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2运动的规律性 教学设计【课程标准及解读】课程标准:说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阐释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表达无神论立场;表明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态度。解读: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在现实生活中的生动体现,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根本立足点。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正确理解和把握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辩证关系,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而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深刻认识和把握客观规律,并以此作为行动的“向导”。【教材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高中思想政治必修四《哲学与文化》第二课的第二框题。本框题包含“规律是客观的”、“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和“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主要讲述物质和运动的关系,以及所有的运动都有其自身的规律。本框题内容一方面衔接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另一方面关联着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发展观和矛盾观,既科学地阐释了哲学的基本问题,回答了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也引发了我们对物质世界存在状态的进一步思考。【核心素养】政治认同: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勇气和信心;避免犯形而上学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的错误。科学精神: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分析问题,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按客观规律办事的意识,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公共参与:尊重规律基础上去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造福人类。【教学重点】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规律的含义及特点。【教学难点】意识的能动作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与讲授分析法相结合【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曾经,二十四节气的时间刻度,深深刻进了我们祖辈生命中的每一个方面:吃饭、穿衣、工作、生活。但是现在,我们中还有多少人能逐一数出这24个节气呢?气象科学蓬勃发展,现代农业方兴未艾,在急速奔涌的新时代,我们与二十四节气似乎已经产生了某种程度上的“脱钩”。穿梭于城市霓虹中的我们,或许已经很久没有注意到手机日历中关于节气来临的推送,或许要靠着朋友圈的“提醒”才想起春饮新酒,夏望繁星,秋观雁归,冬会初雪,才想起冬至饺子夏至面。本节课我们将通过第一单元第二课第二框《运动的规律性》探索二十四节气蕴含的古人智慧和哲学思想。新课讲授:一、规律是客观的【阅读与思考1】材料一:春夏秋冬,光阴荏苒,在季节的更迭和时间的流逝中,气温寒暑、花草鱼虫、景观风物……也随之不断变化。材料二:整个自然界,从最小的东西到最大的东西,从沙粒到太阳,从原生生物到人,都处于永恒的产生和消灭中,处于不断的流动中,处于无休止的运动和变化中。 ——恩格斯结合材料一,谈谈你恩格斯对这句话的理解。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教师总结: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教师追问:2023年7月28日至8月8日,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在四川成都举办,哲学上所讲的运动和这个运动会的运动一样吗?学生交流发言:教师总结:1.运动的含义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具体表现为: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命运动、社会运动、思维运动等。注意:哲学上讲的运动是一个高度抽象概括的哲学范畴,它不同于社会生活中人们常讲的具体运动(如机械运动、化学运动、生命运动等具体的运动形式),它是对世界上一切运动形式共同特征的概括和总结,二者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一般与个别的关系。2.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强调运动)注意: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运动】。温故知新——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坛经》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懵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到底是什么在动?脱离物质的运动是否存在?(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载体(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强调物质)温故知新——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材料一:仁者心动【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材料二:刻舟求剑【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和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过渡:我们现代人知道,二十四节气是因为地球绕太阳旋转到不同位置决定的,因此在公历里,二十四节气每年的日期都差不多。可是古代不知道地球是围绕太阳转的,也没有望远镜和人造卫星,阴历里每年二十四节气的日期变化挺大的,那时候是怎么知道二十四节气的具体日期的呢?【阅读与思考2】农历二十四节气,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农历二十四节气是由古人创造的科学奇迹。古代没有望远镜,没有人造卫星,但伟大的古人仅凭眼睛和智慧,发现了星球运动的规律,并根据地球绕太阳公转形成的轨迹,把一年分为二十四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从立春开始,到大寒结束,周而复始,就是二十四个节气。从汉朝起,二十四个节气就正式纳入历法,指导农事了,它还能指导人的文化观念,并预知冷暖雪雨等。今天,二十四节气依然可以指导我们的衣食住行。古人是根据什么制定的二十四节气?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教师总结:3.规律的含义物质运动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其客观规律。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教师点拨:固有:事物自身所具有的联系,不是主观臆造的。本质:事物的内在联系,不是外部的、现象的。必然:事物变化是确定不移的,不是偶然的。稳定:表现为重复性,不是多变的、易逝的联系。追问:寒暑交替,四季轮回。星球运动的规律会因为人们的意愿而改变吗?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教师总结:4.规律的特点(1)客观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2)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其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都有其固有的规律。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没有规律的世界是不可思议的。过渡: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人在规律面前是否无能为力?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教师总结: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二、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阅读与思考3】播放视频《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倒计时短片》2022年北京冬奥会在立春日盛大开幕,以二十四节气开篇,从“雨水”一路前行、迎来“立春”,彰显着一起向未来的美好希望与坚定信心。以往奥运赛事的倒计时往往是从60开始,也有的从30或10开始。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别出心裁地采用二十四节气进行倒计时,从“24”开始倒数,使“中国印象”更加深入人心。二十四节气倒计时短片通过文字与影像相结合的形式,将中华五千多年农耕文明积淀下来的精华——二十四节气及其诗文同当代冰雪运动完美融合与呈现,给人们带来了多重冲击和享受。千百年来,在中国这块特定的地理和文化“土壤”里,二十四节气指导人们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不仅养育了中华儿女,而且创造了辉煌的农耕文明。北京冬奥会开幕式选择二十四节气作为倒计时分析说明人的意识活动有哪些特点?说明人的意识有何作用?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教师总结: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它不仅可以认识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深藏于事物内部的本质和规律。教师点拨:目的性:不同于动物的无目的本能活动。人们在反映客观世界的时候,总是抱有一定的目的,在行动之前还要确定目标、行动方式和行动步骤。自觉选择性: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并不限于客观世界有什么就反映什么。能动创造性:人的意识可以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通过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2)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教师点拨:①世界的发展具有无限性,人类社会实践受所达到的广度和深度的制约,每一时期的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的。——有尚未认识之物②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和人们认识能力的提高,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又总是在不断扩展和加深。——没有不可认识之物③就每个个人以及认识的每一次实现而言,认识是有限的;但就整个人类的无限发展和认识的总趋势而言,认识又是无限的。——认识是有限和无限的统一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不仅能够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可以能动地指导人们改造世界,即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符合人的目的的客观事物。过渡:虽然意识的能动作用是巨大的,但不是无条件的。我们制定的方针、战略、计划必须要符合客观现实,要尊重规律。二十四节气是古人留下的一串密码,在劳动人民解读自然规律的同时,贵生意识、阴阳五行思想、天人和谐理念等中国特有的哲学理念成为万能的密码本,为中国人理解世界提供广泛的灵感。在顺随自然规律中摸到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二十四节气背后所蕴含的‘规矩、自信、希望’,是我们取之不尽的精神宝藏”。“规矩”,只有按照节气进行生产,才能延续生命与文明;“自信”,通过对自然规律的理解和运用,坚信勤于劳作就会有饭吃;“希望”,有能力为自己和他人创造生活的希望。3.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1)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2)意识的能动性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注意:①只有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识,才能有效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实现改造世界的预期目标。②违背客观规律的错误意识,会导致实践的失败,对事物的发展产生阻碍作用。小结: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三、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阅读与思考4】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对天体运动、自然更替、时序变化规律长期观察研究的科学总结,是春播、夏耘、秋收、冬藏等农业生产和人民大众生活的指南。“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由于我们国家经度和纬度的巨大差异,导致环境和气候都有非常大的不同之处,所以二十四节气不能轻易的在每个地方使用,要通过一些变通才可以。如果生搬硬套进去,可能没有办法真正的起到二十四节气的作用。古人就是通过把二十四节气抽象化,使它可以适应全国各地。不同纬度和地理环境在同一时间的气候状况存在着很大差异。二十四节气本身就蕴含的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的哲学思想。请运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变通使用二十四节气来安排农事的正确性。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教师总结:1.含义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相关链接:“实事求是”一词,源于东汉史学家班固撰写的《汉书》。书中称赞西汉景帝之子刘德“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唐朝颜师古释“实事求是”为“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毛泽东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教师点拨:一切从实际出发:侧重于主观与客观相符合,反对主观主义。 实事求是,侧重于按客观规律办事,反对违背客观规律。2.具体要求(1)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规律和本质,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2)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3)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两结合+两反对)本课小结:课堂巩固 这题我会1.“年年立春后,即被啼莺占”“谷雨晴时春昼长,鹧鸪啼处百花香”“夏至禾见秒,晷景中天映”…二十四节气讲述着光阴的故事,以一种既宏大又精微的时间刻度,交融着天文与人文、时间与空间、节气与节日,细细讲述先人对时令、物候变化的观察与认知。可见,二十四节气( )①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界运动规律的改造性利用②实证了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③超越生活经验的层次,探究人与自然的内在联系④能够为人们从事农业生产活动提供有益借鉴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D【详解】①:自然界运动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对规律改造性利用说法错误,排除①。②:二十四节气实证了自然界的客观物质性,没有体现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②不合题意。③④:二十四节气讲述着光阴的故事,以一种既宏大又精微的时间刻度,交融着天文与人文、时间与空间、节气与节日,细细讲述先人对时令、物候变化的观察与认知。这说明二十四节气超越生活经验的层次,探究人与自然的内在联系,能够为人们从事农业生产活动提供有益借鉴,③④符合题意。2.2022年11月20日晚,卡塔尔世界杯开幕式如约而至。开幕式上,黑色头箍与极具中东风情的浓眉黑眼呼应,灵动活泼的吉祥物“拉伊卜”,生动展示了中东地域特色和人文风情。“拉伊卜”设计灵感来自卡塔尔人的传统服饰,它鼓励人们相信自己,也寓意着它将带领所有人享受足球的快乐。吉祥物“拉伊卜”的设计表明( )①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②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直观反映③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④意识对人们改造客观实际有促进作用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B【详解】①:材料中指出,卡塔尔世界杯如约而至,“拉伊卜”设计灵感来自卡塔尔人的传统服饰,表明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故①符合题意。②: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故②说法错误。③:吉祥物“拉伊卜”生动展示了中东地域特色和人文风情,寓意着它将带领所有人享受足球的快乐,表明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故③符合题意。④:正确的意识才对人们改造客观实际有促进作用,故④不选。3.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时,综合考虑村庄演变规律、集聚特点、现状分布,结合农民生产生活半径,合理确定村庄布局和规模。这是因为( )①人们可以认识和创造规律②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③人类的破坏活动使自然界失去了客观性④办事情要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答案】B【详解】②④:综合考虑村庄演变规律、集聚特点、现状分布,结合农民生产生活半径,合理确定村庄布局和规模,这体现了规律具有客观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办事情要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②④符合题意。①:规律具有客观性,规律不能被创造,排除①。③:自然界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类的破坏活动并没有使自然界失去客观性,③排除。结语:应天时而动,就地利而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