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18张PPT)研究物体的浮沉条件说课环节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阿基米德原理,认识了浮力产生的原因的基础上,从知识应用的角度学习物体浮沉条件的。同时本节知识综合性较强,难度较大,涉及受力分析、力和运动的关系、以及与浮力知识结合起来解决问题等。(二)、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教学目标科学态度与责任科学探究科学思维物理观念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重点)运用浮沉条件解释生产、生活上的现象综合运用阿基米德原理、密度及二力平衡等知识讨论浮沉条件(难点)通过使鸡蛋在水中实现浮沉,培养学生从实验探究现象进行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浓厚兴趣,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二、学情分析本节课面向的对象是初二学生,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都很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投其所好,因材施教,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而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阿基米德原理,对浮力的方向、浮力的大小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在很多学生的潜意识里认为:重的物体一定下沉,轻的物体一定上浮。来自于生活的前期经验和感性认识的错误性对很多学生有了主观想象力的干扰,自然会对结论产生影响。所以,如何能让学生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不受主观想象力的干扰,也是教学的重点。三、教法学法分析讲授法探究式教学法设计意图:本节课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学法并结合讲授法,以问题为导学来启发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开展自主探究,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型教学理念。四、教学过程——让课堂“动”起来环节一:“魔术”导入为什么它能够在水中自由浮沉呢?问题驱“动”通过表演魔术导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本节课内容产生初步的概念环节二:讲授新课教师演示:体积相同的木块和铁块,同时浸没在水中后放手,让学生观察发生的现象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思考“放手后木块和铁块受到哪些力的作用?铁块和木块的浮力大小相等吗?”学生分组讨论归纳总结出物体的浮沉状态有漂浮,悬浮,下沉,上浮,并且知道物体的浮沉是浮力和重力有关的。教师发“动”学生主“动”通过观察铁块下沉,木块上浮的实验现象,知道物体的浮沉状态有漂浮,悬浮,下沉,上浮。学生分组实验,通过加盐改变水的密度让鸡蛋在水中实现漂浮,悬浮,下沉,上浮。思考“鸡蛋在盐水中受到哪些力的作用?鸡蛋处于不同状态是由于哪个力发生了变化?”实验行“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直观的感受物体漂浮悬浮及上浮下沉的各种状态和过程。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漂浮时GF浮悬浮时GF浮上浮时GF浮F浮=GF浮=GF浮F浮>G下沉时F浮G分析比较鸡蛋所受重力和浮力大小关系,归纳总结出物体浮沉条件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构造自主学习的氛围,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归纳总结出物体浮沉条件:F浮>G 上浮F浮<G 下沉F浮= G 悬浮/漂浮鸡蛋为什么既可在盐水中漂浮又可以悬浮?学生讨论:鸡蛋由漂浮变为悬浮,盐水的密度如何变化,鸡蛋浸入盐水的体积又如何变化?学生主“动”F浮=ρ液 g V排通过分析学生自主产生的疑问,引导学生利用阿基米德原理讨论物体的浮沉条件。漂浮F浮 = Gρ液gV排= ρ物g V物V排< V物ρ液> ρ物悬浮F浮 = Gρ液gV排= ρ物g V物V排=V物ρ液= ρ物下沉F浮 < Gρ液gV排< ρ物g V物V排=V物ρ液< ρ物上浮F浮 >Gρ液gV排> ρ物g V物V排= V物ρ液> ρ物教师推“动”通过教师讲解,带动学生利用阿基米德原理和密度知识理论分析浮沉条件。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也便于学生理解。自学课本潜艇浮沉原理部分浮沉条件的应用通过应用浮沉条件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开阔学生的视野,有利于养成用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突破重难点。环节三:课堂小结师生对话总结物体的浮沉条件浮沉条件的应用环节四:牛刀小试“浮沉子”最早是由科学家笛卡儿设计的。小华用大塑料瓶(大瓶)和开口小玻璃瓶(小瓶)制作了图1所示的“浮沉子”;装有适量水的小瓶开口朝下漂浮在大瓶内的水面上,拧紧大瓶的瓶盖使其密封,两瓶内均有少量空气。将小瓶视为圆柱形容器,底面积为S,忽略其壁厚(即忽略小瓶自身的体积)。当小瓶漂浮时,简化的模型如图2所示,小瓶内空气柱的高度为h.手握大瓶施加适当的压力,使小瓶下沉并恰好悬浮在图3所示的位置。将倒置的小瓶和小瓶内的空气看成一个整体A,A的质量为m,水的密度为 ,g为已知量,求:(1)图2中A所受浮力 大小;(2)图2中A排开水的体积;(3)图2和图3中小瓶内空气的密度之比。设计意图:通过例题讲解,有利于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消化与吸收,同时也揭秘课堂导入环节魔术的原理。五、板书设计9.3 研究物体的浮沉条件F浮>G 上浮 ρ液> ρ物F浮<G 下沉 ρ液< ρ物F浮=G 悬浮 ρ液= ρ物浮沉条件的应用潜水艇 改变自身重力F浮=G 漂浮 ρ液> ρ物气象探测气球浮筒打捞沉船物体的浮沉条件研究物体的浮沉条件感 谢 聆 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