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课件(共22张PPT) 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下)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课件(共22张PPT) 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下)

资源简介

(共22张PPT)
“人们在欢呼跳跃……他们以为战争结束了,而战争才刚刚开始。”
——美国驻苏联大使馆代办乔治凯南
第八单元: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课标:掌握冷战时期的典型事件,认识冷战的基本特征,理解冷战的发生、发展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素养:1)借助时间轴和地图,认识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所处的时空环境及阶段特征
2)从历史解释角度概括冷战的含义与表现,归纳两极格局发展演变的过程及多极化趋势的表现,认识其对国际关系变化的重大影响;运用唯物史观分析东欧剧变的原因和影响。
一、从盟友到对手——冷战与两极格局的形成
自主探究1:阅读课本第一子目“冷战与两极格局”,分析二战后美苏关系的变化、
冷战的含义、冷战形成的原因、美苏双方冷战的表现
材料2:法西斯的消亡导致战时同盟合作的基础瓦解,使得美苏合作的共同利益消失,而美苏在战时同盟掩盖下的矛盾得以暴露,这些矛盾包括其固有的矛盾(如意识形态)以及战后美苏分配利益中的一系列矛盾,如波兰问题、土耳其问题、伊朗问题等。这些矛盾加深了双方相互间的怀疑和不信任。
——沈志华《冷战五书》
材料1:二战中后期,反法西斯同盟国首脑相继召开一系列会议,在缔结一系列条约和协定后,建立了以美苏两大国为主导的“雅尔塔体系”。
①雅尔塔体系奠定了美苏两极格局的基础(框架)
思考:二战结束后美苏关系又和变化
②美苏由盟友走向对手
一、从盟友到对手——冷战与两极格局的形成
自主探究1:阅读课本第一子目“冷战与两极格局”,分析二战后美苏关系的变化、
冷战的含义、冷战形成的原因、美苏双方冷战的表现
材料3:吾国因拥有道义、政治、经济及军事各方面之力量,故自然负有领导国际社会之责任,且随之亦有领导国际社会之机会。吾国为本身之最大利益以及为和平与人道计,对于此种责任,不能畏缩,不应畏缩,且在事实上亦未畏缩。
——《罗斯福在美国外交政策协会发表关于美国外交政策的演说》1944年
思考:罗斯福的话反映了美国什么样的战略意图?
③ 美国确立全球扩张战略,希望称霸世界
材料4:波兰问题对于俄国人不仅仅是个荣誉问题,而且是个安全问题……因为苏维埃国家一些极为重要的战略问题都与波兰有关……波兰问题对苏维埃国家来说是一个生死攸关的问题。
——《斯大林1945年在雅尔塔会议上的讲话》
思考:材料表明了苏联战后的什么意图?
④ 苏联努力扩大自己在世界的影响力
一、从盟友到对手——冷战与两极格局的形成
自主探究1:阅读课本第一子目“冷战与两极格局”,分析二战后美苏关系的变化、
冷战的含义、冷战形成的原因、美苏双方冷战的表现
材料5:共产主义已经成为世界上一切邪恶的根源,全世界应该采取美国制度。
——杜鲁门
材料6:苏维埃制度比非苏维埃制度更有生命力,更稳固。战争是现代垄断资本主义基础上发展的必然产物,只要资本主义存在,战争就不可避免。 :——斯大林
⑤美苏两国国家利益严重冲突,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尖锐对立
思考:美苏在哪些方面存在冲突
冷战或谅解格局形成的背景
时代背景:雅尔塔体系奠定了美苏两极格局的基本框架
关系转变: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美苏由盟友走向对手;
战略差异:美国全球扩张战略和苏联保障国家安全战略之间发生激烈碰撞。
根本原因:美苏两国国家利益严重冲突,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尖锐对立
“冷战”含义:是指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
极:一般是指“强势大国或者国家联盟”(强大的经济实力或国际政治影响力)
一、从盟友到对手——冷战与两极格局的形成
自主探究1:阅读课本第一子目“冷战与两极格局”,分析二战后美苏关系的变化、
冷战的含义、冷战形成的原因、美苏双方冷战的表现
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
材料6:“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在这条线后面,座落着中欧和东欧古国的都城……所有这些名城及其居民无一不处在苏联的势力范围内……”。
——《和平砥柱》
“冷战”的序幕/信号:丘吉尔的“铁幕”演说
问题2
材料7:历史纵横—凯南的“长电报”和诺维科夫的“长报告”
随着二战后美苏矛盾的不断激化,双方的态度也逐渐强硬,都把对方视为敌人。
1946年2月22日,美国驻苏联大使馆代办乔治·凯南向华盛顿发回一封8000字“长电报”,提出了美国要依靠实力抵制苏联的扩张,同时又不会引起美苏之间全面军事冲突的主张。这是遏制政策的前奏。
同年9月27日,苏联驻美国大使尼古拉·诺维科夫向莫斯科发回“战后美国对外政策的长篇报告”,断定美国战后对外政策的特征是谋求世界霸权,将苏联视为其通往世界霸权的主要障碍,并正在把苏联作为战争的对象而准备未来的战争。
由此可见,二战结束仅仅一年,美苏双方的对外政策都从大国合作转向了对抗。
【历史纵横】材料反映了美苏怎样的心态?双方展开了怎样的对抗?
一、从盟友到对手——冷战与两极格局的形成
美国 苏联
政 治
经 济
军 事
1947.3“杜鲁门主义”
1947.9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1947.6“马歇尔计划”
1949经济互助委员会
1949.4 北约
杜鲁门主义:宣布世界分为自由民主和极权主义两个对立营垒,美国支持所有反对共产主义的国家。外交上从孤立主义走向全球扩张主义;美苏同盟关系的结束及冷战的开始;
目的:遏制苏联和共产主义;称霸世界。
1955.5华约
材料8:二战后西欧经济面临崩溃,经济危机激化了社会矛盾。英国、法国、意大利、比利时等国工人运动此起彼伏。这种状况使美国政府意识到,“共产主义是在贫困和不满的土壤里蔓延和滋长的”,为了“遏制”苏联全球扩张主义,防止西欧 “变质”,无论如何也要稳定欧洲、复兴欧洲。于是美国政府出台了援助西欧的“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
目的:复兴欧洲经济,稳定资本主义制度;(直目)
控制西欧,遏制共产主义,称霸世界。(根目)
思考:马歇尔计划的目的是什么?产生了什么影响?
经济上:马歇尔计划(1947.6 提出,1948.2实施-1952结束)
一、从盟友到对手——冷战与两极格局的形成
影响:
对欧洲:经济:有利于战后西欧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客观上推动了西欧走向联合
政治:稳定了西欧的资本主义制度,遏制西欧共产主义的发展
对美国:经济:为美国经济的发展提供市场,推动美国战后经济的繁荣;
政治:有利于美国控制西欧,遏制共产主义,称霸世界
(1)相同点:①背景:都出现在二战后初期,美苏由战时同盟关系走向对抗
②实质: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稳定资本主义统治秩序,确立和巩固美国的霸权地位
(2)不同点
项目 杜鲁门主义 马歇尔计划
背景 针对“希腊、土耳其危机” 针对二战后西欧经济凋敝、政局动荡,资本主义统治秩序面临威胁
内容 既包括经济上的援助, 也包括军事上的援助 经济援助计划
形式 公开、赤裸裸地反共反苏 隐蔽的经济手段
影响 是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宣言书,标志着美苏全面冷战的开始 一方面有利于西欧经济的恢复和政局的稳定;客观上推动西欧走向联合;
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美国控制西欧,获得市场;遏制共产主义;是杜鲁门主义的第一次大规模运用
一、从盟友到对手——冷战与两极格局的形成
思考对比—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的异同
杜鲁门曾经说过: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是一个胡桃的两半。
美国 苏联
政 治 1947.3杜鲁门主义 1947.9 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经 济 1947.6马歇尔计划 1949 经济互助委员会
军 事 1949.4 北约 1955.5 华约
地缘 政治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简称“联邦德国”或西德。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简称“民主德国”或东德。
四国分区占领德国和柏林
地缘政治学:
地理因素(如地理位置、战略军备等)是影响甚至决定国家对外政治决策的一个基本因素。
二战后,美国地缘政治学者斯皮克曼提出的“边缘地带”学说:谁控制了边缘地带,谁就控制了欧亚大陆;谁控制了欧亚大陆,谁就控制了世界的命运。”
第一次柏林危机直接导致
1949 德国分裂
一、从盟友到对手——冷战与两极格局的形成
材料1:尽管我们的阶级对抗是不可调和的,肯尼迪和我在防止军事冲突的问题上,却找到了共同的立场和共同的语言。 ——《赫鲁晓夫回忆录》
材料3:双方都是用走到战争边缘的威慑手段,通过谈判解决问题,从而避免了直接的军事冲突;通过政治谈判和平解决争端是处理危机的最终选择;这种处理危机的方式被认为是冷战的自我控制机制。
材料2:一旦领导人犯错,我们输掉的就不仅仅是我们自己,我们的未来、我们的希望和我们的国家,还有全世界的人,他们在这场核冲突中没有插手,没有发生,甚至一无所知而他们的生命之火却要被核战争扑灭…… ——《肯尼迪回忆录》
自主探究:根据材料及所学,探析冷战特点
二、“冷”“热”并存——冷战的发展
一、从盟友到对手——冷战与两极格局的形成
材料4:“冷战”的手段:
挑起事端进行颠覆活动;以“经援”、“军援”为诱饵,拉拢“朋友”,扩大势力范围;扩大军事同盟;在外国建立军事基地,派军队控制战略要地;以经济封锁、制裁等手段,破坏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以文化入侵,对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和平演变战略。
特点:
①大国之间的国家利益之争;
②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
③明显的地缘政治特点;
④美苏主导,带有霸权主义色彩,同时具有一定的自我控制机制;
⑤两极格局是不对称和不完全的。
⑥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相结合
1、冷战的发展
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20世纪六、七十年代)
①1958—1961年第二次柏林危机
②1962年10月古巴导弹危机
1961年修建柏林墙
(2)表现
古巴导弹危机
柏林墙始建于1961年8月13日,全长155公里。柏林墙是德国分裂的象征,也是冷战的重要标志。
1959年美国在意大利和土耳其部署了导弹。引起了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这是冷战期间苏美两大国之间最激烈的一次对抗。最后以苏联与美国的相互妥协而告终。
(1)特点
东西方关系既有缓和,也有激烈的冷战对抗。
渐变
欧洲共同体(1967年)
欧共体成立与发展
2、多极力量的成长
①西方阵营分化
1959年法国总统藏高乐提出“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以欧洲联合为基础抗衡美国的政治控制。
欧洲煤钢共同体(1952年)
欧洲经济共同体(1958年)
欧洲原子能共同体(1958年)
日本经济的“起飞”并积极追求“政治大国”地位
表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集团逐渐分化,西欧和日本逐渐成为重要的国际力量。
早在60年代末成为资本主义第二经济大国时,日本政府就提出了“过渡到政治大国”的口号。进入80年代,日本把谋求政治大国作为对外战略的主要目标。
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20世纪六、七十年代)
【史料拓展】
苏联通过情报局控制东欧各国,要求东欧各国的社会制度、政权性质与苏联统一。苏联还在东欧各国进行了大清洗,将包括共产党著名领导人在内的几十万人清除出党,以保证苏联政治路线和外交政策的执行。
▲匈牙利十月事件
▲中苏关系恶化
表现:东欧国家反对苏联控制的斗争
中苏关系的破裂
▲波兰波兹南事件
②社会主义阵营开始瓦解
原因:苏联的大国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
2、多极力量的成长
苏联扼杀了“布拉格之春”改革
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20世纪六、七十年代)
③中国成为国际社会中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
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两弹一星
南斯拉夫……1948年受到“情报局”不公正对待而脱离社会主义阵营。同时,因西方特别是美国的敌视态度,其对外一直是“极端生硬的反资本主义”……探索独立自主过程中,亚非会议的基本思想和方向对其有很大启迪,产生了发展中国家联合的思想。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编》
④第三世界的兴起
1955年亚非会议,诞生了体现和平共处原则的“万隆精神”
1961年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标志着发展中国家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
尼克松访华
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20世纪六、七十年代)
2、多极力量的成长
美、日、西欧
三足鼎立
苏东关系破裂
中苏关系破裂
有力冲击了两极格局
万隆会议
不结盟运动
④第三世界的兴起
③中国成为国际社会中
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
②社会主义阵营开始瓦解
①西方阵营分化
两弹一星
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尼克松访华
渐变
两极格局中孕育着多极化发展趋势
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20世纪六、七十年代)
2、多极力量的成长
三、两极格局的瓦解(20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
紧张 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美国大搞军备竞赛,实施“战略防御计划”。
1.美苏关系的演变 : 紧张→缓和
缓和 1985年后,美苏关系走向缓和。
▲美苏签署《消除中程导弹条约》
▲德国统一
①美苏首脑多次会晤,建立了多层次对话机制;
②裁军取得重要进展:1987年,美苏签署《关于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
1991年,两国签订《美苏关于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
③苏联实行战略收缩,从阿富汗撤军,宣布不再干涉东欧事务,同意两德统一。
2.苏联与中国的关系也实现了正常化:
1989,戈尔巴乔夫访华
1.美苏关系的演变 : 紧张→缓和
3.两极格局瓦解标志: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历史解释】 东欧剧变
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东欧各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发生根本性的改变,社会主义制度最终演变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剧烈动荡。它是东欧社会主义事业的失败,使世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低潮。
东欧剧变的实质是东欧各国的社会性质发生改变。
剧变
三、两极格局的瓦解(20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
材料一:20世界30年代苏联在斯大林时期建立起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体制,在当时极大的促进了苏联社会的发展,但后来逐渐僵化,弊端日益暴露,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先后有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和契尔年科进行改革,不但没有突破这一模式,反而使国家陷入危机之中。
材料二:1985年戈尔巴乔夫改革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路线,其实质是背离了社会主义的资本主义思想路线。取消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国内局势失控,苏联迅速走向解体。
材料三:从外部条件来说,东欧剧变和西方“和平演变”的鼓励政策,都对苏联解体,起了推动作用。
①历史(根本):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弊端
②直接(主要):戈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
③外部: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苏联解体(1991年12月)
阅读材料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
3、两极格局瓦解标志: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剧变
三、两极格局的瓦解(20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
两极对峙形成
20世纪四十年代后期至五十年代中期
多极化趋势出现
美苏既对抗又缓和
20世纪60年代末
至80年代末
两极格局瓦解
20世纪80年代末
至90年代初
裂变
渐变
剧变
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历程
两极格局的评价或影响
1.消极:加剧了世界的紧张局势,形成了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的局面。
(1)全面“冷战”表现:①德国分裂—冷战的焦点
②1948朝鲜分裂
③1962古巴导弹危机—冷战的高潮
(2)局部热战表现:①朝鲜战争(1950—53,中国抗美援朝)
②越南战争(1961—73,美国)
2.积极:①美苏两国未发生大规模的直接武装冲突,从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②促进了世界经济和科技的发展
4.当今世界格局
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目前是“一超多强”,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
美苏争霸结束了,美俄关系依然紧张;
冷战结束了,冷战思维依然存在。
俄乌冲突后,“新冷战”说已充斥西方舆论场。美国和西方国家鼓吹回归“平行世界”,主张退回狭小的西方世界,放任国际社会逐渐裂变为西方和非西方这两个“平行世界”。美国为了维护霸权地位,试图将这种“平行关系”塑造为冷战时的对峙状态,重新制造阵营对立。
——《俄乌冲突的历史经纬与时代警示》
80s初至80s末90s初
两极走向瓦解
多极化趋势
加强
第18课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冷战与两极
格局的形成
1、二战结束后美苏关系的变化
2、冷战或两极格局形成的背景:时代背景、关系转变、战略转变、根因
3、冷战的含义
3、冷战的形成
序幕/信号
开始的标志
对峙的表现:政治、经济、军事、地缘政治
冷战的过程
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二战后至60年代初
两极格局形成
阶段特征:既有缓和 又有紧张;
表现:
原因:
60s中至70s末
两极受冲击
多极化趋势出现
阶段特征:苏攻美守
表现:
原因:
阶段特征:美攻苏守
表现:
原因: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多极力量的崛起
①西方阵营分化:表现
②社会主义阵营开始瓦解:表现
③中国成为国际社会中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
④第三世界的兴起:表现
时间
原因
实质
冷战的特点
冷战影响
1.消极:加剧了世界的紧张局势,形成了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的局面。
2.积极:①美苏两国未发生大规模的直接武装冲突,从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②促进了世界经济和科技的发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