调控作用与波长相反。
⑥根据这一现象,科学家们提出一种假设:植物体内可能存在一种感光分子,这种感光分子就像植物的眼睛一样,能够“看见”外界的光是红光还是远红光。1960年,这种感光分子被发现了,它被科学家命名为光敏色素。光敏色素是一种蛋白质,在植物体内存在两种类型:红光吸收型(Pr)和远红光吸收型(Pfr)。Pr是失活状态,在黑暗中越来越多,在红光或者白光的照射下可以迅速转变为Pfr。Pfr是激活状态,在黑暗或者远红光下可以慢慢转变回Pr。
⑦每天黑夜降临后,植物体内的光敏色素会逐渐转变为生理失活的红光吸收型,告诉植物“这是黑夜,现在该休息了”。伴随着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光敏色素迅速转变为远红光吸收型,让植物开始一天的工作。植物通过计算光敏色素两次转化的时间,就能知道它度过了一个多长时间的黑夜,进而判断是不是该开花结果。
⑧虽然植物没有眼睛和大脑,但它却可以通过光敏色素之类的感光分子“看见”世界的光明。看似平常的春华秋实,背后是植物体内各种感知和调控体系的共同作用。植物果真不简单呢!
(1)选文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2)选文第⑥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光敏色素是一种蛋白质,在植物体内存在两种类型:红光吸收型(Pr)和远红光吸收型(Pfr)。
(3)选文第⑥段加点词“可能”为什么不能删去?
(4)对选文内容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猛犸烟草”只有连续在黑暗中休息的时间足够长,它才可以开花结果。
B.红光与远红光都能显著调控种子的发育,红光比远红光的调控作用更强。
C.通过计算光敏色素两次转化的时间,可以判断出植物是不是该开花结果。
D.植物没有眼睛和大脑,只能借助光敏色素这一感光分子才能“看见”世界的光明。
试卷第16页,共16页
试卷第1页,共16页
参考答案:
1.A 2.C 3.①在家里点一点计算机或手机屏幕就可以给庄稼浇水、施肥。②在自家的客厅里,建一个微型植物工厂,种上自己喜欢的水果,蔬菜。③在书房看书的时候,伸手就能从“植物屏风”里摘一颗新鲜的小西红柿放在自己的嘴里。
【解析】1.考查对文本内容的分析。
A.第④段画横线的句子体现了本文用语的生动形象性。不是“准确、严谨”。
故选A。
2.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辨析。
C.依据第③段“简单说来,就是根据不同的植物来设置温度、湿度、光照、二氧化碳浓度等,还要实时测量植物的生长和生理状态,生成数据并反馈至控制系统,对环境进行动态调节,因此,植物工厂依赖的是对设施的高精度智能化控制”和“而要想长出又大又肥厚的绿油油的生菜,就需要多用蓝光和红光”可知,“用蓝光和红光就可以长出又大又肥厚的生菜”的说法是错误的。
故选C。
3.开放性试题。本题作答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际,展开合理的想象拟写作答。
依据第③段“植物工厂要求固定的设施,首先需要计算机和多种传感器对环境进行精确控制、测量和反馈”可设想:在家里利用计算机或手机及时实施植物的种植、灌溉、除草、施肥等。
依据第④段“植物工厂采用循环流动的营养液来为植物提供营养。我们常说,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不同的植物也有不同的‘口味’和‘取食偏好’”可设想:在自家建一个植物工厂,种植,配制个性化营养液,种植自己喜欢的植物来满足自己的个性化需求。
答案是多元的,符合题目要求即可。
4.B 5.“一般来说”是“通常情况下”的意思,说明通常情况下作物越接近其野生祖先,其体内的生物化学水平越高,不排除特殊情况,“一般来说”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解析】4.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筛选信息。
B.根据第④段“植物中强大的生物活性化合物会给食用者带来健康益处,但现代农业对植物的化学物质水平显然产生了不利影响”可知,现代农业对植物的化学物质水平显然产生了不利影响;而非“垃圾食品”;表述有误;
故选B。
5.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解答此题,首先结合词语的含义来解答:根据第④段“一般来说,作物越接近其野生祖先,其体内的生物化学水平越高,而现代农肥的大量使用则会降低植物的生物化学物质水平”可知,“一般来说”指“通常情况下”,说明通常情况下,作物越接近其野生祖先,其体内的生物化学水平越高,也有特殊情况不是这样;
最后再总结词语的作用:“一般来说”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6.D 7.运用了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了即便是同一种植物,冬季和夏季的抗冻能力也不一样。
【分析】6.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选项中“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一些植物耐寒抗冻的方法”的表述有误,由文题“耐寒植物如何过冬”,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按照逻辑顺序,介绍了一些植物耐寒抗冻的方法;
故选D。
7.本题考查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分析可知,画线句子举了北方的梨树、松树的针叶的例子,分别把它们在冬季和夏季的抗冻能力进行比较,用了举例子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30℃~-2℃”“30℃”“-8℃”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三种说明方法的综合运用,准确地突出说明了“同种植物,冬季和夏季的抗冻能力也不一样”这一特点。综上分析即可作答。
8.D 9.①合成蛋白效率高;②降低二氧化碳排放;③在营养、口感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④无过敏成分,适用人群广泛;⑤原料成本低。
【解析】8.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辨析。
D.依据第④段“创新发展可持续、高质量的蛋白生产方式,成为未来食物科研攻关方向之一”可知,选项“创新发展可持续、高质量的蛋白生产方式,成为未来食物科研攻关方向”的说法太绝对,与原文不符。
故选D。
9.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依据第⑤段“微生物发酵合成蛋白效率是传统养殖业的上千倍,还能在显著提升蛋白生产效率的同时,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可概括出:合成蛋白效率高,还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此外,微生物发酵蛋白在营养、口感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而且无致敏成分,适用人群广泛”可概括出:在营养、口感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且无过敏成分,适用人群广泛。依据第⑥段所说的三种“微生物发酵蛋白合成工艺”来看,又有“具有原料处理工艺成熟、发酵工艺控制稳定的特点”“原料成本低,实现废弃物资源化,促进循环生物经济发展”“最终实现微生物蛋白的高效绿色制造”的特点。据此概括作答。
10.D 11.A 12.“朋友圈”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把真菌向周围树木传递病毒、昆虫、水分、氮和磷等情报比喻成发朋友圈,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真菌在森林防御系统中的联络作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同时增加阅读的趣味。
【解析】10.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D.“真菌具有传递情报的作用”错误,结合“真菌也没忘了它有传递养分的功能”可知,应是“真菌具有传递养分的功能”;
故选D。
1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A.结合第③段“一般情况下,人们闻不到这些气味,只有在割草时,小草们误以为大量昆虫来袭时才会形成气味连动,我们也才能闻到青草香味”可知,“人们是绝对闻不到这些气味的”说法绝对。
故选A。
12.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
“朋友圈”原指由熟人、半熟人组成的“关系圈”,结合“一种树木的根与真菌联系具有专一性,这样,同种树木之间就形成了一个封闭且加密的区域网络”可知,把真菌向周围树木传递病毒、昆虫、水分、氮和磷等情报比喻成发朋友圈,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树木就会根据情报采取相应对策,确保生命安全”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真菌在森林防御系统中的联络作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同时增加阅读的趣味。
13.D 14.D 15.选第(1)《绿岛小夜曲》;理由:《绿岛小夜曲》是节奏舒缓、韵律优美的音乐;原理:音乐,是一种持续声波,在优美、轻快声波的反复刺激下,植物体内的物质分子会发生共振,促进新陈代谢,加快细胞分裂,促进生长发育。
【解析】1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辨析。
A.根据第②段“事实真是这样,小树的确是只爱听舒缓的音乐,激烈亢奋的曲调会让它进入睡眠状态”可知,选项“悠扬柔和的音乐会让它进入睡眠状态”有误;
B.根据第⑤段“如果适当地对植物播放音乐,它们就会不断地进行代谢和分裂,从而达到快速生长的目的。不过,一定要选择那些和谐美好、悠扬柔和的音乐来播放。反之,植物听了节奏强烈的打击乐和摇滚风,不但不会长势旺盛,还容易暴病而亡”可知,本项表述不全面;
C.根据第④段“草本植物既没有听觉器官,又不具备听力系统”可知,草本植物不具备听觉器官、听力系统,不是“没有发达的听觉器官,听力系统不完备”;
故选D。
14.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内容理解。
D.“本文是事物说明文”有误;本文采用了从发现现象到探究本质的逻辑顺序来说明植物爱听和谐音乐,为事理说明文;
故选D。
15.本题考查拓展延伸。
《绿岛小夜曲》描绘出了一个户外的宁静夜晚,词中所写的男子向心仪女子倾诉情意;节奏舒缓、韵律优美。《黄河大合唱》气势宏伟、雄壮、热血、充满激情。《小苹果》欢快、律动,音乐清新明亮。《最炫民族风》旋律煽情,朗朗上口,节奏律动、欢快。联系第⑤段“在优美、轻快声波的反复刺激下,植物体内的物质分子会发生共振,那些处于休眠状态的分子,随着音乐节奏被悄悄激活,开始运动。正是这一过程促进了新陈代谢,加快了细胞分裂,大大地促进了它们的生长发育”可知,最能促进植物生长的是节奏舒缓、韵律优美的音乐《绿岛小夜曲》,原因围绕本题引用的第⑤段内容表述即可。
16.D 17.C 18.因为地下矿藏在外力作用下使大量游离元素渗入表层土壤,不同植物喜好不同元素,通过根系吸收这些元素并大量储存在体内,同时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外部特征。
【分析】16.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
D.选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本文是一篇事物说明文”分析有误。
故选D。
17.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
C.根据第⑤段“有一本地理专著《地镜图》记载更为详尽:‘草茎赤秀,下有铅;草茎黄秀,下有铜器’”可知,本项中“《酉阳杂俎》记载:山上有葱,下有银;山上有薤,下有金;草茎黄秀,下有铜器”的说法有误;
故选C。
18.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筛选。
根据第④段“那么,这些植物指示矿藏的原因是什么呢?原来,地下矿藏经过地下水的冲蚀、溶解和搬运作用后,大量游离元素渗入表层土壤。植物庞大的根系除了吸收氮、磷、钾等必需的矿物质外,还会吸收其他元素,并大量储存在自身内部,同时表现出一些与众不同的外部特征”可知有些植物可以指示矿藏的原因是:因为地下矿藏在外力作用下使大量游离元素渗入表层土壤,不同植物喜好不同元素,通过根系吸收这些元素并大量储存在体内,同时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外部特征。据此可以答出答案。
19.A 20.那我们要如何解决问题,实现太空种植梦呢? 21. 水和气无法自动分离 影响养分流动与供给 22.示例:不同意。因为太空种植,能利用空间实验室平台,研究太空微重力等特殊环境对植物生长发育、生理生化等方面的影响,还能为航天员提供食物、氧气和水。同时,植物可为航天员提供绿色鲜活的环境,通过照料植物可以缓解航天员压力,正向调节航天员心理情绪。
【解析】19.本题考查信息筛选与辨析。
A.结合材料第③段“植物可通过光合作用吸收航天员产生的二氧化碳,生产氧气,可一定程度上净化密闭舱室环境,获得清新的空气”可知是一定程度上可以净化,而不是完全,选项“完全净化密闭舱室环境”有误。
故选A。
20.本题考查句子补写。
结合上面第②段“地面种植空间已经足够广阔,为什么我们还要在太空中种菜呢?”、第④段“与地面种植相比,太空种植有什么不同?”可知地⑦段也是过渡段。再结合第⑧段“从研究的结果来看,利用人工基质进行培养是太空植物培养的主要方式”可知下面要介绍培养的方式了,故我们可以提问:那么该怎样进行太空种菜呢?类似答案都可以。
21.本题考查材料提取与概括。
结合第⑥段“太空微重力环境会使植物根系周围形成一个边界层,导致水和气无法自动分离,根部水分运动无法自控。如果植物根部水分运动控制不够好,易造成根系水分供应不合理,将直接影响植物生长介质中的水分、氧气分布情况,进而影响到植物根系水分吸收和根系呼吸,也会影响养分的流动与供给,最终影响到植物的正常生长”可知“根系周围形成边界层”会导致“水和气无法自动分离”,“植物根部水分运动控制不够好”进而“影响到植物根系水分吸收和根系呼吸”,也会“影响养分的流动与供给”。据此可概括填空。
22.本题考查观点和理由阐述。
随着人类对太空的探索和研究,太空种植必将是常态,且根据第③段“太空种植,可以利用空间实验室平台,研究太空微重力等特殊环境对植物生长发育、生理生化等方面的影响。植物可通过光合作用吸收航天员产生的二氧化碳,生产氧气,可一定程度上净化密闭舱室环境,获得清新的空气;还可以生产食物,为航天员提供新鲜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和膳食纤维,丰富航天员食谱;此外,通过植物的蒸腾作用,还可实现密闭系统内水的净化,为航天员补充纯净的水。植物的这种生产功能对建立自给自足、高物质闭合度的地外生命保障系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可大大降低长期载人飞行任务的后勤物资供应成本,科研人员已开展以植物为核心部件的地外生命保障系统研究工作。同时,植物可为航天员提供绿色鲜活的环境,通过照料植物可以缓解航天员压力,正向调节航天员的心理情绪”可知它有很多好处,所以“在太空研究种植浪费人力、物力、财力,没有意义”这个观点是不正确的,故先回答不同意,然后表述理由即可。
示例;不同意。太空种植,可以利用空间实验室平台,研究太空微重力等特殊环境对植物生长发育、生理生化等方面的影响。植物可通过光合作用吸收航天员产生的二氧化碳,生产氧气,可一定程度上净化密闭舱室环境,让航天员获得清新的空气,同时可以为他们提供丰富的实物和调节他们的心理情绪,是很有意义的做好。
23.“慧眼”识光(或:感光);靠“口”食“荤“;“嗅”到“防虫警报”(或:灵敏的嗅觉);特殊的“舌”的功能。 24.“多”表示限定数量,在这里指靠“口”吃“荤”的植物数量不止500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所以不能删去。 25.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写出两点即可),具体、形象(或:突出)地说明了植物的“舌”功能选择性非常强。 26.D
【解析】23.本题考查内容概括。
根据③段“许多植物具有‘慧眼’识光的能力……植物凭借这种‘眼睛’,从根到叶尖形成完整而灵敏的感光系统,对光产生既定反应”,可概括为:“慧眼”识光(或:感光);
根据④段“植物界中不仅有靠根吃‘素’的植物,而且还有靠‘口’吃‘荤’的植物,食虫植物(也称食肉植物)便是这类植物”,可概括为:靠“口”食“荤“;
根据⑤段“植物还有嗅觉灵敏的特殊‘鼻子’……原来,植物有特殊的“鼻子”——感觉神经,当被咬的树产生挥发性抗虫化学物质后,邻树的‘鼻子’能及时‘嗅’到‘防虫警报’”,可概括为:“嗅”到“防虫警报”(或:灵敏的嗅觉);
根据⑥段“植物还具有相当特殊的‘舌’的功能,它能‘尝’到土壤中各种矿物营养的味道”,可概括为:特殊的“舌”的功能。
24.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
④段“它们分布于世界各地,种类有500多种,最著名的有瓶子草、猪笼草、狸藻等”句中加点字“多”(用在数量词后)表示有零头,结合前文“植物界中不仅有靠根吃‘素’的植物,而且还有靠‘口’吃‘荤’的植物”可知,说明指靠“口”吃“荤”的植物数量不止500种;如果删掉,就成了正好500种,与事实不符。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因此,不能删去。
25.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作用。
根据⑥段画线句“例如蒿在一般土壤中长得相当高大,但如果‘吃’了土壤中的硼就会变成‘矮老头’”句中的“例如”可知,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相当高大”是将蒿与其他植物比较而言,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就会变成‘矮老头’”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这些方法的运用,具体、形象地说明了植物的“舌”功能选择性非常强。
2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D.理解有误。根据⑥段“如今,植物探矿已成为寻找地下矿藏的重要手段之一”可知,利用生物富集现象找到相应的地下矿藏,是当前寻找地下矿藏的重要手段之一,而非“唯一”重要手段。
故选D。
27.(1)引出文章的说明内容“植物是如何‘看见’光的呢”,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2)分类别。条理清晰地说明了“光敏色素”的类型。
(3)“可能”一词表示推测,在句中指的是“植物体内存在一种感光分子”的结论是推测出来的,不是一个准确的定论。删去后与实际不符。它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D
【详解】(1)本题考查段落作用。
由文章第①段“植物没有眼睛,却知道太阳在哪里”可知,这一段写了植物没有眼睛,却能感知到日出日落。引出文章的说明内容“植物如何‘看见’光”,“植物是如何‘看见’光的呢”照应了题目,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2)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选文第⑥段画线句“光敏色素是一种蛋白质,在植物体内存在两种类型:红光吸收型(Pr)和远红光吸收型(Pfr)”中把“光敏色素”分为两种类型:红光吸收型(Pr)和远红光吸收型(Pfr)。运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条理清晰地说明了“光敏色素”的类型。
(3)本题考查词语赏析。
解答此题要结合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来理解。第⑥段“植物体内可能存在一种感光分子”中的“可能”一词表示推测,不确定。在句中指的是“植物体内存在一种感光分子”的结论是推测出来的,不是一个准确的定论。接着分析删去后的表达效果发生了怎样的改变。最后强调词语的作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文章第⑧段“虽然植物没有眼睛和大脑,但它却可以通过光敏色素之类的感光分子‘看见’世界的光明”,说明植物除了可以通过光敏色素这一感光分子“看见”世界的光明外,也可以通过像这一类型的感光分子“看见”世界的光明。D项中“只能借助光敏色素这一感光分子才能‘看见’世界的光明”表述有误。
故选D。
答案第4页,共8页
答案第5页,共8页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