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的变化》单元作业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的变化》单元作业设计

资源简介

《地球表面的变化》作业设计
一、单元信息
基本 学科 年级 学期 教材版本 单元名称
信息
科学 五年级 第一学期 教科版 地球表面的变化
单元 自然单元 重组单元
组织方式
序 号 课时名称 对应教材内容
1 第二单元第一课 地球的表面
2 第二单元第二课 地球的结构
课时
3 第二单元第三课 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信息
4 第二单元第四课 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
5 第二单元第五课 风的作用
6 第二单元第六课 水的作用
7 第二单元第七课 总结我们的认识
二、单元分析
(一)课标要求
学习内容 5—6 年级学习目标
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是复杂 观察、分析图片等资料获得关于地形地
多样的,也是不断变化的。 貌特点的信息。
常见的陆地地形有平原、高 用恰当的词语描述常见地形地貌的特
原、山地、丘陵和盆地等。 点,并对其变化的原因做出有依据的猜
测。
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分为:地 描述地球内部有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
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圈层。
地壳在不断运动着;地壳由 说出地壳主要由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
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 岩三大类岩石构成。
类岩石组成。
2
地壳运动是地震、火山喷发 知道地壳运动是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
的原因,会使地表形态发生 现象形成的原因。
巨大变化,对环境产生巨大 了解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灾害对人类
影响。
的影响,知道抗震防灾的基本常识。
风的力量会磨蚀岩石并且搬 根据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风对地形
运岩石破碎物,对地形变化 的作用”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依据,与其
起着重要作用,而且这种作 他同学进行分享和交流。
用和变化是缓慢进行的。
地球上的水在陆地、海洋及 描述地球上的水在陆地、海洋及大气之
大气之间不断地循环,雨水 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之中。
和河流的侵蚀、沉积作用,
举例说明水在地表流动的过程中,塑造
形成了不同的地形地貌。
着地表形态。
各种自然力量在重塑地表形 说出人类不合理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
态的过程中会影响人类的生 响,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产生活,人类自身的活动也
举例说出人类保护环境的举措,能够针
在改变着地表的形态。
对现实环境问题提出适当建议。
(二)教材分析
1.知识框架
2.内容内在逻辑分析
本单元中的“地球表面”主要指地球表面的形态,简称地形地貌,地球表面的地形复杂多样、不断变化。该单元设计上顺应学生的认知与心理特点,采用了总—分—总的模式。起初引导学生对主要地形的成因进行假设,埋下探索的伏笔,引起探究的兴趣;后续通过引导学生亲历相应的一系列科学实践活动,完善或修
3
正已有认知,逐步形成对地形变化成因的科学解释;最后带领学生回顾、反思学
习过程,建构起关于地球表面变化原因的新认知。
(三)学情分析
1.基础知识:通过二年级的《我们的地球家园》单元,三年级的《太阳、地
球和月球》单元以及四年级的《岩石与土壤》单元的学习,对地球方面的认知已
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
2.能力水平:五年级的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和学习方法,并通过四
年的科学课的学习,已具备了初步的思维能力和探索、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对地球表面的形态已有不少见闻,对地表物质水和空气、岩石和矿物有一定的了
解,对火山和地震也很感兴趣,但对于地形地貌还没有系统的认识。
3.生活经验:在旅途中、网络中、电视中、书本中的见闻都会使他们对地形
地貌有一些浅显的认识,可以尝试对各种地形地貌的成因进行猜测,为整单元的
学习提供思维线索,也将学生心中的疑惑与学习相融合,激发探究兴趣。
三、单元学习与作业目标
1.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是复杂多样的,也是不断变化的,认识常见的地形。
2.通过观察地形图能够用恰当的词语描述常见地形地貌的特点以及对地形地
貌变化的原因进行有依据的猜测。
3.利用阅读资料、观察图片等多种方式了解地壳运动如何引起地形变化。
4.描述地球内部有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说出地壳主要由岩浆岩、沉
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岩石构成。
5.通过亲历观察、假设、模拟实验、形成解释等科学实践活动建构起“地球
现今的面貌不是本来就有的,而是经过地球内外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基本认知。
6.知道抗震防灾基本常识,认识到人类与环境是相互影响的,树立环境保护
意识。
四、单元作业设计思路
1.“双减”背景下,走出“题海”战术误区,作业设计重在提升学生科学核
心素养。
2.明确作业目标,精选素材,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思维训练和实践探究提升
4
学生的学科素养和答题乐趣。
3.作业难度呈现梯度,精准定位、明确学情,层次化作业便于不同学生选择,
提升学生的学业成就感。
五、课时作业
第一课时
1.作业内容
安徽,简称“皖”,省会合肥,得名于“安庆府”与“徽州府”之首字。地跨长江、淮河南北,是典型的山水江南、鱼米之乡。安徽省平原、台地(岗地)、丘陵、山地等类型齐全,可将全省分成淮河平原区、江淮台地丘陵区、皖西丘陵山地区、沿江平原区、皖南丘陵山地五个地貌区。
(1)下图的地形你认为是( )。
A.淮北平原 B.江淮丘陵 C.皖南山区
(2)请将左图与正确的地形名称连接起来。
高原
山地
平原
丘陵
盆地
5
(3)世界名山——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黄山市境内,是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遗
产,2004 年入选首批世界地质公园。请推测:它位于安徽省哪一地形区?( )
A.淮北平原 B.江淮丘陵 C.皖南山区
2.评价设计
序号 类型 对应学 梯度 来源 时间 评价实施
了解 理解 应用 要求 主体
(1) 选择 √ 基础题 创编 教师
(2) 连线 √ 提升题 创编 10 分钟 家长
(3) 选择 √ √ 拓展题 创编 学生
3.参考答案或提示:
(1)A
(2) 高原
山地
平原
丘陵
盆地
(3)C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考查学生有关地形图基本知识,了解不同颜色表示不同地势高低。以家乡安
徽作为背景,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知道基本的地形特征;了解我国西高东低的地
势特征。
6
1.作业内容
人们为了探究地球的结构,曾经尝试过在地面钻井将地球挖穿的方法,但由于地球厚度太大,人类挖掘的最大深度只为 12262 米。小科同学通过这段时间的研究性学习进一步认识了我们的地球,并用红、黄、蓝三种颜色的橡皮泥制作地球结构模型。
(1)图 1 是小科制作的橡皮泥地球,请帮助他在图中方框填写地球各部分结构的名称。
图 1 图 2
(2)小科用小刀轻轻划开橡皮泥地球,观察其内部构造可分为三层(如图 2),他发现最厚的一层是__________,最薄的一层是__________。(地壳 地幔 地核)
(3)成语“沧海桑田”描述的是海洋变为陆地,陆地变为海洋。这种“沧桑
之变”说明地球内部的物质是_________(运动的 静止的)
2.评价设计
序号 类型 对应学 梯度 来源 时间要 评价实施
了解 理解 应用 求 主体
(1) 填空 √ 基础题 创编 教师
(2) 填空 √ 提升题 创编 10 分钟 家长
(3) 填空 √ 拓展题 改编 学生
3.参考答案或提示:
(1)地壳 地幔 地核(从外到内顺序)
(2)地核 地壳 (3)运动的
7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通过情境设计制作地球结构的模型,帮助学生认识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以及各圈层厚薄比例差别,通过成语描述加深学生对于地球内部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的认识。
1.作业内容
每年 5 月 12 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今年是“5·12 汶川地震”14 周年。汶川地震发生时,严重破坏地区超过 10 万平方千米,近 7 万人遇难,是我国建国以来影响最大的地震。下面是某校科学探究小组的地震成因模拟实验。
实验材料:彩色海绵片、小石子实验步骤:
1.将不同颜色的彩色海绵片平铺在桌面上,上面撒上彩色小石子。
2.从不同方向由外向内挤压推动彩色海绵片。
3.观察彩色海绵片和小石子的变化。
(1)实验中,用手挤压彩色海绵片,发现海绵片边缘彩色小石子掉落明显,
可推测地震主要发生在 (板块内部 板块交界处)。
(2)通过实验可推测,产生地震的原因是( )。
A.地壳的运动 B.地下温度太高 C.火山喷发
(3)汶川地震后造成山崩地陷,崩塌的石块和泥沙阻塞河流,在唐家山附
近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湖泊。根据成因这种湖泊叫做( )。
A.河成湖 B.堰塞湖 C.岩溶湖
8
(4)汶川地震发生时,有一所紧邻重灾区的乡镇中学——安县桑枣中学,创造了全校 2300 多名师生没有一人受伤或者遇难的奇迹。如果发生地震时,正在教
室上课,下列哪一种自救方法最合理?( )(多选)
A.在教室就地蹲下,用书包护住头部
B.直接翻越走廊栏杆从楼上跳到地面
C.及时有序疏散至校园操场,捂住头部蹲下
2.评价设计
序号 类型 对应学 梯度 来源 时间 评价实施
了解 理解 应用 要求 主体
(1) 填空 √ √ 基础题 创编 教师
(2) 选择 √ 提升题 创编 10 分钟
家长
(3) 选择 √ √ 拓展题 创编
学生
(4) 选择 √ 拓展题 创编
3.参考答案或提示
(1)板块交界处
(2)A (3)B
(4)AC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承接上一课地球圈层结构知识,考查学生对地震及其影响的整体判断能力。通过实验探究,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认识地震的成因,同时考查学生对地震给地表带来的变化相关知识。
1.作业内容
汤加王国的洪阿哈阿帕伊火山在 1 月 15 日发生了大规模火山爆发,所迸发的
能量相当于 1000 颗核弹在太平洋集中爆炸,这可能是三十年来规模最大的火山活
动,铺天盖地的火山灰遮蔽了天空,汤加无数建筑和街道被损毁,全境电话和网
络线路中断,岛上超过十万居民都无法与外界取得联系。
9
(1)汤加附近一直是火山活动高发地带,我们由此推断它位于
(板块边界 板块中间)地质活动很活跃。
(2)以下地貌由于火山喷发而形成的是( )。
A.黄土高原的沟壑 B.长白山的天池 C.珠穆朗玛峰
(3)火山除了给人类带来灾难外,还会给人类带来积极的影响,以下不利影
响是( )。
A.大蜀山是节假日旅游胜地
B.长白山天池风景宜人
C.坦博拉火山喷发导致我国夏季低温冷害
(4)大蜀山位于安徽省合肥市,系大别山余脉,由火山喷发而成,2019 年 10 月 18 日入选“中国森林氧吧”榜单。请同学们通过查找资料或亲历大蜀山,搜寻大蜀山由火山喷发而形成的证据。
2.评价设计
序号 类型 对应学 梯度 来源 时间要求 评价实施
了解 理解 应用 主体
(1) 填空 √ 基础题 创编 教师
(2) 选择 √ 提升题 创编
不限时间 家长
(3) 选择 √ 提升题 创编
学生
(4) 简答 √ √ 拓展题 创编
10
3.考答案或提示:
(1)板块边界 (2)B (3)C (4)(言之合理即可)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通过联系时事新闻,考查学生是否能把火山喷发的原因与事实结合起来,知道火山喷发形成的著名地形地貌的认识,认识火山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能通过实践的方式寻找“火山喷发形成的地形地貌”的证据。
1.作业内容
塔克拉玛干沙漠有两座红白分明的高大沙丘,名为“圣墓山”,它是分别由
红沙岩和白石膏组成,沉积岩露出地面后形成的。"圣墓山"上的风蚀蘑菇,奇特
状观,高约 5 米,巨大的盖下可容纳 10 余人。
沙漠中的蘑菇岩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能形成这么奇特的形状?科学小组进
行了猜想并设计实验证明。
实验步骤:①用放大镜观察岩石表面的特征;②用砂纸打磨岩石表面一段时间;
③再用放大镜观察打磨之后的岩石表面;
④对比打磨前和打磨后的岩石表面。
(1)科学小组做的这个实验是 实验。(模拟 对比)
(2)该科学小组研究的是 对岩石的影响。(风力 流水)
(3)科学小组最终会看到岩石表面变得 ,
说明了 。
11
(4)下列地形地貌的形成与风的作用有关的是( )。
A.堰塞湖 B.长白山天池 C.雅丹地貌
2.评价设计
序号 类型 对应学 梯度 来源 时间 评价实施
了解 理解 应用 要求 主体
(1) 填空 √ 基础题 创编 教师
(2) 填空 √ 提升题 创编 10 分钟
家长
(3) 选择 √ 提升题 创编
学生
(4) 选择 √ 拓展题 创编
3.参考答案或提示:
(1)模拟 (2)风力
(3)不断有碎屑脱落,有轻微磨痕 风的作用使岩石发生了改变
(4)C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通过直观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风的作用,并区分不同地形地貌的形成原因,结合课本“模拟风卷起沙子对岩石的影响”实验,能根据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风对地形的作用”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根据,树立保护自然的意识。
1.作业内容
长江途径安徽省段蜿蜒约 400 多公里,俗称“八百里皖江”,江面开阔,流速缓慢,江中出现许多沙洲。位于马鞍山市当涂县的江心洲,是长江在安徽省境内形成的最大的沙洲,从天空俯瞰,仿佛一片绿叶,在江面漂浮。
小明假期和家人慕名而来,洲上空气清新,风景宜人。那么,江心沙洲是如何形成的呢?
12
(1)长江上游流经地势陡峭的山峦,搬运走两岸大量的泥沙。请推测:长
江上游主要发生河流的 (堆积 侵蚀)作用。
(2)长江中下游地势平缓,河水的搬运能力减弱,常年累积,形成沙洲或
平原。由此可见,长江中下游主要发生河流的 (堆积 侵蚀)作用。
(3)长江采石矶文化生态旅游区位于安徽省马鞍山市,于 2020 年 12 月 30
日被确定为国家 5A 级旅游景区。小明和家人在游览的过程中发现:下雨后,山坡
上的水流也会带走很多泥沙。降雨的侵蚀作用主要体现在小山丘的 处,
降雨的堆积作用主要体现在 处。(斜坡 坡脚)
2.评价设计
序号 类型 对应学 题目梯度 来源 时间 评价实施
了解 理解 应用 要求 主体
(1) 连线 √ 基础题 创编 教师
(2) 填空 √ 提升题 创编 10 分钟 家长
(3) 填空 √ √ 拓展题 创编 学生
3.参考答案或提示:
(1) 侵蚀 (2)堆积 (3)斜坡 坡脚
13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考察有关降雨对地形的影响的知识以及河水的沉积作用和侵蚀作用;通过实验探究,帮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提高科学探索的兴趣,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
1.作业内容
小明和他的朋友们通过模拟实验探究土地被侵蚀的因素,如下面表格所示。
请阅读表格中的信息,完成下列问题。
土地序号 有无植被覆盖 降雨量 土地坡度
1 有 大 30度
2 有 小 30度
3 无 大 30度
4 有 大 45度
(1)要研究有无植被覆盖对土地侵蚀的影响,应该选择 号和 号
土地。
(2)小明选择了 1 号和 4 号土地来研究,他是想研究( )因素对侵蚀的
影响。
A.有无植被覆盖 B.降雨量大小 C.土地坡度
(3)该实验判断土地被侵蚀程度的依据是( )。
A.水流的浑浊程度 B.雨水的清澈情况 C.植被的覆盖情况
(4)下图是我国的黄土高原,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请你结合上述实验尝试提出治理的可行建议。(答出一条即可)
14
2.评价设计
序号 类型 对应学 题目梯度 来源 时间 评价实施
了解 理解 应用 要求 主体
(1) 填空 √ 基础题 改编 教师
(2) 选择 √ 提升题 改编 10 分钟
家长
(3) 选择 √ 提升题 创编
学生
(4) 填空 √ √ 拓展题 创编
3.参考答案或提示:
(1)1 3 (2)C (3)A
(4)植树种草;合理放牧;修整坡面坡度等。(言之合理即可)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主要考查学生对影响土地被侵蚀因素的掌握情况,培养学生对表格信息的提
取能力,以及利用所学知识解释身边的现象同时提出合理建议。
(一)单元质量检测作业内容
1.地球是我们美丽的家园,我们知道地球由内到外,分别是地壳、地幔和地
核。最外层的地壳主要由岩石组成,其中( )不是三大类组成岩石之一。
A.岩浆岩 B.花岗岩 C.变质岩
2.破坏性地震从人感觉到震动到建筑物被破坏平均只有 12 秒钟,有句话叫做:
“小震时,防砸伤,找遮蔽物;大震时,防砸伤,找三角区。”以下关于地震中
逃生方法错误的是( )。
15
A B C
3.“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从崎岖不平的山地高
原流到地势平缓的地方,携带泥沙的能力会( )。
A.逐渐变强 B.逐渐变弱 C.保持不变
4.如图,小明在实验室中用以下材料模拟火山喷发,请用直线将火山模拟实验中的材料与模拟对象连起来。
5.小明与小红一起探究“土地侵蚀和什么因素有关”,他们使用两个相同的洒水装置、相同大小带孔的实验盒、相同坡度和质量的土壤以及一块草皮,分别组成了甲、乙两组实验装置。实验如下图,观察现象,完成下列问题。
甲 乙
(1)他们的实验探究的是土地侵蚀与 (植被 土地坡度)有关。
通过比较现象可以得出实验结论:
16
(有植被 土地坡度小),侵蚀大;
(无植被 土地坡度大),侵蚀小。
(2)如果他们想用这组实验装置探究土地侵蚀和降雨量的大小是否有关,除
了移走草皮外还需要 (A.调节托盘的角度 B.调节洒水器的角度)。
(2)根据该实验现象,土地侵蚀会给地表带来哪些变化?(答出一条即可)
(二)单元质量检测作业属性表
序 类型 对应单元 对应学 难度 来源 时间 评价实
号 作业目标 了解 理解 应用 要求 施主体
1 选择 4 √ 容易 创编
2 选择 1 √ 中等 创编 教师
3 选择 2 √ 较难 创编 20 分钟 家长
4 连线 3 √ 中等 改编 学生
5 综合 3 √ √ 较难 创编
(三)参考答案或提示
1.B 2.C 3.C
4.
5.(1)植被 有植被 无植被 (2)B
(3)改变地表形态,沟谷加深;带走地表土壤,土地肥力下降等。
(言之合理即可)
17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