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七课 学会归纳与类比推理学会归纳推理、类比推理;评析常见的推理错误。1.描述与分类:①归纳推理的含义、因果联系的含义。②类比推理的含义。2.解释与论证:①归纳推理的种类。②进行类比推理的方法。3.预测与选择:①探求因果联系的方法。②提高类比推理可靠性的要求,类比推理的作用。4.辨析与评价:①区分归纳推理与探求因果联系。②类比推理与相关概念的关系。1.高频考点:类比推理、归纳推理、探求因果。2.题型预判: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均会考查。命题常常结合生活经常遇到的问题来进行考查。必备知识一 归纳推理及其方法一、归纳推理的含义1.定义以个别性或特殊性知识为前提,推出一般性的结论的推理形式叫作归纳推理。2.分类(1)不完全归纳推理:①前提只涉及认识的部分对象。②这种推理的前提与结论之间不具有保真关系,属于逻辑推理分类中的或然推理。(2)完全归纳推理:①前提遍及认识的全部对象。②这种推理的前提与结论之间具有保真关系,它不属于逻辑推理分类中的或然推理。3.重点认识不完全归纳推理(1)含义:是根据某类认识对象中的部分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推出该类全部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的归纳推理。(2)必要性:有的认识对象太复杂,人们的精力、能力和认识的条件有限,无法对它们中的每个对象都进行考察,而且,在有些情况下,我们也没有必要对认识对象的每种情况都进行考察。(3)可能性:凭借思维的能动性,人们不对认识对象中的全部情况逐一进行考察,只考察其中的部分情况,往往也能得出一般性结论。(4)意义:在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有着重要意义。二、归纳推理的方法1.保证完全归纳推理的结论真实可靠,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断定个别对象情况的每个前提都是真实的;第二,所涉及的认识对象,一个都不能遗漏。2.提高不完全归纳推理结论的可靠程度,需要在认识对象与有关现象之间寻找因果联系(1)何为因果联系:因果联系是事物或现象之间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一种现象的产生或消失,必定有它的原因。因果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2)人们常用的探求因果联系的方法有求同法、求异法、共变法等。必备知识二 类比推理及其方法一、类比推理的含义1.含义类比推理就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在一些属性上相同或相似,推出它们在其他属性上也相同或相似的推理。2.客观依据客观事物及其属性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事物属性之间的内在联系,是类比推理的客观依据。3.全面理解类比推理(1)类比不同于比较。类比要在比较的基础上得出新的结论,它是一种推理;比较的目的在于认识两类事物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它是一种简单的认识方法,但不是推理。(2)类比不同于比喻。类比和比喻虽然都以比较为基础,但是,类比是一种推理形式,目的在于得出新知识;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目的在于生动形象地描写或说明认识对象。(3)类比推理是或然推理由于事物属性之间既有相似性也有差异性,从两个或两类事物某些方面相同或相似就推出它们在另外的方面也相同或相似,其前提与结论之间的联系是或然的。二、类比推理的方法1.类比推理的内容类比推理是依据事物之间相同或相似的属性进行的推理,事物的要素、结构和功能是其属性的主要内容。从思维的角度说,类比推理既可以在对象的要素和结构之间进行类比,也可以在对象的功能之间进行类比,还可以从导致事物某种功能的条件方面进行类比。2.如何提高类比推理的可靠程度第一,类比的根据越多越好。前提中确认对象的相同或相似属性越多,意味着它们所属的类别可能越相近,结论的可靠性越高。第二,作为类比推理根据的相同属性越是接近本质属性,相同属性与推出属性之间的相关程度越高,结论的可靠程度就越高。第三,前提中确认的属性不应该有与结论相互排斥的属性。一旦前提中出现与结论相互排斥的属性,就不能推出结论。3.类比推理的作用(1)类比推理在科学技术创新中具有前锋的作用。(2)在日常论证说理中,类比推理可以帮助我们创新性地解决他人思想上的困难,纠正他人认识中的错误。(3)归纳推理在帮助人们发现认识对象的规律方面,类比推理在帮助人们获取新知识方面,都具有自身的价值。1.(2023·江苏·统考高考真题)春天的微风中飘散的不仅仅有花粉,一些植物病毒也可以借着花粉在花与花之间传播。某大学研究团队发现,在农业区采集的花朵携带着100多种不同病毒的基因组片段,而来自人类活动较少的草原上的花朵仅携带12种病毒。该团队认为,如果一块农田的植物物种趋于同质化,就可能使更多的病毒寄居在这里。得出这一结论是运用了( )A.求同法 B.求异法 C.类比推理 D.演绎推理【答案】B【详解】B:由题述信息可知,在植物病毒可以借着花粉在花与花之间传播这一相同条件下,与人类活动较少的草原上的花朵携带较少病毒情况相比,农业区植物寄居的病毒更多是被考察的现象,农田的植物物种趋于同质化是差异因素,从而得出农田的植物物种趋于同质化与农业区植物寄居的病毒更多存在因果联系的结论,这是运用了求异法,B正确。A:求同法是指,如果被考察的现象a出现在多个场合中,而在这些场合中只有一个有关因素A是共同的,那么,这个共同因素A与被考察的现象a有因果联系。题述信息是根据“农田的植物物种趋于同质化”这一差异因素进行的推断,A不符合题意。C:类比推理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在一些属性上相同或相似,推出它们在其他属性上也相同或相似的推理。题述信息不涉及类比推理,C不符合题意。D:演绎推理是从一般性前提推出个别结论的推理。某研究团队是根据农业区采集的花朵比草原上的花朵携带更多病毒进行推断,得出“植物物种趋于同质化就可能使更多的病毒寄居在这里”的一般性结论,这属于归纳推理,D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2.(2022·海南·高考真题)小海通过上游泳课发现,自己在10℃的水中可游0.5小时;在15℃的水中可游1小时;在18℃的水中可游1.5小时;在21℃的水中可游2小时。小海因此得出结论:游泳时间长短和水温高低有关。小海得出此结论的推理方法是( )A.求同法 B.求异法 C.共变法 D.类比法【答案】C【详解】A:求同法是指如果被考察的现象a出现在多个场合中,而在这些场合中只有一个有关因素A是共同的,那么,这个共同因素A与被考察的现象a有因果联系,材料反映的是游泳时间长短和水温高低相关,未存在明显的一个共同因素,A不符合题意。B:求异法是指如果被考察的现象a在第一场合出现,在第二场合中不出现,而在这两个场合之间只有一点不同,即第一场合有某一因素A,第二场合没有这个因素A,其他有关因素都是相同的,那么,这个因素A与被考察的现象a有因果联系,材料明显未体现求异法,B不符合题意。C:共变法是指如果被考查现象a有某些变化,有一个因素A也随之发生一定的变化,那么,这个相关因素A与被考察的现象a有因果联系,小海得出“游泳时间长短和水温高低有关”运用的是共变法,C正确。D:材料反映的是不完全归纳推理而非类比推理,D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C。3.(2023·浙江·高考真题)漫画《相似》(作者:张昕)告诉我们( )①相同或相似属性越多,类比的可靠性越高 ②相同属性越接近本质属性,类比的可靠性越高③事物的属性之间既有相似性,也有差异性 ④类比要在比较的基础上得出新的结论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C【详解】②③:漫画中树与树之间、人与人之间,既有相似,也有差异,可知事物的属性之间既有相似性,也有差异性,在进行类比时,既要看到事物的相同或相似属性,又要看到它们的属性之间的差异性,它们的相同属性越接近本质属性,类比的可靠性越高,②③符合题意。①:漫画体现的是作为类比推理根据的相同属性越是接近本质属性,相同属性与推出属性之间的相关程度越高,结论的可靠程度就越高,而不是强调类比的根据越多越好,①不符合题意。④:漫画反映了事物之间的相似与差异,没有体现类比要在比较的基础上得出新的结论,④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C。4.(2023·浙江·统考高考真题)核桃形状酷似人的大脑,因此吃核桃补脑。这一说法是否具有科学性?西班牙某研究所做了实验,研究人员邀请771名中学生,每天食用30克核桃仁。100天后,学生的注意力功能、流体智力(如运算速度、推理能力等)水平都有所提高,而且吃的时间越长效果越明显。6个月后,学生的反应时间减少了11.26毫秒,流体智力评分增加了1.78分,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俗称多动症)症状评分减少了2.18分;另一项数据显示,学生的α-亚麻酸指标升高了0.03%。研究人员因此认为,正是核桃富含的α-亚麻酸在大脑的发育中起了作用。结合材料,运用《逻辑与思维》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指出材料中使用了哪些推理类型;实验运用了何种探求因果联系的逻辑方法。(2)举出一个理由,对实验结论的可靠性提出质疑。【答案】(1)类比推理和归纳推理(或答出“不完全归纳推理”);共变法。(2)①除了吃核桃,可能还吃了其他对认知能力等产生影响的食物。②除了吃核桃,可能还存在其他影响认知水平的因素,并且也在发生变化。③可能存在样本容量不足,实验跨度时间过短等情况。④可能难以确认α-亚麻酸指标升高,与人的认知能力等的提高存在因果关系。⑤可能因为吃核桃而获得心理暗示,从而对多动症等各项评分产生主观因素的影响。【分析】背景素材:吃核桃补脑的逻辑推理示例考点考查:归纳与类比推理的相关知识能力考查: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核心素养:科学精神、公共参与【详解】(1)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要求分别指出材料中使用的推理类型;实验运用了的探求因果联系的逻辑方法。第二步:审材料,提取材料有效信息,链接教材知识。有效信息:研究人员邀请771名中学生,每天食用30克核桃仁,一段时间后注意力功能等水平都有所提高,数据显示学生的α-亚麻酸指标升高了0.03%,所以正是核桃富含的α-亚麻酸在大脑的发育中起了作用→可联系类比推理、不完全归纳推理。探求因果联系的逻辑方法是采用了共变法。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2)本小题是开放试题,要求举出一个理由,对实验结论的可靠性提出质疑。参考角度:吃了其他对认知能力等产生影响的食物、其他影响认知水平的因素;样本容量不足,实验跨度时间过短以及心理暗示等方面展开举例,言之有理即可。1.(2023·浙江·模拟预测)政治课上,小王说:“班级现在戴口罩的人都发烧了,小李戴口罩,所以小李发烧了。”班级里戴口罩的小李、小刘、小周等都点头证实,而戴口罩的小张说自己没有发烧。小王的推理( )①是从一般性前提推出个别性结论的演绎推理②采用了求同法的不完全归纳推理,结论不保真③其前提是虚假的,不能保证推出正确的结论④是前提和结论的逻辑联系方式错误的必然推理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A【详解】①:演绎推理是从一般性前提推出个别性结论的推理,即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班级现在戴口罩的人都发烧了”是一般性前提,推出个别性结论“所以小李发烧了”,①符合题意。②:小王的推理是演绎推理,不是不完全归纳推理,②不符合题意。③:小王的推理中,前提“班级现在戴口罩的人都发烧了”是假的,由前提推出的结论就不能保证真实可靠,③符合题意。④:小王的推理是一个三段论推理,推理结构即前提和结论的逻辑联系方式是正确的,④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A。2.(2023·海南·模拟预测)以下是五岁的小明与他妈妈的对话:小明:王姐,你要喝水吗?妈妈:你不能叫我王姐啊。小明:可大家都叫你王姐啊。妈妈:你不是“大家”,你不能叫。小明:我今天上课讲话了,老师说“大家不要讲话了”。所以,我是“大家”啊从逻辑角度看,小明( )①违背了思维的确定性要求 ②揭示了妈妈的自相矛盾③能自觉地运用三段论 ④具有一定的类比推理思维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B【详解】①:在对话中,小明与其他人一样称呼他妈妈为“王姐”,对“大家”的不同理解,违背了同一律,不符合思维确定性要求,①正确。②:在该对话中,其他人称呼小明妈妈为“王姐”,而小明妈妈与小明是母子关系,不允许小明称呼她为“王姐”,符合逻辑要求,没有犯自相矛盾的错误,②错误。③:五岁的小明自发地运用了三段论思维,并非“自觉”,③错误。④:母子关于“大家”的对话中,小明引用老师的说法为自己“证明”,具有一定的类比推理思维,④正确。故本题选B。3.(2023·江苏南通·校考模拟)荷,高雅圣洁,被誉为“花中君子”。如今,荷叶能纤尘不染的奥秘被揭示出来:荷叶表面分布着许多尺寸20—40微米的凸起结构,而结构表面又被更微小的纳米尺度的植物蜡晶体所覆盖,这使得灰尘与叶面的接触面积很小(见图),并极易被雨水冲刷带走。材料科学家们根据荷叶的自清洁效应,制备出类似荷叶结构的复合表面结构,使其拥有了自清洁功能。这表明( ) A.荷叶自清洁功能与其独特结构之间存在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B.意识能够通过联想反映事物之间的联系、创造出新的客观事物C.科学家运用类比的方法,设计制备出具有自清洁功能的新材料D.荷叶与自清洁材料均具有自洁功能,二者的本质属性是一致的【答案】C【详解】A:应该是荷叶的独特结构与其清洁功能之间存在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A排除。B:意识不具有直接现实性,不能创造出新的客观事物,必须通过实践,B排除。C:科学家们根据荷叶的自清洁效应,制备出类似荷叶结构的复合表面结构,使其拥有了自清洁功能,这表明科学家运用了类比的方法,设计制备出具有自清洁功能的新材料,C正确。D:荷叶与自清洁材料均具有自洁功能,二者具有相同属性,不能说本质属性是一致的,D排除。故本题选C。4.(2023·安徽安庆·校考三模)“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这里用到的推理方式是( )①类比推理②归纳推理③必然性推理④或然性推理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答案】B【详解】①:材料讲述的是由个别性前提推导出一般性结论的归纳推理,而未体现根据事物之间相似的属性进行类比推理,①与题意不符。②④:归纳推理是从个别性前提推导出一般性结论,材料通过列举部分事例得出一般性结论,属于不完全归纳推理,其结论具有或然性,②④正确。③:材料通过列举事例得出一般性结论,属于不完全归纳推理,其结论具有或然性,③错误。故本题选B。5.(2023·山东临沂·校考模拟预测)一般来说,疫苗研发要经历临床前研究和临床试验阶段。临床试验分为Ⅰ至Ⅲ期,Ⅰ期受试者数量较少,约在百例左右,Ⅱ期受试者在几百到上千例,Ⅲ期受试者数量最为庞大,耗时最久,要采用随机、盲法、安慰剂等对照设计,在近万人群中全面评估有效性和安全性。在疫苗上市后,还要继续对安全性、有效性、免疫持久性等进行研究。从逻辑推理的角度说,这是因为( )①不完全归纳推理具有或然性,须进行多期临床试验②不完全归纳推理的结论是错误的,需反复试验来纠正③通过考察更多的认识对象,分析其与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以提高推理的可靠程度④所涉及的认识对象,一个都不能遗漏,疫苗上市前须对全部个体进行验证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答案】D【详解】①:不完全归纳推理是或然推理,从真前提不一定能必然推出真结论,需要开展多期临床试验,故①符合题意。②:不完全归纳推理的结论不一定是错误的,具有或然性,故②表述错误。③:开展多期试验其目的是扩大认识对象的范围,提高疫苗的安全有效性,故③符合题意。④:人不可能把所有认识对象全部认识,疫苗上市前不需要对全部个体进行验证,选择一些样本即可,故④表述错误。故本题选D。6.(2023·云南·校联考模拟预测)关于天气谚语,在中国民间早就流传,天气谚语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比如:“东虹日头西虹雨”“天上有了钩钩云,三日五日雨淋淋”“天上鱼鳞斑,晒谷不用翻”等等,但是,天气谚语有其地域性特点,存在局限性。这是因为( )①属于不完全归纳推理②属于感性认识阶段的认识③属于超前思维④属于联想思维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A【详解】①:天气谚语预报天气利用的是经验归纳,属于不完全归纳推理,前提与结论之间的联系是或然的,①正确。②:天气谚语只停留在对现象的认识,属于感性认识阶段的认识,②正确。③④:超前思维是依据事物发展的历史和现实状况,对事物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联想思维是依据事物之间的相似、接近或对比的关系,将看上去毫无关联的事物认识进行可能的联结。而天气谚语预报天气仅仅是根据事物现象间的联系进行的经验归纳,尚处于感性认识阶段,上升不到超前思维或联想思维,③④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A。7.(2023·山东日照·统考模拟预测)四位同学参加模拟法庭活动,合议时四人发言如下:李华:“凶手作案一定要有作案时间,甲没有作案时间,所以甲不是凶手。”张亮:“之前了解过一起案件,凶手与甲的年龄、职业非常相似,所以甲最有可能是案犯。”王鹏:“这个案件或者是甲所为,或者是乙所为,乙已经承认了犯罪事实,所以不可能是甲所为。刘明:“违反了法律的行为就是犯罪行为,凶手必将受到刑事处罚。”下列对于四人发言评论正确的是( )①李华运用了三段论推理,其推理结构正确②张亮运用了类比推理,属于机械类比,缺乏必然性③王鹏运用了不相容选言推理,错误在于不应肯定一个否定另一个④刘明混淆了“违法”与“犯罪”的外延,两者外延应该是交叉关系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A【详解】①:李华的推断运用了三段论推理,其推理结构正确,符合三段论推理的一般性规则,①正确。②:张亮仅根据凶手与甲的年龄、职业非常相似,就推断甲最有可能是案犯,即仅仅根据对象间表面上某些性质相同或相似,就推出它们在本质属性上也相同或相似,这是运用了类比推理,属于机械类比,缺乏必然性,②正确。③:一个相容的选言判断,断定其选言支中至少有一个是真的。因此,一个相容的选言推理的正确的推理结构,只能是否定选言判断前提中的一部分选言支,结论肯定剩下的另一部分选言支。王鹏运用了相容选言推理,不能用肯定否定的形式,③错误。④:“违法”与“犯罪”两者外延是属种关系,不是交叉关系,④错误。故本题选A。8.(2023·全国·校联考模拟预测)“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齐威王听此谏言后深以为然。该谏言( )①是一种演绎推理,它是从一般到个别的必然推理②其结论超出了前提所断定的范围,属于或然推理③是依据事物之间相同或相似的属性进行的推理④运用的推理的前提和结论之间具有保真关系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C【详解】①③:题干中的谏言是根据两个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相同或相似,通过比较而推断出它们在其他属性上也相同的推理过程,属于类比推理,故①排除,③正确。②:类比推理的结论所断定的范围超出了前提所断定的范围,它的结论具有或然性,属于或然推理。就本题而言,齐威王可能会被蒙蔽,也可能因为他明察秋毫而不被蒙蔽,故②正确。④:类比推理属于或然推理,虽然其前提是真实的,但不能保证结论的真实性,④不选。故本题选C。9.(2023·山东烟台·统考模拟预测)有甲、乙两块地,它们连续两年粮食产量都不高,但又不知道什么原因。于是,人们通过实验来探求粮食产量低的原因。在其它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人们在甲地里施磷肥、浇水、除草、杀虫,在乙地里浇水、除草、杀虫。结果发现,甲地的粮食产量有了明显提高,乙地的产量则没变。由此得出结论:施磷肥是粮食产量提高的原因。由此可见( )①人们采用求异法,在正、反两种场合中,探求事物的因果联系②该推理是简单枚举推理,一旦发现相反情况,结论就会被推翻③人们通过实验,采用求同求异并用法,探求粮食产量低的原因④该结论由科学归纳推理得出,前提和结论之间不具有保真关系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B【详解】①:材料中的实验其他条件都相同,只有施磷肥这一因素不同,因此可知人们采用求异法,在正、反两种场合中,探求事物的因果联系,①正确。②:该推理运用实验方法探求事物的因果联系,属于科学归纳推理,②错误。③:材料中的实验采用的是求异法,没有涉及求同求异并用法,③错误。④:该推理运用实验方法探求事物的因果联系,属于科学归纳推理,是不完全归纳推理,是或然推理,前提和结论之间不具有保真关系,④正确。故本题选B。10.(2023·广东深圳·校考二模)转瞬之间,美国政府对华发动贸易战已有5年。3月3日至10日,《环球时报》旗下舆情调查中心从美国对华贸易战的实质、对全球及本国经济影响等方面展开中美民意调查。调查显示,中美均有六成受访者认同美国对华贸易战对世界产生了不利影响。中美均有多半受访者认同“贸易战对自己的国家产生了不利影响”,而且美国的认同率(59%)高于中国(53%)。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的相关专家认为,越来越多的美国民众和企业不愿意成为美国对华贸易战的“苦主”,美国政府到了正视问题的时候,应与中方积极磋商,让中美贸易回到正常轨道上来。该调查所体现的推理类型是( )①演绎推理②归纳推理③必然推理④或然推理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B【详解】①:演绎推理由一般性前提推出个别性结论的推理。题干是通过调查有六成受访者认同美国对华贸易战对世界产生了不利影响所推出的结论,是一种不完全归纳推理,①不符合题意。②④:归纳推理是一种由个别性前提推出一般性结论的推理。题干中的结论就是由多半受访者的观点而得出来的,所以该调查属于不完全归纳推理和或然推理,②④正确。③:不完全归纳推理是或然推理,不是必然推理,③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11.(2023·山东淄博·统考三模)科学家调研探寻鸟类飞翔的方向规律。万里无云、艳阳高照时,所有鸟都能确定其飞行的正确方向;反之,当阴天无太阳时,它们就迷失方向。科学家作出结论;所有鸟能远航万里而不迷失方向的原因是利用太阳来定向的。下列探究因果联系的方法与材料一致的是( )A.用锯锯木头,锯会发热;用锉锉铁,锉也会发热;在石头上磨刀,刀会发热。由此得出:摩擦生热。B.居里夫人在沥青矿物中提取放射性元素时发现,从一定量的沥青矿物中提取的全部纯铀的放射性强度比同等数量的沥青矿物的放射性强度低数倍,她推断:沥青矿物中还存在其他放射性更强的元素。C.小明在夜晚观察降雨量,发现凌晨1点,降雨量为5mm;凌晨3点,降雨量为7mm,凌晨四点,降雨量为10mm。据此得出:此次降雨,时间越接近天明,降雨量越多。D.在一项实验中,实验对象的一半作为实验组,食用了大量的味精。而作为对照组的另一半没有吃这种味精。结果,实验组的认知能力比对照组差得多。得出:食用大量味精会降低人的认知能力。【答案】D【详解】D:材料运用的是求同求异并用法。“万里无云、艳阳高照时,所有鸟都能确定其飞行的正确方向”。这是求同;“万里无云、艳阳高照时,所有鸟都能确定其飞行的正确方向,反之,当阴天无太阳时,它们就迷失方向”,这是求异,D符合题意。A:材料“通过锯锯木头,用锉锉铁,在石头上磨刀,得出:摩擦生热”,这是运用不完全归纳推理的求同法,A不符合题意。B:“居里夫人从一定量的沥青矿物中提取的全部纯铀的放射性强度比同等数量的沥青矿物的放射性强度低数倍,推断:沥青矿物中还存在其他放射性更强的元素。”这是寻找剩余部分与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运用了剩余法,B不符合题意。C:“小明通过对不同时间降雨量的变化情况观察,得出此次降雨,时间越接近天明,降雨量越多”,运用的是共变法,C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12.(2023·江苏盐城·校考模拟)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某学习小组做了以下实验,推测到振动与物体发出声音存在因果关系。该小组使用的推理方法是( )A.求同法 B.求异法 C.求同求异并用法 D.共变法【答案】A【详解】A:在不同环境中,同一个因素引起了同一个现象,那么我们就可以推断这个共同因素与发生的现象有因果联系,这就是求同法,A符合题意。B:求异法是指在不同场合出现同样的现象,而其他条件都相同,只有一个不同的因素,那么可以推断这个不同的因素是引发该现象的原因,B排除。C:求同求异并用法是指如果在某一现象出现的几个场合中,只有一个共同的情况,在这一现象不出现的另外几个场合中都没有这个情况,那么这种情况可能就是这个现象出现的原因,题中体现的是求同法,C排除。D:共变法强调的是某种因素的变化和现象的变化之间有因果联系,题目中没有涉及共变法,D排除。故本题选A。13.(2023·山东潍坊·统考三模)美国科学家的一项研究表明,空气污染是影响女性体重、身体质量指数、腰围和体脂的因素之一。该研究的数据来自美国“全国女性健康研究”的1654名不同血统的女性。这些女性的基线中位年龄接近50岁,该项目从2000年到2008年对其进行了跟踪调查。上述研究过程( )①为了提高结论的可靠性需要考察尽可能多的认识对象②运用了从一般性前提推出一般性结论的演绎推理的方法③运用了从个别性前提推出一般性结论的归纳推理的方法④运用了在认识对象的结构和功能之间进行类比的推理方法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A【详解】①:该研究的数据来自美国“全国女性健康研究”的1654名不同血统的女性,表明为了提高结论的可靠性需要考察尽可能多的认识对象,①正确。②:从一般性前提推出一般性结论是类比推理的方法,演绎推理是从一般性前提推出个别性结论,②错误。③:通过对1654名不同血统的女性进行持续跟踪调查,得出一项研究成果,表明空气污染是影响女性体重、身体质量指数、腰围和体脂的因素之一,这是运用了从个别性前提推出一般性结论的归纳推理的方法,③正确。④:材料没有涉及结构类比和功能类比的推理方法,④排除。故本题选A。14.(2023·海南·模拟预测)《两小儿辩日》中,两个小孩辩论太阳什么时候离人近,什么时候离人远。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上述两个孩子在申述理由时都用了相同的推理方法,下列对这一推理方法认识正确的是( )①依据事物之间相同或相似的属性进行的推理②需要在认识对象与有关现象之间寻找因果联系③推理前提与结论两者之间的联系具有或然性④目的在于认识两类对象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A【详解】①③: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两小儿都采用了类比推理的方法,这一推理方法依据事物之间相同或相似的属性进行的推理,推理前提与结论两者之间的联系具有或然性,①③符合题意。②:归纳推理需要在认识对象与有类现象之间寻找因果联系,②不符合题意。④:比较的目的在于认识两类事物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它是一种简单的认识方法,但不是推理。④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A。15.(2023·福建莆田·统考模拟预测)有科学家做了一个科学探究实验,其实验的形式、结构如下表。这个科学实验( ) ①采用的是共变法②属于完全归纳推理③得出的结论是必然的④证明A与a有因果联系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B【详解】①④:依据图表,被研究对象a出现的若干场合中,其他相关因素不变,只有一个相关因素A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因此可断定这个科学实验采用的是共变法,这个相关因素A与被研究对象a有因果关系,①④符合题意。②③:共变法因为有规律在,得出的结论相对来说更可靠,但仍属于不完全归纳推理,所以结果不具有必然性,②③错误。故本题选B。16.(2023·浙江·校联考模拟预测)长江流域的雨量与太阳黑子有关系吗 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科学家获得了以下资料:当太阳黑子大量出现时,长江流域的雨量越多;当太阳黑子出现不那么多时,长江流域的雨量就不那么多;当太阳黑子出现很少时,长江流域的雨量也就很少。这里运用的是探究因果联系方法中的( )A.求同法 B.求异法 C.共变法 D.类比法【答案】C【详解】AB:长江流域的雨量变化与太阳黑子的出现的数量多少有关,这是探究因果联系方法中的共变法而不是求同法和求异法,A、B排除。C:长江流域的雨量变化与太阳黑子的出现的数量的变化呈正相关,这是探究因果联系方法中的共变法的运用,C正确。D:探究因果联系的方法属于归纳推理的方法,类比推理不是探究因果联系方法,D排除。故本题选C。17.(2023·河北沧州·校考模拟)当我们去爬山时,通常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越往上爬,就觉得越冷。如果我们拿出温度计,就可以发现海拔往上升高100米,温度就能够下降0.6度。由此,人们得出结论:温度会随高度的变化而变化,从而为登山做好准备。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从相同性质事物的比较中能寻找不同之处 ②两个互动因素之间可能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③不完全归纳推理在日常生活中有着重要意义 ④这种推理的前提和结论之间的联系是必然的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C【详解】②③:材料列举的是不完全归纳法中的共变法的事例,两个互动因素之间可能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不完全归纳推理在日常生活中有着重要意义,故②③符合题意。①:材料反映寻找相同之处,没有涉及从相同性质事物的比较中能寻找不同之处,故①不选。④:不完全归纳属于或然联系,而不一定是必然的,故④不选。故本题选C。18.(2023·湖北武汉·校考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幸存者偏差是一种常见的逻辑谬误,通过只统计来自幸存者的数据,只能看到经过特定的筛选而产生的结果,而没有意识到筛选的过程,因此忽略了被筛选掉的关键信息(沉默的数据),使得出的结论与实际情况存在偏差。当人们面对大量信息和不确定性进行判断时,往往会凭借直觉或者经验进行判断。人们在进行决策和选择的时候,不是基于事实和概率,而是倾向于易于获得的、最近发生在身边的事情,作为参考依据进行决策。在社会、政治、经济活动中,一些成员利用信息不对称,故意隐瞒对自己不利的消息,让对方产生幸存者偏差,进而做出非理性决策结合材料,运用归纳推理形式的相关知识,阐述克服幸存者偏差的对策。【答案】①运用完全归纳推理方法。对前提中的每个认识对象具有或者不具有某种属性都进行考察,由此推出具有保真关系的结论。②运用不完全归纳推理时要考察更多的认识对象,同时运用求同法、求异法、共变法等去探求因果联系,提高推理的可靠程度。【分析】背景素材:克服幸存者偏差考点考查:归纳推理能力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核心素养:科学精神、公共参与【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的设问要求阐述克服幸存者偏差的对策,需要调用归纳推理形式的有关知识,结合材料阐释如何分别提高完全归纳推理和不完全归纳推理的可靠度即可。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关键词①:只统计来自幸存者的数据,只能看到经过特定的筛选而产生的结果,因此忽略了被筛选掉的关键信息(沉默的数据)→可联系保证完全归纳推理的结论真实可靠的条件。关键词②:当人们面对大量信息和不确定性进行判断时,往往会凭借直觉或者经验进行判断→可联系提高不完全归纳推理的可靠程度的方法。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教材信息与材料信息相结合。课标要求考纲解读考情分析体系构建考点梳理真题在线模拟演练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七课 学会归纳与类比推理学会归纳推理、类比推理;评析常见的推理错误。1.描述与分类:①归纳推理的含义、因果联系的含义。②类比推理的含义。2.解释与论证:①归纳推理的种类。②进行类比推理的方法。3.预测与选择:①探求因果联系的方法。②提高类比推理可靠性的要求,类比推理的作用。4.辨析与评价:①区分归纳推理与探求因果联系。②类比推理与相关概念的关系。1.高频考点:类比推理、归纳推理、探求因果。2.题型预判: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均会考查。命题常常结合生活经常遇到的问题来进行考查。必备知识一 归纳推理及其方法一、归纳推理的含义1.定义以个别性或特殊性知识为前提,推出一般性的结论的推理形式叫作归纳推理。2.分类(1)不完全归纳推理:①前提只涉及认识的部分对象。②这种推理的前提与结论之间不具有保真关系,属于逻辑推理分类中的或然推理。(2)完全归纳推理:①前提遍及认识的全部对象。②这种推理的前提与结论之间具有保真关系,它不属于逻辑推理分类中的或然推理。3.重点认识不完全归纳推理(1)含义:是根据某类认识对象中的部分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推出该类全部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的归纳推理。(2)必要性:有的认识对象太复杂,人们的精力、能力和认识的条件有限,无法对它们中的每个对象都进行考察,而且,在有些情况下,我们也没有必要对认识对象的每种情况都进行考察。(3)可能性:凭借思维的能动性,人们不对认识对象中的全部情况逐一进行考察,只考察其中的部分情况,往往也能得出一般性结论。(4)意义:在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有着重要意义。二、归纳推理的方法1.保证完全归纳推理的结论真实可靠,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断定个别对象情况的每个前提都是真实的;第二,所涉及的认识对象,一个都不能遗漏。2.提高不完全归纳推理结论的可靠程度,需要在认识对象与有关现象之间寻找因果联系(1)何为因果联系:因果联系是事物或现象之间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一种现象的产生或消失,必定有它的原因。因果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2)人们常用的探求因果联系的方法有求同法、求异法、共变法等。必备知识二 类比推理及其方法一、类比推理的含义1.含义类比推理就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在一些属性上相同或相似,推出它们在其他属性上也相同或相似的推理。2.客观依据客观事物及其属性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事物属性之间的内在联系,是类比推理的客观依据。3.全面理解类比推理(1)类比不同于比较。类比要在比较的基础上得出新的结论,它是一种推理;比较的目的在于认识两类事物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它是一种简单的认识方法,但不是推理。(2)类比不同于比喻。类比和比喻虽然都以比较为基础,但是,类比是一种推理形式,目的在于得出新知识;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目的在于生动形象地描写或说明认识对象。(3)类比推理是或然推理由于事物属性之间既有相似性也有差异性,从两个或两类事物某些方面相同或相似就推出它们在另外的方面也相同或相似,其前提与结论之间的联系是或然的。二、类比推理的方法1.类比推理的内容类比推理是依据事物之间相同或相似的属性进行的推理,事物的要素、结构和功能是其属性的主要内容。从思维的角度说,类比推理既可以在对象的要素和结构之间进行类比,也可以在对象的功能之间进行类比,还可以从导致事物某种功能的条件方面进行类比。2.如何提高类比推理的可靠程度第一,类比的根据越多越好。前提中确认对象的相同或相似属性越多,意味着它们所属的类别可能越相近,结论的可靠性越高。第二,作为类比推理根据的相同属性越是接近本质属性,相同属性与推出属性之间的相关程度越高,结论的可靠程度就越高。第三,前提中确认的属性不应该有与结论相互排斥的属性。一旦前提中出现与结论相互排斥的属性,就不能推出结论。3.类比推理的作用(1)类比推理在科学技术创新中具有前锋的作用。(2)在日常论证说理中,类比推理可以帮助我们创新性地解决他人思想上的困难,纠正他人认识中的错误。(3)归纳推理在帮助人们发现认识对象的规律方面,类比推理在帮助人们获取新知识方面,都具有自身的价值。1.(2023·江苏·统考高考真题)春天的微风中飘散的不仅仅有花粉,一些植物病毒也可以借着花粉在花与花之间传播。某大学研究团队发现,在农业区采集的花朵携带着100多种不同病毒的基因组片段,而来自人类活动较少的草原上的花朵仅携带12种病毒。该团队认为,如果一块农田的植物物种趋于同质化,就可能使更多的病毒寄居在这里。得出这一结论是运用了( )A.求同法 B.求异法 C.类比推理 D.演绎推理2.(2022·海南·高考真题)小海通过上游泳课发现,自己在10℃的水中可游0.5小时;在15℃的水中可游1小时;在18℃的水中可游1.5小时;在21℃的水中可游2小时。小海因此得出结论:游泳时间长短和水温高低有关。小海得出此结论的推理方法是( )A.求同法 B.求异法 C.共变法 D.类比法3.(2023·浙江·高考真题)漫画《相似》(作者:张昕)告诉我们( )①相同或相似属性越多,类比的可靠性越高 ②相同属性越接近本质属性,类比的可靠性越高③事物的属性之间既有相似性,也有差异性 ④类比要在比较的基础上得出新的结论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4.(2023·浙江·统考高考真题)核桃形状酷似人的大脑,因此吃核桃补脑。这一说法是否具有科学性?西班牙某研究所做了实验,研究人员邀请771名中学生,每天食用30克核桃仁。100天后,学生的注意力功能、流体智力(如运算速度、推理能力等)水平都有所提高,而且吃的时间越长效果越明显。6个月后,学生的反应时间减少了11.26毫秒,流体智力评分增加了1.78分,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俗称多动症)症状评分减少了2.18分;另一项数据显示,学生的α-亚麻酸指标升高了0.03%。研究人员因此认为,正是核桃富含的α-亚麻酸在大脑的发育中起了作用。结合材料,运用《逻辑与思维》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指出材料中使用了哪些推理类型;实验运用了何种探求因果联系的逻辑方法。(2)举出一个理由,对实验结论的可靠性提出质疑。1.(2023·浙江·模拟预测)政治课上,小王说:“班级现在戴口罩的人都发烧了,小李戴口罩,所以小李发烧了。”班级里戴口罩的小李、小刘、小周等都点头证实,而戴口罩的小张说自己没有发烧。小王的推理( )①是从一般性前提推出个别性结论的演绎推理②采用了求同法的不完全归纳推理,结论不保真③其前提是虚假的,不能保证推出正确的结论④是前提和结论的逻辑联系方式错误的必然推理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2.(2023·海南·模拟预测)以下是五岁的小明与他妈妈的对话:小明:王姐,你要喝水吗?妈妈:你不能叫我王姐啊。小明:可大家都叫你王姐啊。妈妈:你不是“大家”,你不能叫。小明:我今天上课讲话了,老师说“大家不要讲话了”。所以,我是“大家”啊从逻辑角度看,小明( )①违背了思维的确定性要求 ②揭示了妈妈的自相矛盾③能自觉地运用三段论 ④具有一定的类比推理思维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3.(2023·江苏南通·校考模拟)荷,高雅圣洁,被誉为“花中君子”。如今,荷叶能纤尘不染的奥秘被揭示出来:荷叶表面分布着许多尺寸20—40微米的凸起结构,而结构表面又被更微小的纳米尺度的植物蜡晶体所覆盖,这使得灰尘与叶面的接触面积很小(见图),并极易被雨水冲刷带走。材料科学家们根据荷叶的自清洁效应,制备出类似荷叶结构的复合表面结构,使其拥有了自清洁功能。这表明( ) A.荷叶自清洁功能与其独特结构之间存在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B.意识能够通过联想反映事物之间的联系、创造出新的客观事物C.科学家运用类比的方法,设计制备出具有自清洁功能的新材料D.荷叶与自清洁材料均具有自洁功能,二者的本质属性是一致的4.(2023·安徽安庆·校考三模)“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这里用到的推理方式是( )①类比推理②归纳推理③必然性推理④或然性推理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5.(2023·山东临沂·校考模拟预测)一般来说,疫苗研发要经历临床前研究和临床试验阶段。临床试验分为Ⅰ至Ⅲ期,Ⅰ期受试者数量较少,约在百例左右,Ⅱ期受试者在几百到上千例,Ⅲ期受试者数量最为庞大,耗时最久,要采用随机、盲法、安慰剂等对照设计,在近万人群中全面评估有效性和安全性。在疫苗上市后,还要继续对安全性、有效性、免疫持久性等进行研究。从逻辑推理的角度说,这是因为( )①不完全归纳推理具有或然性,须进行多期临床试验②不完全归纳推理的结论是错误的,需反复试验来纠正③通过考察更多的认识对象,分析其与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以提高推理的可靠程度④所涉及的认识对象,一个都不能遗漏,疫苗上市前须对全部个体进行验证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6.(2023·云南·校联考模拟预测)关于天气谚语,在中国民间早就流传,天气谚语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比如:“东虹日头西虹雨”“天上有了钩钩云,三日五日雨淋淋”“天上鱼鳞斑,晒谷不用翻”等等,但是,天气谚语有其地域性特点,存在局限性。这是因为( )①属于不完全归纳推理②属于感性认识阶段的认识③属于超前思维④属于联想思维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7.(2023·山东日照·统考模拟预测)四位同学参加模拟法庭活动,合议时四人发言如下:李华:“凶手作案一定要有作案时间,甲没有作案时间,所以甲不是凶手。”张亮:“之前了解过一起案件,凶手与甲的年龄、职业非常相似,所以甲最有可能是案犯。”王鹏:“这个案件或者是甲所为,或者是乙所为,乙已经承认了犯罪事实,所以不可能是甲所为。刘明:“违反了法律的行为就是犯罪行为,凶手必将受到刑事处罚。”下列对于四人发言评论正确的是( )①李华运用了三段论推理,其推理结构正确②张亮运用了类比推理,属于机械类比,缺乏必然性③王鹏运用了不相容选言推理,错误在于不应肯定一个否定另一个④刘明混淆了“违法”与“犯罪”的外延,两者外延应该是交叉关系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8.(2023·全国·校联考模拟预测)“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齐威王听此谏言后深以为然。该谏言( )①是一种演绎推理,它是从一般到个别的必然推理②其结论超出了前提所断定的范围,属于或然推理③是依据事物之间相同或相似的属性进行的推理④运用的推理的前提和结论之间具有保真关系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9.(2023·山东烟台·统考模拟预测)有甲、乙两块地,它们连续两年粮食产量都不高,但又不知道什么原因。于是,人们通过实验来探求粮食产量低的原因。在其它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人们在甲地里施磷肥、浇水、除草、杀虫,在乙地里浇水、除草、杀虫。结果发现,甲地的粮食产量有了明显提高,乙地的产量则没变。由此得出结论:施磷肥是粮食产量提高的原因。由此可见( )①人们采用求异法,在正、反两种场合中,探求事物的因果联系②该推理是简单枚举推理,一旦发现相反情况,结论就会被推翻③人们通过实验,采用求同求异并用法,探求粮食产量低的原因④该结论由科学归纳推理得出,前提和结论之间不具有保真关系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0.(2023·广东深圳·校考二模)转瞬之间,美国政府对华发动贸易战已有5年。3月3日至10日,《环球时报》旗下舆情调查中心从美国对华贸易战的实质、对全球及本国经济影响等方面展开中美民意调查。调查显示,中美均有六成受访者认同美国对华贸易战对世界产生了不利影响。中美均有多半受访者认同“贸易战对自己的国家产生了不利影响”,而且美国的认同率(59%)高于中国(53%)。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的相关专家认为,越来越多的美国民众和企业不愿意成为美国对华贸易战的“苦主”,美国政府到了正视问题的时候,应与中方积极磋商,让中美贸易回到正常轨道上来。该调查所体现的推理类型是( )①演绎推理②归纳推理③必然推理④或然推理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11.(2023·山东淄博·统考三模)科学家调研探寻鸟类飞翔的方向规律。万里无云、艳阳高照时,所有鸟都能确定其飞行的正确方向;反之,当阴天无太阳时,它们就迷失方向。科学家作出结论;所有鸟能远航万里而不迷失方向的原因是利用太阳来定向的。下列探究因果联系的方法与材料一致的是( )A.用锯锯木头,锯会发热;用锉锉铁,锉也会发热;在石头上磨刀,刀会发热。由此得出:摩擦生热。B.居里夫人在沥青矿物中提取放射性元素时发现,从一定量的沥青矿物中提取的全部纯铀的放射性强度比同等数量的沥青矿物的放射性强度低数倍,她推断:沥青矿物中还存在其他放射性更强的元素。C.小明在夜晚观察降雨量,发现凌晨1点,降雨量为5mm;凌晨3点,降雨量为7mm,凌晨四点,降雨量为10mm。据此得出:此次降雨,时间越接近天明,降雨量越多。D.在一项实验中,实验对象的一半作为实验组,食用了大量的味精。而作为对照组的另一半没有吃这种味精。结果,实验组的认知能力比对照组差得多。得出:食用大量味精会降低人的认知能12.(2023·江苏盐城·校考模拟)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某学习小组做了以下实验,推测到振动与物体发出声音存在因果关系。该小组使用的推理方法是( )A.求同法 B.求异法 C.求同求异并用法 D.共变法13.(2023·山东潍坊·统考三模)美国科学家的一项研究表明,空气污染是影响女性体重、身体质量指数、腰围和体脂的因素之一。该研究的数据来自美国“全国女性健康研究”的1654名不同血统的女性。这些女性的基线中位年龄接近50岁,该项目从2000年到2008年对其进行了跟踪调查。上述研究过程( )①为了提高结论的可靠性需要考察尽可能多的认识对象②运用了从一般性前提推出一般性结论的演绎推理的方法③运用了从个别性前提推出一般性结论的归纳推理的方法④运用了在认识对象的结构和功能之间进行类比的推理方法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4.(2023·海南·模拟预测)《两小儿辩日》中,两个小孩辩论太阳什么时候离人近,什么时候离人远。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上述两个孩子在申述理由时都用了相同的推理方法,下列对这一推理方法认识正确的是( )①依据事物之间相同或相似的属性进行的推理②需要在认识对象与有关现象之间寻找因果联系③推理前提与结论两者之间的联系具有或然性④目的在于认识两类对象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5.(2023·福建莆田·统考模拟预测)有科学家做了一个科学探究实验,其实验的形式、结构如下表。这个科学实验( ) ①采用的是共变法②属于完全归纳推理③得出的结论是必然的④证明A与a有因果联系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6.(2023·浙江·校联考模拟预测)长江流域的雨量与太阳黑子有关系吗 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科学家获得了以下资料:当太阳黑子大量出现时,长江流域的雨量越多;当太阳黑子出现不那么多时,长江流域的雨量就不那么多;当太阳黑子出现很少时,长江流域的雨量也就很少。这里运用的是探究因果联系方法中的( )A.求同法 B.求异法 C.共变法 D.类比法17.(2023·河北沧州·校考模拟)当我们去爬山时,通常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越往上爬,就觉得越冷。如果我们拿出温度计,就可以发现海拔往上升高100米,温度就能够下降0.6度。由此,人们得出结论:温度会随高度的变化而变化,从而为登山做好准备。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从相同性质事物的比较中能寻找不同之处 ②两个互动因素之间可能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③不完全归纳推理在日常生活中有着重要意义 ④这种推理的前提和结论之间的联系是必然的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8.(2023·湖北武汉·校考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幸存者偏差是一种常见的逻辑谬误,通过只统计来自幸存者的数据,只能看到经过特定的筛选而产生的结果,而没有意识到筛选的过程,因此忽略了被筛选掉的关键信息(沉默的数据),使得出的结论与实际情况存在偏差。当人们面对大量信息和不确定性进行判断时,往往会凭借直觉或者经验进行判断。人们在进行决策和选择的时候,不是基于事实和概率,而是倾向于易于获得的、最近发生在身边的事情,作为参考依据进行决策。在社会、政治、经济活动中,一些成员利用信息不对称,故意隐瞒对自己不利的消息,让对方产生幸存者偏差,进而做出非理性决策结合材料,运用归纳推理形式的相关知识,阐述克服幸存者偏差的对策。课标要求考纲解读考情分析体系构建考点梳理真题在线模拟演练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七课 学会归纳与类比推理 学案(原卷版)2023-2024学年高三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doc 第七课 学会归纳与类比推理 学案(解析版)2023-2024学年高三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