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热》单元作业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热》单元作业设计

资源简介

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作业设计
一、单元信息
基本 学科 年级 学期 教材版本 单元名称
信息
科学 五年级 第二学期 教科版 热
单元 自然单元 重组单元
组织方式
序 号 课时名称 对应教材内容
1 第四单元第1课 温度与水的变化
2 第四单元第2课 水的蒸发与凝结
课时
3 第四单元第3课 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
信息
4 第四单元第4课 热在金属中的传递
5 第四单元第5课 热在水中的传递
6 第四单元第6课 哪个传热快
7 第四单元第7课 做个保温杯
二、单元分析
(一)课标要求
1.课程标准中5-6年级学习目标
(1)观察常用材料的漂浮能力、导热性等性能,说出它们的主要用途。
(2)列举日常生活中水的蒸发和水蒸气凝结成水的实例。如晒衣服、雾、玻璃窗上的水珠等。
(3)知道温度是影响水结冰和水沸腾过程的主要因素。
(4)说出生活中常见的热传递的现象,知道热通常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
(5)举例说明影响热传递的主要因素,列举它们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应
用。
(6)描述雾、雨、雪、露、霜、雹等天气现象形成的原因。
(7)举例说明水在地球上的循环产生了云、雾、雨、雪等天气现象。
2
(8)认识生活中保温、防霉、防锈等技术的应用。
2.本单元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
①热是能量的一种表现形式,热量变化导致了温度变化。温度变化是影响水结冰和水沸腾过程的主要因素。
②温度变化形成了水的蒸发和水蒸气凝结成水。气温变化形成了自然界的云、雾、霜、雪等。
③热通常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两个系统在发生传热的条件下趋向于热平衡。
④热可以在物体间和物体内传递,发现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递热。热可以通过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三种方式进行传递。
⑤不同物体的导热性是不一样的。热的不良导体可以减慢物体热量的散失。⑥多种因素影响了热传递,确定这些因素应用在日常的生产和生活中。保温
技术、散热技术不断地发展,并应用在各种产品上。
(2)科学探究目标
①能熟练使用温度计测量各种热现象中的温度变化。
②能采用重复测试等方式来搜集热传递的相关证据。
③能运用箭头、图画、符号等来记录热传递的方向。
④能有效开展热传递的实验。
⑤能运用比较和归纳的方法从实验证据中发现物体导热性能的差异。
⑥能根据热传递的原理创作保温杯,尝试自主设计开发产品,并在研究后改
进产品。
(3)科学态度目标
①亲历热传递的变化及相关关系的研究过程,形成科学探究的兴趣。
②讨论热传递的原因,以事实为依据做出判断。
③养成运用探究的证据进行信息加工,科学地表述探究的规律。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①描述各种各样的热传递和生产、生活的关系。
3
②讨论材料因为导热性能的不同在日常生活中有不同的应用。
③认识到人类的好奇心和社会需求是科技发展的动力,认识到科学技术的发
展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二)教材分析
1.知识导图
2.内容内在逻辑分析
热是一种能量形式,这个概念是比较抽象的,学生在理解上会有一定难度。
“热”单元的学习,从观察水温的变化开始,对热现象进行观察。然后观察物质
4
在热量变化过程中产生的变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气体、固体和液体三态的转
化及与温度的关系、热量转移(传递)的过程、材料的导热性能等一系列的活动。
建构热与物体变化的关系,从而了解热作为能量的一种形式,与人们生活之间的
关系。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学会用实验探究的方法来进行科学探究,可以促进
学生提升探究能力和探究兴趣。在研究热传递的方式后,利用热传递的性质来创
造性地制作保温杯,以丰富的实践经验建构这些主要概念。
(三)学情分析
1.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科学知识和技能,有一定的探究能力,思维方式初步由具体转变为抽象,教学中将进一步扩大学生知识范围,发展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增加实践活动,联系实际生活,将科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
2.热是一种能量形式,然而在小学五年级,让学生探究“热”,主要还是观察和思考一些与物体冷热程度有关的热现象。例如,探究物质在热量变化过程中产生的不易察觉的变化,气体、固体和液体三态的转化及与温度的关系、热量转移(传递)的过程、材料的导热性能等。
3.对于五年级学生而言,本单元内容的学习,关键在于实验探究。他们需要在科学规范的实验中,观察与交流热传递的现象,了解热是能量的一种表现形式,热量变化导致了温度变化。在研究热传递的方式后,利用热传递的性质来创造性地制作保温杯。
三、单元学习与作业目标
1.通过“持续给水加热直到沸腾,停止加热,水不再沸腾,温度下降”的探
索活动,探究温度的变化和水的形态变化,学生了解到温度变化表示了热量在传
递,完善“热量变化导致了物体温度变化”这一科学概念,并感受到科学探究的
乐趣。
2.学生设计完整的“探究水的蒸发现象”实验计划,开展水蒸发快慢与温度
高低关系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总结:温度高,水蒸发得快;温度低,水蒸发得
慢。
3.通过不同温度的水相互接触后温度如何变化的研究、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
过程和方向、热在水中的传递,探究热量的转移和平稳。总结出热的传递有一定
5
的方向性,热通常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热在水中以对流的形式传递。
4.通过对不同材料导热性能的比较,学生建立起对于“不同材料制成的物体,
导热性能是不一样的”这一概念的初步认识。通过实验探究,学生了解不同物体
的传热本领是不同的,热的不良导体导热慢;热的良导体导热快。为设计制作一
个保温杯积累了知识和经验。
四、单元作业设计思路
1.本单元围绕贯穿“热在物体间是怎样传递的?”为主题,精心设计了探究实践活动。教师要引导学生实践,帮助学生建构起相关科学概念。实验中兼顾可行性和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探究思考。
2.借助学段目标和内容,深入研读,设计科学合理、有创意、有趣味性的作业,让教师精编的课时作业设计与教师备课有机融合,达成教、学、评一致,达到作业与学习探究的相辅相成。
3.为落实“双减”,作业时长控制在5-20分钟内,课堂练习约5分钟,实践拓展约20分钟。
4.此次作业设计为随堂练习和实践拓展两部分。随堂练习主要检验学生当堂的学习效果,掌握基础知识的情况,多为选择题,少而精,适宜当堂完成。实践拓展为课后实验探索,让学生或独立,或在家长的指导下利用身边的物品进行实验观察或反复操作,并记录下观察所得,总结发现问题,通过实验的过程能领略到科学神奇的魅力和成功的喜悦,必然会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和信心以及再学习、再创造的热情。设计此类型作业,题目难度要适宜、要具有可操作性。
5.设计科学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使学生巩固已学知识,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
五、课时作业
第一课时 温度与水的变化
(一)作业内容
6
1.课堂练习
图1 图2 图3
(1)在标准大气压下(图1),水沸腾时的温度是( )℃,水结冰时的温
度是( )℃。
A.90 B.100 C.37 D.0
(2)水沸腾后(图2),停止加热1分钟,水的温度会( )。
A.保持不变 B.上升
C.下降 D.先上升,后不变
(3)水沸腾后持续加热,水的温度会( )。
A.持续上升 B.基本不变
C.持续下降 D.先不变,后持续上升
(4)小明用水壶烧开水(图3),水沸腾时会发生的现象是( )。
A.冒“白气” B.水翻滚
C.产生大量气泡 D.以上都是
2.实践拓展
神奇的水和冰
一般情况下,当温度低于0℃时,液态的水会变成固态的冰。如果让你在高于0℃的室温下让水结冰,你能做到吗
实验材料:一瓶未开封的纯净水、冰箱。
实验步骤:
(1)把一瓶未开封的纯净水静置约4小时,然后轻轻地放入冰箱冷冻室,注意不要摇晃和撞击,冷冻约2小时。
(2)轻轻地从冰箱冷冻室取出这瓶纯净(图1),注意不要摇晃,观察水的状态(液态)。
7
(3)用力撞击这瓶纯净水(图2),观察水的状态(瞬间结冰)。
图1 图2
实验原理:一般情况下,水会在0℃时结冰,前提是要有附着物。纯净水由于水质纯净,没有附着物,就算冷冻数小时也不会结冰,但一撞击就有了附着物,就会瞬间结冰。其实,每一片晶莹的雪花也都包裹着一颗尘埃,尘埃就是雪花的
附着物。
在上面的实验中,冷冻2小时的纯净水没有结冰,是因为( )。
A.温度不够低B.没有附着物
(二)时间要求:
课堂练习5分钟,实践拓展约20分钟左右,自主控制。
(三)评价设计
水平
评价指标
自评 互评 师评
规范实验操作,仔细观察,详细 ☆☆☆☆☆ ☆☆☆☆☆ ☆☆☆☆☆
记录。
合作探究,小组讨论,有效沟通 ☆☆☆☆☆ ☆☆☆☆☆ ☆☆☆☆☆
交流,科学归纳探究规律。
拓展活动,联系生活,学会将所 ☆☆☆☆☆ ☆☆☆☆☆ ☆☆☆☆☆
学的知识运用生活。
综合评价等级 ☆☆☆☆☆
参考答案或提示:
1.课堂练习:(1)B D (2)C (3)B (4)D 2.实践拓展: B
(四)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8
探究水的形态变化与温度有度,水受冷(散热)结冰,水受热(吸热)变成
水蒸气。通过实验验证水加热到 100℃变成蒸气,温度变化表示了热量在传递。
感受到科学探究的乐趣。
第二课时 水的蒸发和凝结
(一)作业内容
1.课堂练习
(1)下列现象不属于水的蒸发的是( )
A.湿衣服晾干 B.眼镜起“雾” C.坑里的水变干 D.手上的水烘干(2)做菜时,锅盖内壁上会出现水珠。这个现象
称为( )
A.凝结 B.蒸发
C.融化 D.结冰
(3)四个相同的烧杯盛有等量的水,分别置于下列环境中,水蒸发得最快的是( )。
A B C D
(4)夏天开着空调的汽车和冬天的汽车,车窗上都会出现水珠,水珠的
位置是( )
A.夏天在内表面,冬天在外表面
B.夏天在外表面,冬天在内表面
C.都在内表面 D.都在外表面
2.实践拓展
9
“沙漠取水”
沙漠是极其缺水的地方,你知道探险家们是怎么在沙漠中取水的吗
首先,他们会寻找一块较湿润的沙土,挖出一个深坑。接着,在深坑底部放入一个容器用来接水,坑口固定一层薄膜,然后在薄膜中间放一块小石头,使水滴汇聚至薄膜中心处。
我们也一起来模拟一下“沙漠取水”吧!
实验材料:一袋较湿润的沙土、一个水桶、保鲜膜、一个杯子、一块小石头。
实验步骤:
(1)将沙土倒入水桶中,并在沙土中间挖一个坑将杯子放入坑中。
(2)将保鲜膜固定在水桶口,在其中心处放一块小石头。
(3)将整个装置放在阳光下暴晒。
实验原理:沙土中的水受到阳光照射 成水蒸气,水蒸气上升遇到温度
较低的薄膜 成小水珠。
(二)时间要求:课堂练习5分钟,实践拓展约20分钟左右,自主控制。
(三)评价设计
评价指标 水平
自评 互评 师评
规范实验操作,仔细观察,详细 ☆☆☆☆☆ ☆☆☆☆☆ ☆☆☆☆☆
记录。
合作探究,小组讨论,有效沟通 ☆☆☆☆☆ ☆☆☆☆☆ ☆☆☆☆☆
交流,科学归纳探究规律。
拓展活动,联系生活,学会将所 ☆☆☆☆☆ ☆☆☆☆☆ ☆☆☆☆☆
学的知识运用生活。
综合评价等级 ☆☆☆☆☆
参考答案或提示:
1. 课堂练习:(1)B (2)A (3)C (4)B 解析:夏天,空调车内温度
10
低于外部温度,外部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会发生液化现象,小水珠附着在玻璃
的外表面;冬天,空调车内温度高于外部,车内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会发生液
化现象,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内表面;所以A、C、D不符合题意,只有B符合题意;
故选B。
2.实践拓展:蒸发 凝结
(四)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探究水蒸发快慢与温度高低变化的关系,水温越高,水蒸发越快。水蒸气遇冷,
凝结成液态水,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明白水的蒸发和水蒸气凝结成水的过程中有吸
热与放热的现象。
第三课时 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
(一)作业内容
1.课堂练习
(1)如右图,将装有凉水的试管放入热水中,用两支温度计分别测量凉水
和热水的温度。下列结论不能从该实验中得出的是( )。
A.一段时间内,试管中的凉水温度会升高
B.短时间内,烧杯中的热水温度会持续降低
C.凉水升高的温度等于热水降低的温度
D.凉水与热水温度变化的原因是热量发生了变化
(2)冬天的清晨,小明把冷的中药包泡在一碗刚煮沸的热水中加热。
①短时间内,中药包的升温速度( )。
A.先快后慢 B.先慢后快
C.匀速上升 D.没有规律
②出门前,小明忘记取出中药包,到了晚上,中药包一天中的温度( )。
A.无变化 B.先升高,后降至室温
C.一直降低 D.无法判断
(3)“冰镇西瓜”是将西瓜放入冰水中降温,是夏日的一
道解暑佳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西瓜和冰水之间无热传递 B.只有西瓜的热量发生了变化
11
C.热由冰水传向西瓜 D.热由西瓜传向冰水
2.实践拓展
“烧不坏”的纸杯
纸杯真的烧不坏吗 下面,让我们来做一个实验。
实验材料:一个纸杯、一根蜡烛、水、两个小石块。
实验步骤:
(1)在纸杯中倒一些水,水不要太多,放在两个小
石块上。
(2)用点燃的蜡烛加热纸杯底部。
实验原理:纸的燃点约为180℃,而水的沸点为100℃。加热的时候,水不断
从纸杯上吸收热量,水沸腾后,热量又在水汽化的过程中散发掉了,纸杯温度始
终为100℃,达不到燃点,也就不会燃烧啦!
你也来试试吧!
(二)时间要求:课堂练习5分钟,实践拓展约20分钟左右,自主控制。
(三)评价设计
水平
评价指标
自评 互评 师评
规范实验操作,仔细观察,详细 ☆☆☆☆☆ ☆☆☆☆☆ ☆☆☆☆☆
记录。
合作探究,小组讨论,有效沟通 ☆☆☆☆☆ ☆☆☆☆☆ ☆☆☆☆☆
交流,科学归纳探究规律。
拓展活动,联系生活,学会将所 ☆☆☆☆☆ ☆☆☆☆☆ ☆☆☆☆☆
学的知识运用生活。
综合评价等级 ☆☆☆☆☆
参考答案或提示:
1. 课堂练习:(1)C (2)① A ② B(3)D
(四)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通过探究活动,测量分析,仔细观察,明白热通常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
度低的物体,并趋向平衡。
12
第四课时 热在金属中的传递
(一)作业内容
1.课堂练习
图1 图2
(1)热在金属片上的传递方向是 ( ) 。(图1)
A.向一个方向 B.向两个方向 C.向各个方向 D.无法确定
(2)在生活中,人们常用铁锅烧菜(图2),铁锅主要通过( )的方式把
热量传递给食材。
A.热传导 B.热辐射 C.热对流 D.无法确定
(3)下面是一根呈“S”形的铜条,在H点处用酒精灯加热。A、B、C、D、E、F各点处的蜡会先后熔化。请写出各点处蜡熔化的先后顺序。
①_____;②_____;③_____;④_____;⑤_____;⑥_____
(4)判断:
①一般情况下,金属传热的本领比木头强。 ( )
②为了增强热传递,电饭锅全部是利用容易传热的材料制成的。 ( )
③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水是热的良导体。 ( )
2.实践拓展
看哪个先掉落
实验材料:一根蜡烛、两个木夹、蜡(或凡士林)、一根铁丝、牙签(若干)、
一盒火柴。
实验步骤:
13
(1)把铁丝固定在木夹上。
(2)将粘有蜡(或凡士林)的牙签每隔一定距离粘在铁丝上。
(3)用蜡烛给铁丝(边缘或中间)加热,观察牙签掉落的顺序。
写一写你的发现吧!
(二)时间要求:课堂练习5分钟,实践拓展约20分钟左右,自主控制。
(三)评价设计
评价指标 水平
自评 互评 师评
规范实验操作,仔细观察,详细 ☆☆☆☆☆ ☆☆☆☆☆ ☆☆☆☆☆
记录。
合作探究,小组讨论,有效沟通 ☆☆☆☆☆ ☆☆☆☆☆ ☆☆☆☆☆
交流,科学归纳探究规律。
拓展活动,联系生活,学会将所 ☆☆☆☆☆ ☆☆☆☆☆ ☆☆☆☆☆
学的知识运用生活。
综合评价等级 ☆☆☆☆☆
参考答案或提示:
1.课堂练习:(1)C (2)A (3)D C E B F A (4) ①√ ②× ③×
2.实践拓展:热在金属条上是从温度高的部分向温度低的部分传递的。用蜡
烛给铁丝加热,离蜡烛近的牙签因蜡(或凡士林)先受热融化掉落,远的牙签后掉
落。
14
(四)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通过实验观察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过程和方向,让学生明白:热量的传递
有一定的方向性,通常热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了解三种热的传
递方式: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并能结合生活实际进行解释。
第五课时 热在水中的传递
(一)作业内容
1.课堂练习
(1)研究热在水中的传递时,下列操作错误的是(A.加热时,试管口朝向没有人的方向。B.加热过程中,不能用手触摸试管。C.在试管中加三分之二容量的清水,以便更清楚地观察
到热的传递过程。
D.借助感温粉末能更清楚地观察到热的传递过程。
(2)在烧杯底部的一侧加热,烧杯内的水都会变热。下列示意图能正确表
示热量在烧杯中的传递方式的是( )。
A B C D
(3)下列物体在受热时不能通过对流的方式传递热量的是( )。
A.水 B.空气 C.沙子 D.食用油
2.实践拓展
看得见的液体对流
实验材料:4个透明无盖玻璃瓶、红墨水、2张扑克牌、热水和冷水。
实验装置:将4个透明玻璃瓶分为两组,按照下图所示组装好实验材料。
15
第一组 第二组
注意事项:为了更清晰地观察到实验现象,可在冷水瓶中加入红墨水,并搅
拌均匀。冷水和热水之间用扑克牌隔开。(安全提示:热水温度不要超过60℃)
快速抽去瓶子中间的扑克牌,你能看到什么现象?你能解释其原因吗?
(二)时间要求:课堂练习5分钟,实践拓展约20分钟左右,自主控制。
(三)评价设计
评价指标 水平
自评 互评 师评
规范实验操作,仔细观察,详细 ☆☆☆☆☆ ☆☆☆☆☆ ☆☆☆☆☆
记录。
合作探究,小组讨论,有效沟通 ☆☆☆☆☆ ☆☆☆☆☆ ☆☆☆☆☆
交流,科学归纳探究规律。
拓展活动,联系生活,学会将所 ☆☆☆☆☆ ☆☆☆☆☆ ☆☆☆☆☆
学的知识运用生活。
综合评价等级 ☆☆☆☆☆
参考答案或提示:
1.课堂练习:(1)C (2)B (3)C
2.实践拓展:
现象:慢慢地抽掉扑克牌后第一组没变化,第二组红墨水慢慢地往下沉,一
会儿功夫上下两瓶水都变成了红色。解析:第一组冷水在下面密度大,只会下沉,
热水在上面密度小,只能上浮,所以颜色、温度均无变化。第二组热水在下面,
热水的密度小,冷水的密度大,当它们互相接触时,热水会上升,冷水会下降,
在这一过程中就形成了对流,所以两瓶水的颜色就变成一样了,热量也从热水传
16
递到冷水中,最后温度也变一样了。
(四)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认识热在水中的传递方式、热在气体中的传递方式,会记录热在水、空气中
运动路线示意图,归纳热对流是使热量由高温流体转移到低温流体的现象。
第六课时 哪个传热快
(一)作业内容
1.课堂练习
(1)大小、形状都相同的下列物体,传热最快的是
( )。
A.铁棒 B.木棒
C.塑料棒 D.玻璃棒
(2)做不同金属的传热性能实验时,应选用相同( )的铜棒、铁棒、铝
棒来进行比较。
A.质量、体积 B.质量、颜色 C.大小、颜色 D.粗细、长短
(3)下列材料不适合用来制作锅铲手柄的是( )。
A.塑料 B.不锈钢 C.木头 D.硅胶
(4)用砂锅煮食物,主要是因为( )。
A.砂锅比较坚硬,不易碎
B.砂锅是热的不良导体,保温性好C.砂锅的传热本领强,食物容易熟D.用砂锅炖煮食物,味道更鲜美2.科学阅读
新材料之王“石墨烯”
石墨烯是目前最轻、最薄、最强韧、导电导热性能最强的新型纳米材料,被
称为“新材料之王”。
2004年,科学家从石墨中剥离出石墨片,然后将薄片粘在一种特殊的胶带上,
撕开胶带,将石墨片一分为二。不断地这样操作,于是薄片越来越薄,最后他们
得到了仅由一层碳原子构成的薄片,这就是石墨烯。
17
石墨烯具有优异的光学、电学、力
学特性,在材料学、微纳加工、能源、
生物医学和药物传递等方面具有重要的
应用前景,被认为是一种未来革命性的
材料。它在导热材料界算是导热性能最
佳的新型材料,现已在手机、平板电脑
电气设备等高墙电子消费终端产品的设计和制造中广泛应用。
目前的导热材料主要分为金属导热材料和非金属导热材料。
根据上面的资料推断,石墨烯属于( )
A.金属导热材料 B.非金属导热材料
(二)时间要求:课堂练习5分钟,实践拓展约20分钟左右,自主控制。
(三)评价设计
评价指标 水平
自评 互评 师评
规范实验操作,仔细观察,详细 ☆☆☆☆☆ ☆☆☆☆☆ ☆☆☆☆☆
记录。
合作探究,小组讨论,有效沟通 ☆☆☆☆☆ ☆☆☆☆☆ ☆☆☆☆☆
交流,科学归纳探究规律。
拓展活动,联系生活,学会将所 ☆☆☆☆☆ ☆☆☆☆☆ ☆☆☆☆☆
学的知识运用生活。
综合评价等级 ☆☆☆☆☆
参考答案或提示:
1.课堂练习:(1)A (2)A (3)B (4)C 2.实践拓展:B
(四)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观察比较不同材料物体导热性能差异,能区分良导体和不良导体,并联系生
活,分析良导体和不良导体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第七课时 做个保温杯
(一)作业内容
1.课堂练习
18
(1)下列材料中,最适合做保温材料的是( )。
A.钢 B.铜 C.铁 D.泡沫塑料
(2)热水瓶能起到保温的作用,是因为热水瓶( )。
A.能产生热量 B.能加快杯子内外的热传递
C.能减缓杯子内外的热传递 D.不会发生任何热传递
(3)判断:
①“保温杯”能长时间保持杯内的水温度不变。 ( )
②因为人穿衣服会感觉热,所以冰棍被棉被包裹很快就会融化。 ( )
③设计一个好的保温杯,我们要从减少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等多个角度
来考虑。 ( )
2.实践拓展
护冰大挑战
课堂上我们设计制作了一个保温杯,认识了很多保温
材料。现在,让我们用以下这些材料做一个护冰装置,以
减缓冰块的融化。
可选材料:沙子、常温水、纸屑、保鲜袋、一次性塑料杯、棉布。
赶快和小伙伴一起试一试吧!
(二)时间要求:课堂练习5分钟,实践拓展约20分钟左右,自主控制。
(三)评价设计
评价指标 水平
自评 互评 师评
规范实验操作,仔细观察,详细 ☆☆☆☆☆ ☆☆☆☆☆ ☆☆☆☆☆
记录。
合作探究,小组讨论,有效沟通 ☆☆☆☆☆ ☆☆☆☆☆ ☆☆☆☆☆
交流,科学归纳探究规律。
拓展活动,联系生活,学会将所 ☆☆☆☆☆ ☆☆☆☆☆ ☆☆☆☆☆
学的知识运用生活。
综合评价等级 ☆☆☆☆☆
19
参考答案或提示:
课堂练习:(1)D (2)C (3)①× ②× ③√
(四)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观察常用材料的导热性能,说出它们的主要用途,深入了解生活中保温、散
热等技术的应用。既考查学生知识的运用和动手制作的能力,同时也检验学生控
制变量的能力,以及对实验数据整理分析的水平。
六、单元质量检测作业
(一)单元质量检测作业内容
1.选择题
(1)下列做法不能使水的蒸发加快的是( )。
A.把水果用保鲜膜包好放在冷藏柜里
B.把湿衣服晾在阳光下
C.用电吹风将湿头发吹干
D.用扫帚把地面的积水向周围扫开
(2)冬天,人们喜欢用热水袋取暖,这种传热方式称
为( )。
A.热传导 B.热对流
C.热辐射 D.无法确定
(3)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之间发生了热传递,是因为它们具有不同的
( )。
A.质量 B.体积
C.温度 D.形状
(4)冬天,用手触摸户外的铁块和木块,会感觉到铁块比木块冷,这是因
为( )。
A.铁块的温度比木块低
B.铁块比木块容易传热
C.铁块比木块光滑
D.铁块比木块坚硬
20
(5)探究热在水中的传递实验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烧杯底部的水受热后向上流动,冷水向下流动
B.用感温粉末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观察到水的流动
C.加热试管或烧杯中的水时,水量不应该超过其容量的三
分之一
D.烧杯底部的水受热后在底部不断地循环流动
(6)下列现象中,由于热传递使物体升温的是( )。
A.古时候人们用钻木取火的方法获得火种
B.跑步后人会满头大汗
C.双手反复摩擦后变热了
D.把手伸到热水中会感到热
(7)下列现象属于水的蒸发的是( )。
A.冰块慢慢变成水
B.湿衣服慢慢变干
C.打开热水瓶木塞时,瓶口冒出“白气”
D.揭开热水壶的盖子,盖子内侧有许多小水珠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热只能向一个方向传递
B.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只要有温度差,就会发生热传递
C.热在固体、液体、气体中的传递方式都是一样的
D.物体的传热本领跟物体的温度有关
(9)关于水的三态变化,下列现象中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是( )。A.夏天车内开着空调,挡风玻璃的外侧会起雾B.冬天的早晨,菜地里一片白茫茫的霜C.夏秋季节的清晨,草上出现露珠D.热腾腾的火锅上直冒“白气”
(10)热水瓶能较好地保温,主要是因为( )。
A.内胆是双层的 B.外层是热的不良导体C.内胆是玻璃材料 D.双层内胆中间是真空的
21
无热传导和热对流
2.填空题
(11)水的温度下降到 ℃时,水开始结冰,冰水混合物的温度
是℃。
(12)水的温度上升到 ℃时,水开始沸腾,沸腾过程中温度
(填“上升”“下降”或“不变”)。
(13)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叫作 ,水蒸气变成水的过程叫作 。
(14)热传递的方式主要有 、 、 。
3.探究题
(15)将下列材料进行分类。(填序号)
①铜 ②铁 ③玻璃 ④铝 ⑤木头 ⑥陶瓷 ⑦棉花 ⑧不锈钢 ⑨空气 ⑩水
热的良导体 热的不良导体
(16)小明做“探究热在金属中如何传递”的实验:将一根铁丝固定在两个铁架台上,在铁丝上每隔一定的距离用凡士林粘上一根火柴棒,火柴头向下悬挂,然后用酒精灯加热铁丝的一端,如右上图所示。
①在实验中,小明观察到 (填“A”“B”“C”或“D”)火柴棒最先
掉落,且火柴棒掉落的先后顺序为 。
②由此可以证明热是从温度较 的一端向温度较 的一端传递
的。热在铁丝上的传递方式为 。
③下列现象中的传热方式与本实验相同的是( )。
A.冬日,小明在院子里晒太阳,感觉暖洋洋的
22
B.小明打开空调,房间里一会儿就热了C.小明和爷爷一起围坐在火炉旁,感觉很暖和D.小明捧着一杯热水,手马上变热了(二)单元质量检测作业属性表
序号 类型 对应单元 对应学 难度 来源 完成
作业目标 时间
了解 理解 应用
(1) 选择题 2 √ √ 容易 原创
(2) 选择题 3 √ √ 容易 原创
(3) 选择题 3 √ √ 容易 原创
(4) 选择题 3 √ √ 容易 原创
(5) 选择题 3 √ √ 中等 改编
(6) 选择题 3 √ √ 中等 改编
(7) 选择题 2 √ √ 容易 改编 30 分钟
(8) 选择题 1、3 √ √ 较难 选编
(9) 选择题 2、3 √ √ 较难 选编
(10) 选择题 4 √ √ 中等 改编
(11) 填空题 1 √ √ 中等 原创
(12) 填空题 1 √ √ 中等 改编
(13) 填空题 2 √ √ 容易 原创
(14) 填空题 3 √ √ 容易 原创
(15) 探究题 3 √ √ 中等 改编
(16) 探究题 1、2、3 √ √ 较难 选编
(三)评价设计
附参考答案:
(1)A(2)A (3)C (4)B (5)D(6)D(7)B(8)D(9)B(10)D
(11)0 0(12)100 不变(13)蒸发 凝结(14)热传导 热对流 热辐射(15)①②④⑧;③⑤⑥⑦⑨⑩ (16)①A A B C D; ②高 低 热传导;③D
23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