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 把握逻辑要义 学案 2023-2024学年高三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二课 把握逻辑要义 学案 2023-2024学年高三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课 把握逻辑要义
把握逻辑要义;遵循逻辑思维要求。
1.描述与分类:①逻辑的分类及含义,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含义,矛盾律的基本内容,排中律的内容。②识记同一律的公式,理解其意思,并进一步明确同一律的要求。
2.解释与论证:①遵循矛盾律的原因,矛盾律与排中律的关系,形式逻辑基本规律与科学思维的关系。②矛盾律的公式,理解其意思,并进一步明确矛盾律的要求。
3.预测与选择:①矛盾律的思维规范,排中律的思维规范,同一律的基本要求及思维规范。②排中律的公式,理解其意思,并进一步明确排中律的要求。
4.辨析与评价:①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的关系。②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的关系。
1.理解“逻辑”的多种含义,明确合乎逻辑的思维需要遵循基本要求
2.理解形式逻辑三大基本规律的内容、要求以及应该排除的逻辑错误,培养科学认知精神和求真务实精神,
3.能够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这三种规律,培养科学思维能力,反对逻辑错误,捍卫真理
必备知识一 “逻辑”的多种含义
一、“逻辑”的不同用法
1.不用含义
现代汉语中的“逻辑”,或者与“规律”同义,或者指“逻辑规律与规则”,或者指认识问题的某种“思维方法”,或者指“逻辑学”这门学问。
2.不同用法
“规律”意义上的“逻辑”是所有科学的研究对象。“逻辑规律与规则”,以及“思维方法”意义上的“逻辑”才是逻辑学的研究对象。逻辑学研究试图将逻辑规律与规则运用到实际思维中,以区分正确的思维方法和不正确的思维方法。作为工具性学科的逻辑学是为把握“规律”服务的。
二、狭义逻辑学与广义逻辑学
1.含义
(1)历史上人们曾把所有研究思维规律与方法的学问都称为逻辑学。
(2)随着学科分化,人们把研究思维形式结构及其规律的形式逻辑视为狭义的逻辑学,而把含有狭义的逻辑学和研究辩证思维中的规律、规则与方法的辩证逻辑等视为广义的逻辑学。
2.形式逻辑特别关注推理问题
(1)推理是由前提和结论构成的,由前提推导结论,前提作为结论的理由。
(2)从形式逻辑角度看,从真前提推出真结论,并不取决于思想的具体内容,而是取决于思想的形式结构。
(3)形式逻辑的核心任务是要把握从真前提推导出真结论的规律和规则。
(4)把推理的理由讲出来作为“论点”的“论据”,就构成了通常所说的“论证”。用这样的论证方式去说服人,让他人接受自己的观点,或者用这样的论证方式去反驳别人的观点,就构成了“论辩”。论证和论辩中使用的推理是否有效,直接影响说服的效果。
3.学习狭义逻辑学的基本知识与方法的必要性
学习狭义逻辑学的基本知识与方法,是学习广义逻辑学的基础。遵循形式逻辑的规律与规则,是正确思维的必要条件。
必备知识二 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
一、同一律:思维的确定性要求
1.公式
(1)公式表达:“A是A”。
(2)公式意思: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如果是真的,就是真的;如果是假的,就是假的。
2.要求
同一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不能混淆概念,也不能转移论题。故意违反同一律的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叫作“偷换概念”或“偷换论题”。
3.条件性
(1)在不同的时间或不同的条件下,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概念或判断,同一律并不要求它们一定是同一的。
(2)同一律并不否认认识对象的复杂多样性及其变化和发展。它所反对的,只限于时间、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任意变更概念或判断。
二、矛盾律:思维的一致性要求
1.公式
(1)公式表达:“A不是非A”。
(2)公式意思: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它的否定论断“非A”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
2.要求
矛盾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违反矛盾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叫作“自相矛盾”。
3.逻辑矛盾与客观矛盾
思维中出现的自相矛盾不同于唯物辩证法所讲的事物的客观矛盾。矛盾律及其要求是就同一时间、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作的论断而言的,自相矛盾的论断是对客观实际的错误反映。
客观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此事物可以变成彼事物。从不同时间、不同方面对同一事物所作的相反论断,并不是自相矛盾的。
三、排中律:思维的明确性要求
1.公式
(1)公式表达:“A或者非A”。
(2)公式意思: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
2.要求
排中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不成立。也就是说,不能同时否认“A”,又否认“非A”,对“是”与“非”各打五十大板。违反排中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叫作“两不可”。
3.矛盾律与排中律的区别
矛盾律表明,论断“A”和“非A”必有一假;排中律进一步表明,“A”和“非A”必有一真。识别与把握“A”和“非A”这种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的矛盾关系,对于提升逻辑思维能力有重要意义。
1.(2023·江苏·统考高考真题)“温馨斋”私点作为老字号有较好的品牌声誉,当地消费者提起它就想起特殊的风味。后来当地某糕点铺使用“温馨居”字号,并在店铺招牌标注“童年的味道”。案例中该店铺( )
A.行为构成不正当竞争
B.侵害了老字号的商标权
C.没有违背公序良俗和公共利益
D.使用“温馨居”字号应先注册商标
【答案】A
【详解】AC:经营者利用他人已经建立的商业信誉,通过某种假冒或者仿冒手段,使消费者发生误认的混淆行为属于不正当竞争,某糕点铺使用“温馨居”字号,并在店铺招牌标注“童年的味道”,这构成不正当竞争,已经违背公序良俗和公共利益,A符合题意,C错误。
B:商标应依法向商标局申请注册,未经注册,其使用人不得取得商标权,根据材料,“温馨斋”私点作为老字号是否到商标局申请注册,并不明晰,所以无法判断该店铺是否侵犯了老字号的商标权,B错误。
D:案例中,某糕点铺使用“温馨居”字号不能注册商标,“温馨居”与“温馨斋”相近似,是在利用他人已经建立的商业信誉,D错误。
故本题选A。
2.(2023·浙江·统考高考真题)2023年“五一”假期临近之际,甲矿泉水公司在未经知名厂商乙公司许可的情况下,仿冒其注册商标销售矿泉水,并要求员工加班加点销售。有顾客举报甲公司的销售行为,行政机关对此进行了查实,并作出相关行政行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①甲公司仿冒乙公司注册商标实施销售构成不正当竞争行为
②因加班加点发生劳动争议,甲公司员工有权直接向法院提起诉讼
③乙公司有仅要求甲公司依法承担停止侵害、赔偿损失等法律责任
④乙公司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请求解决与甲公司之间的侵权纠纷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详解】①:甲公司仿冒乙公司注册商标属于典型的搭便车行为,构成不正当竞争,①正确。
②:劳动争议需先经劳动仲裁程序,不能直接向法院提起诉讼,②错误。
③:乙公司作为被侵权方,有仅要求甲公司依法承担停止侵害、赔偿损失等法律责任,③正确。
④:乙公司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请求解决与甲公司之间的侵权纠纷,④错误。
故本题选B。
3.(2023·辽宁·统考高考真题)网络平台利用其收集的消费者偏好、消费金额、消费次数等信息进行差异定价的情况频频发生。最近,某平台对钻石会员销售的高档宾馆住宿费定价高于线下一倍多,给消费者利益造成损害。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①平台根据不同消费者的信息进行差异定价,侵犯消费者知情权
②消费能力、特殊消费偏好属于个人信息,但均不属于个人隐私
③消费者若想向平台主张损害赔偿,要承担损害事实的举证责任
④消费者若主张平台侵犯其个人信息权益,要证明平台存在过错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详解】①:平台根据不同消费者的信息进行差异定价,隐瞒了商品及服务的真实价格,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①正确。
②:信息与隐私权密切相关,受到法律保护。处理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原则,不得过度处理。网络平台利用其收集的消费者偏好、消费金额、消费次数等信息进行“大数据杀熟”,违反了民法典中对个人信息处理的合法性、正当性和必要性原则,属于侵犯了个人隐私,②错误。
③:根据民事诉讼举证规则,消费者主张平台存在侵权行为,则应当承担损害事实的举证责任,③正确。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规定,处理个人信息侵害个人信息权益造成损害,个人信息处理者不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应当承担损害赔偿等侵权责任。因此应当由平台承担证明自己不存在过错的举证责任,④排除。
故本题选B。
1.(2023·海南·模拟预测)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从逻辑与思维角度看,这是基于( )
①不同风格的思维在质量和效果上有很大差异
②正确的思维能帮助人们在实践中实现预期目的
③思维具有能动性,能帮助人们完整认识事物
④合乎逻辑的思维具有确定性和一致性的要求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详解】①:材料强调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未涉及不同风格的思维,①不符合题意。
②④:我们要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从逻辑与思维角度看,这是因为正确的思维能帮助人们在实践中实现预期目的,合乎逻辑的思维具有确定性和一致性的要求,②④正确。
③:材料强调科学思维的作用,该选项说法与题干不构成因果关系,③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C。
2.(2023·浙江·校联考模拟预测)一个朋友问爱因斯坦:“光究竟是什么?是波还是微粒?要知道,两者不能并存,不是这个,就是那个!”爱因斯坦听后,激动的说:“不是这个,就是那个?为什么不可以既是这个,又是那个呢?光既是波,又是微粒。”爱因斯坦的思维( )
A.没有违背逻辑思维的规律 B.违背了思维的一致性要求
C.违背了思维的明确性要求 D.违背了思维的确定性要求
【答案】A
【详解】A:为什么不可以既是这个,又是那个呢?光既是波,又是微粒,说明爱因斯坦对于光的定义,包含着对立统一的观点,并没有违背逻辑思维的规律,A正确。
B:思维的一致性要求在同一时间、在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他们都成立,B不符合题意,排除。
C:思维的明确性要求在同一时间、在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他们都不成立,也就是说不能同时否认A,又否认非A,C不符合题意,排除。
D:思维的确定性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本题选A。
3.(2022·北京丰台·统考一模)以下说法违反了同一个逻辑思维基本要求的是( )
①甲一会儿说种小麦,一会儿说不种小麦。乙说:“你的两种意见我都不同意。”
②甲说:“你会做饭吗?”乙说:“我会呀!”甲:“那你会做什么菜啊?”乙:“我只会做饭!”
③甲对乙说:“这件事情我不会参与,我只会在必要的时候指导一下你们。”
④甲说:“我的记忆完全消失了。”乙问:“什么时候开始消失的呢?”甲:“去年3月13日。”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D
【详解】③④:矛盾律要求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选项③中, 甲既说不参与这件事,后面又说参与,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违反了矛盾律;选项④中甲说自己的记忆完全消失了,但却记得记忆消失的时间,因此其说法也是自相矛盾的,违反了矛盾律,这两个选项都违反了矛盾律基本要求,③④符合题意。
①:排中律要求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不成立,也就是说不能同时否认“A” 又否认“非A”。选项①中甲一会儿说种小麦一会儿说不种小麦,是互相矛盾的论断,但是乙断定上述两个判断都是假的,违反了排中律, 与题意不符。
②:该选项中甲刚开始问的是“做饭”,后面又说“做什么菜”,所犯的逻辑错误叫作“偷换概念”或“偷换论题”,违反了同一律,②与题意不符。
故本题选D。
4.(2023·山东聊城·统考三模)以下是某同学关于民营企业的观点以及对这些观点的认识
某同学的观点 对前述观点的认识
① 民营企业是推动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所有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多余力量都不是民营企业
② 甲企业是一家新能源汽车制造企业,因此甲企业属于新兴行业 违反了同一律,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
③ 我既赞成支持民营企业发展,也赞成限制民营企业发展 违反了排中律,犯了“骑墙居中”的逻辑错误
④ 民营企业家要踏踏实实办好企业、真情实意回馈社会 乙作为民营企业家应真情实意回报社会
对该同学观点的认识正确的是( )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详解】①:“所有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多余力量都不是民营企业”换位推理后为“民营企业都不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多余力量”,是对“民营企业是推动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的正确认识,①正确。
②:“甲企业是一家新能源汽车制造企业,因此甲企业属于新兴行业”,这一推理省略了“新能源汽车制造企业属于新兴行业”这一大前提,符合三段论的基本规则,推理结构正确,没有违反同一律,②不符合题意。
③:“我既赞成支持民营企业发展,也赞成限制民营企业发展”违反了矛盾律,而不是排中律,③错误。
④:民营企业家要踏踏实实办好企业、真情实意回馈社会,乙是民营企业家,所以,乙应真情实意回报社会,推理结构正确,④正确。
故本题选B。
5.(2023·江苏扬州·扬州中学校考模拟预测)下面是甲乙两个同学的对话,对其分析正确的是( )
甲:“我和同桌关系很好,没有发生过矛盾。”乙:“我不相信,矛盾具有普遍性,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A.甲违反了逻辑思维明确性的要求 B.乙违反了逻辑思维明确性的要求
C.甲违反了逻辑思维确定性的要求 D.乙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
【答案】D
【详解】A:违反思维的明确性要求,即违反排中律,往往会犯“两不可”的逻辑错误。甲说的是生活中的矛盾,没有违反思维明确性要求,A错误。
B:甲说的是生活中的矛盾,乙说的是哲学上的矛盾,乙违反了逻辑思维确定性的要求,而不是违反了逻辑思维明确性的要求,B错误。
C: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确定性的思维,这是同一律的要求,违反同一律会犯“偷换概念”或“偷换论题”的错误。甲说的是生活中的矛盾,没有违反思维确定性要求,C错误。
D:甲说的是生活中的矛盾,乙说的是哲学上的矛盾,两人矛盾的含义不同,乙违反了同一律,即逻辑思维确定性的要求,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D正确。
故本题选D。
6.(2023·广东·模拟预测)某校教研组长安排甲、乙、丙讲公开课,三人都不愿意。于是教研组长写了三张纸条公开交给三人,并承诺回答正确者不需要讲公开课。甲纸条上写着:甲不讲公开课。乙纸条上写着:乙不讲公开课。丙纸条上写着:甲讲公开课。教研组长说:“三个纸条上的话只有一句是真话,根据这些条件你会推出哪位老师讲公开课?”结果乙因为回答正确不用讲公开课。乙的推理是( )
①根据矛盾律,“甲不讲公开课”和“甲讲公开课”必有一真
②根据排中律,“甲不讲公开课”和“甲讲公开课”必有一真
③“乙不讲公开课”为假命题,真命题应该是“乙讲公开课”
④“甲不讲公开课”为假命题,真命题应该是“甲讲公开课”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C
【详解】①:矛盾律是指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它的否定论断非A不能同真,必有一假。所以,根据矛盾律,“甲不讲公开课”和“甲讲公开课”必有一假,故①表述错误。
②③:排中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它的否定论断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不成立。所以,根据排中律,“甲不讲公开课”和“甲讲公开课”必有一真,那么“乙不讲公开课”为假,也就是乙要讲公开课,故②③表述正确。
④:根据分析,“甲不讲公开课”为真命题,“甲讲公开课”为假命题,故④表述错误。
故本题选C。
7.(2023·湖南长沙·湖南师大附中校考三模)以下说法违反了同一个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的是( )
①甲说:“我失忆了。”乙问:“什么时候开始失忆的呢 ”甲说:“去年3月13日。”
②甲说:“你会做饭吗 "乙说:“我会呀!”甲继续问:“那你会做什么菜啊 "乙说:“我只会做饭!"
③甲对乙说:“这件事情我不会参与,我只会在必要的时候指导一下你们。”
④甲、乙讨论一块地种什么庄稼好。甲一会儿说种小麦,一会儿说不种小麦。乙说:“你的两种意见我都不同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详解】①③:①中甲先说自己失忆,后说记得失忆的时间,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违反了矛盾律;③中甲先说不参与这件事,后说参与指导,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违反了矛盾律。故①③符合题意。
②:甲问:“你会做什么菜啊 ”乙说:“我只会做饭!”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违反了同一律的基本要求。故②不符合题意。
④:甲一会儿说种小麦,一会儿说不种小麦,但是乙同时否定了这两种情况,违反了排中律。故④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8.(2023·浙江·校联考模拟预测)“人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张三是人,所以,张三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这一推理( )
①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
②犯了混淆概念的错误
③违反了矛盾律的要求
④违反了排中律的要求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答案】A
【详解】①②:人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中的人是指所有的人,是区别于其它动物的概念,而不是张三这个个体。这一推理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犯了混淆概念的错误,①②正确。
③:矛盾律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相互否定(相互矛盾、相互反对)的思想不能同时为真,其中必有一假,③材料未体现。
④:排中律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相互否定(相互矛盾、相互反对)的思想不能同时为假真,其中必有一真,④材料未体现。
故本题选A。
9.(2023·广东·校联考模拟预测)“xx精灵,今天下雨吗?”“今天不下雨,中雨转小雨。”某智能音箱如是回答。从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看,上述回答违背了( )
A.思维的确定性要求
B.思维的一致性要求
C.思维同一律的要求
D.思维的能动性要求
【答案】B
【详解】B:“××精灵,今天下雨吗?”“今天不下雨,中雨转小雨。”违反了“A是非A”原则,犯了两可的错误,违反了矛盾律的思维的一致性要求,B符合题意。
AC:同一律是思维的确定性要求,通常用公式“A是A”来表示,AC不合题意。
D:思维具有能动性。任何思维都是对认识对象的反映,但又不是对认识对象的机械反映。能动性是思维的特点,不是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D排除。
故本题选B。
10.(2023·河北沧州·校联考三模)近年来,美国在亚太地区动作频频,大力推销所谓“印太战略”,美国“印太战略”正成为集团政治的代名词。美方打着促进地区合作的旗号,玩弄的却是地缘博弈的把戏;高喊要回归多边主义,实际上却在搞封闭排他的俱乐部;声称要维护国际规则,背地里却在另搞一套自己的“帮规”。美国的做法( )
①违反了排中律,犯了“两不可”的错误
②是自相矛盾的,其实质是推行霸权主义
③违反了同一律,犯了“偷换论题”的错误
④违反了矛盾律,思维出现不融贯一致的错误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D
【详解】①③:美国的做法违反了矛盾律,而没有违反排中律,也没有违反同一律,①③不符合题意。
②④:“美方高喊要回归多边主义,实际上却在搞封闭排他的俱乐部”,可见美国的做法违反了矛盾律,思维出现不融贯一致的错误,美国的做法是自相矛盾的,其实质是推行霸权主义,②④正确。
故本题选D。
11.(2023·浙江·模拟预测)列宁曾说:“逻辑形式和逻辑规律不是空洞的外壳,而是客观世界的反映。人的实践经过亿万次的重复,在人的意识中以逻辑的形式固定下来。这些形式正是(而且只是)由于亿万次的重复才有着先入之见的巩固性和公理的性质。”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逻辑形式和逻辑规律的产生离不开实践
②运用形式逻辑就能正确地认识事物
③逻辑形式和逻辑规律是一种超前的认识
④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是人们在实践中对认识客观事物的正确思维活动的总结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C
【详解】①:“人的实践经过亿万次的重复,在人的意识中以逻辑的形式固定下来”,说明逻辑形式和逻辑规律的产生离不开实践,①正确。
②:正确地认识事物受主客观多种因素的制约,②错误。
③:逻辑形式和逻辑规律不是空洞的外壳,而是客观世界的反映,不能说逻辑形式和逻辑规律是一种超前的认识,③错误。
④:“人的实践经过亿万次的重复,在人的意识中以逻辑的形式固定下来”,说明形式逻辑是人们在实践中对认识客观事物的正确思维活动的总结,④正确。
故本题选C。
12.(2023·全国·模拟预测)学好逻辑学的三个用处:增强判断能力、降低沟通难度、提高认知能力。逻辑学作为一门工具性的学科,它为包括基础学科在内的一切科学提供逻辑分析、逻辑批判、逻辑推理、逻辑论证的工具。这表明逻辑学( )
①能够将逻辑规律与规则运用到实际思维中
②作为工具性学科是为把握“规律”服务的
③能够提供认识和解决问题的一切思维方法
④揭示了所有科学领域中的客观事物的规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A
【详解】①:学好逻辑学的三个用处:增强判断能力、降低沟通难度、提高认知能力,表明逻辑学能够将逻辑规律与规则运用到实际思维中,①符合题意;
②:逻辑学为包括基础学科在内的一切科学提供逻辑分析、逻辑批判、逻辑推理、逻辑论证的工具,表明逻辑学作为工具性学科是为把握“规律”服务的,②符合题意;
③:逻辑学提供逻辑分析、逻辑批判、逻辑推理、逻辑论证,不是提供认识和解决问题的一切思维方法,③太绝对;
④:逻辑学是研究思维规律的学科,不能揭示所有科学领域中的客观事物的规律,④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A。
【点睛】
13.(2023春·广西河池·高二统考期末)蘸酱、卷肉、放葱、用手一撸……自今年3月初开始,不少游客慕名奔赴山东淄博,只为体验一把“方桌火炉小马扎,露天碳烤半自助”模式的正宗山东淄博烧烤。淄博烧烤究竟为何会爆火?淄博烧烤网红现象是否会“昙花一现”?这引起人们的思索:淄博烧烤背后的逻辑是什么?这里的“逻辑”指的是( )
A.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和机制 B.形式逻辑的规则
C.思维形式结构 D.人们对事物的真理性认识
【答案】A
【详解】A:人们做事取得成功的内在逻辑,指的是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和机制,A符合题意。
BCD:材料强调的是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和机制,未涉及形式逻辑的规则、思维形式结构、人们对事物的真理性认识等,BCD排除。
故本题选A。
14.(2023春·新疆阿勒泰·高二统考期末)2021年大型优惠节日“双11”于10月20日晚上8时开启预售,本次的“双11”依然人流旺盛甚至导致系统瘫痪,网红李某的直播间更吸引2.5亿人观看,网红李某在当天单日销售额高达106.53亿元人民币,成为直播“带货一哥”。这引起人们的思索:他“直播带货”的逻辑是什么?这里的“逻辑”指的是( )
A.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和机制 B.形式逻辑的规则
C.思维形式结构 D.人们对事物的真理性认识
【答案】A
【详解】A:人们做事取得成功的内在逻辑,指的是其内在规律和机制,A符合题意。
B: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是各种思想逻辑形式的普遍规律,它包括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材料未涉及形式逻辑的规则,B排除
C:材料未涉及思维形式结构,C排除。
D:材料未涉及人们对事物的真理性认识,D排除。
故本题选A。
15.(2023春·新疆喀什·高二兵团第三师第一中学校考期末)列宁曾说,“逻辑形式和逻辑规律不是空洞的外壳,而是客观世界的反映”,“人的实践经过亿万次的重复,在人的意识中以逻辑的形式固定下来。这些形式只是由于亿万次的重复才有着先人之见的巩固性和公理的性质”。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逻辑形式和逻辑规律的产生离不开实践
②人们运用形式逻辑就能正确地认识外界事物
③形式逻辑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对正确思维活动的总结
④逻辑形式和逻辑规律是一种超前认识,在一定程度上不值得推敲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详解】①③:“人的实践经过亿万次的重复,在人的意识中以逻辑的形式固定下来”“有着先入之见的巩固性和公理的性质”,说明逻辑的产生离不开实践,也说明形式逻辑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对正确思维活动的总结,①③正确。
②:人的认识受主客观多种因素制约,②错误。
④:“不值得推敲”的说法错误,逻辑形式和逻辑规律值得推敲,具有一定意义,④排除。
故本题选B。
16.(2022春·江苏南通·高二金沙中学校考阶段练习)某法庭在一次审理案件时,四位法官对某一个罪犯的量刑问题进行讨论:
甲法官说:“对该犯既要从重处罚,又要从轻处罚。”
乙法官说:“既不能从重处罚,又不能从轻处罚。”
丙法官说:“该犯是一个不务正业的青年。”
丁法官说:“我看从重和不从重处罚都不好。”
运用“形式逻辑的基本要求”的相关知识,分析四位法官的观点。
【答案】①甲法官违反了矛盾律,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既要从重处罚”与“又要从轻处罚”是自相矛盾的。②乙法官违反了排中律。“既不能从重处罚”与“又不能从轻处罚”是相互矛盾的,都进行了否定,犯了“两不可”的错误。③丙法官违反了同一律,犯了偷换论题的逻辑错误。法庭要求法官们对某一个罪犯的量刑问题进行讨论,而丙法官却评价“该犯是一个不务正业的青年”。④丁法官违反了排中律,犯了模棱两可的错误。丁法官把从重处罚与不从重处罚都否定了,是“两不可”的一种表现。
【分析】背景素材:分析四位法官的观点
考点考查: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
能力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
核心素养:科学精神、公共参与
【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的设问要求分析四位法官的观点,知识限定明确,需要调用矛盾律、排中律、同一律的有关知识,分别对其观点进行一一分析。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①:“对该犯既要从重处罚,又要从轻处罚”→可推出“既要从重处罚”与“又要从轻处罚”相互矛盾,违反了矛盾律。
关键词②:“既不能从重处罚,又不能从轻处罚”→可推出对“从重处罚”和“从轻处罚”都进行了否定,违反了排中律。
关键词③:“该犯是一个不务正业的青年”→可推出偏离了“对某一个罪犯的量刑问题进行讨论”的主题,违反了同一律。
关键词④:“我看从重和不从重处罚都不好”→可推出对“从重处罚”和“不从重处罚”都进行了否定,违反了排中律。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教材信息与材料信息相结合。
17. 故事背景:小A、小B、小C和小E是同住蓝天大学308宿舍的学生。2月16日上午9点,富二代小A发现自己价值5万元的X牌手表不翼而飞了。一时之间,猜忌的乌云笼罩在308宿舍。
人物档案:小A:自私的富二代 小B:记仇的女学霸
小C:喋喋不休大喇叭 小E:虚荣的潮流女
探究1:小A喜欢在宿舍外放声音打游戏,小B性格孤僻喜欢安静,对此行为十分不满。
小B :“你可以戴上耳机吗?游戏声音影响了别人。”小A:“影响别人,又不影响你。”
因为这件事小C觉得小B对小A怀恨在心,推测小B偷了小A 的手表。
如果小偷就是小A、小B、小C、小E中的一人,四人口供如下。
小A:肯定不是我。
小B:小E是小偷。
小C:小B是小偷。
小E:不是我偷的。
(1)如果四人中只有一人说了假话,请问小偷是谁?为什么?
(2)如果四人中只有一人说了真话,请问小偷是谁?为什么?
【答案】(1)矛盾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即二者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根据材料,小B说小E是小偷,小E说不是自己偷的。两个说法相互对立,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而四人中只有一人说了假话,因此可判断小A与小C说法均为真,根据“小C:小B是小偷”,可知小偷是小B。
(2)排中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不成立,即二者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根据材料,小B说小E是小偷,小E说不是自己偷的。两个说法相互对立,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而四人中只有一人说了真话,那么小A与小C说法均为假,“小A:肯定不是我”这一论断是假的,因此,小偷是小A。
【分析】背景素材:学生宿舍手表丢失案例
考点考查: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的有关知识
能力考查:描述和阐述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
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
【详解】(1)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属于分析说明类主观题,要求考生判断小偷是谁并说明原因。需要调用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的有关知识,结合材料中四人口供,运用矛盾律进行推理。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如果四人中只有一人说了假话,小B:小E是小偷、小E:不是我偷的→可联系矛盾律,“A”和“非A”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判断小A与小C说法均为真,推出小偷是小B。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时政信息等相结合。
(2)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属于分析说明类主观题,要求考生判断小偷是谁并说明原因。需要调用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的有关知识,结合材料中四人口供,运用排中律进行推理。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如果四人中只有一人说了真话,小B:小E是小偷、小E:不是我偷的→可联系排中律,“A”和“非A”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判断小A与小C说法均为假,推出小偷是小A。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时政信息等相结合。
课标要求
考纲解读
考情分析
体系构建
考点梳理
真题在线
模拟演练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课 把握逻辑要义
把握逻辑要义;遵循逻辑思维要求。
1.描述与分类:①逻辑的分类及含义,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含义,矛盾律的基本内容,排中律的内容。②识记同一律的公式,理解其意思,并进一步明确同一律的要求。
2.解释与论证:①遵循矛盾律的原因,矛盾律与排中律的关系,形式逻辑基本规律与科学思维的关系。②矛盾律的公式,理解其意思,并进一步明确矛盾律的要求。
3.预测与选择:①矛盾律的思维规范,排中律的思维规范,同一律的基本要求及思维规范。②排中律的公式,理解其意思,并进一步明确排中律的要求。
4.辨析与评价:①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的关系。②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的关系。
1.理解“逻辑”的多种含义,明确合乎逻辑的思维需要遵循基本要求
2.理解形式逻辑三大基本规律的内容、要求以及应该排除的逻辑错误,培养科学认知精神和求真务实精神,
3.能够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这三种规律,培养科学思维能力,反对逻辑错误,捍卫真理
必备知识一 “逻辑”的多种含义
一、“逻辑”的不同用法
1.不用含义
现代汉语中的“逻辑”,或者与“规律”同义,或者指“逻辑规律与规则”,或者指认识问题的某种“思维方法”,或者指“逻辑学”这门学问。
2.不同用法
“规律”意义上的“逻辑”是所有科学的研究对象。“逻辑规律与规则”,以及“思维方法”意义上的“逻辑”才是逻辑学的研究对象。逻辑学研究试图将逻辑规律与规则运用到实际思维中,以区分正确的思维方法和不正确的思维方法。作为工具性学科的逻辑学是为把握“规律”服务的。
二、狭义逻辑学与广义逻辑学
1.含义
(1)历史上人们曾把所有研究思维规律与方法的学问都称为逻辑学。
(2)随着学科分化,人们把研究思维形式结构及其规律的形式逻辑视为狭义的逻辑学,而把含有狭义的逻辑学和研究辩证思维中的规律、规则与方法的辩证逻辑等视为广义的逻辑学。
2.形式逻辑特别关注推理问题
(1)推理是由前提和结论构成的,由前提推导结论,前提作为结论的理由。
(2)从形式逻辑角度看,从真前提推出真结论,并不取决于思想的具体内容,而是取决于思想的形式结构。
(3)形式逻辑的核心任务是要把握从真前提推导出真结论的规律和规则。
(4)把推理的理由讲出来作为“论点”的“论据”,就构成了通常所说的“论证”。用这样的论证方式去说服人,让他人接受自己的观点,或者用这样的论证方式去反驳别人的观点,就构成了“论辩”。论证和论辩中使用的推理是否有效,直接影响说服的效果。
3.学习狭义逻辑学的基本知识与方法的必要性
学习狭义逻辑学的基本知识与方法,是学习广义逻辑学的基础。遵循形式逻辑的规律与规则,是正确思维的必要条件。
必备知识二 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
一、同一律:思维的确定性要求
1.公式
(1)公式表达:“A是A”。
(2)公式意思: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如果是真的,就是真的;如果是假的,就是假的。
2.要求
同一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不能混淆概念,也不能转移论题。故意违反同一律的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叫作“偷换概念”或“偷换论题”。
3.条件性
(1)在不同的时间或不同的条件下,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概念或判断,同一律并不要求它们一定是同一的。
(2)同一律并不否认认识对象的复杂多样性及其变化和发展。它所反对的,只限于时间、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任意变更概念或判断。
二、矛盾律:思维的一致性要求
1.公式
(1)公式表达:“A不是非A”。
(2)公式意思: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它的否定论断“非A”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
2.要求
矛盾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违反矛盾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叫作“自相矛盾”。
3.逻辑矛盾与客观矛盾
思维中出现的自相矛盾不同于唯物辩证法所讲的事物的客观矛盾。矛盾律及其要求是就同一时间、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作的论断而言的,自相矛盾的论断是对客观实际的错误反映。
客观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此事物可以变成彼事物。从不同时间、不同方面对同一事物所作的相反论断,并不是自相矛盾的。
三、排中律:思维的明确性要求
1.公式
(1)公式表达:“A或者非A”。
(2)公式意思: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
2.要求
排中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不成立。也就是说,不能同时否认“A”,又否认“非A”,对“是”与“非”各打五十大板。违反排中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叫作“两不可”。
3.矛盾律与排中律的区别
矛盾律表明,论断“A”和“非A”必有一假;排中律进一步表明,“A”和“非A”必有一真。识别与把握“A”和“非A”这种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的矛盾关系,对于提升逻辑思维能力有重要意义。
1.(2023·江苏·统考高考真题)“温馨斋”私点作为老字号有较好的品牌声誉,当地消费者提起它就想起特殊的风味。后来当地某糕点铺使用“温馨居”字号,并在店铺招牌标注“童年的味道”。案例中该店铺( )
A.行为构成不正当竞争
B.侵害了老字号的商标权
C.没有违背公序良俗和公共利益
D.使用“温馨居”字号应先注册商标
2.(2023·浙江·统考高考真题)2023年“五一”假期临近之际,甲矿泉水公司在未经知名厂商乙公司许可的情况下,仿冒其注册商标销售矿泉水,并要求员工加班加点销售。有顾客举报甲公司的销售行为,行政机关对此进行了查实,并作出相关行政行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①甲公司仿冒乙公司注册商标实施销售构成不正当竞争行为
②因加班加点发生劳动争议,甲公司员工有权直接向法院提起诉讼
③乙公司有仅要求甲公司依法承担停止侵害、赔偿损失等法律责任
④乙公司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请求解决与甲公司之间的侵权纠纷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2023·辽宁·统考高考真题)网络平台利用其收集的消费者偏好、消费金额、消费次数等信息进行差异定价的情况频频发生。最近,某平台对钻石会员销售的高档宾馆住宿费定价高于线下一倍多,给消费者利益造成损害。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①平台根据不同消费者的信息进行差异定价,侵犯消费者知情权
②消费能力、特殊消费偏好属于个人信息,但均不属于个人隐私
③消费者若想向平台主张损害赔偿,要承担损害事实的举证责任
④消费者若主张平台侵犯其个人信息权益,要证明平台存在过错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2023·海南·模拟预测)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从逻辑与思维角度看,这是基于( )
①不同风格的思维在质量和效果上有很大差异
②正确的思维能帮助人们在实践中实现预期目的
③思维具有能动性,能帮助人们完整认识事物
④合乎逻辑的思维具有确定性和一致性的要求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2023·浙江·校联考模拟预测)一个朋友问爱因斯坦:“光究竟是什么?是波还是微粒?要知道,两者不能并存,不是这个,就是那个!”爱因斯坦听后,激动的说:“不是这个,就是那个?为什么不可以既是这个,又是那个呢?光既是波,又是微粒。”爱因斯坦的思维( )
A.没有违背逻辑思维的规律 B.违背了思维的一致性要求
C.违背了思维的明确性要求 D.违背了思维的确定性要求
3.(2022·北京丰台·统考一模)以下说法违反了同一个逻辑思维基本要求的是( )
①甲一会儿说种小麦,一会儿说不种小麦。乙说:“你的两种意见我都不同意。”
②甲说:“你会做饭吗?”乙说:“我会呀!”甲:“那你会做什么菜啊?”乙:“我只会做饭!”
③甲对乙说:“这件事情我不会参与,我只会在必要的时候指导一下你们。”
④甲说:“我的记忆完全消失了。”乙问:“什么时候开始消失的呢?”甲:“去年3月13日。”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2023·山东聊城·统考三模)以下是某同学关于民营企业的观点以及对这些观点的认识
某同学的观点 对前述观点的认识
① 民营企业是推动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所有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多余力量都不是民营企业
② 甲企业是一家新能源汽车制造企业,因此甲企业属于新兴行业 违反了同一律,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
③ 我既赞成支持民营企业发展,也赞成限制民营企业发展 违反了排中律,犯了“骑墙居中”的逻辑错误
④ 民营企业家要踏踏实实办好企业、真情实意回馈社会 乙作为民营企业家应真情实意回报社会
对该同学观点的认识正确的是( )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2023·江苏扬州·扬州中学校考模拟预测)下面是甲乙两个同学的对话,对其分析正确的是( )
甲:“我和同桌关系很好,没有发生过矛盾。”乙:“我不相信,矛盾具有普遍性,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A.甲违反了逻辑思维明确性的要求 B.乙违反了逻辑思维明确性的要求
C.甲违反了逻辑思维确定性的要求 D.乙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
6.(2023·广东·模拟预测)某校教研组长安排甲、乙、丙讲公开课,三人都不愿意。于是教研组长写了三张纸条公开交给三人,并承诺回答正确者不需要讲公开课。甲纸条上写着:甲不讲公开课。乙纸条上写着:乙不讲公开课。丙纸条上写着:甲讲公开课。教研组长说:“三个纸条上的话只有一句是真话,根据这些条件你会推出哪位老师讲公开课?”结果乙因为回答正确不用讲公开课。乙的推理是( )
①根据矛盾律,“甲不讲公开课”和“甲讲公开课”必有一真
②根据排中律,“甲不讲公开课”和“甲讲公开课”必有一真
③“乙不讲公开课”为假命题,真命题应该是“乙讲公开课”
④“甲不讲公开课”为假命题,真命题应该是“甲讲公开课”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7.(2023·湖南长沙·湖南师大附中校考三模)以下说法违反了同一个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的是( )
①甲说:“我失忆了。”乙问:“什么时候开始失忆的呢 ”甲说:“去年3月13日。”
②甲说:“你会做饭吗 "乙说:“我会呀!”甲继续问:“那你会做什么菜啊 "乙说:“我只会做饭!"
③甲对乙说:“这件事情我不会参与,我只会在必要的时候指导一下你们。”
④甲、乙讨论一块地种什么庄稼好。甲一会儿说种小麦,一会儿说不种小麦。乙说:“你的两种意见我都不同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2023·浙江·校联考模拟预测)“人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张三是人,所以,张三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这一推理( )
①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
②犯了混淆概念的错误
③违反了矛盾律的要求
④违反了排中律的要求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9.(2023·广东·校联考模拟预测)“xx精灵,今天下雨吗?”“今天不下雨,中雨转小雨。”某智能音箱如是回答。从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看,上述回答违背了( )
A.思维的确定性要求
B.思维的一致性要求
C.思维同一律的要求
D.思维的能动性要求
10.(2023·河北沧州·校联考三模)近年来,美国在亚太地区动作频频,大力推销所谓“印太战略”,美国“印太战略”正成为集团政治的代名词。美方打着促进地区合作的旗号,玩弄的却是地缘博弈的把戏;高喊要回归多边主义,实际上却在搞封闭排他的俱乐部;声称要维护国际规则,背地里却在另搞一套自己的“帮规”。美国的做法( )
①违反了排中律,犯了“两不可”的错误
②是自相矛盾的,其实质是推行霸权主义
③违反了同一律,犯了“偷换论题”的错误
④违反了矛盾律,思维出现不融贯一致的错误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1.(2023·浙江·模拟预测)列宁曾说:“逻辑形式和逻辑规律不是空洞的外壳,而是客观世界的反映。人的实践经过亿万次的重复,在人的意识中以逻辑的形式固定下来。这些形式正是(而且只是)由于亿万次的重复才有着先入之见的巩固性和公理的性质。”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逻辑形式和逻辑规律的产生离不开实践
②运用形式逻辑就能正确地认识事物
③逻辑形式和逻辑规律是一种超前的认识
④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是人们在实践中对认识客观事物的正确思维活动的总结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12.(2023·全国·模拟预测)学好逻辑学的三个用处:增强判断能力、降低沟通难度、提高认知能力。逻辑学作为一门工具性的学科,它为包括基础学科在内的一切科学提供逻辑分析、逻辑批判、逻辑推理、逻辑论证的工具。这表明逻辑学( )
①能够将逻辑规律与规则运用到实际思维中
②作为工具性学科是为把握“规律”服务的
③能够提供认识和解决问题的一切思维方法
④揭示了所有科学领域中的客观事物的规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3.(2023春·广西河池·高二统考期末)蘸酱、卷肉、放葱、用手一撸……自今年3月初开始,不少游客慕名奔赴山东淄博,只为体验一把“方桌火炉小马扎,露天碳烤半自助”模式的正宗山东淄博烧烤。淄博烧烤究竟为何会爆火?淄博烧烤网红现象是否会“昙花一现”?这引起人们的思索:淄博烧烤背后的逻辑是什么?这里的“逻辑”指的是( )
A.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和机制 B.形式逻辑的规则
C.思维形式结构 D.人们对事物的真理性认识
14.(2023春·新疆阿勒泰·高二统考期末)2021年大型优惠节日“双11”于10月20日晚上8时开启预售,本次的“双11”依然人流旺盛甚至导致系统瘫痪,网红李某的直播间更吸引2.5亿人观看,网红李某在当天单日销售额高达106.53亿元人民币,成为直播“带货一哥”。这引起人们的思索:他“直播带货”的逻辑是什么?这里的“逻辑”指的是( )
A.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和机制 B.形式逻辑的规则
C.思维形式结构 D.人们对事物的真理性认识
15.(2023春·新疆喀什·高二兵团第三师第一中学校考期末)列宁曾说,“逻辑形式和逻辑规律不是空洞的外壳,而是客观世界的反映”,“人的实践经过亿万次的重复,在人的意识中以逻辑的形式固定下来。这些形式只是由于亿万次的重复才有着先人之见的巩固性和公理的性质”。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逻辑形式和逻辑规律的产生离不开实践
②人们运用形式逻辑就能正确地认识外界事物
③形式逻辑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对正确思维活动的总结
④逻辑形式和逻辑规律是一种超前认识,在一定程度上不值得推敲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6某法庭在一次审理案件时,四位法官对某一个罪犯的量刑问题进行讨论:
甲法官说:“对该犯既要从重处罚,又要从轻处罚。”
乙法官说:“既不能从重处罚,又不能从轻处罚。”
丙法官说:“该犯是一个不务正业的青年。”
丁法官说:“我看从重和不从重处罚都不好。”
运用“形式逻辑的基本要求”的相关知识,分析四位法官的观点。
17. 故事背景:小A、小B、小C和小E是同住蓝天大学308宿舍的学生。2月16日上午9点,富二代小A发现自己价值5万元的X牌手表不翼而飞了。一时之间,猜忌的乌云笼罩在308宿舍。
人物档案:小A:自私的富二代 小B:记仇的女学霸
小C:喋喋不休大喇叭 小E:虚荣的潮流女
探究1:小A喜欢在宿舍外放声音打游戏,小B性格孤僻喜欢安静,对此行为十分不满。
小B :“你可以戴上耳机吗?游戏声音影响了别人。”小A:“影响别人,又不影响你。”
因为这件事小C觉得小B对小A怀恨在心,推测小B偷了小A 的手表。
如果小偷就是小A、小B、小C、小E中的一人,四人口供如下。
小A:肯定不是我。
小B:小E是小偷。
小C:小B是小偷。
小E:不是我偷的。
(1)如果四人中只有一人说了假话,请问小偷是谁?为什么?
(2)如果四人中只有一人说了真话,请问小偷是谁?为什么?
课标要求
考纲解读
考情分析
体系构建
考点梳理
真题在线
模拟演练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